黑河“贴心奶奶”入围『2019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评选,快来为她投一票!

黑河“贴心奶奶”入围『2019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评选,快来为她投一票!

“贴心奶奶”的逐梦人生

--记逊克县干岔子乡东升小学退休教师刘桂芝

15岁扎根山村,任教并担任校长

三寸讲台上,她给了山村孩子希望

没有教室,借用村部;没有教具,动手自制;

没有学生,挨家去请;没有桌椅,学生自带。

60年的执着坚守,她收获了别样的人生——近百本各级各类荣誉证书,是她平凡而又辉煌的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黑河小伙伴

我市逊克县刘桂芝入围2019“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东北网于2019年12月12日09:00至2019年12月17日10:00开启人物评选的投票页面,快为她投上一票吧!

黑河“贴心奶奶”入围『2019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评选,快来为她投一票!
黑河“贴心奶奶”入围『2019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评选,快来为她投一票!黑河“贴心奶奶”入围『2019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评选,快来为她投一票!
黑河“贴心奶奶”入围『2019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评选,快来为她投一票!

一起走进刘桂芝老人的故事

黑河“贴心奶奶”入围『2019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评选,快来为她投一票!

1958年仲夏,刚从干岔子乡完全小学毕业的刘桂芝,按组织要求到东升村任教并担任校长。

满怀希望和憧憬,她向村党支部递交了“调令”。万没想到的是,村里给她吃了“闭门羹”。

是的,当这个只有15岁,身材瘦小、稚气未脱的小女孩站在面前时,村委会一班人怎么都不信,公社会分来一个孩子当校长。

面对质疑,刘桂芝没有退缩,而是积极争取,“软磨硬泡”。用诚心感动了党支部一班人,答应她留下来试试。从此,刘桂芝开启了长达一个甲子的逐梦之旅。

一晃,61年过去了,当年的青春少女,如今已成为古稀老人。提起往昔的峥嵘岁月,当了一辈子老师的刘桂芝如数家珍、神采飞扬。

黑河“贴心奶奶”入围『2019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评选,快来为她投一票!

向上滑动阅览

三寸喉舌,三尺讲台

她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交付给了山村的孩子们

虽然被冠以“校长”的头衔,但刘桂芝清楚,这是一张有名无实的“空头支票”。

东升小学的教育尚属空白。在一无所有的“白纸”上描绘蓝图何其不易。是组织交付的重任,是乡亲们殷殷的重托,更是一块啃不动的“硬骨头”。这也是村党支部给她吃“闭门羹”的原因所在。

“不,更是一块试金石”。回想起当年的艰辛,刘桂芝一脸坚毅。

没有教室,借用村部;没有教具,动手自制;没有学生,挨家去请;没有桌椅,学生自带。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支奇特的队伍—100多号从8岁到16岁不等的“童子军”,在一个童音未脱的小女孩的带领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展学习。村部里、操场上、大树下、场院里,到处洋溢着他们的朗朗书声;小黑板、小沙堆、小树枝、烟盒纸,被他们化平常为神奇,成为简单实用的“教具”;铅笔头、粉笔头、橡皮头、针线头,都被认真地整理收藏,成为不可多得的“财富”。

白天教孩子,“夜校”教家长,深夜忙备课,经常熬通宵,这个瘦弱的小女孩,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正是靠着这股钻劲、韧劲、心劲,她把村党支部一班人和父老乡亲们深深地感动了。她成了乡亲们眼里的“宝贝疙瘩”,每天请她吃饭、给她送饭的乡亲和孩子们数不过来,可谓“吃百家饭、教百家人”。

也有生气的时候,有的“孩子王”比他的年龄都大,山里孩子“野”惯了,耐不住枯燥和寂寞,学习没定力,淘起气来却是“花样百出”。为这个,“小刘老师”没少受憋屈。有时直接被气哭了;更多时是被挂着泪花儿气笑了。

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是她人生底片中最靓丽的色彩。

人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刘桂芝为了山村的教育,险些牺牲最宝贵的生命,而把它从死亡边缘拉回的,是她为之奉献一生的“孩子们”。

刚参加工作的那年9月,她到乡中心校开会。散会后,校长告诉她:给东升小学盖校舍的300元资金批文下来了,需要到公社办领取手续。她满怀喜悦去办手续。拿到“批文”时,已经下午4点多了。

北方的深秋,天黑得特别早。此时,她回村有两个选择—一是走大路,4公里山路至少需要1个半小时;二是走小路,1公里羊肠小道大约需要半小时,虽然可以提前1个小时,却需要趟过一片被称为“后河沟”的沼泽地。几经思考,她选择了后者。

很快来到“后河沟”,她整理好斜挎在肩上的军用挎包,像一只灵巧的燕子,在“塔头”上飞跃。对这条村民们经常来回走的湿地之路,她很熟悉。一边跃动,一边哼唱着最喜欢的“走在社会主义大路上”。

也许是太大意了,到达中间水最深的地方时,她一脚踩空落到水里迅速陷落,周边的水大量涌来。惊惧的尖叫声中,她把军用挎包摘下、举起,身不由己地陷到泥沼中,直到水没腰围,才终于探到实底。而此时,大腿以下部位,陷在泥沼中无力自拔。她一只手死死地扳住一樽较大的“塔头”,另一只手举着挎包,实在举不动,只好把挎包放到“塔头”的制高点上。秋天的水冰凉刺骨,她默默承受着。而此时她才发现,后面,两头狼一直尾随自己。

天渐渐变黑,狼开始试探着穿越沼泽靠近她,危险即将降临到她的身上。即便60多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刘老师依然心有余悸。

生的希望出现在最绝望的时刻。在狼距离她不到20米时,村后的小山坡上出现了一群人影。“老师”—,一声声稚嫩的呼唤,划破山野的寂静。

“哎,我在这呢”,她拼力应答。那一瞬间,这个倔强的小女孩流泪了,她知道自己有救了。因为她看到野狼犹豫了。伴随着孩子们越来越近,狼跑远了。

是孩子们跑回村里,取来干粮和水,斧子和大绳,砍树结排,一直铺到她面前,再齐心协力地把她从泥沼中拽出来,放到“柳树排”上喊着号子往回拉。一直拉到村口,秋收晚归的乡亲们闻讯赶来,七手八脚地把她抬回去。

指挥着孩子们完成这一切的,是平时气她最狠的“孩子王”。她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当时那种恐惧、无助和无奈,感到窒息无力时孩子们的声声呼唤,躺在柳树排上眼望漫天繁星,听着孩子们声声喊号时的幸福”。是啊,这种死而复生的经历,无论谁都会铭心刻骨,永生难忘。

病情缓和后,她和乡亲们一起,和泥筑墙、伐木建房,凡事都像小伙子一样冲在头里。赶在上冻前的一个月时间里,建好东升村“第一所小学”。此后,东升小学从茅草屋到土坯房,再到“夹杆房”、红砖瓦房。一甲子岁月,六十载时光。教师们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她,宛若一株不老的青松,扎根在这一方沃土,在这里结婚生子、教书育人,以一颗红烛之心,用三寸喉舌在三尺讲台无私奉献。她是严厉的老师,学生的知己,更是慈爱的“母亲”。如今,她教育的学生,有清华、北大的教授,有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有国企、外企高级员工,有省内知名的企业家。东升村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她的学生。有的一家四代同堂,祖父、父亲、儿子、孙子连带着他们的媳妇,都是她的学生。每逢节日,“孩子们”都会邮来礼物,送来慰问,她说:这是生命回馈给我最好的礼物。

黑河“贴心奶奶”入围『2019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评选,快来为她投一票!

向上滑动阅览

无悔追求,无私奉献

她用实际行动,兑现自己在党旗面前的铮铮誓言

参加工作那天起,刘桂芝一直没有止却对党的追求。从风华正茂,到两鬓生霜,始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1990年,对于48岁的刘桂芝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她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高举臂膀,在党旗面前庄严宣誓那一刻,泪水再一次打湿了她的脸庞。30年,整整30年,在追求入党的道路上,她无私无畏、无怨无悔。那一刻起,她的肩上又增加了新的担子—村党支部组织委员。

“支委不是官,万事心里栓;彰显党宗旨,美名百家传”。这是村里的“土秀才”给她编的一首打油诗。的确,她这个组织委员简直就是“万金油”。无论谁家有大事小情,没有她不到场的。白天教书,晚上“断案”;既是老师,又是“法官”。人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她却偏要管人家的“私事”。说来也怪,无论谁家有事,都愿意找她“评理”;无论什么样的家务事,只要她到场,必定云开雾散;无论谁家娶亲嫁女,她都是唯一的“娶亲婆”;无论多大的事,只要她出面“振臂一呼”,乡亲们没有不响应的。村里有个叫“江子”的后生,年轻轻的得了尿毒症,恶化为肾衰竭。做透析需要手术费1.6万元,这在上世纪的80年代,是一笔“天文数字”。更何况还是一个贫困家庭呢。不得已,他的老父亲找到了刘老师。刘老师号召全村捐款,自己首先捐献500元,原计划3天捐够,殊不知第二天捐款就超过2万元。

60多年来,这样的事在她身上数不尽说不完。如果说这是威望,那么,威望的背后,是付出、是艰辛、是包容、是委曲求全、是责任与担当。

乡亲们忘不了,刚建小学时,白天学生五组循环复式授课,夜晚全村的百姓聚集在村部跟着她识字;乡亲们有感触,“大炼钢铁”时期,是她第一个把自家的铁送到队部;乡亲们都记得,上海和郑州的知青下乡进村时,是她第一个把知青请到自家,让到热炕头上,而她自己和爱人却打了半个多月的地铺,直到村里的知青点建好;乡亲们想着呢,珍宝岛冲突导致中苏关系紧张,基干民兵每晚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站岗放哨,是她把热腾腾的饺子送到岗哨上,而那时每人一年只配备7.5斤的白面;乡亲们常提起,黑龙江堤筑坝时,每村都要出义务工,是她把农校办到了大堤上……一桩桩、一件件,乡亲们都铭刻在心间。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的是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精神;人们都说,刘老师当支委,吃一家饭,管百家事,这样的党员,够格。

针对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她挨家挨户走访,做思想工作,逐个谈心谈话,积极争取指标,发展了20余名青年党员,使村党支部一举摘掉软弱涣散帽子,成为市级“五好党支部”;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她提出重点改善村容村貌,号召村民在自家庭院种花种草,美化环境;起初,她的提议并未引起群众的响应,她带头干、做示范。自费购进各类花卉种子,摸索种花技术,连续多年坚持在房前屋后种植花卉数十种。夏季来临,她家门前各类花卉竞相开放,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引起许多外村人驻足观赏。

“头雁飞、群雁追”。在她的带动下,乡亲们家家栽花、户户种树。如今的东升村,每到夏季,红墙碧瓦、绿树掩映,百花盛开,俨然一幅的“世外桃源图”。

秋天落叶,冬天下雪,年过七旬的她,对自家门前卫生责任区,依然坚持打扫维护。她说: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认真干好每件小事,用实际行动影响更多的人。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担任支委28年来,她每年都是县、乡两级优秀党务工作者,村党支部的党建工作,成为县、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她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凭借朴素言行,为党的基层组织树立了良好形象。

黑河“贴心奶奶”入围『2019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评选,快来为她投一票!

向上滑动阅览

坚持坚守,坚如磐石

她用最平凡的足音,诠释最神圣的“平民初心”

一转眼,她已经在这个小山村生活了60多年,由“小刘”成为“老刘”,从人人喜爱的刘老师成为人人敬仰的“贴心奶奶”。岁月在延展,时空在变迁,唯一不变的,是她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父老乡亲们无比深沉的爱。

作为高龄老人,她从不给村里添负担,还主动帮助贫困家庭。对她来讲,退休与奉献,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她于2003年退休,但退休不退岗,居家不赋闲,坚持在校内外做编外义务指导教师。她看到村小学撤校后,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空巢老人辅导不了留守儿童,干脆在家里设置“小课堂”,像最初那样,建起一个常年累月没有假期,留守儿童永久的课堂和“乐园”。同时,主动到有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的家庭,了解情况,送去生活必需品,协调中心校的年轻教师,掌握留守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尽己所能提供帮助。每次扶贫捐款,她都带头资助,用爱与善诠释了人间真情。村里受过她资助的老人和儿童150余人,还帮助30多个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成功申办低保。

60多年来,她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小山村到县城工作,甚至可以改行到政府其他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一次,她在县城担任公安局长的大伯哥看她实在太辛苦了,托人把她调到市教育局任普教股股长,当时,她还不到30岁,正是追求进步的最好时期,几经斟酌,她拒绝了;还有一次,丈夫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被选调为乡供销社主任,她也可以随调到县商业部门,反复考虑,她“婉拒”了;参加工作到退休的45年里,大小十几次机会,都被她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她知道,村里的孩子们更需要自己。

面对和她同样日益变老的丈夫,她无比愧疚:“对不起,这么多年是我耽搁了你进城当官的好机会。”丈夫满怀深情地回答:“知妻莫若夫,我知道,你已经把生命融入到了这个小山村,离不开这里的山山水水,离不开这里的孩子们”。

她和丈夫为子女定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只允许当兵和执教。她说:当兵保家卫国是男儿本色,执教哺育后人乃家国根基。如今,7个子女(四子三女)都按照父母的期盼,在本地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工作业绩。这个充满传奇的大家庭,光荣地成为守边戍边的“军人诗书世家”。

爱上一山村,奉献一腔情,捧出一颗心,浸润一方土。岁月的风霜,在她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糖尿病、冠心病、腰椎盘突出、风湿病接踵而来。病魇面前,她初心不改,信念如磐,乐观开朗,带病工作。2019年,她赴县城各中小学作文化传承报告12次,收集整理各类意见和建议80余条,辅导留守儿童160人次;一如既往地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在党旗面前的铮铮誓言,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夕阳无限好,微霞红满天”的神圣与庄严。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一生情。60年的坚持坚守,坚强逐梦,她收获了与众不同的别样人生—近百本各级各类荣誉证书,是她平凡而又辉煌的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她身上浓缩着整整一代人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最平凡,也最伟大。

监制:徐晓岩

法律顾问:华海微(黑龙江通桥律师事务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