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漂流記”

有些事情向上,有些事情向下。有些事情飽和,有些事情正在發生。

當經濟增長面臨更多的複雜性,行業紅利和人口紅利已經告別野蠻生長是,我們也許比中國互聯網的任何時刻,都需要了解我們的用戶,特別是那些遠方的用戶。

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他們,因為我們從未真正認識,那個完整意義上的他們。

前段時間,一張關於杭州社交電商平臺的生存現狀圖片在圈流傳,生出了不少流言蜚語。其中內容雖然不盡為實或者有些許誇大,但社交電商的生存現狀確實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微商,一直是朋友圈最神秘的“組織”,他們過著“富裕”的生活,他們每天“日進斗金”,有著喜人的交易量和強大的貨源公司,每天樂不思蜀的刷著朋友圈,從某些程度上更像是“傳銷”方式一樣。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微商與社交電商的本質區別,信任度。


社交電商“漂流記”

現狀:收縮過冬

今年“雙11”期間,斑馬會員被傳跑路,總部出現警察站崗。後斑馬會員回應媒體稱,警察站崗並非如外界傳聞的跑路,而是“保護我們,防止有干擾公司正常運行的事情出現。”

10月29日,迷你生鮮發佈公眾號文章稱,因經營不善、長期虧損導致暫停運營,平臺內仍有待退款訂單及會員費折現約800萬元,宣佈將自2019年11月15日起,共計分為24期進行還款,直至還清每一個人的每一分錢。

據媒體報道,迷你生鮮的掌盤人為90後李晨昕,高一便已輟學,目前已不知所蹤。

12月9日,淘集集一紙聲明宣告,公司併購重組失敗,將尋求破產重整或破產清算。

淘集集驟然爆雷揭開了社交電商遮羞布,暴露行業盲目追求用戶流量的同時,存在盈利困難、獲客成本高、用戶留存率低等問題。


社交電商“漂流記”

不談模式談人群

2015年4月,央視新聞曝光微商面膜天價熒光劑和激素,有的超標6000倍成為毒面膜。此事令“微商”形象徹底黑化,整個行業面臨滅頂之災——以微商起家的俏十歲面膜,幾乎一夜之間痛失80%的銷量,後退出微商,轉型實體店,其他品牌更是對“微商”的帽子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幾年過去,畫風再度突變。

社交電商堪稱近年最熱的風口之一。從拼多多成立三年赴美上市、雲集也在短短四年的發展後成功上市,好衣庫、貝店、閒來優品、愛庫存、鯨靈等諸多社交電商也獲得不少融資。與此同時,憑藉微商分銷模式快速崛起,也吸引了包括網易推手、阿里巴巴“微供”、京東“享橙”、唯品會“雲品倉”、寺庫“庫店”、小米“有品推手”等頭部平臺紛紛入場。

從平臺的群體來看,第一類是品牌通過電商全渠道直營漸成趨勢之後,失去價格和物流競爭優勢的中小分銷賣家;其次是傳統商超商場數千萬名導購員;還有就是超過5400萬名的“寶媽”群體。

尤其是寶媽群體,育齡女性的時間被家庭、孩子極大得碎片化,而這個群體除了特別需要實現自我價值和創造價值以外,也正是中國最有活力家庭消費入口的“守門人”。

據《2018年中國移動社交電商發展報告》數據顯示,社交電商自2013年出現後連續五年高速發展。2014-2017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90%以上。2018年中國社交電商市場規模達到11397.78億元,行業從業者規模預計達到3032.6萬人。而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20年社交電商市場規模將達3萬億,佔到網絡零售交易規模的31.3%。

社交電商就像是塊美味的蛋糕,任誰都想吃一口。


社交電商“漂流記”

不談營收談體驗

很多用戶上到平臺上是因為低價,如果平臺一直通過補貼等方式維持低價,客群可以一直在平臺上,但如果平臺不低價了,用戶會不會流失?此外,就算能有投資保證一直補貼一直低價,那究竟準備靠什麼業務來達成盈利,到底該怎麼長久經營?”

社交電商依靠的是信任消費,進入門檻很低,或者可以說沒有門檻,比如微商或者目前很火爆的會員制社交電商甚至零成本創業。但是僅僅依靠社交軟件就來進行銷售產品,無疑是一種沒有質量保障的銷售,用戶的信任度也會下降。面對這個問題,我們要想解決,就要營銷自己的口碑,和用戶建立社交信任,否則我們的社交電商是不會得到用戶的認同的。

很多人對於分銷模式的認識還是有一定的誤區,往往把分銷當做傳銷,但是社交電商要想實現大規模的用戶佈局,分銷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分銷的基本功能便是實現產品從創業者向消費者的轉移,消費者參與其中的同時,創業者又可以依靠消費者的廣大社交人脈進行產品的裂變推廣,這是一個雙贏的事情。所以分銷模式設計的越好,銷量越大,這也是社交電商成敗的關鍵,分銷商越多,成功率越高。

社交本身就是一種人際交流的方式,而電商卻是一種商業手段,但將社交和電商結合起來,就是把商業手段植入到了社交裡面。所以社交電商雖然吸收用戶快,但是用戶體驗也會變差差,因此我們要學會用強關係帶動弱商業的社交電商,就是以強IP帶動普通的用戶群體,這樣才能有利於改善用戶的消費體驗,提高用戶粘性。這也是IP化社交電商的重要屬性。


社交電商“漂流記”

不談獲客談套路

在搜索引擎中,無論以“雲集”、“環球捕手”、“貝店”還是“達令家”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最下方的相關搜索中都會出現一條聯想詞條“XX到底是不是傳銷”。

官方對於傳銷組織的認定,通常有幾個判斷標準:“人員在30人以上,且層級在三級以上”,以及“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

諸如阿里的微供、京東的微選、網易推手等大平臺都是以一級分銷來規避風險,即直接從平臺分銷出售給C端用戶,不能再發展下線。

而環球捕手、斑馬會員等平臺則因分銷層級不清陷入爭議。2017年7月,雲集微店接到一張958萬的“遲到”的罰單。CEO肖尚略在公開信中承認“2015年下半年,雲集微店採用的地推模式引起了一些外界爭議,監管部門認為部分推廣形式與《禁止傳銷條例》衝突”,但他強調,早在2016年2月,“在有關部門和法學人士的幫助下,雲集就對地推中有爭議的部分進行了整改”。

社交電商強調的是跟客戶建立起信任和需求量,以顧客為中心,不斷加深消費人群對自己的“信賴”,從而增加再次購買和推薦購買。

不管是微商還是如今興起的社交電商,注重產品質量和對客戶的售後服務,才是成功的營銷手段,畢竟消費人群才是根本,失去消費者對其的信任度,哪怕再大的平臺,在高粉絲也不會走的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