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保:實話實說,年金險真是絕大多數人理財的最佳選擇

坤鵬論保:實話實說,年金險真是絕大多數人理財的最佳選擇

鵬哥連著寫了幾天年金險,仍然有人提出質疑:年金險就是騙人的,收益率那麼低,這不是白拿我們錢用麼?

要不怎麼說,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論害死人,特別是在投資這件事上。

所以,但凡看到有人說,這個就是100%好,那個就是100%差,你一定要遠離,千萬別聽他的建議操作投資,那是100%要賠錢的選擇!

對於年金險,鵬哥的觀點是一如既往的:

如果你有更好的投資渠道,建議不要選年金險。

如果沒有,那年金險確實是個不錯的投資選擇。

本文重點內容:

  • 為什麼你需要年金險?
  • 年金險的優勢是什麼?
  • 選銀行理財還是選年金險?

一、為什麼你需要年金險?

有人和鵬哥說,年金險收益低,根本無法抵禦通貨膨脹。

對於這句話,鵬哥深以為意,年金險確實無法抵禦通貨膨脹,所有告訴你能抵禦的,都是忽悠你的。

但問題是,能抵禦通貨膨脹的投資渠道是什麼?

P2P 麼?

P2P 現在什麼熊樣大家已經看到了。但凡年化收益 10% 以上,並且還能保本保息的投資,有且只有在騙子那裡能找到,所有你想聽到的最美妙的話,他們那裡都有。

如果你更願意相信他們,出門左轉,謝謝不送!

在真實世界裡,這種收益巨高且還能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是沒有的,絕對沒有!!!

股票投資確實可以掙錢,跑贏通貨膨脹沒問題,收益好的時候一年翻倍也沒問題。但股票投資改變不了 80% 的人虧錢的局面,並且永遠改變不了。

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通過投資理財,絕大多數人都跑不贏通貨膨脹。

如果大部分人都能通過理財跑贏通貨膨脹,那一定不是你的能力有多強,而是更嚴重的通貨膨脹來了。

通過理財跑贏通貨膨脹就是個偽命題。

如果你是以能否能跑贏通貨膨脹作為理財收益好與不好的判斷標準,那即使上一撥 P2P 你沒趕上,未來也會有另一個 N2N 讓你趕上。

年金險主要目的就不是讓大家今天的錢跑贏通貨膨脹,而是希望用今天的錢為明天沒有掙錢能力時做一份貯備

30 歲時,我們可以拼命加班,可以 996 ,甚至 007 ,拿命換錢是現代人普遍的狀態。

60 歲以後呢?

就算我們仍然願意拼命加班,拿命換錢,並且也有這樣的身體素質,有公司願意要麼?

或者也可以換個問法:如果你是企業老闆,你願意要麼?

別說 60 歲以後了,40 歲以後就已經有很多公司不願意要了,否則哪來的什麼中年危機?

只要我們的收入還是來源於工作收入,甭管收入有多高,都需要為自己的未來做一份打算。

雅虎公司曾經做過一次市場調查,基於 30 萬份有效數據得出了中國中產階級現狀:

他們的財富沒有暴富的指望,他們的職業沒有收工的暫停鍵,他們的階層待遇沒有確定的法律保障。他們一步一步向上爬,風光的物質享受背後是手停口就停式的職業壓力,體面的社會地位背後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慮感。

如果我們想在退休以後仍然維持現在的生活質量不下降,或者不明顯下降,單靠退休金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這應該是有共識的吧?

那時候沒有來自工作的收入,年輕時的積蓄也是花一點少一點。

這時候年金險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有退休金,再加一份年金險收入做補充,退休後的生活質量可以得到極大保障。

這些都是被動收入,是我們不工作也會有的收入。沒有拖欠,拿錢時也不需要看任何人臉色。

重點來了:年金險收入是源源不斷的,完全不用擔心哪天就會花沒了。

這是與我們自己理財最大的區別——只要我們活著,錢是無限給的。

我們辛苦工作,拼命掙錢,不就是為了有一天可以不工作也能活的很好麼?

年金險正是為了滿足我們不工作也能有錢花的願望而存在的。

還有人會說,等我退休了也給不了幾個錢。

年金險不是意外險,200 元保費可以撬動 100 萬保額。

如果認為保額低,可以在自己有錢的時候多買一點。

多付出、多回報,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二、年金險的優勢是什麼?

年金險有優勢很明顯,並且是其他理財產品不具備的。

1. 安全性

年金險的收益是以保額的形式被寫進保險合同中的。保險合同是嚴格受《保險法》和《合同法》約束的,現在承諾未來給多少錢,到時候就必須要給多少錢。

如果因為保險公司投資不利,或者因為其他原因致使收益未達到預期,保險公司需要自掏腰包來保證我們未來可以拿到當年承諾給我們的收益。

這種保證是保險公司得以生存的基礎,也是為什麼保險屬於強監管行業的原因。

保險公司作為金融的最後一道屏障,是不允許有閃失的。

即便保險公司經營不下去了,我們已經買的保險仍然有保障。對這方面有疑問的可以翻翻《保險公司真的保險麼?如果保險公司破產了怎麼辦?》。

2. 強制儲蓄

雖說我國是儲蓄大國,但隨著近些年倡導消費,越來越多的人變成了月光族。

不管月收入五千還是五萬,都覺得自己的錢不夠花。

鵬哥身邊不少這樣的人,要說收入少吧,一個月工資收入也有四五萬。要說收入多吧,每個月還信用卡同樣也都得等發工資了才有錢。

面對這樣的朋友,鵬哥一般都會建議他要麼買理財,要麼買年金險。

年金險到日子了就得交,具有非常好的強制儲蓄功能。

坤鵬論保:實話實說,年金險真是絕大多數人理財的最佳選擇

不要覺得一個月花四五萬、七八萬的人會有好多收穫,他們同樣也不知道自己錢花在哪了。

其中很多人也希望能夠存點錢,也明白這種收入不可能一直持續,也知道要為自己養老提前做準備,但就是大手大腳習慣了,省不下來。

這時候強制儲蓄就非常有必要了。

每個月拿到工資以後,必須先存一部分錢,剩下的錢用於消費。

對於每個月不算還房貸、車貸,只用於純消費的錢超過 5 千的人,鵬哥都建議他能分出一部分錢用於購買年金險。具體分出來多少,視收入而定。

對於一個月純消費 2 萬以上的人,鵬哥建議至少可以拿出 10% 以上的錢購買年金險,再拿出至少 10% 以上的錢購買一些理財產品,剩下的錢再去消費。

能掙錢是好事,但如果因為現在能掙錢就不去存錢、不去理財,未來一定會後悔的。

誰說隨著年齡增長收入會越來越多的?

在醫生、律師、會計等行業這種說法可能是對的,但在其他行業,尤其是互聯網等科技行業,這種說法完全就是害人害己。

3. 收益穩定

年金險的收益是寫進保險合同裡的,作為保險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收益不以保險公司經營好壞而變化。

保險合同裡寫明到期後一個月或一年能領取多少錢,到期後就一定能領取多少錢,雖說不會提高,但也不會降低。

4. 避免風險

保險可避債相信很多人都有所瞭解,《保險法》第二十三條規定: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保險人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義務,也不得限制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險金的權利。

對於收入高,但不穩定的企業主、個體工商戶等人來說,年金險是非常好的選擇。

坤鵬論保:實話實說,年金險真是絕大多數人理財的最佳選擇

企業經營好的時候怎麼都好說,但萬一經營不好,甚至欠下債務,能夠幫我們隔離債務的只有保險。

老人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一輩子順順當當。

起起伏伏才是人生,如果一條直線,那人就掛了。

人生在世,有 4 筆錢是絕對不能少的:孝順父母的錢、教育子女的錢、看病治病的錢和晚年養老的錢

年金險除了看病治病的錢不能幫我們解決以外,其他 3 種錢都能幫我們解決,你還要說年金險不好麼?

年金險也是保險,與自己理財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避債!避債!避債!

當然,鵬哥並不想你用到這個功能。

三、選銀行理財還是選年金險?

之前銀行理財產品為了搶市場,很多都承諾保本保息,這種理財產品確實好,安全性高,有銀行給兜底。

這種兜底,並不是說銀行理財能力一定能保證收益穩定,而是如果出現虧損的情況,銀行會自掏腰包給補上。

2018 年 3 月 28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其中與我們理財息息相關的一條是:

銀行不能做保本理財了

在公佈新資管意見的時候,銀行理財規模是 30 萬億,其中保本理財 7 萬億。

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這部分保本保息理財將不能再做了。銀行不能給客戶承諾預期收益率,同時也不需要對虧損的理財產品進行兜底。

好消息是銀行風險降低了,壞消息是理財用戶風險提高了。

就在最近,某知名自媒體公佈了一個銀行R3穩健型理財產品收益大跳水的事情。

坤鵬論保:實話實說,年金險真是絕大多數人理財的最佳選擇

這是一家上市的股份制銀行旗下風險等級為 R3 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後來客戶經理發短信解釋了。

坤鵬論保:實話實說,年金險真是絕大多數人理財的最佳選擇

在《不計算收益率就買年金險,不坑你坑誰?》一文中鵬哥也列舉了幾個銀行理財產品虧錢的案例,實際上虧錢的情況要比列出來的多很多,甚至包括私人銀行的理財產品都出現拿不回本金的情況。

銀行理財產品是否足夠安全,與銀行背景是否雄厚無關,與這個理財產品最終將錢投給了誰有關。

隨著經濟情況的不樂觀,地方債、企業債違約情況也開始變得越發嚴重,這些都是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對象。

  • 11 月 1 日,號稱“中國白銀第一股”的金貴銀業,由於資金週轉困難,不能按期全額兌付“14 金貴債”本息出現首次債券違約。
  • 12 月 2 日,北大方正集團在上清所發佈公告稱,因流動資金緊張,截至 2019 年 12 月 2 日終,公司未能按照約定籌措足額償付資金,“19 方正 SCP002 ”超短期融資券不能按期足夠償付本息。公告顯示,該超短期融資券規模總計 20 億元人民幣,計息期債券年華利率為 4.94% ,期限 270 天。
  • 12 月 6 日一天,便有 5 單債券出現違約,涉及南京建工、龍躍實業等債券發行公司。
  • 截至 12 月 11 日,今年已有 169 只債券發生違約,違約金額合計 1344.62 億元。

即便是上市公司,情況也未必有多好。

Wind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 12 月 12 日,共有 27 家 A 股上市公司發生 54 次債務違約事件,涉及債券餘額總計 405.19 億元。

大量債務違約背後,都需要像你我這樣的理財投資人用我們的本金和收益去承擔。

絕大多數購買理財的人只知道把錢給了銀行,卻並不清楚銀行最終把錢借給了誰。

連把錢給了誰都不知道的情況下談資金安全,是不是有點扯?

關鍵是,銀行現在不承諾兜底了已經,虧了錢都需要我們自己來承擔。

相比之下,年金險收益雖然沒有那麼高,但好在安全性高,到期收益是肉眼可見的,雖然不會變多,但也不會變少。

你是選擇高風險的銀行理財呢?

還是選擇無風險的年金保險呢?

每個人對風險的承受力不同,對收益率的預期不同,選擇當然也不同。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