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無解的陽謀

點關注,不迷路!專注發佈體制內職場、時政動態,公文寫作

陽謀是什麼?陽謀就是完全坦白地告訴你的對手你會如何行動,但是對手就是束手無策!就是無能為力!就是徒呼奈何!

陽謀和陰謀的區別是什麼?陰謀是小心地隱藏自己的行動,陽謀是大方地暴露自己的行動。陰謀是通常是戰術層面的取巧,陽謀則往往是戰略層面的碾壓。陰謀大多是有解的,陽謀基本是無解的!那麼歷史上有哪些無解的陽謀呢?

(一)孫臏“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趙攻衛,魏惠王以保護屬國衛國為藉口,命龐涓為上將,帥魏宋衛三國聯軍攻打趙國。趙國當時戰力明顯弱於魏國,首都邯鄲被圍。趙成候不得以向齊、楚求救。

楚宣王在景舍的建議下,派少量兵力增援趙國,不過楚國行動太慢,成為了這場歷史大戲的配角。齊威王在段幹綸的建議下命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奔襲魏國襄陵。

公元前353年,魏軍攻破邯鄲,齊軍主帥田忌決定北上救援邯鄲,軍師孫臏建議直奔魏國國都大梁——實施“圍魏救趙”策略。齊軍奔襲大梁,魏軍主帥龐涓倉皇回救。孫臏攻大梁卻只是虛晃一槍,齊軍集結在桂陵以逸待勞迎擊龐涓,大敗魏軍,史稱桂陵之戰。

歷史上無解的陽謀

桂陵之戰(圖片引用自搜索,如果侵權會刪除)

這段陽謀最精彩的地方在於進攻大梁,卻只是佯攻,進而逼龐涓回救。這是我們明面上看到的部分,而這段局勢還有背後的部分,那就是如果龐涓不回救,齊軍就可以真攻大梁。

那麼當時的情況下,齊軍真攻大梁就一定能攻下嗎?答案還是不一定的。其實在這段歷史中,龐涓如果希望獲得戰爭的勝利,最正確的抉擇應該是等齊軍攻打大梁,讓魏惠王(魏罃,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在大梁死守,消耗齊軍戰力,然後緩軍回師救援。但是如果龐涓真這樣做了,就算最後戰爭勝利了,那麼龐涓的人生就失敗了。以當時龐涓和魏惠王的關係,龐涓的下場一定是悽慘的。

所以孫臏佯攻大梁,龐涓卻不得不救,不得不以久疲之師參與桂陵之戰。這條陽謀最兇狠的地方在於,一旦開始實施,龐涓在這盤棋中已經沒有優勢解。孫臏只為龐涓留了兩個選項,一個是戰役的失敗,一個是人生的失敗。“圍魏救趙”一出,龐涓只剩敗可以選擇,所以這就是陽謀!

(二)范雎“遠交近攻”

開始討論之前,我們先看看范雎和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面臨的形勢。對著這個局勢,范雎定下了秦國大一統的總方略順序:韓、趙、魏、楚、燕、齊。

首先,范雎否定了秦國一直以來以齊國作為主攻對手的做法:“夫穰侯越韓、魏而攻齊綱、壽,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於秦。”

其次,給出了齊國現在弱勢的原因是攻打楚國而便宜了韓國和魏國——“故齊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

進而,指出了一條輝煌的王者之路——遠交近攻:“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最後范雎給出了具體的實施順序:“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楚彊則附趙,趙彊則附楚,楚、趙皆附,齊必懼矣。齊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齊附而韓、魏因可虜也。“

稍微多提一句的是,秦國實施遠交近攻的第一步進攻韓國就被卡住了,這個時候也是范雎挺身而出,給出解決方案:“王下兵而攻滎陽,則鞏、成皋之道不通;北斷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師不下。王一興兵而攻滎陽,則其國斷而為三。夫韓見必亡,安得不聽乎?若韓聽,而霸事因可慮矣。“

我們來推衍一下遠交近攻的真正威力:

假設4個國家相鄰,每個國家的生命力是16,每年的進攻力是1。進攻別國會獲得1點生命力,被別國進攻會失去1點生命值。如果失去全部生命值,國家滅亡。每一點生命值帶來1/16的進攻力。默認情況下,每個國家都進攻一個國家,受到一個國家進攻,總體平衡。比如甲乙互相進攻,丙丁互相進攻。

假設甲率先開始採用遠交近攻,選擇和丁配合一起進攻乙,並約定如果戰勝乙國,將平分戰果。那麼如果丙丁的反應速度慢了一個回合,沒有改變原來的進攻策略。乙國會迅速滅亡,並被瓜分。乙國滅亡後,如果丙國反應速度不夠快,繼續進攻丁國,那麼丁國一定會被滅亡並瓜分。最後則是丙國獨自面對無比強大的甲國,甲統一天下已成定局。

歷史上無解的陽謀

遠交近攻示意圖

我們注意到這套遠交近攻的戰略上需要注意三個要點(1)選擇夥伴和對手的順序(2)戰略發動的速度(3)在夥伴面對相同利益局面時能說服夥伴站在自己的一方。

第一條很好理解,如果甲首先選擇了丁作為進攻目標,或者滅亡乙後,選擇了丙作為下一個目標,那麼最後的統一歷程都會是艱難的。而如何確定夥伴和對手的順序呢?應候范雎給出了一個指導綱領:遠的做夥伴,近的做對手!

第二條也很好理解,如果不是甲率先發動遠交近攻戰略,反而是乙先發動,那麼甲的敗局幾乎就註定了。

第三條略微需要解釋一下。在戰略發動的第一個階段,為什麼能夠成功說服丁國不進攻丙了,改到進攻乙?因為丁國進攻乙國和進攻丙國的代價是一樣的(都是承受丙的進攻),收益在沒有滅乙國之前也是一樣的,而在滅亡乙國後能得到瓜分乙國的收益。在戰略發動的第二階段,如果甲國說服丙國進攻丁國,丁國說服丙國進攻甲國,那麼丙國會站在哪一邊呢?顯然對丙國自己而言,兩個選擇對收益是一樣的。那麼這個遠交近攻戰略最終的勝利要求在這種情況下能夠說服丙國站在自己的一邊。

為什麼有這麼多限制的情況下還能稱之為陽謀呢?因為剛剛的討論是發生在甲國國力和其他國家均等的情況下。考慮到范雎當時所處的秦國已經是戰國最強,那麼當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一旦制定出來並率先發動後,六國幾乎只能眼睜睜看著這個戰略的勝利而徒呼奈何。反觀整個統一的進程是否像一個棋局,遠交近攻的順序就是官子的順序!范雎者,國士無雙!

(三)賈誼、主父偃“推恩令”

西漢文帝時期,面對地方諸侯王的割據勢力與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賈誼闡述了一條終將閃耀在歷史長河的終極陽謀。這條陽謀被記載在《陳政事疏》(即《治安策》)中:“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

西漢武帝時期,“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製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縱觀古今中外,能夠如此以堂皇之謀解諸侯之局,實在令人拍案叫絕。這條計謀融合了分而治之的思想,加入了移花接木的巧力。

什麼是分而治之?把諸侯一拆十,十拆百,分崩瓦解對手的實力。權利的分解,一定帶來權利的角逐和紛爭,最終讓諸侯成為一盤散沙,而無力與中央抗衡。

什麼是移花接木?把皇權和諸侯的矛盾,轉移成諸侯和諸侯的子孫矛盾,轉化成諸侯子孫之間的矛盾。把國家的矛盾轉化為細小的家務矛盾,則大矛盾消融,小矛盾崛起。

為什麼是終極陽謀?首先,此陽謀一旦開始發動,諸侯縱使萬般不願,也只能陷入矛盾的漩渦,眼睜睜看著皇權的崛起,無論如何反擊都無用。其次,這個陽謀一旦設計出來,連發動時機都變得很次要,就算諸侯率先察覺了這個計謀的所有用意,依然無法設計出有力的反擊措施。事實上諸侯們想到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殺計謀的提出者主父偃,但是依然無力逃出這個陽謀的棋局。

賈太傅之智謀,國士也!主父偃之忠義,國士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