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罕见病「僵人综合征」丨临床必备

综述:罕见病「僵人综合征」丨临床必备

僵人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紊乱疾病,首发部位多样、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常常因为延误治疗而导致患者发生严重残疾。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及治疗,本文将对僵人综合征进行总结。

概述

僵人综合征(SPS,Stiff-person syndrome)由 Moersch 和 Woltman于1956年首次提出,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进行性自身免疫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慢性波动的进行性躯干和肢体强直,以及肌肉痉挛疼痛,导致行走困难、形态似锡士兵,易摔倒。根据国外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在一般人群中SPS的年发病率约为(1-2)/100万,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大多数发病年龄在20-50岁,老人和儿童也会患病,儿童一般发病年龄<3 岁,多见于婴儿期。近几年,由于病因学、检查手段、治疗方案等更进一步地理解,该疾病的致残情况已经大大得到改善。

发病机制

SPS的形成过程往往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多是数月或数年才发病,也有患者在数周内快速发展甚至死亡。1988年,Solimena等人在SPS的发病机制上取得了突破,他们通过抗谷氨酸脱羧酶(GAD)的自身抗体发现了SPS和糖尿病(DM)之间的自身免疫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和胰岛中都存在GAD抗体。后续的一些列报道对SPS的认知从一种以表型为基础的持续紧张性肌肉收缩的特发性疾病,转变为以临床核心特征、广泛发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经典型僵人综合征抗GAD抗体阳性率(60%-80%);亦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I型糖尿病等,以及恶性贫血或肿瘤如肺癌等。

目前认为,僵人综合征患者的肌肉僵硬是持续性运动单位电位所引起的,这是由于脊髓Y-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损害使其运动皮质兴奋性增高,兴奋性冲动传导频繁,从而导致抑制性和兴奋性皮质回路失衡。因此,尽管在静息态下,患者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仍可持续发放运动单位电位,或于声音、光线、触碰或情绪激动等刺激下出现肌阵挛等过度反应,肌电图可见主动肌与拮抗肌同时持续收缩。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SPS以躯体中轴部位的肌肉进行性波动性僵硬伴阵发性痉挛为特征。受累肌肉常在白天波动,睡眠时减少或减弱。持续的肌肉收缩会导致肌肉肥大和姿势异常,如腰椎前凸和活动范围受限。肌肉力量通常被保留下来,患者未觉异常。临床表现通常始于躯干的肌肉,然后蔓延到近端、最后到肢体远端肌肉。且下肢比上肢更易受影响,近侧肢体更严重。远端肢体和面部的肌肉通常会持续到疾病晚期。痉挛最初是阵发性发作,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上有所不同,但随着疾病的发展可以持续发作。SPS患者对刺激

敏感,在生理或情绪紧张、寒冷天气、突然运动、听觉、触觉、情感和创伤的刺激(无视觉刺激),甚至是并发感染期间,都有可能会发生或恶化。整理见表1。

并发症主要有:骨折和关节脱位、严重的自主神经紊乱和肌肉痉挛性疼痛、摔倒、饮食失衡、恐惧症、创伤后压力症、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咽部肌肉痉挛导致食管阻塞等。

综述:罕见病「僵人综合征」丨临床必备

临床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僵人综合征可分为经典型和变异型,变异型包括副肿瘤性僵人综合征.伴强直和肌阵挛的进行性脑脊髓炎(PERM)以及局灶节段性、抽动性僵人综合征和僵人叠加综合征。

1. 典型SPS

早期常表现为躯干肌群出现僵硬感和不适,但尚未影响日常生活,此外出现焦虑、恐惧等精神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僵硬、疼痛、僵直姿势及全身不适可逐渐出现。在应激状态下可加重症状,睡眠僵硬症状得到缓解。噪声等刺激是患者发生痉挛的诱因,由于缺乏应激性反应,表现为独特的跌倒方式,如木头样、雕像样跌倒。中期常表现为近端肢体受累受惊状态下肢体可出现严重痛性痉挛,缓解迟缓,远端亦可受累。此时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常伴有抑郁症状。晚期常表现为几乎所有肌群严重受累,但不出现牙关紧闭,通常简单的日常生活亦明显受限。此时患者疼痛症状显著,常需依赖止痛药物。据报道,SPS患者可出现眼球活动受限,如扫视不良、不良共轭凝视及核上性眼肌麻痹等。该类患者查体常发现肌肉触诊呈木板样,伴肌张力增高、语调增强,感觉一般不受累。

2. 变异性SPS

据报道,目前存在多种变异性SPS。

➤ 僵肢综合征(stiff limb syndrome,SLS):表现为一侧肢体肌肉僵硬或强直,但脊柱可正常,糖尿病常伴随,该型认为是局部型SPS。

➤ 婴儿僵人综合征(stiff baby syndrome):突出症状为角弓反张,且应激时更易发作,远端肌肉受累常较成人明显。易误诊为破伤风、过度惊吓症等,需通过检测GADAb 阳性得以确诊。

➤ SPS 小脑综合征: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与僵硬、痉挛同时并发,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该类患者核磁检查正常,据报道与副肿瘤综合征无关。

➤ 类肿瘤性SPS:调查研究显示,该类型所占比例不到10%,且与GADAb、Gephyrin 抗体和Ri 抗体具有相关性。该类患者颈部和上肢僵硬表现更突出。对于该型仍需进一步研究。

➤ 进展性脑脊髓炎伴僵直型(progressive encephalomyelitis with rigidity andmyoclonus,PERM):急性起病,延髓受累症状多见,随着病情逐渐进展依次出现肢端和躯干症状。该型患者通常在僵直症状出现数周至数月内死亡,预后极差。据学者们研究该型特征性抗体为甘氨酸α1(antiGlyR)抗体,但部分患者同时伴随GADAb 阳性,伴随肿瘤病例约20%,约25% 患者累及呼吸肌等需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死亡率高达40%。

➤ Amphiphysin抗体阳性SPS和Gephyrin抗体阳性SPS:可能均属副肿瘤综合征表现,不同的是前者与乳腺癌相关,后者与纵隔肿瘤相关。前者上肢累及显著,后者特征性表现仍有待临床进一步探索。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据 Baizabal-Carvallo 和 Jankovic 于2015年公布的标准,分为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综述:罕见病「僵人综合征」丨临床必备

注:SPS 的最终诊断还需除外椎体及椎体外系疾病;尽管 SPS 诊断要求抗-GAD65 抗体阳性,但实际上,约 40% 患者抗体为阴性。

部分的 SPS 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肿瘤疾病(即类肿瘤性 SPS,占所有 SPS 的不足 10%),尤其是 GAD65 抗体阳性的 SPS 患者,因此针对这部分患者需要筛查肿瘤性疾病的抗体(如 AMPH,甘氨酸受体,GABA-A 受体等)。

鉴别诊断

僵人综合征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应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综述:罕见病「僵人综合征」丨临床必备综述:罕见病「僵人综合征」丨临床必备

SPS治疗的主要重点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由于该疾病比较罕见,因此治疗的临床疗效一直受限,SPS的治疗方法包括一线药物苯二氮平类药物和巴氯芬,其次是IVIG、血浆置换、免疫调节剂和利妥昔单抗。IVIG和血浆置换在难治性病例中可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皮质激素用于单药治疗或与其他SPS药物联合使用。然而它们的疗效并不是由临床试验得出的。

癌症所致的副肿瘤性僵人综合征仅四肢僵硬,这种情况仅占SPS病例总数的5%。经典的SPS患者对药物反应良好,但是大约10%的患者由于反复痉挛或突然停药造成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突然死亡。

综述:罕见病「僵人综合征」丨临床必备
综述:罕见病「僵人综合征」丨临床必备

注:更大剂量也有报道。

小结

僵人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紊乱疾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以躯体中轴部位的肌肉进行性波动性僵硬伴阵发性痉挛为主要特征,需要与其他疾病相鉴别。由于该病的罕见性,治疗和预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Rima El-Abassi, Michael Y. Soliman, Nicole Villemarette-Pittman,et al.SPS: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J].Neurol.2019;404:137-149.

[2] Ahmed SI,Bareeqa SB,Ahmad T,et al.Molecular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Stiff-Person Syndrome[J]. Neurol. 2019;409:116624.

[3] Meinck H.M.,Ricker K.,Hulser P.J.,et al. Stiff man syndrome:neurophysiological findings in eightpatients[J]. Neurol. 242(1995)2–134.

[4] 苏琴琴,张媛媛.僵人综合征相关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20).

[5] Chew S, Vodopivec I, Berkowitz AL. Clinical reasoning: An 82-year-old man with worsening gait[J]. Neurology. 2017;89:e246-e252.

[6] Bhatti AB,Gazali ZA.Recent Advances and Review on Treatment of Stiff Person Syndrome in Adults and Pediatric Patients[J].Cureus.2015;7(12):e427.

[7] 钟欣静,张成,钟洁,陈雪玲.僵人综合征11例临床及电生理学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年06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