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髮生的原因,是晉武帝的錯誤決定還是賈后的亂政?

前言

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病死,弱智太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惠帝,武帝皇后楊氏之父楊駿掌握政權。元康元年(291年),惠帝皇后賈氏聯合宗王剷除楊氏,隨後設計害死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獨攬大權。永康元年(300年),賈氏被殺,此後進入單純的宗王相爭階段,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先後上臺並被殺,東海王司馬越最後取得勝利。光熙元年(306年),惠帝死去,懷帝即位,西晉進入"永嘉之亂"時期。

所以晉惠帝司馬衷在位時發生的"八王之亂"是導致西晉滅亡的一個關鍵性事件,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關於"八王之亂"爆發的原因,大多是見仁見智,說法不一。

八王之亂髮生的原因,是晉武帝的錯誤決定還是賈后的亂政?

西晉八王之亂形勢圖

賈后干政引起的宗王叛亂

晉惠帝皇后賈南風出身在權貴之家,父親賈充,仕晉景帝、文帝、武帝三世,武帝泰始八年(272),在賈充的精心謀劃下,武帝詔立15歲的賈南風為太子衷的寵妃。在家庭的影響下,賈南風極富謀略又多權詐,善邀寵取媚,入宮後很快取得了太子的專寵,地位日固。太子衷乃武帝楊皇后所生,資質不惠,幾近白痴。泰始三年(267),9歲的司馬衷因母為皇后而立為皇太子。太子日漸年長,朝中的眾大臣紛紛向晉武帝上表另立太子之事,而武帝也打算最後測試一下。

八王之亂髮生的原因,是晉武帝的錯誤決定還是賈后的亂政?

影視劇中的賈南風形象

一日,武帝設宴召集東宮所有官屬,然後密封疑難之事,派人送給太子衷使決之。賈南風大懼,明白武帝此舉用意,也深知此事對太子和自己干係重大。因當時東宮官屬皆去赴宴,十分慎重地請教儒臣張泓,《晉書·惠賈皇后傳》記載了這件事:

"泓曰:`太子不學,而答詔引義,必責作草主,更亦譴負。不如直以意對。'妃大喜,語泓`便為我好答,富貴與汝共之。'泓素有小才,具草,令太子自寫。帝省之,甚悅",遍示群臣,"殿上皆稱萬歲"。

從此,司馬衷的太子地位保住了。賈南風在此次事件中顯示出臨事審慎多謀、果敢善斷的性格特點,更加受到太子的寵信。

八王之亂髮生的原因,是晉武帝的錯誤決定還是賈后的亂政?

影視劇中的賈南風與司馬衷

太熙元年(290)四月,武帝病逝,太子衷即位為惠帝,皇后為楊皇后。而此時掌握朝廷大權的是外戚楊駿。

武帝死後,楊駿與楊皇后篡改遺詔,排斥另一顧命大臣汝南王司馬亮,獨攬大權。宗親和朝廷大部分官吏對其皆有不滿,賈后見楊駿己失去朝野上下的支持,驅楊時機己成熟,便與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密謀,說服惠帝下詔,於元康元年(291)三月殺楊駿及同黨,廢楊皇后為庶人,楊氏外戚勢力被肅清。

八王之亂髮生的原因,是晉武帝的錯誤決定還是賈后的亂政?

晉武帝司馬炎畫像

隨後,汝南王司馬亮奉召入京輔政,司馬亮與賈后及其親黨多有不和,賈后又利用司

馬瑋殺死了司馬亮。接著,達到目的賈后又趁勢以專殺之罪處死了司馬瑋。短短數月之間,賈后憑藉自己的政治手腕與心機誅殺異己, 在腥風血雨中獨攬大權。

這場政變雖然只是侷限在洛陽的周邊京師區域,走馬換燈式的政局更迭也沒有造成全國動亂,但卻成了"八王之亂"的前奏。

由於賈后無子,所以惠帝便立了司馬遹為太子,他是才人謝玖所生,幼時明慧,甚得武帝司馬炎喜愛,長而性剛,深為賈后所忌。賈后及其親黨恐太子得政於己不利,最終在趙王司馬倫的煽動下謀廢太子。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在賈后及其親黨的打壓下太子被廢為庶人,並殺太子生母謝玖。永康元年(公元300年 )三月,賈后又逼殺了已經廢為庶人的太子。 一時間輿論大譁、朝野鼎沸,各方矛盾迅速激化,權慾薰心的賈后自掘墳墓,在虎視眈眈的宗主王面前失去了最後的政治根基。

同年四月,一向依附賈后的司馬倫利用朝野對賈后廢殺太子的不滿, 起兵殺死了賈后,並殺害了重臣張華、裴頠等人。

八王之亂髮生的原因,是晉武帝的錯誤決定還是賈后的亂政?

影視劇中的司馬倫

永寧元年(公元301年)司馬倫廢惠帝自立,此舉在早已心懷不滿的宗室王炸藥桶上投下了一顆火柴,政治權力中心的宮廷政變終於升級成為一場大範圍的宗室王內戰即:"八王之亂"

。真可謂是一個女人的亂政毀掉的一個國家。

八王之亂的根源問題

糾其根源還是晉武帝分封所致,理由是:太康元年平吳後,晉武帝罷去州郡兵,使皇帝控制的州郡無武備,而分封使宗王能利用其掌握的國兵作亂。

在《晉書·劉頌傳》中記載了西晉大臣劉頌對武帝分封的評論:

"今諸王裂土皆兼於古之諸侯,而君賤其爵,臣恥其位,莫有安志。其故何也?法同郡縣,無成國之制故也。… …如今之為,適足以虧天府之藏,徒棄谷帛之資,無補鎮國衛上之勢也。"故分封之初"王不之國,官於京師"。

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這樣的王國甚至成為一種處置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者及被排斥者的手段,如齊王攸被逼死、楚王瑋與汝南王亮結怨等等。以王國在各方面受到的限制和控制而言,這儼然成為了西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一種特殊的地方機構。

我們不應忽視,正是分封賜予了司馬子弟以王爵稱號,使這些宗親有了自己的軍隊和勢力範圍,甚至可以隨意進京參政,這樣做反而更讓這些宗親有機會、有條件撼動整個統治集團。

八王之亂髮生的原因,是晉武帝的錯誤決定還是賈后的亂政?

八王封國形勢圖

關於八王之亂原因的新見解

還有說法認為"八王之亂"是由於晉武帝在世時安排的皇位繼承人及輔政大臣不得其人。他在兩個可供選擇的繼位人中排斥了較有威望和才幹的齊王司馬攸,而確立白痴司馬衷,並以無能而專權的外戚楊駿與庸才宗王司馬亮為輔政大臣。由於繼位人和輔政大臣都選錯了,使朝廷大臣形成派系之爭,並導致諸王爭奪皇位的非分之想,因此,爭奪不可避免。

而且西晉司馬氏政權是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取得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統一王朝。皇室司馬氏為河內大姓;大臣何曾、羊祜、杜預、賈充等皆是魏世以來名臣世族子弟。士族是西晉王朝維持統治的階級基礎。

因此,西晉建國後製定的政治經濟措施,是圍繞保護士族利益和鞏固專制為前提展開的。九品中正制保證士族屢代為官的政治特權,官品佔田與蔭親屬之制保證了士族的經濟利益。對士族的優待目的就是要取得士族對司馬氏政權的有效支持。但作為特權階級的強盛的士族勢力既對鞏固統治有積極的作用,又構成對司馬氏政權潛在的威脅,晉武帝擔心他們重演昔日自己的"禪代"故事,又採取了一系列預防措施。

八王之亂髮生的原因,是晉武帝的錯誤決定還是賈后的亂政?

影視劇中的賈充形象,賈氏是世家大族的重要代表

比如大封司馬子弟為王,想造就一個皇族勢力屏藩帝室,對抗士族中的野心家。其目的還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皇權,降低異姓士族的影響。其次,晉武帝選擇了自己的白痴兒子為皇位繼承人,非是出於封建宗法制度陳規,希望自己直系子孫永遠保有皇權。

雖然晉武帝知道賈氏好嫉妒而且還沒有兒子,但仍選擇了賈南風為太子妃,目的是希望通過聯姻的方法籠絡曾擁立他登基的世家大族賈充一黨,為太子衷登極後的強援;另一方面,選擇皇后之父楊駿為輔政大臣,有意造成一個以揚氏為代表的士族勢力,以期與皇族勢力合成輔佐帝室的兩翼。但形勢並沒有按照晉武帝預先設計的軌跡發展。

西晉剛建國時,武帝還是尚節儉的,但是滅吳之後,天下太平,以晉武帝為首的士族集團肆無忌憚地追求利益、享樂,以至士族隱約有"擺脫專制皇權控制,尋求自身發展,到最後獲得政治經濟特權,足以靠門地自存的發展趨勢。但是由於晉武帝的權威及力量尚能約束和平衡各方的野心。武帝一死,權威喪失,平衡被打破,晉武帝樹立的各種集團都脫離了原先的軌道,不再是維護皇權的力量,而是皇權最大的爭奪者和挑戰者,並希望自己成為最大利益的獲得者。

惠帝不惠,中央權威消失,激化了各方面的矛盾。以輔政大臣楊駿為首的楊氏集團完全排斥皇族勢力及其他士族,專政擅權。武帝選擇的"種妒"的賈后作為惠帝的強援,不但將楊氏一黨、汝南王亮、楚王瑋等剷除。通過分封獲得王爵身份的宗王出將入相,有相當的軍政實權,自然不滿賈氏集團的專權,宮廷和地方王國成為野心家積聚力量、發動變亂的策源。由於他們都有一定實力,也有部分士族的支持,所以上臺後的廣樹私黨自然不可避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新權威,行使"不受限制"的君權,但他們又都缺乏控制全局的威望和才幹,因此變亂一波接著一波。歸納起來,一個"皇權"的誘惑,一個由於特殊的優待政策而掌握的軍政實權,兩者是爭奪構成的基點。

八王之亂髮生的原因,是晉武帝的錯誤決定還是賈后的亂政?

西晉區域地形圖

結語

只有以皇帝為首的中央政府的專制統治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勢力才會佔據政治、經濟、軍事上絕對優勢的統治地位,封建專制的國家制度更加完整嚴密,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不應允許地方豪族地主擁有割據獨立的政治軍事力量。故宋元明清時,沒有出現破壞程度重大的統治階級內亂,而明時的"靖難之役"、清初的"三藩之亂"的產生亦是由於地方勢力掌握了軍政大權,但由於此時封建專制的強化,使內亂平息後國家能迅速恢復穩定。

總之"八王之亂"是根源於西晉士族政治基礎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優待士族、分封宗王、宗王出鎮、選嗣問題等措施、決策,都是在這個特定的歷史前提下最終由維護皇權的舉措演變成發生"八王之亂"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 《晉書·惠賈皇后傳》

2. 《晉書·劉頌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