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马皇后没死,朱棣造反能不能成功?马皇后自身具备军事能力及政治手腕吗?

用户58667638356


如果马皇后在建文帝即位后也没死,那么朱棣根本不可能造反成功,甚至连造反的胆量都没有。反过来,在马皇后的辅助下,建文帝还很可能会逐渐成长为一代明君。

事实上,马皇后建文帝祖孙俩,和孝庄康熙祖孙俩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尤其是孝庄和马皇后,两者都是见证王朝统一的女性政治人物,其在自己所在的时代,都具有相当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言归正传,我们别看康熙少年天子君临天下,在翦除权臣鳌拜后,又取得了一系列文治武功的成就。然而,康熙在其亲政初期,也犯了不少严重的政治错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和建文帝一样,对于削藩操之过急,而且毫无准备。

现在,说到康熙的历史成就,就不得不说平定三藩之乱,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其实,严格来说,造成三藩之乱爆发,本身就是康熙的责任。康熙12年,当时年仅20岁的康熙,借平南王尚可喜告老隐退之机,开展削藩。然而,他太低估吴三桂的胆量和力量了,自以为吴三桂真的会乖乖就范,结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推行削藩行动。

最终的结果则是引发了长达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吴三桂叛军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便占据滇、黔、湘、桂、闽、川六省,兵锋直卷江浙,清朝半壁江山沦为战场,百姓再度饱受战祸之苦。

三藩之乱可以说是清朝入关以来,所遇到的最大危机,一下子就将清朝推到了败亡的边缘。而这一切,其实都源于康熙操之过急的削藩之举。如果当初他能听取孝庄等反对大臣的建议,在削藩问题上做好详细的安排和准备,就不会造成如此可怕的局面了。

同理,建文帝少年登基,在削藩问题上,他也和康熙一样操之过急。他听信腐儒大臣齐泰、方孝孺等人的意见,在没有详细规划和准备的情况下,对遍布天下的各位明初藩王开展削藩行动,而且手段十分粗暴,这才最终导致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而如果,在建文初年,马皇后尚在,她必定会对建文帝的施政进行辅助,断然不会让建文帝对藩王采取如此粗暴的削藩行为。同时,有马皇后在朝中压阵,各地藩王即便再怎么跋扈,也断然不敢胡来。

毕竟马皇后可是连明太祖朱元璋都要敬重三分的伟大女性政治人物,她的政治素养和影响力,断然不会比孝庄差。



这些历史要读


朱棣起兵造反,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已经走投无路,不造反等待着自己的就只有死路一条,要不然他也不会胆敢用几万人和朝廷的几十万人对抗。

如果马皇后还活着的话,那绝对会是另一种局面,虽然说马皇后可能不具备很高的军事能力,但她的政治影响力远高于建文帝。

而且朱棣也是马皇后的儿子,她不会眼看着建文帝削藩逼死自己的儿子。

也就是说,只要马皇后还在,建文帝就不敢削藩,这样朱棣也就没有理由造反。


如果马皇后没死,建文帝不敢削藩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马皇后在天下臣民心中的份量远远高于建文帝。她为人宽容,在朱元璋起兵时期,经常帮助自己的丈夫照顾那些将领的家眷。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对待臣子过于严苛,马皇后经常劝谏自己的丈夫要宽以待人,柔性治国,还经常为那些被朱元璋惩罚的大臣说好话,这让朝堂上的大臣都十分感激马皇后。

也就是说,马皇后的政治影响力远远高于建文帝,身为孙儿的建文帝不会在马皇后还在的时候大张旗鼓的削藩。

同样的,朱棣在这一时期绝对不敢造反,建文帝不削藩,他没胆量起兵反对自己的母亲,天下人也不允许他做出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朱棣起兵造反最大的原因就是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如果马皇后还在,肯定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

历史上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削藩时,他已经对五位藩王下了狠手,其中周王全家被擒,之后被贬为庶人。湘王被逼带着全家一起自焚而亡,齐王、代王和岷王都被贬为庶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下一个要动手的对象就是朱棣,要知道朝廷把朱棣看成是一块硬骨头,而且朱棣手上的实力最强,建文帝决定集中力量拿下这块心头之患。

如果朝廷真的对朱棣削藩成功,最轻也是将朱棣全家被关押京城至死,他本人很可能会赐毒酒一杯。

这样凄惨的结局可不是朱棣想要的,正是在这种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反正横竖都是一死,朱棣肯定会起兵造反。

但如果此时马皇后还活着,她肯定不会让自己的孙儿逼死自己的儿子。这样一来,朱棣的生命安全就得到了保障,他自然也就不用造反。


马皇后死后,建文帝肯定还会削藩,这时候朱棣肯定会造反

不过马皇后毕竟年纪已经很大了,如果她活到了建文时期,都已经快七十岁了,而建文帝和朱棣年纪都不算很大。

一旦马皇后去世,建文帝势必还会继续削藩,这个时期朱棣肯定会造反。

总得来说,在马皇后生前,建文帝不敢削藩,朱棣更不敢造反。


东方大史


孝慈高皇后马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马皇后贤良淑德识大体,她与朱元璋患难与共感情极深,成为朱元璋逐鹿天下创建帝业的重要助手。马皇后病逝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寿享51岁,我们现在假设马皇后活到了建文年间,而朱棣又起兵造反了,那他造反能不能成功呢?




马皇后是大户人家出生,自幼聪明伶俐,能诗会画,贯古通今。她的父亲马公为躲避仇杀亡命他乡,临走前把马氏托付给生死之交郭子兴,后郭子兴又把马氏许配给爱将朱元璋,两人婚后感情笃深,马氏跟随朱元璋一路南征北战,精心辅佐朱元璋成就万世基业,马氏不仅是朱元璋的贤内助,更是他的重要政治帮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严禁后宫干政,遏制外戚势力,但马皇后却经常能参与机要并直言劝谏。胡惟庸谋反罪牵连到开国元勋,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朱元璋想要杀他,马皇后极力为宋濂求情,最后朱元璋只将他免死发配。




马皇后有母仪天下之范,深得天下臣民的尊敬和爱戴,由于长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南征北战,马皇后对政务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她主张以“宽柔”治天下,对朱元璋的“严猛治国”经常进行言语上的劝止,可以说马皇后很早就参与了政务,是具备一定政治水平的。但是她的水平,又远非能和一代女皇武则天可比。正如《明史》对她的评价: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马皇后的尊号“孝慈皇后”也是着重突出她的“慈”,但是在风云诡异,政治形势无比险恶的明初,她的“慈”反而会坏了大事。


马皇后的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皆是性格柔弱仁慈之人,建文帝有意削藩,以遏制日益坐大的藩王叔叔,但是他削藩畏手畏脚,先易后难,敲山震虎结果导致燕王朱棣奋起反抗,从北平起兵,以“倾君侧”的旗号靖难起兵,我们假设马皇后在建文帝削藩之时还在世,那朱棣造反还能成功吗?




马皇后生于1332年,那么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她也67岁了,武则天这个年龄还没建立大周呢。因此,马皇后在精力上应该不存在问题。由于朱允炆是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帝位,马皇后自然要被尊为“太皇太后”,以她执掌后宫三十余年的阅历,及在洪武时期经常干政的经历,应该说她的政治影响力依然还是很大,况且她母仪天下,为天下臣民所爱戴,可以说,人心是向着马皇后的,朱棣造反,本身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因此,从一开始的形势来看,不管是舆论还是政治风向,其实都是向着朝廷一边倒的。




建文帝数次用人不当,以曹国公李景隆主持讨逆,50万大军硬是没有攻下几万人把守的北平,朱棣兵进应天,又是李景隆和谷王穗开了金川门投降。若马皇后来坐镇中枢,以她几十年的看人识人,必会在选人上倍加小心谨慎,朝廷对待燕王的谋逆之举,只要坚决给予消灭,朱棣几乎是不可能一路从北平打到应天的,马皇后虽没有什么军事能力,政治手腕也一般,但是她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朱棣起兵是叛逆之举,马皇后只要居中指挥调度得当,朱棣造反必败无疑。


大国布衣


如果马皇后没有死,朱棣依旧会造反,这是必然的。



【一】朱棣觊觎皇位已久,不可能因为马皇后活着而影响自己的目标。作为朱元璋的四子,朱棣跟随父亲争战南北,立下功劳不少,但是因为太子要立嫡长子,所以朱棣没有办法,但太子朱标死后,这让朱棣再一次看到了希望,但是朱元璋将帝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应该是激发朱棣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想当皇帝不是一天两天的时间了,再说唐代的李世民就是通过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获得天下,而且开创了贞观之治,所以,前辈已作出榜样,朱棣有雄心和信心夺得政权,治理好大明王朝。所以,马皇后活着不影响朱棣野心的增长。



【二】朱允炆上台后实施的削藩工作。朱允炆上台之后,面对着不断壮大的各地藩镇实力,以及中央集权的不断被削弱的事实,采取削藩政策,随之国内几个势力较小的藩镇被铲除,几个藩王也没有得到好结果。当然实力较大的几个藩王没有得到触动,这其中就包括朱棣,虽然暂时未被削藩,但最终的归路就是被撤藩,所以,朱允炆推动削藩工作进一步刺激了朱棣的敏感神经,坚定了其反叛的决心。

影视剧中的朱棣



【三】马皇后如果活着,她对朱棣的影响估计仅限于对朱允炆的处理上。马皇后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以其勤劳善良和大度而文明,她帮助朱元璋料理后宫,在关键事情上能够及时劝诫,如在处理功臣上马皇后就给过朱元璋很好的建议。面对朱棣的反叛,她想以母亲对儿子说教式的劝谏,估计效果不会改变什么,只是在处理朱允炆上,看在母亲的份上,会对朱允炆有所保留,估计只能暂时留着朱允炆的性命,但早晚会找个理由处死朱允炆以绝后患。

所以,马皇后即便活着,但朱棣依旧会反叛,她改变不了什么。



朱棣造反能不能成功并不取决是否有马皇后,马皇后在历史上是一位贤良淑德的皇后,历史上对其评价便重于“德”,而非“谋”。其一生对于朱家政权的贡献在于内助,以及生死关头对于朱元璋的支持,虽然她对朱元璋众多义子视如己出,但尚不能形成势力派别,所以也谈不上对于朱棣的节制。加之朱棣的生世在历史上依旧留有疑问,马皇后是否为朱棣亲生母亲也未得定论。


朱棣生世

“按今玉牒云:第四子今上,第五子周王,高后所生也。”——《国史考异》

《明史》中记载了朱棣为朱元璋的嫡四子,所以朱标是朱棣同父同母的大哥,马皇后是朱棣的亲娘。所以如果马皇后尚在,也许朱棣还能听她的话。但根据明末历史学家潘柽章的研究定论来看,朱棣却是孝慈高皇后所生。他研究的依据也比较有说服力,即明代藏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所说的“鲁府玉牒”,这里的玉牒类似于我们说的皇族族谱。



当然也有《广阳杂记》中记载了朱棣生母是蒙古人瓮氏,即元顺帝的后妃,这种说法我个人觉得不可信,毕竟根据朱棣年龄推测,朱元璋早期想睡到元妃的可能性并不大,这应该是清人为了污蔑明朝正宗的一种手段。但朱棣毕竟是夺了侄子朱允文的皇位,为了名正言顺的继承大统,伪造自己的嫡出身份还是有可能的,据传朱棣七岁时才被朱元璋起名,也能看出朱元璋对这个儿子不怎么喜爱,朱棣慢慢长大后表现出来的才能才赢得朱元璋青睐,那么这就有可能是出身问题造成的。所以有可能是朱棣称帝后编造自己是马皇后所生,以嫡子身份继承大统更具说服力,因为他要说明自己是“清君侧”而来,不是造反,只是朱允文自焚了,自己又是嫡子,不得不延续朱氏王朝。




如果真是如潘柽章所说,朱棣又非马皇后的亲儿子,那么即使马皇后在世,恐怕对朱棣的影响也并不大,加之朱允文削藩时,周定王朱橚被贬庶人后囚禁于南京,如果按照《明史》的说法,朱橚是朱元璋嫡五子,马皇后亲儿子,同样是朱允文的亲叔叔都被这样对待了,还管什么亲情?如果按照《国史考异》的说法,朱橚又是高皇后所生,与朱棣为同父同母,自己亲兄弟受到这样的对待,下一个就是自己了,为什么还要顾及马皇后的干涉呢?

马皇后

“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明史》

马皇后在历史上评价几乎没有瑕疵,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位贤良淑德的贤内助。自元末大乱时成为孤儿,嫁给朱元璋白手起家,多次为朱元璋化险为夷,为朱元璋打理好家务事,使其安心征战,她“怀饼救夫”的典故也成为千古佳话。

而当上皇后以后,她依旧尚简如初,自己作为后宫表率,亲自做女工,省吃俭用。对于皇子的教育问题,曾反驳朱元璋“乌有以圣人之道训吾子,顾怒之耶”!朱元璋便没有追究打了皇子的李希颜,并提拔他为左春坊右赞善;周定王去往封地开封时,马皇后担心其玩心未泯,便令江贵妃持木棍和旧衣一件随同监督,并言“定王有过,可披衣杖责。若有违,驰报朝廷”。



朱元璋是刚毅之人,杀伐果敢,而马皇后却宅心仁厚,常常劝阻朱元璋定下的杀戮和刑罚。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李文忠、宋濂等功臣都躲过严厉的惩罚。她还建议朱元璋大赦囚犯、储备赈灾粮、供养贫穷学生,这等等善举也都体现了马皇后的仁义之心。但在史书中从未记载马皇后的善举是为了拉拢人心,其善为真善,心系百姓,宽容别人的过失,并且在国政上从未插手,真正做到“后宫不得干政”。


由此看来,马皇后若真能活到朱棣起兵,也未必能动员起来一批势力对抗朱棣。朝中朱元璋留给朱允文的辅佐大臣诸如李景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都是朱允文能镇的住的,恰恰也都是一帮“酒囊饭袋”,即使马皇后在世,又能做些什么呢?在朱允文削藩的时候,诸多亲王都已经受到惩治,朱棣被推上了清君侧的舞台,马皇后如果能够说服朱允文不要搞什么削藩,并能够使齐、黄二人安安分分,那么局面也许会稳定一些。但朱元璋留下的“体制”问题就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时风平浪静,不代表一世风平浪静,马皇后没有这个政治头脑,也没有政治手段来解决这个体制问题,那么靖难之役的爆发就只是时间问题。

朱棣造反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明太祖实录》

上边说到了朱元璋留下的体制问题,也就是亲王分封到地方后的兵权问题,明初的北方重镇直接受到蒙元势力的威胁,因此朱元璋将能征善战的亲王分封至边疆,史称“九塞亲王”,实行“亲王守国门”的策略。亲王于外开府设官,招募兵马,打造装备,确实对北元造成不小的打击,特别是朱棣,因为多次伐元的战功,被朱元璋赐“节制沿边士马”的特权,燕王朱棣在最鼎盛的时候号称带甲十万,宁王朱权也有八万精兵。鉴于历史上汉时“七王之乱”和晋时“八王之乱”,朱元璋也想了一个节制亲王的办法,那就是诸王之间不得私自联系,入京也不得一同前往,这个办法可以说是“没任何卵用”。以至于造成“内不能制外”的局面。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皇明祖训》

这还不够,朱元璋心里只相信朱家后人,因此在祖训中加上了“靖难”条款,这也是后来朱棣起兵的一个理论依据。本来节制藩王都没有良好的策略,朱元璋还为藩王造反提供了理论支持。所以齐泰、黄子澄如汉时晁错一样,蛊惑朱允文搞削藩,那就成为“清君侧”的对象。


建文帝本来就是柔弱的性格,在即位之初就大动干戈的革叔叔们的命,也太没把这些叔叔们放在眼里。随着周、齐、湘、代、岷五位亲王相继被废,宋忠屯兵开平,调走燕王府精兵,朱棣就明白了朝廷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加上姚广孝的一次又一次劝反,朱棣也就走上了“靖难”之路。

朱元璋给孙子留下的一批人中,练子宁、黄观如“废物”一般,亲信李景隆又是“寡谋而骄,色厉而馁”的纨绔子弟,徐增寿又在关键时刻成了“内奸”,朱允文伐燕居然只能动用年近60的开国老将耿炳文。而反观燕王,长期的抗元战争中,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诸如朱能、张玉、谭渊、邱福等,再加之虎父无犬子的朱高炽、朱高熙,再有宁王朵颜三卫这种特种部队的支持。这样外强中干的局面下,加上燕王朱棣人品爆发多次化险为夷,朱允文注定是要失败的。

综上所述,马皇后的存在与否几乎决定不了整个局势的走向,她既不能阻止年轻气盛的朱允文大干事业的决心,也不能抵挡诸王强势的外镇之兵,更无法改变朱元璋亲自定下的《皇明祖训》和藩镇格局。也许他能做的只是在朱棣破城时,为孙子朱允文乞求一条活路。


棍哥观史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马皇后在1382年去世,对于贤惠的妻子去世,朱元璋十分悲痛。马皇后(马秀英)既是朱重八的救命恩人,又是贤内助,掌管内政,极有才能与战略眼光。朱重八当着大将们公开说:如果我是太阳,马皇后就是月亮。手握重兵的大将们一齐鼓掌,尤其是大将徐达连翘大拇指夸个不停。可想而知,马皇后的威望有多高。朱棣继承了朱重八的血统与心计,与重八一样,胆大过人,诡计多端。但十分尊重母亲,也相当孝顺马皇后。如果马皇后在世,朱棣是绝对不敢胡来,他也深知母亲的厉害与威望,母亲可以一呼百应!大将们尊重马皇后,一些极有才能的文官在马皇后面前都是恭恭敬敬,不敢怠慢,威望极大。如果马皇后在世,朱棣胆子再大,也反不起来,因为没有手握重兵的大将支持!





百花长廊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如果马皇后不死,凭借着母亲的尊严,朱棣再怎么闹腾他也不敢把不孝这顶帽子扣在自己的头上,一旦给人口实,在封建儒家教化下的大明帝国一定会出现千千万万个方孝儒一样的人反对朱棣,而且马皇后自己也不是等闲之辈,朱元璋的很多政策,譬如刻画大统历,马皇后深得民心,有他在,朱允炆就犹如有个定海神针,再说,如果马皇后在,朱允炆过于急躁的削藩政策也不会推行,朱棣也就没有造反的理由。

那么如果马皇后不是朱棣的亲妈呢?

朱棣的母亲一直是个迷。朱棣自称是马皇后所生,是嫡子。依据是《燕王令旨》说:“顾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忝居众王之长”。《明太宗实录》也说:“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标,次秦愍王樉,次晋王,次上,次周定王橚。”不过朱棣自称这种说法显然没有说服力,因为朱棣相当皇帝,他就必须自称是嫡子,这才能符合封建帝国的嫡子继承,

其实,经历代学者考证,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马皇后。

有野史记载碽妃就是朱棣生母,并且正史之中也能找到应对此项推测的证据。 比如《闽书》、《国榷》、《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都记载过,汪宗元撰《南京太常寺志》提到:朱棣的母亲是碽妃,而孝陵神位的支配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近人傅斯年、朱希祖、吴晗等也皆主此说。如果朱棣的亲妈不是马皇后,这个问题就另说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这个问题其实忽略了一个现实,就是马皇后不死的话,其实最大的关键不是朱棣造反不造反问题,而是有马皇后在,建文帝朱允炆如何削藩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我们先不提朱棣到底是不是早有反心这个问题,就说直接原因吧。朱棣之所以造反,可以说是被逼的,因为建文帝在削朱棣这个燕王之前,他已经连削五王,是相当霸道,都是废其为庶人,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以死明志。

正因为建文帝削藩如同废藩杀藩一般,所以对朱棣下手的时候,朱棣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起兵造反。

假如马皇后没死的话,建文帝这般,马皇后首先是肯定不会同意的。

因为马皇后是出了名的仁慈,连削的五位藩王中虽然有四位不是马皇后所生,也就是周王是马皇后所生,当然这里有所争议,周王和哥哥朱棣也不一定就是马皇后所生,姑且就算是马皇后所生。

但不论怎么说,以马皇后的仁慈,肯定不会赞同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如此迫害自己的亲叔叔的。

如果马皇后阻止成功了,说明她不只是仁慈,还是有能力和影响力的。

那么朱棣肯定没有理由造反,而且就是造反了以马皇后的能力,对付朱棣肯定手到擒来。

如果马皇后阻止失败的话,说明马皇后只是太仁慈,劝阻不了建文帝这个疯狂的孙子。

那么朱棣肯定造反啊,即使马皇后在,人家朱棣也不可能因为老母亲在京城,就束手就擒的等着侄子建文帝拿下他,来任人宰割的。

更何况马皇后在京城,朱棣造反,马皇后都没有能力规劝建文帝霸道削藩的话,也阻止不了朱棣造反成功的。建文帝朱允炆虽然能力平庸,但不会愚蠢到拿马皇后要挟燕王朱棣的。

所以说马皇后如果可以活到建文帝在位时期,朱棣能不能造反成功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能不能规劝得了建文帝,如果规劝得了,说明她能力很不错,那么朱棣肯定不是她对手,造反就不可能成功。

如果建文帝都规劝不了,那么朱棣造反她肯定也是束手无策,只能坐看事情的发展呗。


宋安之


回答问题前,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朱棣为什么会造反。

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逝,皇位由朱标儿子朱允文继承。早年先帝朱元璋大量分封藩王,致使这些藩王的势力愈加强大,不好控制。朱允炆登基后,为加强皇权,巩固中央权力,听取大臣们的建议,上位第一件事就是实行“削藩”政策。

由于“削藩”过激,朱允文对叔叔们下手毫不留情,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周王朱橚都贬为庶人,有的发配到不毛之地,有的直接软禁,形同囚徒。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其中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得知朱允文将要对自己下手,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后来听取谋士建议,装疯卖傻才得以逃脱,此时不反已是无路可走。

所以朱棣的造反完全是被逼无奈之举。

可是如果马皇后仍然在世,那么朱允文还是实行如此过激的“削藩”政策吗?

“大脚马皇后”是朱元璋原配结发妻子。胆识过人,常常为朱元璋出谋划策,陪着他从乱世走到最后。贤良淑德,爱民如子。朱元璋上位后大量屠戮功臣宿将,马皇后深明大义,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有所节制。

在朝廷中,那些文武百官对她也是相当恭敬,不敢造次。对待儿子即便是养子都一样慈爱有加、细心照顾视同己出。在其去世后,朱元璋十分伤心,伉俪情深,此后一直没有再立皇后。即使朱棣夺得皇位,也是对马皇后多加尊敬,上尊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因此在这些藩王、世子和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

所以如果马皇后没有早早因病去世,一招她的性格,或许她会制止朱允文这些过激削藩,而采取怀柔政策,那么也不会出现地方藩王和中央皇权如此势不两立的现象。而朱棣在没有削藩的逼迫的下只会老老实实的做着自己的燕王,守着北方大门,还有什么理由造反呢?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爱生活的木头人


《我是马皇后假如我没死-作者老龙》

现在明白人是真不多了,在我死后居然有人因为我不是朱棣生母,他要是造反我也没有办法,我一手带大的孩子就算不是亲生的在我这儿也是亲生儿子,真是气的我那什么板都压不住了!如果我还在我儿子敢造反?不打的他叫娘!


《1》:如果我还在:清君侧就是不孝不仁


我在的时候朱重八这厮还是听我的,等我死后朱重八这厮为什么杀的朝中无大将无老臣,还不是怕他死后朱允炆这个小孩子坐不稳江山,如果我还在,我就是朱允炆的靠山,老朱也不会杀这么多大臣,等朱允炆做皇帝的时候背后有我压阵,朝中有众多文臣武将可用,那朱棣这小子凭什么敢造反,他说清君侧,君侧的人如果是我,是他嫡母,他敢起兵造反来杀自己得母亲吗?就算他敢起兵,一个起兵弑母的人天下人那个敢跟随他!

《2》 如果我还在:天下将领那个不服我!


大家都知道老朱分封诸王,是因为他猜忌心重,只愿意相信咱老朱家的自己人,他老朱大肆分封诸王,将每个儿子都封为各地的藩王,让他们去保卫边疆,还记得洪武五年的时候,他还设置了一个亲王护卫指挥司,让各封地兵权直接归从他几个儿子调遣,于是可以说我每个儿子都是手握大权的,就算朱允炆后来毛毛躁躁的撤销了这些王爷,可是这些武将都还在,他们或者他们的父辈大多跟过我和朱重八,如果我还在,朱棣就算造反,我说一声全国各地来护驾的人绝对比朱允炆来的强!那朱棣这孩子造反也是不能成功的!

《3》如果我还在:杀伐果断不留手


朱棣为什么能打过朱允炆,还不是他心怀仁慈,有点舍不得杀他叔叔的原因,他的犹豫不决的态度传递给了为他战斗的将领身上,如此之下气势上就弱于他那杀伐果断的叔叔带的兵,我马大脚于朱元璋结发于微末时期,朱元璋杀人在历史上都是出了名得,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马大脚若在,必定不会出现这种心慈手软的情绪!那朱棣10几万人马而已,我40万人,他凭什么能成功!

《4》 如果我还在:扯藩如打蛇,打蛇打七寸


那朱棣凭什么能起义,还不是因为手底下有人,朱允炆这孩子还是政治上还是幼稚了,如果我在岂能不知撤藩先撤朱棣,俗话说得好打蛇打七寸嘛,如果我在这种错误不会发生,朱允炆有我支持,撤他的藩易如反掌,没有封地他一无所有凭什么造反,没有了朱棣,其他几个就像没有主心骨撤藩还不是顺顺利利!

可是没有假如,说到做皇帝朱棣这孩子还是更优秀,朱老八我等着你,你慢点来,别着急!我和儿子(朱标)会一直等着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