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建国路:昔日闽南“王府井”

无论是晨光初现的清晨,还是星辰满天的静夜,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总喜欢到龙津溪边散步、健身,倾听母亲河的喃喃细语。


长泰建国路:昔日闽南“王府井”


对于今年75岁,自小在龙津溪畔的建国路居住的叶加勇来说,龙津溪不仅承载着自己的一生,更见证了自己人生的喜怒哀乐。「我的祖父、爷爷、父亲在这住了四代了,老街以前比较长,多是生意人居住。」

长泰建国路:昔日闽南“王府井”

长泰建国路:昔日闽南“王府井”

在建国路上,宽7米多的古街左右两边均为红砖、白灰砌成的二层骑楼式楼房,楼上临街房间开设大窗,窗下以砖雕、灰雕、水泥雕等作为商号招牌装饰,“新合兴”、“瑞记号”、“新成泰”、“福珍”、“豆油西酱油”、“矮仔龟来厂”等琳琅满目的店号仍依稀可见。


长泰建国路:昔日闽南“王府井”

叶加勇说,「我小时候楼下就是市场,一到圩日,熙熙攘攘很多人,有卖食杂的、农副产品的,像鸡、鸭,小猪,琳琅满目。」


长泰建国路:昔日闽南“王府井”


“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福建的骑楼最早就建在漳州。1918年广州军阀陈炯明占据漳州,进行城市改造,带来了广东的时髦建筑双层骑楼,这种建筑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方便顾客在烈日下、雨天中自由选购商品,很快就风靡闽南,长泰骑楼就在那时出现。


长泰建国路:昔日闽南“王府井”

民国十六年,也就是1927年,当时掌控长泰军政大权的叶文龙组织发动一批珪塘叶氏族人,到现今的岩溪建国路地段,盖骑楼,建街市,设楼面,投资做生意。


长泰建国路:昔日闽南“王府井”

长泰县岩溪镇党委委员林宗生说,「骑楼引进闽南后,就形成了我们闽南的特色,民间就叫它“雨脚居”。骑楼其实是一种商住的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商铺,沿街前方作为店面,里间作为仓储和住所。」

长泰建国路:昔日闽南“王府井”

“商”是骑楼建筑文化的根基之一,旧时每逢农历初一、四、七是岩溪圩日,从安溪、枋洋、同安、龙海、漳州来的商贩们都带着各地土特产汇集岩溪建国路古圩赶集,市面上人山人海,商贩们的叫卖声响彻云霄。

长泰建国路:昔日闽南“王府井”

至今说来,林宗生仍记忆犹新。「当时这里有个小码头,以水运为主,龙津溪从北溪到岩溪这一段水路较宽阔,商船可进,周边山区都以此做中转,就自发形成一个集市。我们旧县志也记述:“商贾群至以万计”,指圩日里一天就达到一万人以上来这赶集,所以当时是十分热闹的。」


长泰建国路:昔日闽南“王府井”

历经百年岁月,已经数不清有多少老字号长驻岩溪建国路,骑楼下诱人的岩溪咸面、花生片更是成为长泰人啧啧称道的美食,骑楼也成为岩溪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长泰建国路:昔日闽南“王府井”

虽然在现代建筑业快速发展中,骑楼正迅速被淘汰,建国路古旧的骑楼内的住户也日渐减少,老字号不见踪影,原有占地两亩的市场也早已荒芜。但市场内那两棵高大、苍翠的大榕树,以及树下爬满长青藤的六角凉亭,和连片篆刻着斑驳岁月印记的骑楼群,依旧驻守在老街上,静谥的陪伴着人们在这里“练仙讲古”,廊下仍旧开业的几间商铺中,五颜六色的小商品,不时传来的闽南语吆喝声,依旧让古街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长泰建国路:昔日闽南“王府井”

长泰建国路:昔日闽南“王府井”


古街档案

长泰岩溪建国路,位于长泰县岩溪镇旧镇区,从东南向北延伸,长约300余米。老街历史近百年;系民国时期,为当时掌控长泰军政大权的地方军阀叶文龙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所建。老街上骑楼雄伟壮观,至今仍保存完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