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说“男怕八月,女怕腊月”,具体是什么意思?

小鱼大鱼看世界


在我们农村有很多老话俗语,都是前辈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总结出来的,而农村的部分老话俗语,也让我们很多农村年轻人在平时生活中养成了很好的习惯。那么“男怕八月,女怕腊月”这句俗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男怕八月”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映照了我们农村的一种生活状态。正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谷”农村的八月份正是我们农民进行秋收的季节,农民最忙碌的一月,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这段时间家里的男丁是最辛苦的,多数农村男人都害怕过八月,八月秋收是男人最累的一个季节,这也是男怕八月的由来。

“女怕腊月”,所谓临近腊月其实就是快过年的时候,而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基本上最忙的不是男人了,而是女人们。腊月女人需要干的事情特别多。这时候里里外外的张罗都要靠女人忙活。而且腊月里,正是寒风凛冽的时候,那时的女人们洗洗涮涮多用村里的水进行,双手被冻得通红麻木。所以,这句话是在表明家庭主妇在一年中相对这段时间最忙,也就是为什么说“女怕腊月”了。

农村以前老辈人,他们男女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而农村老话“男怕八月,女怕腊月”大概也是这样被老辈人总结出来的吧。虽然现在部分农村还是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但是随着现在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现在的农民已经不会生活的那么艰辛了。


农人顾流芳


"男怕八月 ".农历八月是秋收季节,收玉米,收稻谷,收地瓜等是力气活,主要依靠男人来完成。以前农村提倡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男人主要承担田里的劳动。比如收玉米,掰棒槌,割玉米秸女人也可以干,但是刨玉米茬,扛玉米秸等就没有男人干得快,用小推车往家运棒槌,一车四五百斤,女人根本推不了。男人干农活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女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八月是男人最辛苦最劳累的,白天撸起袖子加油干,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所以男人也是最怕八月。

记得小时候,一进八月,父亲难得睡到天亮,中午饭就让母亲送饭到田间,圄囵吞枣地凑合一顿,接着挥舞镢头继续干,整个八月,手上磨掉数层皮,人也瘦一大圈。


"女怕腊月"。农历腊月,准备过年的各种年货,我们土话叫"办年".,推碾倒磨摊煎饼,蒸馒头,做豆腐,做米酒,基本上是女人干。另外还要做新衣服,做鞋祙,也是女人的专利。那时候,又没有卖成品衣服的,全是自己做,如果家里有台缝纫机的还轻松点。

记得我母亲一进入腊月,忙得不可开交,脚不沾地,晚上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飞针走线,为全家每人缝制新裤新褂,新鞋新祙。过新年,我和弟弟妹妹们焕然一新,兴高彩烈,母亲却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因此腊月是女人最辛苦最劳累的,所以女人怕腊月。



落英乡间


八月差不多是收玉米的时候,以前没有机械化的时候,收玉米真是一个力气活。我记的我小得时候,收玉米要一棵一棵的用专门的工具把它扳倒,然后再一个个的把玉米穗掰下来,最后在装车拉回家,那个时候差不多都用三轮车,我们那叫三马😂️玉米收完,还要把玉米秸秆打捆从地里面运出去。这些都收好,紧接着就是浇地,犁地,然后就是种麦子。这些力气活差不多都是男人干,整个八月都没有闲的时候,我觉得男怕八月就是这个意思吧。而女怕腊月呢,我觉得腊月就该准备过年的事了。忙忙活活一整年,进了腊月女人们就开始准备各种过年的事了。现在过年人们经常说没有一点过年气氛了,其实就是现在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差不多都是买的,省事多了,不用提前很多天就开始准备,少了过年忙忙碌碌的氛围。我小时候那会,真的是一进入腊月,每家每户就开始忙活起来了。要给孩子做鞋子,做新衣,打扫卫生,蒸馒头,炸丸子,杀年猪,煮年肉等等,还有好多事记不起来了。这些细活一般都是女人做,一个腊月不闲着。我觉得男怕八月,女怕腊月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是小陈吖


农村老话说“男怕八月,女怕腊月”,具体是什么意思?

在农村关于男人和女人的俗语有很多,比如“好男有女别有三,好女有膘别有四”“男儿难得正当午时,女儿难得半夜子时”等等,以及题中所说的“男怕八月,女怕腊月”,那么为什么男人怕八月,女人怕腊月呢?

男怕八月

农历的八月是一年中农民最忙碌的一月,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农历八月的天气虽然早晚变得凉快起来,但是到了正午阳光还很强烈,也很容易将人的皮肤晒伤。但是农民却不能在天气热的时候歇息,因为田间的庄稼已经成熟,如果不仅早收割不仅会耽误下一季庄稼的播种,还会因为突然来的暴雨导致一年的收成化为虚有,所以大多数农村男人都害怕过八月,八月是男人最累的一个季节。

女怕腊月

进了腊月,离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小孩子们盼着过年,但是对于家庭主妇来说却害怕过年,过年前不仅要忙着置办年货,还要打扫卫生,现在还好,有吃不完的粮食,在以前一到了冬天粮食就吃没了,都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事实就是这样,在心灵手巧的主妇在没有粮食的时候也做不出来美食,但是在到了过年家家户户都吃好的,所以家庭主妇只能硬着头皮上。以前人们穿的衣服都是手工做的,到了腊月天气越来越冷,家庭主妇不仅要张罗着做饭,还要给一家老小缝棉衣,所以主妇害怕过腊月,因为腊月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农业机械越来越完善,虽然八月依然是农村中最忙的时候,但是在农业机械的帮助下,男人不再像以前那么辛苦。现在家家户户的日子好过了,人们都是买新衣服穿,不用像以前穿手缝的衣服,主妇们再也不用担心没有粮食,也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了。


悠悠乡村路


首先很高兴的回答你的提问,04-25 00:00

在农村时间长了,总会学到一两句谚语,就算是现在,也有很多的谚语,流传了下来,就比如说在农村关于男人和女人的俗语有很多,比如“好男有女别有三,好女有膘别有四”“男儿难得正当午时,女儿难得半夜子时”、“男怕八月,女怕腊月”,今天,我们要说“男怕八月,女怕腊月”的意思。这句话究竟什么意思呢?

顾名思义,男人怕八月,女人怕腊月,可是,背后蕴含着什么道理呢?这两个月究竟有什么特殊呢?小编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男怕八月,女怕腊月

农村老话儿,男怕八月,女怕腊月。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朋友都知道。农历八月前后是一年当中最忙的农忙时节。庄稼地里天气炎热,还要浇水施肥。刚收割完上半年的庄稼,秋季的庄稼又要补上。这段时间家里的男丁是最辛苦的。这就是所谓的男怕八月。

到了农历腊月份,马上又要迎接新年了,腊月女人需要干的事情特别多。这时候里里外外的张罗又要靠女人了忙活了,特别是之前,家里还有纺线机织布机。新一年的全家的衣服全靠出自家里的农妇了。还有给过年准备的好吃的,炸油糕,蒸花馍。家庭主妇在一年中相对这段时间最忙。

而且到了腊月红白喜事特别多,女人们得跑来跑去帮忙,一点都是闲不住的。在家自己的活都干不完了,还要去别人家帮干活的,真的是十分忙。

总之,这句农村俗语说的挺符合实情的,也确实这样就是男人八月累,女人腊月累。大家什么看法呢?





农民冬梅


中国几千年流传了许多的风俗习惯,产生了许多的俗语,而这些俗语在通过老辈们的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他们总能说出那么一两句,看似有点奇怪,但是仔细揣摩还是有点道理的,因为这些大部分都是来源于生活,所以当代年轻人适当的了解一些风俗习惯以及知识是非常有趣的,而且还能丰富自己。


1.”男怕八月女怕腊月“是什么意思? 因为在中国人的思想里男人属阳性女人属阴性,造就了阴阳平衡,而现如今是,阳盛阴衰,单身的男人越来越多男女比例失调,这其中也有一定的重男轻女思想导致的。 而八月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而男人属阳,这时候男孩子如果在这时候出生,就会有生不逢时的意思,对以后的道路都会有影响和遇到坎坷的意思,而女性属阴性,腊月正是寒冬最冷的时候,也是有生不逢时的意思,所以”男怕八月,女怕腊月“,是有生不逢时,命运坎坷之意。

2.”男怕八月女怕腊月“另一层意思 当然除了这一层意思外,还有在古时候八月是最忙的时候,田地里正是需要耕田以及收割的时候,而这些大部分的体力活都是男人来干的,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的体力活。 当然腊月是快要过年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里里外外进行打扫擦拭清洗等工作,这些都是由女性来做的,所以也就有了”男怕八月女怕腊月“的俗语。

所以这些从古时候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以及俗语等都是有一定的生活道理的,但是却不是跟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不是生不逢时或者没有一个良好的黄道吉日决定的,所以如果想要有一个好的人生,好的命运就得努力奋斗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


乡村少奇


金秋八月,稻谷金黄,万里沃土,禾熟飘香。这正是农民喜气洋洋的季节,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谷”,收获的季节里,种田的农民自然是打心眼里高兴,但这也是农民一年劳作最辛苦最忙碌的时节。由于过去的农村是男耕女织,所以田里的活多是由男人来完成。农历八月是收获的季节,田里的活又多由男人来完成,这也就成了一年中男人最辛苦的季节,每天披星戴月,起早贪黑,很是劳累,许多农民的腰腿疼病的根也就是这时留下来的,所以有“男怕八月”之说。

农历腊月,就要过年了,过去的农民是非常重视过年的,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过年的食品和衣服。过去的农民是非常节俭的,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换件新衣服,也是在过年前才缝制,而过去缝制衣服,都是家里的主妇手工制作,手工制作一件衣服需一针一线来做,是很费时费力的。由于过去农村过年前要准备过年的食品和供品,象我们那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做豆腐、蒸馒头、有的还自酝些酒等,这些首先得磨面,而磨面过去都是用石磨来磨,这也是很费力的,由于磨面的主角是女人,会费去好时间和体力。缝缝新衣服,准备过年的食品和供品,需早早进行,也是非常辛苦的事情,所以有“女怕腊月”之说。

“男怕八月,女怕腊月”。过去农历八月是农村男人最辛苦的时候,农历腊月是女人最辛苦的时候。幸福的时子,是靠辛勒劳动得来的。



春日之虎


农村老话俗语绝大多都是先辈根据社会生活经历一步一步总结出来的经验之理。


而农村老话俗语里,也有很多关于天气的变化,对我们身体健康影响的。


我们都知道天气有两个极端,一个是三伏天的酷热,另外一个是冬季腊月的三九最冷了。


一冷一热的极端变化,让很多人在习以为常劳作中悟出很多常规的变化道理。

就比如问题中的农村老话“男怕八月,女怕腊月”。


这句农村老话也是从生活中的天气变化的来。


那么这句农村老话是什么意思呢?跟天气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相信很多人都想要知道原因,大家继续往下看,下面就有答案啦。

一.“男怕八月”的理解

“男怕八月”,就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了,男人最怕的就是在八月份。


因为在农历的八月可以说是一年中农民最忙的了,这个月它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


尽管农历八月的早晚是变得凉快了,但是中午时分的阳光还非常强烈,容易将人的皮肤晒黑、晒伤。

有人说,农民傻吧,不会歇息吗。


可农民就是不能歇息呀,因为田间的庄稼已经成熟,不赶紧收割完就会会耽误下一季庄稼的播种,假如突然来的暴雨,压垮了,一年的收成不得化为虚有了呀,所以农民才不傻。

以前农村的耕种方式还是非常粗糙和费力的,落后的农业工具直接阻碍了耕种的效率,哪有现在的用机器代替省事,哪个农民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农作呀。


累的像头牛一样,实在够呛。



记得特别清楚,小时候帮忙农忙时,早上五点钟左右,天才露出丝丝白,就被父母拉起来,去帮忙收割了。


我问父母,就不能晚点?


7点不刚刚好吗,也不热。


他们给的回答是,你个孩子,7点去,到地里,你就喊着回来了。


那会到10点,父母就放我回来了。

中午大伙都回来吃饭休息,下午3点才又出发。想想我家还挺幸福的,毕竟地不多,够养活自己......

哈!扯得有点远了,回归正题。

所以很多农村男人都害怕过八月,因为八月是男人最累的一个季节。


现在挺好的,加入了机器化的使用。


累还是有,至少不会类的像头牛一样,还提高了效率。

二.“女怕腊月”的意思

“女怕腊月”,字面意思就是说,女人是最害怕腊月时分。


为什么女人害怕腊月呢?


因为腊月天寒地冻,是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特别是在腊月中的三九四九阶段,冷得都不想出门,天气的寒冷使得饭菜也很容易凉,特别麻烦,还得加热。

再者进入腊月之后,那离过年还远吗,以前过新年还需要准备很多东西,食物的准备、新衣物的准备,这些东西谁准备呢?自然就落到了女人的身上啦。


而且的衣服可都是手工做的呀,大冷天,女人不仅要给一家子做饭,还要给缝棉衣之类的,所以女人害怕过腊月就不无道理的了。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水平不断提高,现在也很少有人会自己动手做衣服,而且食物也充足,在商场里都买得到。



在现在是很少见到“女怕腊月”的现象了,而且过节什么的,男人也加入帮忙,女人几乎都不担心过腊月的到来了。

尽管一些农村老话俗语,在现在的社会中多多少少有点不适用了,甚至其中一些农村老话俗语还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或许用现代科学难以解释.


但随着农民的素质水平提高,他们对比较偏向于迷信的习俗会懂得分辨的,再说,农村老话俗语有它一定道理的,毕竟都是先辈从生活当中日积月累中得到的。


从那些农村老话俗语当中,可以让现在的我们清楚了解到,过去的先辈在为过上幸福生活的路上,是付出了极大辛劳的。


特别的,我们还可以从中了解到了一些农村地区旧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节奏,因此也就是在给了我们了解过去先辈们的生活场景的机会。


农村老话俗语万万千,每一句都有它特定的含义。


不管它是否还适用,作为后辈的我们,需要做的的是承认其传统文化、维护其深刻意义,又分明对待。


基于农村老话俗语是传统文化,最明智作为的就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啦。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课堂


“男怕八月,女怕腊月”,虽说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既反映了以往男女分工的情况,又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还反映了农事方面的一些信息。为什么这么说呢?

“男怕八月”中的“八月”指的是农历八月,此时正值秋分时节,正是农村的农忙时节。以往主要以种庄稼为主,也兴女主内男主外。男丁是主要劳动力,此时,庄稼成熟,烈日当头,挥汉如雨,最耗体力的时候,而且这不是累个一天两天就完事,而是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何止一个"累"字能够诠释的。

“女怕腊月”,到了腊月里,也就是快过年了,要给小孩做新衣服,纳鞋底,那可都是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纯手工的,哪比现在有钱随时可以买;家里还要大扫除洗洗涮涮,那时候都是把家里桌凳,床板全搬到小河边洗,大冬天冷水刺骨;家里还得置办年货,比如做豆腐,蒸年糕,洗地瓜粉,做米粿,这些年货也是自己手工准备,忙前忙后,一刻不得闲,而这些几乎是这是女人的事。所以就有了"女怕腊月"之说。





阿梅0599


北方农村有句“男怕八月,女怕腊月”的俗语这句话究竟什么意思呢?背后蕴含着什么道理呢?这两个月究竟有什么特殊呢?

八月是秋收的季节,不妨把时光倒流一下,还原一个质朴原味的秋收。

那时候西乡秋天的田野不似现在这么单调,除了玉米就只剩下树了。最早到达老河底的秋风,望着满沟汊的水,发出一阵阵羡慕的笑声,继而在西洼里晃了几个来回后,满坡的庄稼就变了个样。玉米棒的外衣白里泛着黄,依依不舍地附在母体上,有些无力,似乎知道自己要和母体分别了。高梁在西乡叫蜀黍,这时候的腰杆也不那么挺直了,弯下了它那高傲的头,头发穗子焗了一层暗红的油,且四下散开着。金灿灿的谷穗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悅,与草人一起逗着贪嘴的鸟儿。黄了叶的大豆抚摸着滚圆的肚子,时不时的有几个不甘寂寞的豆角发出一声脆响,籍以引起人们的注意。雪白的棉花骄傲地秀着自己丰韵的身姿。辣椒似乎喝多了酒,脸涨得通红。绿豆秸上的角儿变的又黑又亮,芝麻被风摇光了叶子。一片黍子,几垄地瓜,西乡的秋野里,飘荡着一片片成熟作物独有的香,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我的忙碌是从挑甜秆、扒地瓜开始的,所谓甜秆指的是棒子和蜀黍的秸秆,到了这个时候特别的甜,且带着一股鲜奶的味道。当然这里要强调一个“挑”字,棒子秆要挑紫或绿得发亮的那种,根部以上三四节最甜。蜀黍秆是青得带一层白茫茫的粉的那种,发黄且亮的不能吃,一股臊味。当然剥皮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否则会割伤手,一次也不能吃得太多,这要烂嘴角的。地瓜没有这么些忌讳,生吃要吃黄皮的,汁多且甜,吃起来没够,就是太撑人!

掰棒子是父亲从龙湾边的菜园里提溜我耳朵去的,其时我正在自家菜园里掋胡萝卜吃。掰的时候,我掰两行,娘掰四行,掰下来的玉米隔两米扔成一堆,父亲则在我们后边割棒子秸,隔几行先割出车路来。掰棒子乍开始看着轻松,没一回太阳出来了,让棒子叶把脸拉一下,再加上汗水一腌,那个刺挠动就别说了。有经验的会在脸上裹块纱巾,虽然有些碍事,但不会被棒子叶拉脸。总得来说掰棒子还算轻松,一家也就个三五亩,用不上一天就掰完了。然后把马车赶进割好的车路上,一堆一堆的装上,末了还得装化肥袋子里摞上,这样装得多。拉完棒子后,如果天还没有黑,再把所有的棒子秸割完,割完后的棒子秸要在地晒个三天五日的,那个时候的棒子秸,大部分是铡成四五公分的段用来喂性口,也有部分用来做引火。

剥棒子皮一般在晚上,剥皮时要留三四片皮,留着把棒子编起来挂在屋檐下,一是方便晾晒,再一个就是防雨。编棒子辫也是有技巧的,好把式编出来的像工艺品,让人舍不得摘,就是有点麻烦。到了后来,干脆不编了,直接在屋檐下悬一根铁条,把棒子皮一卧,两瓣两瓣地直接撸上去,如此便省了很多时间。

棒子



剥完皮后,地里的棒子秸也晾晒的差不多了,这时就需要捆起来。一般在上午解了雾露之后捆,这时的棒子秸相对较软,很容易捆,中午或午后由于太阳的曝晒,相时得干燥,容易折断,不方便捆。捆的时候先拢起一堆,再选择一棵比较细软的秸子做腰,然后拢紧,把腰反方向交叉挤进底部便可,注意捆子不要太大,一则太沉,再则不容易晾干,还铡起来费力。

捆好后的棒子秸需要拉回场院里丛起来,如果留春地的话则直接丛在地里,更方便晾晒。往马车上装棒子秸也是个技巧活,马车两端按好插杠后,先抱满车厢,然后上去一个人,两个人在下面用木杈挑,一个人在马车上接,要一层两分再一层压上,需要好眼色对称,还得用脚压实,这样装起来的玉米秸又高又实,在路上拉着放心,不会在半道上因不对称而脱落。

拉回场院的棒子秸要一排排的丛起来,丛好后的棒子秸像一座座的小山,场院大的干脆排成长长的一趟,成了连绵的群山,这就方便了孩子们在场院里藏猫猫了。或者有淘气的孩子在学校里犯了错,回家怕挨打,干脆躲进棒子秸丛里,害得大人们找到半夜,仍然脱不了一顿鞋底。

接下来的活便是锄茬子了,在西乡叫抓楂子,就是用大镢把剩在地棒子根锄出来,再把根上的土坷垃打扑干净。别看这是多出来的活,却着实体现着西乡人的智慧,棒子根部土多不卫生,不能用来喂牲口,但可以用来生火做饭烧热炕。冬天的炕烧的暖暖的,炕头上一躺,然后翻一本西游记,那个惬意劲就别说了。

看看节气距寒露还有个三天五日的,那就先着急着种麦子。要把蜀黍收来家,蜀黍就是高粱,在西乡几乎家家都种,不是为了酿酒或者吃,它的用处着实太多了。打箔是用来晒粮食的,盖垫用来盖锅,笤帚用来扫地,席子用来铺炕,以及扎纸草等各类工艺品,在此就不一一说明了。

蜀黍有些高,撸叶掐穗时得小心压弯蜀黍的秸秆,撸叶子不用工具,用双手就行,但也不能急,否则容易剓着手。掐穗子是要用工具的,叫掐刀子,长不过二寸,宽只有寸许,刀片很锋利。蜀黍地里的活一般是爷爷的,因为丛打箔到做盖垫之类的活,都是爷爷在冬天完成的,这些活是要掌握分寸和技巧的。

掐刀在爷爷手里只须轻轻一按,穗子就落在了另一只手里。熟练的程度简直就像是玩戏法似的,蜀黍穗交又着留在臂腕间,掐够一铺便放下来,两铺就成了一个沉甸甸的蜀黍了。割黍秸则需要使镰刀,右手握镰,在离地面尺许的地方斜着割断。左手连同胳膊揽住秸秆,把割倒的黍秸揽在了左肩上,成了抱后,再放在地下。最后再捆扎穗头,搬运装车,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只到只剩下齐刷刷的蜀黍茬,才能收工,当然拉回家后的蜀黍要需要爷爷深加工的,这是冬天的话了。

茂腔《赵美蓉观灯》有一段唱腔好像是:“东坡的豆子造了反,西坡的谷子乱了营”。其实割豆子和谷子才是最忙乎人的,豆子成熟后,需要马上收割,割晚了,豆粒从荚子里自己就蹦出来了,导致产量减少。割豆子时最累的是腰,由于豆秧棵很矮,割豆子得弯下腰来,割几步就得站起身来伸伸腰,时间久了腰就跟折了一般疼。老庄稼把式都照着割豆子犯愁,豆荚扎手,弯着腰干活,还得拿着块磨石半道上磨镰刀,一般人都挺不住。

东坡的豆子刚割完,西坡的谷子又开始催了。割谷虽然弯腰的角度小一点,但用的力气甚至比割豆子大,尤其遇上丰雨的年头,谷子秧棵特别粗壮,一镰刀下去得费很大力气才行,再上火辣辣的太阳,满身的汗,想想都难受。当然这割豆子谷子的活,我没体验过,是听老人们说的,尤其捎着磨刀石上坡,我是才知道的。



谷子地在村西,南侧是三夹子湾,东侧是龙湾沟,极好的去处,谷地里的草人,也歪斜在一边,破草帽上落满了鸟屎,很是落魄。

爷爷说龙湾沟边的谷子熬粥最好,再打上两个鸡蛋,便成了坐月子的妇最好的饭食。

谷秸割倒,打捆,再运回家,用担杖

回家,爷爷挑担杖,会先往手心里吐一口唾沫,搓搓手然后弯腰,拱身,起担,一气呵成。大大的谷捆,挂在担的两头,随着爷爷的步子,走一步,颤一颤,很有节奏。

掐谷就是把谷穗从谷秸上割下来,这是母亲的,看起来简单,一般人还真做不了。出手要快要稳,割出来的谷穗才会整齐。

人干活讲究,做什么也不马虎。母亲说,看看谁家的活做得好,自然就知道这家人怎么样。勤劳、本份,本来就是做人的准则。

谷穗在场晒干了,就开始脱粒。这活也是爷爷的,赶着驴,拉着碌碡,转了大圈转小圈。驴屁股上挂个布兜,走一走,晃一晃,有些滑稽。

村中大槐树有一盘石碾。收回家的谷粒就在这碾上碾,再用簸箕簸去糖。去了皮的米粒,像是一粒粒金豆。簸出来的谷糠,收到袋子里留着,用它填的枕头,松软适当,还有谷子的香气。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获正当时。说的是红薯采挖最佳时节是在霜降前后。在西乡,基本都会赶在霜降节气前后把红薯采收完,因为这个时候的平气温基本是红薯收获的最佳温度,过低了就会受到冻害了,不利于储存了。此时地瓜的叶子已经发蔫变黑,果实的淀粉含达到了最高值,终于修成正果,可以出关了!

刨红薯在西乡叫做出地瓜,出地瓜的时候,麦苗已经很旺盛了。出地瓜这活,在西乡好像是所有收获作物的活里最轻松惬意的,原因是此时其它的农活大多已完成,经过了几天的休养生息,不用着急忙慌地抢种了。地瓜田里的人,此时一片阳光明媚,笑语欢歌,老娘们时不时拉一些荤段子,有意无意勾引身边的笑胡子(小伙子)。

出地瓜前要先翻起地瓜蔓,一开始先拽住几根长藤,顺着瓜垄向前走。瓜蔓一棵连着一棵,相互缠绕着,越拽越多。这时候也不笑了,因为蔓子越来越沉,如果是小孩子拽,有时候反被蔓子拽倒,弄的仰面朝天,灰头土脸,这个时候大人便会过来帮着拽。一垄一垄的把瓜蔓翻转到一边后,再找到与地瓜相连的根部扯开,再拖到了地头或沟边晾着。

一条条笔直的地瓜垄隆着鼓鼓的肚皮,显现在地表之上,像接受检阅的士兵。刨地瓜也是技术活,是一辈一辈的在重复的劳作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有经验的爷爷能根据瓜垄的软硬来掌握地瓜的生长方位,以及地瓜的大小,然后挥起二齿勾子。每一二齿勾子下去,刨出的地瓜基本都是完整的,很少有擦伤的,有个把个擦破的,没等至汁液流出就已氧化。有时候我会趁爷爷休息的间隙抡下勾子,那皮破肚烂的惨状,教人不忍目赌,这时爷爷就会大声地制止,停了休息赶过来又抡起了勾子……

我也会在父亲瞪眼的刹那,乖巧的伏下身子打扑地瓜上粘伏的泥土,并均匀地摆成一排。这时祖母和母亲已经在手上套了皮质的半手套,护着中指和手掌,把独轮车上的竹篓取下,长方形那种。再把地瓜擦子架在上面,左手按住,右手就拿起地瓜擦下去。经过擦子的地瓜变成了均匀薄片,擦满篓子后,再换上另一个空篓。



然后我们就去把地瓜片一片片地平摆到地里晾晒。被瓜片覆盖住的地表,早没有了泥土的颜色,白茫茫一片。在秋风晒上个十来天,每天再把它们翻过来、倒过去的折腾一番,失去水分后的瓜片,表面起了一层白蒙蒙的粉,身体缩小,四周反翘,这便是地瓜干了,再一车车地从地里推回家装进装篓里或囤里,地瓜收获宣告结束。是不是很轻松?别急!像这样的情形不好碰。

插个曲,种地瓜在西乡分芽地瓜和时地瓜两种。芽地瓜即谷雨前后从地瓜母子上采苗种的那种。时地瓜是西乡的叫法,就是蔓地风,是麦收后从整芽地瓜蔓上剪取的一段栽植的。由于生长期短,没有芽地瓜的果实大,但耐贮存,冬天贮存在炕洞窨子里直接煮着吃的便是时地瓜,同时也是第二年留种的地瓜母子。晒瓜干的则是芽地瓜,别看二者栽植的时间差很多,却是同时出的。



一进腊月,便开始忙年了,腊月女人需要干的事情特别多。这时候里里外外的张罗又要靠女人了忙活了,特别是之前,家里还有纺线机织布机。新一年的全家的衣服全靠出自家里的农妇了。还有给过年准备的好吃的,炸油糕,蒸花馍。家庭主妇在一年中相对这段时间最忙。

而且到了腊月红白喜事特别多,女人们得跑来跑去帮忙,一点都是闲不住的。在家自己的活都干不完了,还要去别人家帮干活的,真的是十分忙。

总之,这句农村俗语说的挺符合实情的,也确实这样就是男人八月累,女人腊月累。大家什么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