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尚雲祥的崩拳

“崩拳”,是形意五行拳之一。它簡單樸實,動作無華。然而郭雲深先生卻以這“半步崩拳”獲得“打遍天下”之盛譽。尚雲樣先生深得其傳,也以“半步崩拳”名貫武林。先生的“半步崩拳”究竟妙在何處?

幾種誤傳

有的說:先生的崩拳“拳到壁穿,沒法抵擋”;有的說:“勢如連珠炮,猛不可擋”;也有的說:“手腳齊到,勁整功純”,等等。實際這些說法只是比喻先生“手疾快”、“力迅猛”。如果僅是這樣,沒有什麼別具內涵的技藝,就談不上是什麼絕技高招了。日人松田隆智在他所著的《中國武術史略》中所引述尚先生的崩拳較為確切:“他和對方接近稍一動手,對方就得倒下。”這說明先生的崩拳還是別具竅要的。


一代宗師尚雲祥的崩拳

藝功有別

先生常說:“技藝是技藝,功夫是功夫,技藝和功夫是兩碼事。功夫大不等於技藝高”,“功夫大是有實力,技藝高是方法妙。技法妙才能高人一頭……。”經雲:“武藝雖精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這就說明技藝高在於決竅真。先生還說:“技藝在於傳授(指老師教的水平),功夫在於實練(指掌握技術實質和實際苦練)。”所以才要投明師,訪高友。目的就是在追求高的技藝來充實自己。當然“技藝高又必須通過勤學苦練,下到功夫,才能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功夫下在平時,技藝用於瞬間。外精拳腳,內蘊意氣,還必須以‘神’貫之”。說明先生不僅要求勤學苦練,下實功夫,還特別強調追求技藝和精神。雖然我們也朝夕苦練,磨礪寒暑地去鑽研崩拳,但總沒有先生崩拳的實用效果,原因就在這裡! 一句話;“武藝雖精竅不真”未能求入精微響!先生說:“‘千招會不如一招熟’,熟能生巧,·沾手就來。這是事實。可是我們和別人不一樣,人們用的是招,我們用的是‘勁’。崩拳是直出直入,道既近,手就快:‘腳踏中門’不僅捷近,而且力猛,對方難避:特別是正前直進,峭勁得發,拔根進遠,威力怎能不大 !“你要打他,他不會不管。遇到·遮攔,雖出手時是崩拳,沾手就變勁,什麼劈、鑽、橫勁就應勢而發了。有時出手也不都是崩拳! 當然,這些都是見形於外的,更主要的是內在的意、氣和勁的運用。”怪不得老先生們強調練好五行拳,門道在這裡! 什麼“五行合一處,放膽即成功”,原來尚有此用! 這就叫“四梢但齊,五行亂髮”,這個“五行,不單指的要發動內五行,而且還要發揮五行的五拳作用。這些個中奧妙,也是前輩名家的不揭之秘!

“勁”“招”辨析

尚雲祥先生說武術是多種多樣的,各有所長,不能拿一個規矩來衡量所有的武術。練形意的,就得根據形意的特長來要求自己。講閃、展、·騰、挪,講快手、快腳,形意就不如有的拳種。因之“拳打,腳踢,用招破勢”,突出地講招法,也不是形意的長處。因為形意是以意、氣為主,講究練功、找勁,當然也講究快,而是講周身一體地快,發勁快,以求練得“內勁充盈,周身完整一氣,一動無不動,意到勁到,沾著就發”。因之,形意拳講變勁比變招來得方便,只有練找勁、發勁,才是我們的特長。何況要講招,就離不開用腳踢。而形意經雲:“拳打遍身是法,腳踢渾身是空。”它就不講究用腳踢。如果突出講招,又不能用腳踢,豈不是比人少了“半截”。雖然,形意門中也有人常說用什麼錘(拳)、用什麼“腿”。用得熟,動作快,也能擊人。終不免有些捨近求遠,放棄所長。忽略了形意拳“打即顧,顧即打”的涵義,更沒有深入理解“拳打三節不見形”、“能要不是莫要停留”的發勁、變勁的特殊意義。何況在突出講招中,一招雖妙,會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產生不同後果。甚至被人所乘。何如以己之長攻人之短 ?更何如從“悟得嬰兒頑,打法天下勢真形”的經義中領會形意的真諦,從自然中從“拳無拳、’意無意”中去追尋形意技藝的妙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