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严歌苓的这3本书,读懂人性

1.

一个女人的史诗

看完严歌苓的这3本书,读懂人性

严歌苓远隔千山万水,说了个四十年的长故事。到底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几乎一口气读完,觉得一阵久违的亲。女人从一九四七年开始,爱了男人四十年。男人抵抗了女人四十年,到底,还是屈服了。这类故事就是有这样的“好处”——沾了大时代的光,背景墙不断的更替,他们不断的演下去,不怕没话说。
话真的太多。故事一环扣一环。满满登登,饱满的力量似乎是短篇才有的。少见活着的作家写出这样劲道十足的长篇来。

他和她的气场完全不同。他们被迫结婚,在大时代的各种运动中跌跌撞撞走过来,不是旧中国落满灰尘的“屏风上的死鸟”,是活生生的两个挣扎的人,他们用各色和固执与时代划清了界线。男人固执的追求真理,女人固执的追求爱情。而这两样,是大时代最鄙视最要打击的货色。他们不在乎,于是从大时代的屏风中走下来,有血有肉起来。他们二人的任性仿佛辛弃疾的“醉酒何妨死便埋”,这样不负责任的话,却多少给人勇气。无论市局如何变化,他们与时代的距离永远不变,永远不为时代所动,不为时代淹没。这其实是他们的共同点,都有那么一些不现实,都那么不顾一切的为了自己的所要。但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他们是一枚硬币的阴阳两面。

爱情这回事儿,旁人看着都是假的,幸不幸福自己的心最清楚。
其实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

金陵十三钗

看完严歌苓的这3本书,读懂人性

改成长篇之后的《金陵十三钗》,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结局。
然而作为中篇结尾的那把藏在身后的小剪刀,那种未知的残忍,和现在这样都说明白了的结局相比,显得温柔多了。
修改成长篇的十三钗多了很多细节,整个故事也彻底成为了追寻真相的转述,在转述的过程中,对每一个主角都增添了几许应有的背景,对南京这座城也增添了更多的笔墨。

在《金陵十三钗》中,严歌苓从女人的视角描写,讲了十三个歌女和一群女学生,同住时期矛盾不断,但最后,当妓女剪去长发,乔装成青涩的女学生赴日本人的魔鬼之约,当她们以身献祭为保全女学生青白时,留给读者的只有无尽的震撼和唏嘘,严女士从小小的人群入手,揭露的是那段屈辱历史下的人群,她不拘泥于一个小教堂,在讲诉教堂生活的同时,穿插当时南京城的惨景,可以说,这群人就是当时南京人的缩影,它将人性揭露的淋漓尽致,将最后一块遮羞布扯下,却又在最后一刻突现了人性的本质。她从不写烟花 坠落,而只将镜头定格在最灿烂的瞬间。

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是严歌苓的作品,她笔下的女性总是生动鲜活的,而这本书,写活了的女性,有一大半,都被明确告知失去了生命。
所以这个结局,比起那把藏在身后的小剪刀更惨烈。


3.

扶桑

看完严歌苓的这3本书,读懂人性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古老圈套,爱一个人,就注定要为他等待,如果彼此相爱,就要相互等待。只是,谁也无法知道最后的结果。他从12岁开始迷恋20岁的她,直到他故世前的75岁,他还在想她。看着那一缕剪断了彼此情感的年轻黑发,他明白了那份爱情对她来说是一个甜蜜的枷锁,就好像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每思念一寸,心就燃烧一寸。


她在红盖头下微笑的坐着,以一个死心塌地的姿势等了他将近2年。那双年轻的手,却一直没有回来握住她安静的等候。直到不再等了,却又再次意外的与他重逢。爱情这个古老魔咒,总是习惯性的反复和纠缠。

扶桑是一个被卖做了妓女的奴隶,她靠出卖自己的肉体过活,尽管她在命运的沉沦中卑微了一生,却最终在爱情的荆棘密布中高贵不凡起来。又或者说扶桑是一百二十多年前大洋彼岸那个叫做旧金山的城市中所有知道她、想和她睡觉、想占有她的每个男人的母亲。不管他们如何顽劣如何狂暴如何凶残如何贪婪,面对着儿子犯下的哪怕是滔天罪行,母亲都只是淡淡的微笑然后放过他们,原谅他们的罪忘记他们的狠。她用她温婉的笑容、丰盈的肌体、猩红的缎袄、三寸的金莲融化了旧金山唐人街最残暴的恶汉大勇、融化了那个德意志贵族血统的男孩克里斯、融化了一直排到目不能及角落里的那些只想一睹他芳容的黄种男人、白种男人……

她用冰冷严酷的笔锋讲述了这么一个关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故事,但每个线索和人物在她的笔下却无比浓重和丰满,她把人性的两面赤裸裸的剥落呈现给你看,如同一波又一波的滔天巨浪让你一会站在风口浪尖一会又犹如石沉大海,让你身临其境过后恍然若失的回味着一百二十多年前那个波澜壮阔的故事,久久不能释怀。也许这也正是严歌苓的魅力所在,她和扶桑一样都是有过故事的女人。


尾声,严歌苓再次采用了类似旁白的叙述手法,如同她就站在时过境迁后年老的扶桑和克里斯身旁,这是过了半个多世纪后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再次的偶遇:“我简直怀疑你们是存心不认出对方来。你在这时接过账单,付了钱,朝门口走去。你到门口时回头,她却给了你一个后脑勺。可你刚掉转脸,她又转头来看你。她看见的是你年迈的蹒跚背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