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 司馬炎是怎樣由成功轉為衰敗的 為什麼?

公元280年,司馬炎出兵伐吳。經過四個多月的征戰,吳國投降,三國鼎立的局面徹底結束。司馬炎終結了長達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統一大業。

此不世之功,非一日可成。司馬炎265年接盤,266年稱帝,隨後十幾年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休養生息、促進生產,他自己更是節儉克己、勤勉有加......這一切努力,都讓晉國實力蒸蒸日上,讓統一大業的夢想成為可能。

晉武帝 司馬炎是怎樣由成功轉為衰敗的 為什麼?

少年司馬炎

司馬炎晉朝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

要知道三國爭鋒多年的前提下,全國經濟根本沒有進入過休養期,三國都因為戰爭而推行屯田制,一切經濟發展都是為了軍事而服務,司馬炎的天下是真的為了經濟而進行生產。他被稱為武帝是因為平定了東吳,古人也認為武功高於文治,不過鄒湛把司馬炎比作漢文帝,這是因為司馬炎的文治水平更高。

三國末期可統計人口有一千六百萬,常年戰爭並沒有讓三國人口高速恢復。蜀漢忙碌於徵討不能有效收攏大量黑戶,人口增長緩慢。劉備得益州時人口已是九十萬,蜀漢滅亡時可統計人口仍舊九十多萬,即便按照一戶五口計算,蜀漢人口也不過一百四十萬,數十年間都沒恢復人口水平,想一想都覺得可怕。

司馬炎統一全國時是一千六百萬,泰康三年時可計算人口為二千四百多萬,一方面三國時期散落的黑戶大多重新登記,另一方是生產穩定恢復的結果,兩年之間人口增加八百萬,已說明政令推行效果很好,在司馬炎執政期間全國人口儼然恢復到四千萬以上,泰康盛世可不是亂講。

晉武帝 司馬炎是怎樣由成功轉為衰敗的 為什麼?

晉武帝

司馬炎與士族的關係名為君臣,實為合夥人。他對賈充、荀勖等人一再退讓,對下臣往往能給予寬容,換做是亂世出身的曹操、劉備、孫權早就把反對者往死裡整。治亂當用非常手段,曹操和劉備都提倡禁酒,兩人非常反感腐敗。孫權與各大家族合作顯得有些無奈,後期他利用酷吏打擊江東豪族又鬥到精英盡喪,可知反腐之艱難,司馬炎更沒可能解決那樣牢固的現狀。

司馬炎把屯田制改成佔田制,給予士族發展莊園經濟更多優惠,同時百姓也在屯田制壓迫下得到緩解,儘管賦稅更高,農民好歹有了自己田地,這大大鼓勵了百姓進行生產,是司馬炎時代經濟迅速恢復的主要原因之一。

司馬炎的登上帝位,預示著達到了頂峰,成為真正的統治者。司馬炎登上皇位,欣喜不已,每天勤於朝政,也算是聖明,在咸寧五年,派兵伐吳,於次年滅吳,至此統一了全國,然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激勵經濟、農業等,使西晉也達到了一派繁榮的景象,史稱“泰康之治”。

晉武帝 司馬炎是怎樣由成功轉為衰敗的 為什麼?

晉朝開國皇帝

司馬炎征服東吳之後,對國家大事心生厭倦,將注意力轉向了後宮。

281年,四十六歲的司馬炎下詔,挑選孫皓(東吳亡國之君)後宮的美女五千人,充盈自己的後宮。一時之間,司馬炎的後宮妃嬪,竟有近萬之多。

280年之前的他被稱為“不世之賢君”,280年之後則被視為與桓、靈同列。如此轉變,不得不令人咋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