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阿里、騰訊相比,為何感覺華為營收高而利潤低?

於曉西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華為是一家通信業企業,它的毛利率無法和互聯網企業相比,而且華為的員工數量也遠超過阿里巴巴和騰訊,另外它龐大的研發成本也導致了利潤率的降低。

華為的營收高於阿里巴巴和騰訊,但是利潤相對卻沒有那麼高。

2018年的年報,阿里巴巴的營收是3768.44億元,利潤是876.00億元。

2018年的年報,騰訊的營收是3126.94億元,利潤是799.84億元。

2018年的年報,華為的營收是7212億元,利潤是593億元,華為的營收遠超過阿里巴巴和騰訊,但是利潤卻沒有兩家高。

華為是一家通信業的企業,以通信行業為主,本身利潤率就沒有那麼高。

其實就現在的通信業企業而言,華為還是算是發展的相當不錯的,這是由於華為的市場佔有率更高一些,生產成本更低一些,相比之下愛立信和諾基亞的利潤更低。

現在的通信製造業,和當年的通信製造業不太一樣了,毛利潤極速的下降,這裡邊和開始的時候,中國的通信製造業企業--中興和華為在全球市場大打價格戰有很大的關係。

另外一方面,在整個通信業的發展,全球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來看,通信業雖然在裡邊發揮了很大的基礎建設作用,但是分蛋糕還真的分到的很少,大部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好處都被互聯網企業得到了,通信業獲得的利益還是比較少的。

華為的員工數量遠遠的超過阿里巴巴和騰訊。

就工資待遇而言,可能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平均員工收入還可能在華為之上,但是華為的員工數量太多了。華為在全球有18萬多員工,其中研發人員佔據了8萬多,這個人力成本華為更高。而且,華為還有大量的外包、第三方員工,現在通信業其實是人力密集型行業了。

華為的研發投入遠大於阿里巴巴和騰訊。

華為在2018年在研發方面投入了鉅額的資金,高達1015億,佔據了營收的14.1%,這個巨大的投資,也降低了華為的利潤。

就通信業而言,包括愛立信、諾基亞、高通等這些公司的研發投資也很高,也佔據了營收的10%+,這也是通信業的無奈的地方了,通信業的科技含量非常高,在通信業裡各種專利的多少直接決定了企業的命運,也不得不投入巨資進行研發。

不過,這些研發資金的投入,也不會白花,研發投入就會變成專利,而進一步的就是話語權。中國在5G領域目前可以引領世界,這背後專利佔比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總而言之,華為是通信業企業,而阿里巴巴和騰訊的互聯網企業,大家的領域不同,利潤也不盡相同,做為通信製造業企業,其實華為的利潤已經不錯了。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


通信一小兵


不要去和服務業比利潤,尤其不要去和已經建立市場壟斷地位的企業比利潤。騰訊佔據網絡社交的扛把子,阿里是電商一哥,兩家公司的對手,分別是Facebook和亞馬遜,它們中間隔著一個太平洋。

在國內市場,誰也無法撼動兩家公司的地位。騰訊的QQ和微信,基本收割完了用戶,你見過誰用類似的軟件和朋友聊天。阿里釘釘說是發展很猛,但它是一個移動辦公平臺,主打商務溝通和工作協同。大家在工作之外,該用QQ還是用QQ,該用微信還是用微信。

阿里的對手看起來很多,蘇寧、國美、京東、拼多多、噹噹,但真正能打的就是拼多多和京東,蘇寧被馬雲收編了,國美、唯品會、噹噹完全不能打,亞馬遜還被打跑了。能打的拼多多和京東與淘寶、天貓體量差別太大。2018年,阿里一家佔了58.2%的份額,是京東和拼多多兩家之和的2.71倍。

我們來看看華為。

華為的主營業務有兩大塊,通信設備和消費者業務,這兩個行業裡都沒有省油的燈。通信設備領域,前端(基站)有愛立信、諾基亞,終端(基帶)有高通、三星、聯發科,個個都是膀大腰圓的巨頭,而且是百戰餘生的壯士型。消費者業務的主打是手機,這個行業的玩家不用多說,上有蘋果、三星,下有小米、OPPO和vivo,既能拼刺刀,又能打陣地戰。

在通信設備和消費者業務,華為沒有建立起像阿里和騰訊那樣的市場壟斷地位,所以想要獲得阿里、騰訊那樣的高利潤,怎麼可能。



魔鐵的世界


的確,阿里、騰訊的利潤遠高於華為,其實這就是互聯網和實體制造業的差別!

1、互聯網公司毛利高:

很多人以為互聯網是高科技企業,但事實完全相反,國內互聯網更多的是基於現有的科技來進行各種商業應用,因此其成本遠低於實體制造業。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的主要花費就是運營及維護的人工成本,這樣的企業毛利是相當高的。

回到阿里和騰訊身上,這兩家本質上都是賣流量的,前者是消費流,後者是社交流,在有流量的基礎上實現各種變現。

阿里的電商基本就是坐著收錢,賣家推廣需要競價排名,天貓需要交技術費,花唄收錢需要收服務費,基於淘寶平臺的應用服務和模版提供商需要繳佣金等等。而騰訊龐大的社交流量通常讓其坐著收錢,各種互聯網廣告變現,QQ會員服務,至於遊戲業務更不用說,簡直就是現金奶牛,持續為騰訊輸送利潤。

兩家巨頭的業務你說有成本嗎?當然有,核心成本就是運營維護成本,剩下基本就不剩什麼了!

2、製造業高成本:

華為屬於真正的科技公司,也是實體制造業企業,這和互聯網公司有著本質的區別,不管是通信領域,還是手機消費終端業務,他們的技術研發是真正涉及到科技,而科技是有頂有限制了,到了一定程度想要獲得突破就只能不斷的燒錢。

就好像現在通信技術5G差不多到頂了,到了香農定理的極限。未來想要突破可能先要解決信息理論,而這是需要大量科學家去研發解決,那就得燒錢。這也是華為在研發投入多的原因。

此外,華為也是製造企業,他有自己的實體工廠進行生產,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成本,工廠建造,設備購買,原材料的購買,大量生產一線的工人,這其中的投入遠比互聯網公司要高。

我們不妨看看近期華為在建設上的投入,截至2019年6月底,華為有5項在建工程貴安雲數據中心項目、崗頭人才公寓項目、蘇州研發項目、松山湖終端項目二期和松山湖華為培訓學院,2項擬建項目上海青浦研發、武漢海思工廠,這兩塊的總投入分別為109.85億元和181億元,基本上近300億的投入,差不多相當於華為1年的利潤了,可見華為真是相當燒錢。

以上你可以將華為和騰訊、阿里做一下對比,騰訊和阿里對外花錢更多的是各種投資和收購,能讓他們花很小的代價在未來得到很大的回報,能讓他們越來越有錢。而華為你也可以說一些項目是投資,但這種投入更多的是自身建設的成本,前述的幾個項目其實還只是硬件建設成本,還沒算上真正技術研發的成本。

Lscssh科技官點評:華為和騰訊阿里的對比,其實就是當前整個製造業的現狀,重資產低收益,但也正是這些低收益的製造企業在正真改變我們的生活。記住,沒有工業沒有製造業做基礎,互聯網就是空中樓閣。



Lscssh科技官


是的,確實如此。我之前接觸過一個華為的人,專門負責要債,為了要回10萬,可能要花費2-3萬,請吃飯各種打點,想想看,這樣下來,利潤能高嗎?


坦克大王愛跳舞


華為營收高利潤低存在多方面的因素,總的來說華為還是屬於電信行業起價,對於ICT行業來說,CT(通信業)不如IT業是當前的大趨勢。華為已經是對利潤控制的還不錯了,國內一些通信企業利潤更低。



由於對整個行業市場還是比較瞭解,因此我大概來說明一下原因。

首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之前說明的,通信行業市場本來就是一個利潤不高的市場。對於運營商來說,華為國內運營商的利潤一直也不怎麼高,主要原因是國內運營商自己也比較慘。

國家一直要國內運營商提速降費,導致了國內通信費用一直在降低,近十年來通信費用是唯一一個持續降低的,但是廣大人民群眾依然不滿意。大家可以看看三大運營商的利潤率,那是更低,所以華為利潤率低也很正常。這也是通信業不如IT業的原因,通信行業只提供了管道,廣大人民群眾更樂意對互聯網業務交費,而不是通信管道。



可能很多朋友打賞主播、買遊戲皮膚、購買各種互聯網會員一點也不會覺得浪費錢,但是要他們辦一個4G套餐什麼難聽都罵出來了,說白了就是消費者就願意給騰訊、阿里、抖音錢,所以這些公司利潤率都很高。馬雲當然靠這些消費者賺了不少錢,但是沒人說馬雲如何嘛。

對於企業網市場,華為的利潤也是不高的,華為國外的運營商和企業網市場的利潤都高於國內。國內企業網市場主要的政府、軍隊和國有大型企事業單位,過去動不動玩最低價中標,而且技術必須要滿族三家,導致華為的產品經常要和對手產品拼價格戰,無法體現技術上的優勢,所以整體利潤也不是很高。不過從去年開始,國家對最低價中標有了一定的限制,我覺得情況可能好轉一些。




第二個原因,就是華為的研發費用支出非常高,華為整體研發費用支出,不管是絕對值還是比例,在中國是最高的。其實這個是一個聚焦科技的公司應該做的,不這麼做如何保證自身的技術在全球具有絕對的競爭力?

全球的高科技公司大部分都如此,高通、Intel的研發費用比例比華為還高,蘋果的研發費用比例倒是比較低,所以蘋果從世界第一掉到了第三,而且連5G基帶都被高通掐著脖子沒辦法。



國內的科技公司中,阿里成功轉型成技術公司,騰訊要保證遊戲上的競爭力,研發費用是逐年增加的。至於小米研發了一次澎湃S1芯片已經吃不住高額的研發費用,而聯想常年靠組裝,研發費用都很低。不過我覺得隨著阿里、騰訊的研發費用的持續投入,阿里和騰訊的利潤率會進一步降低。

第三,華為的基建比較多,這也是一個可能的原因。華為是全球研究所最多的中國企業,眾所周知,基建都是要錢的。最近華為發行了債券,大家也可以看出,幾乎大部分支出都是為了基建,包括研究所的擴建以及數據中心的建設等等。



與之對應的,騰訊、阿里這些互聯網企業並不像華為一樣重資產,騰訊、阿里可能還資產略重,其他互聯網企業基本都是輕資產型的,這就導致他們的支出肯定不如華為那麼多。

所以華為為何利潤率比較低?主要原因就是收入利潤率就不高,但是支出比較高,加上華為完全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對國家交稅,綜合導致了華為的利潤率比較低。


IT老菜鳥


兩種截然你不同性質的公司,互聯網企業利潤本身就非常高,而且相對開銷主要集中在人力上,華為屬於硬件設備供應商,在通訊領域就是出售自己的通信設備,只不過這些設備需要搭配相應的軟體,而且對於軟件的要求越來越高,華為很多業務也屬於軟件為主的項目,但是大部分還是出售硬件設備為主,包括手機賣給消費者也屬於硬件的售賣,只要涉及到硬件就要產生人力成本,包括採購售後以及硬件設備的維護更新都需要消耗資金,華為玩的還是傳統行業。但是互聯網企業就不同了,主要資料消耗在人力和網絡營銷上,就拿開發一個簡單的應用一旦開發成功之後就可以進行無成本的複製,華為生產一部手機的能力即使再強也不可能省略掉,還是有實實在在的硬件成本,所以在資本市場上新型的互聯網企業更容易受到推崇。

所以華為公司雖然銷售量非常巨大,但真正意義上的利潤還是無法對比阿里,騰訊公司,互聯網公司的利潤動不動就是50%以上,性質不同所以直接對比意義不是很大,純正的靠售賣硬件賺錢利潤相對就會低,而且華為公司為了保證一定的利潤空間在價位上還是偏上,因為每年還要拿出大量的資金來維持研發支出,任正非老爺子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講到華為生產一部手機只需要20秒,技術時間很短,但每個零部件都需要從各個國家採購,背後有無數個環節支撐著這一最終的結果,互聯網企業一般在開始設計開發的時候投入比較大,一旦進入維護階段了,就可以無成本的大量複製了,而且有了前面的基礎後續的功能的開發也會方便許多。

無論華為做的如何出色都不可能在利潤率上超過阿里和騰訊公司,像騰訊做的遊戲前期幾乎一次性大的投入之後就開始利用自己巨大的流量池導流,遊戲愛好者就會源源不斷充值繳費,而且後續只需要花費很小的維護代價就可以一直賺錢,這是華為公司不能比的,即使部件非常簡單的硬件產品,也需要大量的工序支持著,所以沒法直接對比。阿里的模式也類似於騰訊公司,搭建一個虛擬的平臺可以建無數的商店在平臺上,而且每個商家都需要繳納稅額不菲的租金,所以阿里巴巴也是坐地收錢的生意,所以阿里巴巴和騰訊公司平分了中國的互聯網江湖,從兩個企業的市值就可以看出幾乎看不到追趕著,排名的第三也是其中一家的扶持著,而且市值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華為這種硬件銷售商想要保證足量的利潤必須要足量的銷量,只是在全球的銷售人員也是一筆非常大的支出,而且還要保證在每年員工能夠有滿意的分紅,現在銷量已經上來了,維持起來不是多大的問題了,早期的華為日子就不是那麼好過了,從某種層面上講華為研發芯片以及關鍵的部件也是一種生存的需要,在很早的時候華為就預想到被美國封鎖的場景,於是在十幾年前就開始投入大量的資金來搞研發,因為硬件銷售需要的元器件太多了,雖然不至於全部一家來生產但是核心的零部件還是需要自己擁有,如果一點技術積累都沒有,特別是涉及到非常敏感的電信行業早晚就要被打擊,不是因為華為有多重視技術的積累,是市場發展趨勢決定的,從今天的結果看華為早期的積累已經派上用場了。

華為是國內科技標兵,但是遭受到美國的封鎖打壓也是最多的,其實也是中國科技出海的必然遇到的障礙,因為大家還是不認可中國科技實力,很多美國人還是骨子裡不認可中國人還是表現出極其強大的傲慢心理,最近火箭隊的莫雷發表的言論就是一種典型的代表,表面上表現出一種極好的人設,但時間長了就會露餡,其實這些都是一類的問題,在國家強大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非議,但不能因為有這種言論就影響著自我的強大進步,兩種不同的企業利用不同的方式在壯大國內科技,也是中華之幸運,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華為都是低價競爭


markchan738


因為華為不需要給投資方分紅,也不在乎股價。賺的錢都給員工發獎金了


周艇哲思錄


因公司性質不同


suntonlee


比較兩家公司的盈利水平,需要看所屬行業的的特點,華為屬於高端製造業,BAT屬於互聯網企業,華為偏硬,阿里騰訊偏軟。

下面從財務角度分析一下華為利潤率為什麼會低。如果比較盈利水平,財務上通常用經營損益表的利潤率來表達,利潤率=利潤/收入,而利潤=收入-成本-費用-吃水線。在收入確定的情況下,一個公司的生產成本、各種費用、平臺成本越高的情況下,利潤越低,對應利潤率越低。華為作為一家偏硬的高端製造企業,相比互聯網公司,多了比重較大的製造成本(這個跟其他製造業一樣並不特殊),多了大量技術開發費用(利潤低原因之一),多了大量產品營銷費用(利潤低原因之二),另外正因為華為是一家全球化高端製造企業,所以搭建了一個覆蓋全球的龐大和先進的公司運作平臺(利潤低原因之三),其中包含財經、法務、稅務、供應、專利、行政、公共關係等,這些平臺也是相當高端,從華為的銷售業績、專利管理、全球供應、全球派遣、應對全球合規和網絡安全等業務的運作質量看,就可以看出這個平臺不是一般的強,簡直就是鐵打的營盤,這保障了華為在美國瘋狂攻擊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兩位數增長。

附一、研發投資

華為2018年研發投資1015億RMB,研發費用佔比14.1%,約合計為113.34億歐元,在歐盟發佈的《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榜單中位列第5名,其他1-4分別是韓國三星134.37億歐元,美國谷歌133.88億歐元,德國大眾131.35億歐元,美國微軟122.79億歐元,但其是榜單前五十里唯一一家中國上榜公司,超過BAT當年投資總和。

附二、納稅

2018年華為國內納稅1100億,2018年阿里巴巴納稅366億,騰訊144.8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