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負翁”:信用卡欠款900多億,“90後”消費太生猛

核心提示:當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淪為“月欠族”,靠借貸進行提前消費,導致信用卡逾期未償信貸金額不斷增加。對此現象,相關部門出臺系列政策和措施,開始對消費金融進行合理管控,為消費者營造健康的消費環境,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

年輕的“負翁”:信用卡欠款900多億,“90後”消費太生猛

隨著手機購物的便捷,年輕人隨時隨地購物消費現象引發社會關注。資料圖片

《民主與法制時報》見習記者 陳和秋 報道

“70後存錢、80後投資、90後負債。”

這不是一個誇大其詞的段子,因為當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淪為“月欠族”,靠借貸進行提前消費,看似瀟灑的生活背後早已債臺高築。

不久前,央行發佈《2019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顯示,截至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高達919.16億元。

支撐起這一龐大數據的,正是“90後”年輕人。根據金融搜索平臺融360發佈的消費調查數據,“90後”在借貸市場中的佔比將近50%。而在另一項針對白領的調查中,21.89%的受訪者處於負債狀態。

與高負債相對應的是年輕人的過度消費現象。數據顯示,53%的大學生選擇貸款是由於購物需要,主要購買化妝品、衣服、電子產品等,多屬於能力範圍之外的超前消費。海爾消費金融發佈的《2018消費金融報告》則更明確地指出,“90後”的消費主要圍繞自身需求,“對自己更好一些”,注重生活品質提升,更多選擇超前消費。

這股過度消費的潮流究竟緣何而起,又將如何發展呢?

消費金融帶來新考驗

實際上,過度消費、高負債並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問題,早在2008年前後,逐漸壯大的“卡奴”群體就已經掙扎於還債中。這與信用卡的廣泛使用不無干系。它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超前消費的可能性,而且很大程度上轉變了社會的消費理念。這從我國信用卡市場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

1993年,為加快我國金融現代化的發展步伐,讓“大力推行信用卡”成為可能,中央提出金卡工程方案,計劃用10年時間(1994-2003)在城市居民中普及信用卡。從2003年開始,中國信用卡行業進入快速增長期。

到2009年,相關報告顯示,信用卡的使用已經成為主流,其需求市場囊括了富裕階層和非富裕階層,大部分中國消費者已經可以接受“今天花明天的錢”的理念,中國正式邁入信用卡時代。

在這一時期,過度消費問題已初顯端倪。當時信用卡的風行掀起了一陣“刷卡風暴”。新興的超前消費方式,令沒有積蓄的“月光族”趨之若鶩,甚至部分學生也為此背上高額債務。

2008年,國內首現“卡奴”殺人案,兇手在還貸重壓下不惜搶劫殺人。此時,“卡奴”“過度消費”逐漸走出專家學者的預警論文,進入大眾視野。

但一切才剛剛開始,接下來,消費金融市場的發展帶給消費者更多考驗。

2008年,金融危機為信貸消費提供了發展契機。這一年,央行積極推行寬鬆貨幣政策,大幅增加信貸規模。同時,《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出臺,捷信、北銀、中銀等消費金融公司成立。有專家認為,這標誌著消費金融公司在我國正式登上舞臺,它將作為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補充,向市場輸出更多寬泛而靈活的線上和線下信貸產品。

此後,隨著消費金融產品供應數量和種類的迅速增加,過度消費問題愈演愈烈。根據央行公佈數據,2009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激增,截至年底,同比增長了127.9%。自2010年開始,這一數額逐年上升,同比增速甚至一度超過70%。過度消費已成趨勢。

期間,消費金融開始與互聯網相結合。2013年,互聯網金融進入高速發展期,P2P網絡借貸平臺呈爆發式發展,貸款變得更加便捷高效。

緊接著,2014年,互聯網交易平臺也開始推出金融增值業務,隨著“京東白條”的橫空出世,“螞蟻花唄”“騰訊微粒貸”“蘇寧任性付”等類似產品陸續問世。

信貸被融入具體的消費場景中,從而吸引了更多消費者。到2017年,電商超過銀行、P2P等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主體,成為最大的放貸方。

這無疑加劇了過度消費問題。相關數據顯示,自2014年起,消費金融公司不良貸款率近乎呈直線上漲,從開始的1%左右一路飆升到2017年的6%左右,而同時期商業銀行的數據則一直穩定在2%以下。

年輕人更易掉入消費陷阱

實際上,如今席捲“90後”的過度消費問題,在2009年麥肯錫的中國信用卡市場報告中就早有預警:有跡象表明,學生很有可能成為信用卡重度使用者,更可能啟動循環額度(信用卡可用透支額度)。

彼時的學生正是“80後”末期、“90後”的年輕人,無論是2014、2015年的“校園貸”事件,還是如今白領群體中的高負債率和低儲蓄率,都說明他們逐漸陷入過度消費及其帶來的高負債中無法自拔。

虛榮、攀比、盲從固然是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內因,但更應看到這一代年輕人所處環境的劇烈變化,他們面臨的是比以往更加嚴峻的考驗。

“90後”幾乎與國內金融市場共同成長起來,目睹了年長一輩揹負起房貸、車貸,懂事之時更處於消費觀念更新的時代,對於借貸更為熟悉,也更易接受超前消費的觀念。

但現實情況更為複雜。一方面是互聯網引起的巨大社會變革。根據德國漢諾威醫學院以心理治療師阿斯特麗德·穆勒為首的團隊研究,網上購物由於超越了時空侷限,並且更符合個性化需求,所以更易導致購物上癮。

專家指出,成長於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比以往任何時代的消費者更加依賴互聯網,也因此更容易產生網購上癮。同時,在互聯網發展下,自媒體崛起,它們之中或出於商業合作,或緊抓當下消費心理以博人眼球,大肆宣傳消費主義,更激發了人們的消費慾望和模仿攀比,為過度消費現象推波助瀾。

另一方面,當前的經濟勞動形勢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過度消費問題。隨著“996”工作方式的普及,過度勞動讓人們承受更大心理壓力。武漢經濟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教授張智勇曾撰文指出,這會使人們在受到壓縮的休閒時間內,為了實現自我犒勞而進行非理性的爆發式消費、報復性消費,這實際上是一種發洩行為,極易造成過度消費。

此外,近年來通貨膨脹率的不斷上漲讓人極易產生“貨幣幻覺”。對於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直接變化就是工資水平較年長一代有了較大增長,從而提升消費,卻忽視了在物價上漲的背景下,工資購買力實際有所下降。

正是這些紛繁複雜的因素共同催化了過度消費現象。而糟糕的是,經濟形勢的快速發展變化,也讓父母、學校無法及時提供應對各種新事物的經驗指導,尤其是金融教育的普遍缺失,讓年輕人更易掉入消費陷阱。

出臺系列措施加強監管

需要注意的是,問題並不在於消費金融或消費本身,適當的信貸能夠刺激消費,從而促進生產規模的擴大,對於帶動社會就業,以及整體經濟的發展都有著積極作用。

關鍵是,能否對市場進行有效監管。此前韓國、我國臺灣地區的信用卡危機均顯示,一味地放任市場發展,將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必須對消費金融進行合理管控,營造健康的消費環境,引導可持續的消費方式。這也正是有關部門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

2016年發佈的《關於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堅決抵制生活奢靡、貪圖享樂等不正之風,大力破除講排場、比闊氣等陋習,抵制過度消費,改變“自己掏錢、豐儉由我”的錯誤觀念。

具體的政策措施則主要針對過度消費引起的高負債問題。首先是對“現金貸”的管制。2017年上半年,銀監會先後發佈系列文件,對銀行業涉足“現金貸”等違規行為進行整治;年底出臺的《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則劍指現金貸業務,嚴格規定其開展原則,實際上叫停了“現金貸ABS融資模式”,大批網貸機構被清退。

隨後,銀監會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部下發非銀部關於轉發《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的函,對消費金融公司的投資範圍進行了嚴格的限制,禁止其投資以“現金貸”“校園貸”“首付貸”等為基礎資產發售的相關產品,並禁止消費金融公司發放無指定用途貸款。

對於網貸行業的整頓並不止於此。2019年,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公開宣佈,將持續整頓網貸機構,加強風險機構清退,並引導合規機構向小貸轉型。

同時,有關部門還細化了對消費方向的引導。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支持消費信貸場景化,鼓勵金融機構對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智能家居、節水器具等綠色智能產品提供信貸支持。

而在對借貸人的規範上,一方面,有關部門從校園環境建設上加強了對“校園貸”的防範。2016年,教育部和中國銀監會共同發佈《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督促有關部門和學校共同加大對“校園貸”的監管力度,以及對學生的教育宣傳。

另一方面,針對網貸的徵信系統建設也逐漸展開。2017年,百行徵信的正式營業,開始了針對網絡借貸等領域的個人徵信活動,補充了傳統央行徵信系統在網貸領域的空白。同年,銀監會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明確了對借款人的信徵及借貸信息的公開事項。隨後,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發系列文件,著手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打破信息孤島,防範多頭貸款和過度借貸。

2019年,《關於加強P2P網貸領域徵信體系建設的通知》出臺,將P2P網貸機構接入央行徵信系統,這意味著網貸失信人將面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嚴格消費限制。

在系列政策的洗禮下,國內金融市場規範化趨勢明顯,過度消費問題也似乎有所緩和。原標題:年輕人過度消費現象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