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佛腳”尚雲祥先生的半步崩拳


“鐵佛腳”尚雲祥先生的半步崩拳

尚雲祥

  “崩拳”,是形意五行拳之一。它簡單樸實,動作無華。然而郭雲深先生卻以這“半步崩拳”獲得“打遍天下”之盛譽。尚雲樣先生深得其傳,也以“半步崩拳”名貫武林。

  先生的“半步崩拳”究竟妙在何處?

  幾種誤傳

  有的說:先生的崩拳“拳到壁穿,沒法抵擋”;有 的說:“勢如連珠炮,猛不可擋”;也有的說:“手腳齊到,勁整功純”,等等。實際這些說法只是比喻先生“手疾快”、“力迅猛”。如果僅是這樣,沒有什麼別具內涵的技藝,就談不上是什麼絕技高招了。松田隆智在他所著的《中國武術史略》中所引述尚先生的崩拳較為確切:“他和對方接近稍一動手,對方就得倒下。”這說明先生的崩拳還是別具竅要的。

  藝功有別

  先生常說:“技藝是技藝,功夫是功夫,技藝和功夫是兩碼事。功夫大不等於技藝高”,“

功夫大是有實力,技藝高是方法妙。技法妙才能高人一頭……。”經雲:“武藝雖精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這就說明技藝高在於決竅真。先生還說:“技藝在於傳授(指老師教的水平),功夫在於實練(指掌握技術實質和實際苦練)。”所以才要投明師,訪高友。目的就是在追求高的技藝來充實自己。當然“技藝高又必須通過勤學苦練,下到功夫,才能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功夫下在平時,技藝用於瞬間。外精拳腳,內蘊意氣,還必須以‘神’貫之”。說明先生不僅要求勤學苦練,下實功夫,還特別強調追求技藝和精神。雖然我們也朝夕苦練,磨礪寒暑地去鑽研崩拳,但總沒有先生崩拳的實用效果,原因就在這裡! 一句話;“武藝雖精竅不真”未能求入精微啊!

  崩拳探奧

  先生說:“‘千招會不如一招熟’,熟能生巧,沾手就來。這是事實。可是我們和別人不一樣,人們用的是招,我們用的是‘勁’。崩拳是直出直入,道既近,手就快:‘腳踏中門’不僅捷近,而且力猛,對方難避:特別是正前直進,峭勁得發,拔根進遠,威力怎能不大 !

  “你要打他,他不會不管。遇到遮攔,雖出手時是崩拳,沾手就變勁,什麼劈、鑽、橫勁就應勢而發了。有時出手也不都是崩拳! 當然,這些都是見形於外的,更主要的是內在的意、氣和勁的運用。”

  怪不得老先生們強調練好五行拳,門道在這裡! 什麼“五行合一處,放膽即成功”,原來尚有此用! 這就叫“四梢但齊,五行亂髮”,這個“五行”不單指的要發動內五行,而且還要發揮五行的五拳作用。這些個中奧秘,也是前輩名家的不揭之秘!

  “勁”“招”辨析

  先生說武術是多種多樣的,各有所長,不能拿一個規矩來衡量所有的武術。練形意的,就得根據形意拳的特長來要求自己。講閃、展、騰、挪,講快手、快腳,形意就不如有的拳種。因之“拳打,腳踢,用招破勢”,突出地講招法,也不是形意的長處。因為形意是以意、氣為主,講究練功、找勁,當然也講究快,而是講周身一體地快,發勁快,以求練得“內勁充盈,周身完整一氣,一動無不動,意到勁到,沾著就發”。

因之,形意拳講變勁比變招來得方便,只有練找勁、發勁,才是我們的特長。何況要講招,就離不開用腳踢。而形意經雲:“拳打遍身是法,腳踢渾身是空。”它就不講究用腳踢。如果突出講招,又不能用腳踢,豈不是比人少了“半截”。

  雖然,形意門中也有人常說用什麼錘(拳)、用什麼“腿”。用得熟,動作快,也能擊人。終不免有些捨近求遠,放棄所長。忽略了形意拳“打即顧,顧即打”的涵義,更沒有深入理解“拳打三節不見形”、“能要不是莫要停留”的發勁、變勁的特殊意義。何況在突出講招中,一招雖妙,會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產生不同後果。甚至被人所乘。何如以己之長攻人之短 ?更何如從“悟得嬰兒頑,打法天下勢真形”的經義中領會形意的真諦,從自然中,從“拳無拳、意無意”中去追尋形意技藝的妙境!

  勁的特點

  先生說:“崩拳見形於外的特點固然可貴,但更主要的還是隱形於內的“勁”的來源和運用。”這就是先生求之入微,獨具精到的技藝所在。

  崩拳的威力既憑“勁”不憑“招”,但是這個“勁”不是單憑功夫硬練出來的功力;而是靠高度技藝的指引,找到竅要,薈萃融化,通過精研實練取得的。

  下面就先生所講的擇幾點略述之,或有助於同好們採擇。

  一是“明瞭‘三星’多一力”。

  經雲:“明瞭‘四梢’多一精,明瞭‘五行’多一氣,明瞭‘三星’多一力”。其中“四梢”( 毛髮為血梢,舌為肉梢,手足甲為筋梢,齒為骨梢),“五行”(內為心、肝,脾、肺、腎,外達五官——舌、目、口、鼻、耳 )為人們所熟知,而“明瞭‘三星’多一力”——體用兼修必不可缺的要領,反而陌生。“三星”就是肩星,肘星和腕星。當沉肩,墜肘、塌腕按要求做到抻筋、拔骨又沉墜適度時,所出現在肩、肘和立拳的腕上的小坑兒就是“三星”。它標誌著在臂上的“三節勁”是否練得對?抻得到?

  講“三星”就離不開抻筋、拔骨。形意的抻筋、拔骨和長拳的壓腿、合腰、拉韌帶的形式和方法不同。它是通過站樁,使身體四肢有關部位在擰、裹、墜的靜態中,把關節抻開筋腱拉長,而且使周身的橫豎、背順的勁擰成一體。

在動態中,則要求“打要遠,氣要催”,“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從而使臂腿靈活開展,勁抻得長,放得遠。只有在這樣基礎上,在自然、和諧中才能練得周身合和、完整一氣,把明勁練到剛健之至,內勁亦從中而生,才有遠攻、近取,真正發人的本領。

  在上述這些鍛鍊過程中,“三星”起著關鍵的作用。拿“肩星”來說,肩沉不對,臂拔不到,肩窩就大不了,實際肩關節就沒抻開。拿“肘星”來說,臂裡裹不到,肘下墜不正,肘窩就不能朝上,實際肘就沒有擰順,催力就不能貫到。拿“腕星”來說,腕不能抻,拳不能下扣,“腕星”就出不來,拳扣過力,失掉上下對稱,則腕窩也會消失。只有抻、扣得當,構成食,中兩指根節成為主攻著力面時,腕窩才最大最明顯。由此可知,只有“三星”做到抻拔正確,才能找對勁。使“三節”增力,貫通一氣。故云:“明瞭‘三星’多一力”。而這“三星”也正是打好明勁,縱發暗勁的寶貴基礎,“一力”則是崩拳出手的技巧勁力的關鍵所在。

  二是“拳打‘三節’不見形”。

  “三節”指軀幹、臂,腿無處不分根,中,梢三節。甚至一手、一足又各分其三節。這各個“三節”如合而為一,就可使通身一體,完整一氣。分而為三,又各有所司,作用各異。但至關重要的是在實際運用中,這根,中、梢必須節節貫串,節節相催。絕不能採用“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的運勁方法。實際這是發脆勁、斷勁的方法。與形意拳所要求的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勁相違,又與“打法須要先上身”的要求相悖。經雲;“周身一體,完整一氣”,“以上以下十四處打法,俱不脫丹田之氣”。如果採用上述方法就沒有腰為主宰的“三催”勁,又哪來的周身一力呢?這丹田之氣又如何能發呢?如果不用“三催”之勁,就是想用“三節”去打,也不可能體現出“不見形”地打、,而是手打被截用肘頂,肘頂不行,用肩撞。相遞進攻,分節地打,又是見形地打了。失掉了形意所強調的“拳打三節不見形”、“變勁不變手”、“手去不空回”的特點。

  先生曾講“臂一出,‘三催’已進,當手被截,則肘勁仍催,可於被截處變勁發之,無需換手變招,等於沾哪哪打,使對方被打而不見便被扔出,這才是‘拳打三節不見形’的奧妙所在。”

  三是“腳打七分手打三”、“硬打硬進無遮攔”。

  談到“腳打七分手打三”,說明崩拳不但可用腳打,還要它起到七分的較大作用。這就是先生常說的“腳打踩意不落空”,“去意好似卷地風”的涵義所在,也就是把蹚勁練好,就能勁大,步遠且疾,“沾著對方如鐵犁翻地,把對方拔根摔出”。

  關於“硬打硬進無遮攔”,先生說:“可不是手腳齊到地楞打,而是把明勁練到‘六陽純全,剛健之至’‘內勁中生’,想打就能放。動也打、靜也打,不用慣力、不借他力,上步也打、不上步也打,沾身就能發勁,這才叫有發人的真本領。才稱得是“硬打硬進無遮攔”。

  綜如上述,尚先生的崩拳所以突出,不僅是功夫深、技藝高,特別是“勁”的內涵和運用,給我們留下了可貴的技術典範,願吾儕共同努力,抉微務實,以求能有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