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灵兴镇: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

在三台县城以北10公里处的涪江河畔镶嵌着一个美丽的小镇灵兴,它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灵兴镇地处三台北路涪江平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绵(阳)三(台)公路穿场镇而过,与成德南高速和绵遂高速入口相距15公里。灵兴镇水利资源丰富,涪江由北向南穿越境内3个村庄,境内流程长11公里,发源于八洞镇的苏家河蜿蜒至灵兴七村殷家沟后汇入涪江。

三台县灵兴镇: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

南宋绍兴年间在今场镇边建了一座叫灵峰寺的寺庙,清光绪年间场镇逐渐兴起,因灵峰寺而取名为灵兴场。清末民国初这里是柳土乡,民国24年(1935年)为灵兴联保,民国30年改为灵兴乡,1958年10月1日为老马人民公社灵兴耕作区,1961年恢复灵兴公社,1967年7月改为涪江公社,1981年10月复名灵兴公社,1984年3月改为灵兴乡。1992年9月,争胜乡并入组建灵兴镇,争胜乡为办事处,1995年10月争胜办事处划出单设争胜乡。灵兴镇辖灵兴、灵峰、高坡、翻堰、丰收、山水、柏乐、石桥、清水、牛角、花果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9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000余人。

三台县灵兴镇: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


灵兴镇地处涪江平坝,境内平坝地区多是土质疏松、肥沃、排水性好的沙质土壤,特别适合麦冬等中药材种植,麦冬成为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灵兴镇常年种植麦冬4500余亩,随着麦冬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村民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灵兴镇还是三台县工业"一园两区多组团"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属规模企业太极集团四川天诚制药有限公司就位于灵兴场镇。灵兴镇也是三台县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境内还有国家级重点种畜场灵兴分场。

三台县灵兴镇: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

场镇背后是华严山,一条清澈的河流在山脚下蜿蜒流淌,波平如镜,一阵微风将水面吹起了皱褶,青石板石梯从山脚直通山顶,山上树木葱郁,幽静典雅。南宋年间,人们在华严山修建了华严寺,曾经一位叫铁琴的僧人化缘归来,将锡杖放在地上歇息,猛然间河上飘来一段旃檀木,铁琴定睛一看,上面刻有婆叟仙像,木头上面有"婆叟仙"三字,于是铁琴将婆叟仙像放置于佛堂内供奉起来。婆叟仙化身为赤足医生为人们驱除病魔,到寺庙来祈祷祭祀的人络绎不绝,后来华严寺更名为"灵峰寺",河上石桥改名为遇仙桥。

三台县灵兴镇: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


三台县灵兴镇: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


三台县灵兴镇: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

明朝年间对灵峰寺进行了重新修葺,李子仪写了《重修华严山灵峰禅寺记》,文章中这样写到:"潼川州城北三十里,有山曰华严,寺曰灵峰,重冈巉岩起伏,奔其左右,牛头峙其中,甘泉涌其南。群木森郁,烟云蔽亏,变熊万状,若杂花庄严之为者。天宇澄霄,登高一览,胸次豁然。"清乾隆年间对灵峰寺进行了再次修葺。清嘉庆年间三台知县将"灵峰仙迹"收入"三台六景",并绘图存志。民国年间出版的《三台县志》对"灵峰仙迹"有如下记载:"县北三十里之华严山即六景之灵峰仙迹也,山不甚高,山不甚高而石磴(石阶)临流,饶有幽趣。宋绍兴间,僧铁琴者,爱其山水清绝,卓锡于此。后得旃檀出水,上镂为婆叟仙像,祀于佛阁。婆叟之名不知何义,以木有字痕,仙所授也。仙尝游戏变幻,以针药拯人疾苦,远近争神之,祷祀络绎。因称其寺为'灵峰'。今寺中有睡仙殿,即婆叟也。自有灵峰之称,而华严显然自有灵峰之迹,而华严转晦矣。古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者其灵峰之谓欤?"

三台县灵兴镇: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


三台县灵兴镇: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

灵峰寺现占地1万余平方米,依山傍水,布局错落有致,规模宏大。今灵峰寺睡仙殿内供奉的睡仙即婆叟仙。

三台县灵兴镇: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


三台县灵兴镇: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

1984年,灵兴镇崖墓群出土了东汉青铜摇钱树,摇钱树又称钱树,是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摇钱树"的名称是20世纪40年代中央博物院发掘四川彭山汉墓时冯汉骥提出的。虽然,我们不知道古人给摇钱树怎样命名,但是,基于摇钱树造型是树与钱结合这一基本特征的事实,再加上树上直观、形象的取钱画面,"摇钱树"正确地表达了这类文物在汉代的涵义,可谓名副其实。灵兴镇东汉青铜摇钱出土后成为了三台县第一件出国参展文物,该树通高141厘米,树座为红陶合模制作,高41厘米,树干(包括树叶等)青铜铸造,高100厘米。大小叶片共52片,以五铢方孔圆钱为叶片边饰,并杂以人物、百戏和神兽。在1~4层枝叶间,悬挂有多姿多态神猴48只。树梢则以"朱雀展翅"结顶。在西南地区现有出土汉晋摇钱树中,尤以铸造精美、造型新颖、装饰繁富、寓意深刻而格外引人注目,具有极高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2001年初,国家文物局和美国西雅图技术博物馆联合筹办"千年遗珍——中国四川古代文物精品展"时,该摇钱树有幸荣登参展品金榜,至2002年6月,先后在美国西雅图技术博物馆、达拉斯金泊尔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博物馆巡展。

三台县灵兴镇: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


三台县灵兴镇: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




李子仪《重修华严山灵峰禅寺记》:相传为宋绍兴间,普陀大士示婆叟仙人应化之地,时有沙门爱其山水之胜,遂卓锡焉。一日,闻江中呼救,人声甚切,往视之,则枯槎浮水上,下以杖却之,而归呼声亦甚,因取视焉,乃旃檀也,隐然有'婆叟仙'三字。遂镂为仙人像,祀于山之华严阁。后尝化为白衣道人,携葫芦以针药救人疾苦,且数见梦于患笃疾者焉。人以其感通响应,因目其寺曰'灵峰',其详见于他碑。元季寺废,国朝有僧智悟菴其侧,皇上践祚之年,灵坛古迹许中兴焉,吾因慨然厉志复兴。由是,州大夫监课官及巨商大贾,乡之长者居士素向悟之化者,均乐捐资鸠工聚材,不数载而底于成。三殿杰立,魁梧雄丽,悚人心目,其大雄殿中位法报化三身调御三千列其上,五百十八应真翊其左右,乐邦妙境居其隐。大悲殿内立千手大悲像,土地菩萨佐其两旁。婆叟仙人独居一殿,不忘初也。凡众像严设钟鼓鱼板拾完美矣。永乐五年春,悟以其事来请记之。惟佛之设其要,在乎传道而已,传道在乎明性,性既明,则人人皆佛矣。何假外之宫室像设为哉,而尘迷伥伥莫之趋向,盖有睹像生敬,以起其向善背恶之心,则亦由外修内以得夫自信之妙者,必因有为而至,无为斯土木丹垩之饰所由作也,凡为释氏之徒者,崇宫室严像,设非若世之夸奇门靡以要誉于人也,由是观之,悟所为者皆与人为善。以张大悲仙人旺化之功,况佛悬记有正法焉,有象法焉,次第设教不可偏废,今悟倡之于前,群公和之于后,使仙圣灵迹复著于兹,俾人人睹像生敬,去恶从善,同归囿化。所谓阴翊王度者,悟实以之噫,今之衣其衣,食其食,居其居,而不一顾者有焉。求若悟之竭智毕力,至于成功者几希矣,矧明性传道者呼。悟曰韪,遂记之。申之以辞,曰大教东渐流自竺乾,梵刹星罗周偏八埏,惟皇受命,德化敷天,不忘付嘱,愿力弥坚。灵坛圣迹有废,斯举象教中兴,人其仰止粤,潼川州北三十里,峨峨灵峰鹫岭是比,惟婆叟仙示厥化权,针药一施无疾弗痊。宋历元季寺址墟焉,遭时圣明法运将还,有僧曰:悟为法檀度,伐木于山,声呼邪,许殿堂突兀,冈峦崷崒,像设之严,焜煌赫弈,婆叟灵迹既替,復隆孰俾其成,惟吾之功,考钟伐鼓,道恢列祖,天神翊卫,伊德是祜,毋曰苟完遂忘其佑,佛光所烛,载殷载袤,仰祝吾皇亿万斯寿,勒石山阿,永昭厥后,永乐五年夏四月蜀府纪善庐陵李子仪撰。"



《三台县志》(1931年版)

审核:梁胜

欢迎关注三台县委党史研究室(三台县地方志办公室)官方头条

三台县灵兴镇: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