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是南朝詩壇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兩首《擬行路難》潑辣俚俗

擬行路難(選二首)——鮑照

其四: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能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鮑照(約412-466),字明遠,東海(今江蘇省漣水縣北)人,家居建康。他出身寒微,仕途坎增,一生不得意。.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而成就並不在顏、謝之下,是南朝詩壇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也是詩體革新的著名先驅。有《鮑參軍集》傳世。


鮑照是南朝詩壇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兩首《擬行路難》潑辣俚俗

鮑照

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作《行路難》,編者郭茂倩說:“《樂府廣題》曰:‘《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按《陳武別傳》:‘武常牧羊,諸家牧豎有知歌謠者,武遂學《行路難》。’則所起亦遠矣。”陳武系三國吳人,字子烈,廬江松滋人。據此推之,《行路難》當是漢代流傳下來的一首民歌。晉人袁山松很喜歡這首民歌,“乃文其辭句,婉其節制,因酣醉縱歌之,聽者莫不流涕”(《晉書●袁琅傳》)。鮑照繼承這首民歌的遺韻,藉以抒發世事多艱的感慨,氣盛響沉,大有“孤蓬自振,驚沙坐飛”(劉熙載《藝概》)的氣勢。鮑照《擬行路難》第一首說:“願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行路吟。”歌吟《行路難》是為了排遣憂憤,似是全詩“序言”。最後一首作自寬自慰口吻:“對酒敘長篇(即指本詩組),窮途運命委皇....”

又象一個總攝全詩的結尾。


鮑照是南朝詩壇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兩首《擬行路難》潑辣俚俗

《晉書》

這十八首詩內容雖不盡同,但基調統一,首尾呼應,當是一個構思嚴密的詩組。至於創作年代,有人根據本詩末首“丈夫四十強而壯,餘當二十弱冠辰,莫言草木萎冬雪,會應蘇息遇陽春”之語,認為詩人雖悲慨滿懷,但仍存“蘇息”之望,故當作於二十歲時(433)無疑,那時他還未解褐出仕。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這十八首詩並非作於同時。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封建門閥制度高度發展的時代,士庶界限十分森嚴,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門閥專政的史實約從漢末開始顯露,發展於魏晉而凝固於晉宋之間,之後,士族地主勢力日趨衰微,寒人地主勢力節節上升。南北朝時,一些“布衣”、“素族”為帝稱王,原先的士寒界壁逐漸被沖垮了。還在西晉時候,左思在他的《詠史》詩中就曾對門閥制度表示了強烈的不滿:“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鮑照是南朝詩壇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兩首《擬行路難》潑辣俚俗

鮑照生活在士寒鬥爭十分劇烈的宋代,他出身寒微,自稱“負鍤下農,執羈末皂”“北州衰淪,身地孤賤”;其實,他是一位有才能,有理想,但卻被時代壓抑、埋沒了的一代精英,故性情耿介,傲岸不群。他用道健深沉的詩作,發出了寒門備受壓抑、飽經悲辛的憤慨和抗議。這種沉痛而婉曲的不平之鳴,乃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我們吟誦這些作品,確有

“飢鷹獨出,奇矯無前”(《敖器之詩評》,見劉堰《隱居通議》卷六引)的深刻印象。《擬行路難》之四,主要是抒寫一種難以明言的內心苦悶。其具體內容是什麼,詩人並未直說。全詩顯然圍繞一個“愁”字展開,寫得深沉婉曲,迴環激盪,反映了詩人那壓抑、憤懣而又無可奈何的苦悶心理。“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前二句是比喻,形象地說明“人生有命”的道理。


鮑照是南朝詩壇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兩首《擬行路難》潑辣俚俗

劉堰《隱居通議》書影

《世說新語●文學》記載一則趣談:股浩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自然無心於稟受,何以正善人少、惡人多?”當時沒有人說清這個道理,唯有劉談的解釋最令人歎服,他說:“警如寫水著地,正自縱橫流漫,略無正方圓者。”殷浩的問題是說:人既然都同樣稟受自然天性,為什麼又總是善人少、惡人多呢?劉恢解釋說:這就好比水潑在地上,任其縱橫流漫,誰也無法正其方圓,說明善少惡多本來就合於自然之道。玄學家們將社會的貧富、善惡歸於自然,並認為這種差異是任何人為的努力也無法改變的,為世家大族的永恆統治製造理論根據。這與儒家“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宿命思想沒有本質區別。“瀉水”云云雖然肯定“人生有命”的說法,但並不甘於命運的擺佈。大意是說:雖然“人生有命”,象瀉水置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浸一樣,可也不能老是

“行嘆復坐愁”啊!在這裡,詩人並沒有消極地任順天命的安排,下面也證明了這一點。


鮑照是南朝詩壇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兩首《擬行路難》潑辣俚俗

《世說新語》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人生有命”之理並不能真正使詩人信服、平靜,“愁”依然纏繞著他,於是才有借酒澆愁的要求。陶淵明曾給酒一個雅號,名曰

“忘憂物”,說酒有“遠我遺世情”、“忘彼千載憂”的功效。這裡,“斷絕”是說斷絕愁緒。“舉杯”是為斷絕愁緒,“歇路難”也是為的斷絕愁緒。後來杜甫有詩云:“寬心應是酒,遺興莫過詩。”(《可借》)說明吟詩飲酒常常是人們銷愁解悶(鮑照所謂“裁悲”“減思”)的一種方式或手段。這兩句詩似乎是寫銷愁,實際上是更深一層寫“愁”,因為“人生有命”的說教令人不解,才會想到用酒麻醉、借歌排遣。然而,這樣做“愁”就能消除嗎?李白詩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也是借銷愁來表現更深一層的愁的。“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人心究竟不是木石,它對外界任何事物都能作出敏銳的反應。


鮑照是南朝詩壇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兩首《擬行路難》潑辣俚俗

“愁”就是心有所感的表現,這是社會不平現象在詩人內心深處激起的波瀾,任何不切實際的寬慰和排遣都無法消弭,因為人的心究竟不是“木石”啊!本來,“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毛詩序》),可是,詩人有所感而“不敢言”。聲欲發而不敢發叫“吞聲”,足欲進而不敢進叫

“躑躅”。心有所感,若能“形於言”,那未嘗不是快事,然而,現實卻不允許這樣。這種內心苦悶與表面緘默的矛盾,造成了詩人難以忍受的憤懣,這憤懣有如積蘊巳久的火山,其熱能是無法估量的。《擬行路難》之六,望造了一個才高、氣盛、自尊,但卻備受壓抑,理想不得實現,而又無可奈何的詩人形象。前一首的不平之鳴,調子比較低沉抑鬱,是“吞聲躑躅不敢言”;這一首則是這種抑鬱之情的大爆炸了!“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鮑照是南朝詩壇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兩首《擬行路難》潑辣俚俗

鮑照

詩一開頭就通過“對案”、“不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等六個連續可感的動作,生動地描繪出詩人目瞋髮指、呼嘯而出的形象,大有“五嶽起胸臆”之概。“對案不能食”是憤懣鬱積於懷的表現,“拔劍擊柱”是憤懣之情耐不可忍市表現出來的一種帶盲目性的發洩方式,但終於無濟於事,無可奈何,所以還是以“長嘆息”了事。從中,我們看到了詩人那種欲吐又忍的“吞聲”之狀。後來李白寫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其立意、格調都明顯受鮑照詩的影響。“丈夫生世能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前句是說人生短促,後句是說應該衝破各種精神枷鎖,放浪形骸,追求思想和個性的自由解脫。憂生之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詩歌創作中一個帶普遍性的主題,或嗟嘆人生之易逝,主張秉燭夜遊,及時行樂,或深信生死之必然,提倡自勵自強,建功立業。其中儘管有消極與積極之分,但都是基於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新認識,因而能引起當時人們普遍的共鳴。


鮑照是南朝詩壇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兩首《擬行路難》潑辣俚俗

鮑照

鮑照出身孤賤,但才高氣盛,有理想、有抱負。在當時只看門第、不論賢愚的社會中,“才秀人微”的他,必然“取湮當代”,仕途進取對他來說是無望的。一個對前途充滿希望的人,決不可能步履“蹀躞”,“羽翼”低垂,而是縱橫馳騁,騫翩遠翥。在這裡,

“蹀躞垂羽翼”正是詩人屈居下僚,有志不得伸展,常常“舉頭畏觸,搖足恐墜”那種苦悶心理的形象寫照。後來李白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蓋由鮑照這二句詩脫胎而來。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句詩是作疑問語氣,表明詩人渴望從這種處境中解脫出來。然而,究竟如何才能解脫呢?“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要解脫精神上的枷鎖,消除內心的苦悶和抑鬱,在鮑照看來,只有決棄富貴榮華之慾,安於貧賤,才有可能做到。這表現在行動上就是棄官居貧。


鮑照是南朝詩壇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兩首《擬行路難》潑辣俚俗

看婦機中織

“棄置”,《樂府詩集》作“棄檄”,“檄”是當時徵辟的公文,寫在一尺二寸長的木簡上,所以“棄檄”就是棄官,與“罷官”是一個意思。我認為這裡還是作“棄置”好,曹丕《雜詩》雲:“棄置無復陳,客子常畏人。”鮑照此詩的“棄置”當指拋棄心中的苦悶,只有“罷官”才能真正“棄置”那“蹀躞垂羽翼”的被動處境。“朝出”四句,就是“還家自休息”的具體化,極寫貧居之樂,與江淹《恨賦》中說的“左對孺人,顧弄稚子”是一種情趣。鮑照這裡寫的,不一定是既成事實,很可能是虛寫,反映了他鬱結在胸的孤憤以及擺脫精神苦悶的強烈願望,這與他在其他作品中吐露的心跡,如“蕩然任心,樂道安命”(《園葵賦》),“但求遂性樂,不計緝名期”(《答客》),意思是一致的,因為,朝暮與親人歡聚,正是任心遂性、樂道安貧的一種樂趣。這與

“跌躞垂羽翼”的情狀,形成鮮明對照。“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鮑照是南朝詩壇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兩首《擬行路難》潑辣俚俗

《樂府詩集》

如果說前六句尚屬放達之辭,那麼,這最後兩句就是實實在在的自我安慰了。“聖賢盡貧賤”、“英俊沉下僚”,“自古”

皆然,這是從縱的歷史長河極言這種不合理現象的普遍性,含有深刻的批判意味。“聖賢”猶且“貧賤”“孤且直”的我輩,遭遇不幸,還有什麼不可理解的呢?陶淵明在《詠貧士》中說:“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他歌詠古賢,也是為了寬慰自己受了壓抑和創傷的靈魂;鮑照要樂道安貧,也要到古賢那裡吸取精神力量。然而,越是自寬,就越顯出那孤憤的強烈,這一點,我們是能在詩的字裡行間感覺得到的。鮑照這組《擬行路難》,是在學習樂府民歌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的傑作,他將五言句與七言句巧妙地雜錯組合,形成一種緩急相間、頓挫抑揚的節奏;用韻也不同凡響,常於篇中騎然換韻,且多用仄聲韻,適合表現深沉而強烈的感情,使人覺得新奇有力,加以鮑照常以口語入詩,潑辣俚俗,無怪乎鍾嶸說鮑詩“險俗”了。


鮑照是南朝詩壇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兩首《擬行路難》潑辣俚俗

陶淵明

蕭子顯在《南齊書●文學傳論》中說他“發唱驚挺,操調險急,雕藻淫豔,傾炫心魂”,正是針對《擬行路難》這類作品而發的。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鮑照對七言詩的發展,是有開創之功的,對唐代歌行那種流轉奔放的詩風,更有直接的影響,這在高適、岑參、李白諸人的創作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杜甫以“俊逸鮑參軍”贊李白,就是有力的證明。

作者介紹:我是“我的人生就是說我”,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