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俠:和園看戲

【作者簡介】劉文俠,女,陝西白水人。喜歡文學,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曾在省、市、縣報刊、雜誌、網絡媒體上發表。黃河文學研究會會員,白水縣作協會員,白水縣杜康文化研究會會員。

渭南文壇 | 劉文俠:和園看戲

距離縣城西北約6公里的杜康鎮和家卓村,建造了陝西省第一家以傳承中國傳統“和”文化和“四聖文化”為主題,集觀光旅遊、創意農業、科普教育、民俗風情、美食娛樂等為一體的田園風光綜合體。特別是所修的“樂樓戲臺”,繼承了中華傳統建築的特點,成為園內一道亮麗的風景。能在那裡看戲,使我夢寐以求的快事,今天機會終於來了!


下午,搭乘上朋友的車,享受著涼爽的秋風,早早來到了和園。

一進園門,園內各式建築琳琅滿目,錯落有致,沿著青石臺階步行幾分鐘後,一座民族特色的樂樓戲臺就映入我的眼簾,它的建築設計風格堪稱同類戲臺中的精品,對於我這個建築外行來說,雖然無法用專業術語表達它的特點,但它那令人賞心悅目的外觀,還是讓我眼前一亮,不由我駐足凝望。這個戲臺面積約有300平米左右,南北兩面能同時演戲,稱為背臺戲。兩面建築風格各異,北面前小後大,四個飛簷參差上翹。南面呈矩形,一對飛簷上翹。頂部高聳,呈兩坡流水。樂樓戲臺前已坐了不少人,我們一行人都來不及仔細欣賞和園的美景,急忙趕到臺子前佔座位。坐在我旁邊的是一位70多歲的老人,正與周圍人討論著戲情。經詢問,得知他是和家卓村有名的鐵桿戲迷,我就迫不及待地和他攀談起來。聽他講,老一輩人傳說,戲曲在和家卓村歷史很悠久。自唐朝開始,和家卓村裡的人就愛唱戲。從他記事起,村裡年年過節或農閒之時都唱戲,演的有《竇娥冤》《三世仇》《智取威虎山》等。那時條件不好,是臨時搭建的土戲臺,沒有現在的氣派。據他回憶:1965年,村上人節衣縮食,到西安買回了一套戲衣、戲相。當時在全縣曾轟動一時,縣劇團提出要和他們交換鼓子、鉤鑼等,他們說啥都捨不得換。可見他們村的人愛戲的程度。今年,大方、霸氣的新戲臺修好後,這裡就成了一個熱鬧的地方,“五一”、“七一”縣上在這裡舉辦了廉政建設表彰演出、杜康鎮舉辦了村歌比賽。周圍的雁山劇社、秦風劇社、縣劇團、旗袍協會、歌舞協會等都來此演出過。那場面真是這幾十年群眾都沒有見到的,把個和園嘈的天翻地覆。他說此話時,滿臉的自豪與欣喜。

渭南文壇 | 劉文俠:和園看戲

渭南文壇 | 劉文俠:和園看戲

不一會兒,戲開了。隨著報幕員悅耳動聽的聲音,鏗鏘有力的鑼鼓聲響徹在整個和園的上空,周圍看景的、喝茶的、品小吃的都圍了過來。舞臺大幕徐徐拉開,角色出場。觀眾屏住了呼吸。先上場的是旦角演員,她背對觀眾,碎步輕移,像在水上漂一般。你瞧那肩頭,那腰身,一身的戲。再聽那委婉動人的唱腔,真是沁人心脾,要多爽就有多爽。臺下觀眾看到精彩處不斷地鼓起了掌聲。你看,演《夜逃》飾周仁的那男演員,他的搖帽翎的功夫令人叫絕,一會兒單搖,一會兒雙搖,然後猛一轉身,聲音悅耳動聽,如泣如訴,全場的人都為之動容。他哭,有的人跟著哭;他笑,有的人也跟著笑。


環顧四周,發現臺子底下的觀眾大都是一些上了歲數的老年人,年輕人寥寥無幾。我問周圍的人,看戲的人咋全都是些年齡大的。他們說,年輕人大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剩下的年輕人愛看戲的也不多,他們愛看歌舞,那節奏明快,適合他們的口味。聽了這話,使我想起了四五十年前看戲的情景。

渭南文壇 | 劉文俠:和園看戲

那時,群眾文化生活貧乏,沒有電視,看戲成了人們忙碌之後閒暇時節的唯一精神享受。我和同學曾因看戲而上學遲到被老師罰站,曾因到外村看戲被父母關在門外。我們村是個鎮點,村裡在解放後修了個土木結構的大戲樓,每到過年或農閒,鎮上都會請縣劇團或蒲城劇團、西安劇團來演出,每逢有大劇團來演出,本村的村民們就會叫上愛戲的親戚朋友前來觀看。中午時分,臺子底下都擺滿了大小、高低不等的板凳。黃昏時分,劇院門口兩旁,賣瓜子、賣花生、賣水果糖、賣油糕、賣涼粉等一系列吃貨的,一字兒排開。大人、小孩們從四面八方彙集到劇院門口,排隊購票後,魚貫而入,把個能容下千餘人的劇場圍的水洩不通。開戲前,十多個長得壯壯實實的民兵,站在旁邊用長短不等的竹竿或柳條維護秩序,害怕發生踩踏事件。有些小孩為看的過癮,就爬到周圍的槐樹、柳樹上甚或牆頭上。有一次,臨近的一個村子的大人帶上小孩來看戲,戲完了,卻怎麼也找不到孩子。到第二天晚上來看戲時,又見到了孩子。原來,孩子在麥垛下的洞裡睡著了,天亮了被一戶村民發現後領回了家。


如今,臺子底下大都成了老年人,“擁堵”已成為歷史。別說演戲,即使演歌舞,臺子底下也不會出現那麼多維護秩序的人了,那個熱鬧的,擁擠的場景再也看不到了。望著高大的戲樓,看著今非昔比的舞臺和先進的音響設備,臺上演得淋漓盡致,臺下看得入戲入神,人們悠閒怡然,邊看邊評。誰演的好,誰演的不好,觀眾一目瞭然。這個角色是誰家的女子,那個是誰家的媳婦,孃家何處?都能知道個七八成。

月亮已掛上了樹梢,明媚如銀的月光灑滿和園,和園樂樓,使古老的秦腔藝術有了展示傳承的舞臺,使周圍群眾有了休閒娛樂的場所。漫步在園內的長廊上,悠揚的秦腔在和園的上空迴盪,我彷彿置身於江南水鄉,聆聽鄉音嫋嫋。

渭南文壇 | 劉文俠:和園看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