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脚残疾的他,却凭双手脱了贫

他从小因为疾病无法正常行走,在镇里要评定他为贫困户时,他却推辞不想当。他不仅凭一双手解决行走问题,还学得了一手好手艺。就这样,50多岁的彭定双自己用双手赚到钱摆脱了贫困,让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家庭贫困重度残疾的他不想当贫困户

说起彭定双,兴安县湘漓镇的扶贫干部都不陌生。彭定双因为出生时右腿骨结核,导致畸形,2岁时又因小儿麻痹症左腿萎缩,导致无法正常行走。如果低头瞧他身上,几乎看不到他的双腿。因病畸形的腿,细如麻秆。但跟他一搭手,就知道他非常有力量:厚实的掌背,粗壮得有些变形的手指,掌心几处厚厚的老茧,没有经历多年的磨砺,一双手绝不会有这样的力道和坚韧。

“我不要被定为贫困户,把更困难的村民列为贫困户吧!”2015年秋天,兴安县湘漓镇的干部为精准识别贫困户走进该镇力头村新塘坪自然村,找到重度残疾的彭定双,要将他列入帮扶对象。彭定双没等他们把话讲完,便一口回绝。这话,让前来核定贫困户的干部愣住了:咋的?居然还有拒绝帮扶的残疾人?

干部们在思忖:在别的地方,别说残疾人,就连健康的人,有很多都“抢”着做贫困户的哦。彭定双,这个只能“坐”着、直立仅50厘米高、靠“手”行走的残疾人,为何推辞?

虽然彭定双自己不想当“贫困户”,但他一个重度残疾人,不仅要养活自己,80岁的母亲和一个收养的同样有残疾的女儿的生活也需要他操持,其中的艰难和不易可想而知。村里比他更困难的,也没几个了。镇政府和村委干部看在眼里,忧在心里,虽然彭定双推辞了,大家还是按照政策将他定为了贫困户。

利用巧手,他做起了竹编

彭定双说,因为没法行走,小时候父母专门为他做了一个小拖车,由妹妹拖着他在村里四处玩耍。到了上学的年纪,彭定双虽然非常渴望上学,但最终还是因为腿部的问题没能如愿。

“没有腿,我还有手呀。”9岁时,他练习以手当脚,撑起整个身体往前移动,用双手分别握住一只脚,左右轮换,用手搬扯着脚往前迈开步子。冬天冻得手生疼,手掌在沙地上磨破,彭定双都咬牙坚持。随着手掌上的茧一天天增厚,他移动得也越来越灵活了。历经难以言说的磨难和艰辛,他终于能生活自理。

俗话说,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他打开一扇窗。对于彭定双来说,腿残了,上帝就给了他一双巧手。他的手非常灵活,曾到竹编厂打工,学得一手竹编好技艺。能干、多思的他,尝试改变当地传统的竹席编制品没有花纹的做法,在席子上编制“福”字、“囍”字、龙凤图案等,让竹编产品更受欢迎,他的好手艺也渐渐有了名气。

彭定双说,前些年,他帮本地的一家出售花圈的店铺打工。他做的花圈骨架美观、结实,很受欢迎。“何不自己在家加工,自己单干呢?”他一思忖,当伙计那么久了,也当下“老板”吧。镇里、村委和帮扶干部都来帮扶打气,坚定了他的信心。

“当时母亲年迈,女儿因智力残疾无法外出打工,家里的重担压在我身上,我也想闯一闯,于是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单干了。”彭定双说,随着自己的产品越做越好,向他下订单的人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整个兴安县城出售花圈的店铺都找彭定双订货,桂林市的一些店铺也慕名前去找他订货。

生意越来越好,但活更多更重了,彭定双有时整天都要加工,从清早忙到擦黑。手被磨破皮,磨出了血。在他感觉艰辛的时候,帮扶干部及时向他伸出援手,为他申报了产业扶助资金更新了两台电力切割机和钻孔机,能快速省力地将竹子切割成细条和各种形状。

“更新了机器,换了钻头,又省力,又快。”效率提高加上他老实诚信,他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彭定双也没有停下手里的活,他熟练地打开电力机器切割长竹子,然后把切断后的竹子破成几片,再用篾刀削竹子。在他家的堂屋,摆放着不少已经做好的竹制花圈骨架。彭定双开心地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一个花圈骨架可以卖2.8元,扣除购买竹子等的成本,每一个的净利润是1.7元,他每天可以做150个左右,也就是说他一天在家里就可以挣250多元钱。

彭定双说,去年他一家的低保金有5100多元,养鸡养鸭养鹅有4500元收入,获得产业扶助和产业奖补金4000元,残疾金补助有1520元……帮扶联系人又为他申请了贴息贷款5万元,他种了4亩柑桔今年已经挂果,又将增加一项收入……

2017年,彭定双带领全家顺利脱贫。“这两年,我每年的收入都达到4.1万元啵。”去年,彭定双家建起了一栋2层的钢混结构小洋楼,厨房还配备了现代化的厨具,电视、卫生厕所、自来水……应有尽有,“八有一超”的标准全部达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