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人死后安葬之所,为何有坟,墓,冢,陵四种叫法?

自古就有“逝者为大”的说法,对于已故之人,在世之人都会表达出发出内心的尊重。不管身前有没有作为,都有入土为安的权利。但五千年历史不断传承下来,同样是人死后安葬之所,却有了坟,墓,冢,陵四种叫法,它们所对应的都是什么人?

同样是人死后安葬之所,为何有坟,墓,冢,陵四种叫法?

其实很简单,这是古人按照逝者在世时的身份地位来权衡的。一般的百姓,也就是庶民,在去世之后,安葬的地方就被称之为“坟”。

在农村的山坡上,随处可见坟堆,人死后,盛入棺材中。然后找一个自认为是吉祥之地,挖坑把棺材埋好,最后用土封起一个高高的土堆,一座坟就形成了。这个高高的土堆,就是为了后人前来祭拜的时候,不至于找不到地方。坟堆的不起眼,在于它没有墓碑,所以一般人是不知道里面埋葬的是谁,只有逝者的亲人才知道。

同样是人死后安葬之所,为何有坟,墓,冢,陵四种叫法?

第二个来说说“墓”,通常情况下,坟墓是连着说的,就如同姓名一样,姓和名往往是不分家的。坟和墓也一样,墓也是普通百姓长眠之所,与坟不同的是,墓通常都有墓碑,上面记载了埋葬之人的身世和地位。也就是说,墓葬中的人,是普通百姓中生活相对较好的一小部分人,诸如文化的书生、官场小吏之类的人。

同样是人死后安葬之所,为何有坟,墓,冢,陵四种叫法?

而与坟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冢和陵,先说说冢,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衣冠冢,一类是埋有真人的墓葬。冢是王侯将相、达官贵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是由专门的风水先生看过的好地方。因为墓主人身前地位显赫,所以会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来修建,冢的规模比坟和墓要大很多,甚至三者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冢里面往往会有大量的随葬品,豪华奢侈。

而衣冠冢则是指那些客死异乡的人,他们的尸体无法运回家乡埋于祖坟,所以在出生地就埋葬一些带回去的随身衣服、兵器之类的东西,埋于祖坟之内,这类坟墓称之为“衣冠冢”。

同样是人死后安葬之所,为何有坟,墓,冢,陵四种叫法?

最后一个陵,这是皇族才能拥有的称谓。比如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清东陵等等,这些都是超级豪华、奢侈的大型墓葬,仅仅是随葬的物品,那都是天文数字。

同样是人死后安葬之所,为何有坟,墓,冢,陵四种叫法?

也就是说,坟,墓,冢,陵四种叫法是对去世之人身份的辨别。这也体现了古人严苛的等级制度,古代时除非皇帝授意,“陵”都被严格地用于皇家墓葬。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就不存在这种等级之分了,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烈士陵园,被广泛地用于生前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的墓葬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