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带来的影响,谈“偏科”注定难成大气候

从开元走向天宝,李隆基本想带着他创立盛世的骄傲走向人生的终点,让后世之人于史册中去寻觅他的丰功伟绩,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打击了他作为一代盛世之君的尊严。裹挟着尘土前往蜀中避难,马嵬坡下被逼赐死玉环,太子自作主张的继位,

从大唐万世基业的角度来说,这些都不是对他最大的伤害,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势微,地方藩镇坐大,终成尾大不掉之势才是对这位骄傲帝王最大的惩罚。

从唐朝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带来的影响,谈“偏科”注定难成大气候

本想用于抵御外族入侵而创立的节度使制度竟最终成了大唐的掘墓人,其深层的原因便在于唐王朝失去对各强藩的控制后,尤其是对位于农牧交错区燕云十六州所在地藩镇的失控,使其原有的农牧业均衡发展的模式被破坏,重新回到了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导致军事、经济实力下滑,进而走向覆灭。而自唐末以来到明朝建立前夕,汉族政权因失去这一重要的农牧交错区——燕云十六州,导致在与游牧民族的对抗中始终居于弱势地位,对比得到这一地区实力蒸蒸日上的游牧政权,可见偏科终难成大气候。

一.帝国之殇——燕云十六州丢失始末

前期强盛的唐王朝,一度将农业区推进到了帝国与游牧区的交界处,而随着二者的交流发展,在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云州这一地区形成了农牧交错发展的模式,既有中原政权的农业产品,又有北方游牧政权的畜牧业产品,从而为中原政权输送了大量马匹,增强了军事实力,在交流中也充分了解了游牧民族的活动特点,所以前期帝国对外有绝对优势,

是“天可汗”时代。

但安史之乱后的燕云十六州地区由河朔诸镇实际统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描述河朔诸镇“政治、军事、财政等与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之关系”以及“当时大唐帝国版图以内实有截然不同之二分域”,可见当时唐王朝已经失去了对燕云十六州地区的控制

唐末藩镇割据导致中央虽然在法理上仍然具有对燕云十六州的所属权,但实际控制者则是河朔诸镇。此时燕云十六州尚为汉族所统治,待到朱温灭唐,后唐灭后梁,政权来到了后唐李从珂手上。此时后唐政权内有一个以“儿皇帝”著称后世的石敬瑭,他向北方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承诺,若助其消灭后唐,则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旧五代史·契丹传》记载耶律德光“将五万骑,号二十万” ,帮助石敬瑭击败了后唐,石敬瑭称帝后,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自此中原汉族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之地的实际控制权。后周柴荣虽曾一个月内连下三州三关,但却英年早逝,及至北宋建立,宋太宗虽两次发重兵北伐,但均告失败。

就这样,北方游牧政权获得了这一重要的农牧交错地区,走向强大,中原政权逐渐势微,最终走向覆灭。

从唐朝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带来的影响,谈“偏科”注定难成大气候

二.燕云十六州易手后时代

唐帝国因藩镇之患失了燕云十六州的实际统治权,沿袭五代而来的宋王朝面对的则是早已被石敬瑭将其拱手让人,自己还抢不回来的尴尬局面,这对中原政权带来的就是在面对北方政权上始终居于弱势的局面。

1.虚弱的中原政权

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实际统治对唐帝国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影响,并直接促使其走向灭亡。第一个方面,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唐中央政府,自然是无法获得原国营养马地提供的战马,中央控制的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又不适合养马,这便导致中央军事实力严重下降。面对地方强大的藩镇势力及外部吐蕃的入侵无能为力,中央控制区也越来越小,最后为节度使朱温所灭。第二个方面,失去燕云十六州,导致原平衡发展的农牧业经济模式失衡,中央对游牧政权依赖加大,无法占据绝对话语权。没有了畜牧业,使得所需的相关产品得从游牧政权获得,一旦有所求,便无法在交流中占据主动地位,也暴露了自己的虚弱,引来各方觊觎,落得四面楚歌的境地

。宋王朝同样有以上两个原因,这便使得经济模式单一的宋王朝在面对比自己国土面积狭小的西夏政权时仍是胜少败多,国力也逐渐被消耗。

从唐朝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带来的影响,谈“偏科”注定难成大气候

2.强盛的游牧政权

反观自得到燕云十六州地区之后的游牧民族,其实力逐渐增强,国力愈发强盛,领土更是东到大海,西到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契丹本就是游牧为主的民族,在得到这一农牧交错区后,契丹人开始进入该地区,同当地汉人从事农业生产,使得该地的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辽史》记载“冬十月辛丑,有司奏燕、蓟大熟”,可见该地农业生产已成型。对于游牧政权而言,得到燕云十六州主要为其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个方面,单一的畜牧业经济模式得到补充,发展更平衡,对于国内所需的农产品可以自给自足。第二个方面,农业经济为其带来了国内所需的农产品,不再需要通过中原政权获得,交流中不再受制于人,从而对中原政权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三个方面,游牧民族通过从事农业生产,与当地汉人的交流,更深刻的了解了中原文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而能在后续与中原政权的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蒙古政权在契丹政权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中原政权的征服,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这是至此历史上北方游牧政权最辉煌的时代。

从唐朝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带来的影响,谈“偏科”注定难成大气候

三.偏科发展终难成大气候

游牧政权得到燕云十六州,中原政权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一得一失之间,又蕴含着怎样的启示呢?

1.偏科的政权难走远

对中原政权而言,没有了燕云地区这一重要的农牧交错区域作为农业体系的补充,其后续发展终未能有所大作为,而对于获得这一地区的北方游牧政权而言,有了农业体系对游牧体系的补充,始终对中原政权占据优势,实力日渐壮大。由此可见,一个产业结构不完善的政权难有大的作为。契丹因该地区有了农业体系的支撑,不再有求于中原政权;中原政权失了燕云地区便没有了畜牧业体系的支撑,军事实力得不到保障的同时,与游牧政权的交往也失了话语权。

这一得一失之间,便是政权发展体系的完善与否,最后也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关键。由此观之,偏科的政权难走远。这对于现在各国的发展同样有启示意义。

一个发展体系完善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才能不畏手畏脚,不用担心他国的制裁,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占据主动地位。如果自身发展就偏科,比如只重视工业发展,那么即使造出来的工业品再精美,农业依然是软肋,因为一个国家可以不用多么精美的工业品,但却不能没有粮食;只重视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上缺这少那,只能在世界体系中处于一个供应者的角色,就永远只能作为棋子,而不能成为玩家,谈何有什么作为呢?体系完善的国家才能发展为一个大国,处处受制于人的国家又有什么资本来争得大国的席位呢?

从唐朝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带来的影响,谈“偏科”注定难成大气候

2.偏科的个人难走远

对于一个政权而言,发展体系的偏科注定无法走远;对于个人而言,偏科同样难以走远。学习上的偏科导致难以考上一所好大学;思维上的偏科导致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高中时代即使是一门功课的偏科带来的也是老师的耳提面命。到了社会上,思维上的偏科可能就是一次灾难性的后果,尽可能多的考虑各个方面,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上的偏科,都是需要进行平衡调节的,这样个人的人生之路才能走得顺畅。

从唐朝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带来的影响,谈“偏科”注定难成大气候

四.小结

燕云十六州地区自唐朝以来便是农牧交错区,对于中原政权及游牧政权而言,其归属于哪一方便意味着那一方的发展体系得到完善,综合实力便得到加强,而失去的那一方则或多或少会受制于对方。从盛世到乱世,唐帝国因安史之乱遗留的藩镇之患失了燕云十六州地区,便失去了帝国发展模式重要的一极,让本就摇摇欲坠的政权最终轰然倒塌。

待到沿袭中原政权而来的宋王朝,同样面对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境况,带来的是军事上总是无法拥有一支强悍的骑兵力量,对外作战胜少败多。由此可见,对于以农业发展模式的中原政权而言,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一农牧混合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北方游牧政权的优势荡然无存;而对于以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游牧政权而言,得到燕云十六州这一农牧混合区带来的最大好处便是自身发展模式得到完善,与中原政权的交往不再受到钳制,占据了主导权,国力也日渐强盛。

从唐朝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带来的影响,谈“偏科”注定难成大气候

对于一个政权而言,偏科的发展模式注定难成大气候,这个道理古今政权皆适用。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只有做到平衡调节各方,人生的发展之路才能谱写出绝妙的乐章。

参考文献:

1.《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2.《旧五代史·契丹传》

3.《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