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近防炮是如何實現對超音速目標的打擊任務的?

kbnol


先說近防炮:以值得我國驕傲的1130近防炮為典型,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11管30mm口徑的“加特林”近防炮,官方正式命名為H/PJ-11,這款近防炮在國際上也是處於領先水平的,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萬發炮,每秒射速在166發以上,官方主辦的軍備展上介紹其能夠有效攔截4馬赫速度的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是相當強橫的近防系統了!

▲我國水面艦艇裝備的1130近防炮

對於近防炮來說,最大射程大約在5000米左右,但是有效射程射程只有2~3公里,前期依靠軍艦自身雷達系統進行預警並計算導彈飛行軌跡,數據對接後由1130近防炮自帶的火控雷達鎖定目標,並通過計算機計算出飛行彈道,提前在飛行彈道上打出彈幕來攔截,如果火控雷達受到干擾,1130炮還有一套光電紅外系統。

▲1130近防炮開火瞬間

對於來襲的亞音速的導彈由於速度慢,3公里距離要飛行10秒左右,近防炮攔截起來不會有太大的壓力,計算機計算導彈的飛行軌跡的提前量也會容易很多,這樣的導彈只需要1~2個短點射即可,一次點射也就50~100發,同時攔截3~5枚問題都不會太大。而對付大約2馬赫速度的超音速或末端超音速導彈來說,就要麻煩很多了,由於導彈速度快,3公里距離只需要5秒左右便能到達,加上機動編隊的變量更難計算,這時候攔截一枚導彈就要發射200枚以上更大的彈幕網來攔截,最大一次性可以攔截2枚左右吧!但如果是4馬赫的反艦導彈,雖然1130炮很強,雖然官方數據介紹能夠攔截,但是估計也得看概率了,4馬赫速度的有效攔截距離縮短到2000米,這個速度下只有2秒不到的時間,加上彈道更難計算與掌控,1130炮的攔截會持續射擊400發以上的大彈幕執行攔截任務,單枚攔截概率個人估算能夠達到50%~70%,如果是兩枚同時導彈就很難攔截了!

那麼4馬赫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是什麼?——中國就有2款,第一款就是末端40公里加速突防的鷹擊18,另一款就是全程超音速末端加速至4馬赫的“鷹擊12”反艦導彈,在1130開發過程中應該有類似的武器做過相應的攔截測試!

比如鷹擊12的數據:長6.3m、彈直徑0.6m,重量2噸,末端突防速度4馬赫,對於1130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目標,因此火控雷達或者光電系統鎖定導彈並預測飛行軌跡,並在導彈的飛行路線上打出一個400發的彈幕進行攔截,這樣的命中概率還是挺高的,但是隻有1次機會,攔截失敗即使是航母恐怕也得失去戰鬥力退出戰場!

▲珠海航展上展示的1130近防炮使用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而且即使攔截成功,很可能對軍艦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因為飛來的導彈實在太大太重了,就像別人像你扔一塊石頭過來,你抓起一把沙拋過去,是無法改變石頭的軌跡的,近防炮是一樣的道理。1130炮打出的尾翼脫殼穿甲彈的鎢芯一枚僅僅只有400g,而對於鷹擊12即使燃料燃盡也得1噸重量吧,鎢芯的撞擊能夠讓燃料艙爆裂、戰鬥部的爆炸,這樣有可能改變導彈軌跡讓其無法命中,但是大量的碎片同樣會砸在軍艦上,對一些電子系統造成破壞,甚至運氣不好發動機或者較大的碎片直接砸軍艦上,甚至導彈燃料艙砸在軍艦上還會讓軍艦起火,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總比導彈直接命中要好得多吧!


狼煙火燎


大家好,我是小葉。航母自上個世紀初誕生以來,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早先的航空母艦不僅裝載有艦載機,還配備有各種攻擊系統用於防空或者反艦。但是,隨著艦載機航程的增加,航空母艦根本不用再靠近作戰區域,只需在後方即可,而航母上的各種攻擊系統不僅佔據大量寶貴的空間,還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此到了現在新建的航空母艦一般只配備近防系統,作為航母最後的一道防護網。那麼,航母的近防炮是如何實現對超音速目標實行打擊的呢?

1130近防炮

美國密集陣近防炮

俄羅斯窩蜂近防炮

就像矛和盾的關係,矛越來越鋒利,也能促使盾越來越結實,航空母艦經過發展搭載的艦載機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也促使了反航母武器大的進步。目前的航空母艦一般不單獨行動,在海面上會配備有大量的“帶刀侍衛”,用於防空、反艦和反潛,水下還會有潛艇跟隨用於反潛和反艦。所以,當有來襲超音速導彈意圖對航空母艦發動攻擊時,就首先要過航母隨行艦艇這一關。但是,隨著反航母技術的發展,目前反航母的導彈一般都會在主動段利用火箭發動機上升到大氣的邊緣,被動段下降時利用重力的加速基本都能達到好幾倍音速,而且,還能進行各種變軌機動來躲避攔截,所以,一般航空母艦都需要配備一套近防系統用於保護航母免受攻擊。

近防炮防護原理

近防炮是最為常見的近防系統,其利用裝載的彩色攝像機、熱感攝像機和激光測距儀等裝置對來襲目標進行甄別和鎖定,在確定目標來襲以後,快速的射出大量的子彈形成一道彈幕牆,將來襲的導彈提前引爆。國際上近防炮的射速一般在1200發/分鐘~4200發/分鐘,攔截距離一般在1.5KM~3KM。但是,也不是裝備了近防炮艦艇就不會受到傷害了,由於近防炮攔截的距離離艦艇十分的近,爆炸的導彈彈片還會依據慣性向艦艇飛去,給艦艇造成一定的傷害。

以上就是我關於“航母近防炮是如何實現對超音速目標的打擊任務的?”的觀點,如果您關於這個問題還有其他的看法和見解,歡迎您在下方留言和小葉一起討論,圖片來源於網絡,歡迎關注小葉,感謝您的閱讀。


小葉談軍事


以我國新研製的1130近防炮為例,11管30MM轉管式速射炮近程防禦武器系統,裝有11個炮管,2個彈艙。一次能夠鎖定40多個目標。最大火力為每分鐘10000發,即每秒約166發。可在導彈來襲時快速鎖定目標,在導彈來襲的路徑上形成一道彈幕,引爆來襲導彈。

我們都知道,近防炮是艦艇防禦的最後一道防線,1130近防炮射程在3-5千米。當來襲導彈進入這個射程時留給近防炮的反應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可能對超音速導彈來說,可能裡面的時間艦艇就會被擊中,而在這段時間內,艦艇雷達和紅外線追蹤系統會快速的鎖定要攔截的導彈,計算出其運行軌跡,然後轉動近防炮對齊進行射擊。1130近防炮每分鐘可以射出10000發的子彈,足以形成一道彈幕來攔截導彈。






ZC諮詢


近防炮是軍艦的最後一層防禦圈,以捕獲漏網之魚,以密集打擊和精確打擊相配合攔截超音速目標。

我國的1130近防炮每分鐘可以發射1萬發,以築起航母的金鐘罩。1130近防炮之所以能快速射擊是根據加特林機槍和加特林炮的原理改裝而成。加特林設計了類似左輪手槍那樣的圓筒轉柄槍管,通過轉動槍管來實現不停的供彈。剛開始是用手動轉動槍管,後來改進成電動機來轉動槍管,速度實現質的飛躍。後來軍工機械師把這種裝置應用到了近防炮,只是槍管變成了炮管。1130就是用11根炮管,每一根炮管,就在那個圓筒炮管裡用電動機來轉動,裡面有兩個裝彈機自動的供彈,炮彈就如狂風暴雨似地往外輸出。

但是這種快速密集型打擊也有一個缺陷,就是如果連續發射,兩個裝彈機最多也就1080發,頂不住1分鐘就打完了。因此就需要預警系統的配合來實現精確打擊。首先航母上有對空和對海的搜索雷達,對空時四個板陣以實現360度的搜索,可以探測約400公里,一次跟蹤100多批目標,對海則比較近些,只能探測約幾十公里。航母上配備的預警機也可以發揮預警功能。有了預警之後,近程炮就可以知道來襲目標的大概位置,以提前做好攔截準備。

1130近防炮還自身配備火控雷達,這個雷達可以同時跟蹤40發炮彈,探測10公里之內的目標,安放在炮管的上邊,這就好比人的眼睛和手。火控雷達看到目標來襲後,就馬上開始跟蹤啟動炮管瞄準。瞄準之後自動啟動伺服電機,電機就開始轉動炮管對準來襲目標的方向,11個炮管火力全開攔截目標。如果遇到電子干擾雷達,還有備用的光電瞄具,用光學的電動跟蹤,進行跟蹤打擊。

但是近防炮都是具有缺陷。1130近防炮可以打擊2到3倍音速的目標,炮彈的射程是3到5公里,超出範圍就無法進行攔截。而且由於其炮彈射速太快,如果敵方先用無人機群或者其他誘導目標令近防炮將子彈先消耗殆盡後再發射超音速導彈,那近防炮就來不及做進程攔截了。而且,由於使用近防炮攔截時來襲目標都是非常接近航母船體,航母即使能夠用近防炮成功攔截,但是在3到5公里的近距離下,在慣性作用下,攔截的炮彈碎片也會有幾率對航母或者航母上的船員造成損傷。

因此,近防炮即使再強,也不能100%防止航母避免損傷。航母在立體防禦圈的建立中不能偏科,遠程中程近程防禦圈都要多管齊下地發展,僅依靠近程防禦單打獨鬥也會被打得鼻青眼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