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晋武帝的错误决定还是贾后的乱政?

前言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病死,弱智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惠帝,武帝皇后杨氏之父杨骏掌握政权。元康元年(291年),惠帝皇后贾氏联合宗王铲除杨氏,随后设计害死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独揽大权。永康元年(300年),贾氏被杀,此后进入单纯的宗王相争阶段,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先后上台并被杀,东海王司马越最后取得胜利。光熙元年(306年),惠帝死去,怀帝即位,西晋进入"永嘉之乱"时期。

所以晋惠帝司马衷在位时发生的"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一个关键性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关于"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大多是见仁见智,说法不一。

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晋武帝的错误决定还是贾后的乱政?

西晋八王之乱形势图

贾后干政引起的宗王叛乱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出身在权贵之家,父亲贾充,仕晋景帝、文帝、武帝三世,武帝泰始八年(272),在贾充的精心谋划下,武帝诏立15岁的贾南风为太子衷的宠妃。在家庭的影响下,贾南风极富谋略又多权诈,善邀宠取媚,入宫后很快取得了太子的专宠,地位日固。太子衷乃武帝杨皇后所生,资质不惠,几近白痴。泰始三年(267),9岁的司马衷因母为皇后而立为皇太子。太子日渐年长,朝中的众大臣纷纷向晋武帝上表另立太子之事,而武帝也打算最后测试一下。

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晋武帝的错误决定还是贾后的乱政?

影视剧中的贾南风形象

一日,武帝设宴召集东宫所有官属,然后密封疑难之事,派人送给太子衷使决之。贾南风大惧,明白武帝此举用意,也深知此事对太子和自己干系重大。因当时东宫官属皆去赴宴,十分慎重地请教儒臣张泓,《晋书·惠贾皇后传》记载了这件事:

"泓曰:`太子不学,而答诏引义,必责作草主,更亦谴负。不如直以意对。'妃大喜,语泓`便为我好答,富贵与汝共之。'泓素有小才,具草,令太子自写。帝省之,甚悦",遍示群臣,"殿上皆称万岁"。

从此,司马衷的太子地位保住了。贾南风在此次事件中显示出临事审慎多谋、果敢善断的性格特点,更加受到太子的宠信。

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晋武帝的错误决定还是贾后的乱政?

影视剧中的贾南风与司马衷

太熙元年(290)四月,武帝病逝,太子衷即位为惠帝,皇后为杨皇后。而此时掌握朝廷大权的是外戚杨骏。

武帝死后,杨骏与杨皇后篡改遗诏,排斥另一顾命大臣汝南王司马亮,独揽大权。宗亲和朝廷大部分官吏对其皆有不满,贾后见杨骏己失去朝野上下的支持,驱杨时机己成熟,便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密谋,说服惠帝下诏,于元康元年(291)三月杀杨骏及同党,废杨皇后为庶人,杨氏外戚势力被肃清。

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晋武帝的错误决定还是贾后的乱政?

晋武帝司马炎画像

随后,汝南王司马亮奉召入京辅政,司马亮与贾后及其亲党多有不和,贾后又利用司

马玮杀死了司马亮。接着,达到目的贾后又趁势以专杀之罪处死了司马玮。短短数月之间,贾后凭借自己的政治手腕与心机诛杀异己, 在腥风血雨中独揽大权。

这场政变虽然只是局限在洛阳的周边京师区域,走马换灯式的政局更迭也没有造成全国动乱,但却成了"八王之乱"的前奏。

由于贾后无子,所以惠帝便立了司马遹为太子,他是才人谢玖所生,幼时明慧,甚得武帝司马炎喜爱,长而性刚,深为贾后所忌。贾后及其亲党恐太子得政于己不利,最终在赵王司马伦的煽动下谋废太子。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在贾后及其亲党的打压下太子被废为庶人,并杀太子生母谢玖。永康元年(公元300年 )三月,贾后又逼杀了已经废为庶人的太子。 一时间舆论大哗、朝野鼎沸,各方矛盾迅速激化,权欲熏心的贾后自掘坟墓,在虎视眈眈的宗主王面前失去了最后的政治根基。

同年四月,一向依附贾后的司马伦利用朝野对贾后废杀太子的不满, 起兵杀死了贾后,并杀害了重臣张华、裴頠等人。

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晋武帝的错误决定还是贾后的乱政?

影视剧中的司马伦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司马伦废惠帝自立,此举在早已心怀不满的宗室王炸药桶上投下了一颗火柴,政治权力中心的宫廷政变终于升级成为一场大范围的宗室王内战即:"八王之乱"

。真可谓是一个女人的乱政毁掉的一个国家。

八王之乱的根源问题

纠其根源还是晋武帝分封所致,理由是:太康元年平吴后,晋武帝罢去州郡兵,使皇帝控制的州郡无武备,而分封使宗王能利用其掌握的国兵作乱。

在《晋书·刘颂传》中记载了西晋大臣刘颂对武帝分封的评论:

"今诸王裂土皆兼于古之诸侯,而君贱其爵,臣耻其位,莫有安志。其故何也?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故也。… …如今之为,适足以亏天府之藏,徒弃谷帛之资,无补镇国卫上之势也。"故分封之初"王不之国,官于京师"。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样的王国甚至成为一种处置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及被排斥者的手段,如齐王攸被逼死、楚王玮与汝南王亮结怨等等。以王国在各方面受到的限制和控制而言,这俨然成为了西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一种特殊的地方机构。

我们不应忽视,正是分封赐予了司马子弟以王爵称号,使这些宗亲有了自己的军队和势力范围,甚至可以随意进京参政,这样做反而更让这些宗亲有机会、有条件撼动整个统治集团。

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晋武帝的错误决定还是贾后的乱政?

八王封国形势图

关于八王之乱原因的新见解

还有说法认为"八王之乱"是由于晋武帝在世时安排的皇位继承人及辅政大臣不得其人。他在两个可供选择的继位人中排斥了较有威望和才干的齐王司马攸,而确立白痴司马衷,并以无能而专权的外戚杨骏与庸才宗王司马亮为辅政大臣。由于继位人和辅政大臣都选错了,使朝廷大臣形成派系之争,并导致诸王争夺皇位的非分之想,因此,争夺不可避免。

而且西晋司马氏政权是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取得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统一王朝。皇室司马氏为河内大姓;大臣何曾、羊祜、杜预、贾充等皆是魏世以来名臣世族子弟。士族是西晋王朝维持统治的阶级基础。

因此,西晋建国后制定的政治经济措施,是围绕保护士族利益和巩固专制为前提展开的。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屡代为官的政治特权,官品占田与荫亲属之制保证了士族的经济利益。对士族的优待目的就是要取得士族对司马氏政权的有效支持。但作为特权阶级的强盛的士族势力既对巩固统治有积极的作用,又构成对司马氏政权潜在的威胁,晋武帝担心他们重演昔日自己的"禅代"故事,又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

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晋武帝的错误决定还是贾后的乱政?

影视剧中的贾充形象,贾氏是世家大族的重要代表

比如大封司马子弟为王,想造就一个皇族势力屏藩帝室,对抗士族中的野心家。其目的还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皇权,降低异姓士族的影响。其次,晋武帝选择了自己的白痴儿子为皇位继承人,非是出于封建宗法制度陈规,希望自己直系子孙永远保有皇权。

虽然晋武帝知道贾氏好嫉妒而且还没有儿子,但仍选择了贾南风为太子妃,目的是希望通过联姻的方法笼络曾拥立他登基的世家大族贾充一党,为太子衷登极后的强援;另一方面,选择皇后之父杨骏为辅政大臣,有意造成一个以扬氏为代表的士族势力,以期与皇族势力合成辅佐帝室的两翼。但形势并没有按照晋武帝预先设计的轨迹发展。

西晋刚建国时,武帝还是尚节俭的,但是灭吴之后,天下太平,以晋武帝为首的士族集团肆无忌惮地追求利益、享乐,以至士族隐约有"摆脱专制皇权控制,寻求自身发展,到最后获得政治经济特权,足以靠门地自存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晋武帝的权威及力量尚能约束和平衡各方的野心。武帝一死,权威丧失,平衡被打破,晋武帝树立的各种集团都脱离了原先的轨道,不再是维护皇权的力量,而是皇权最大的争夺者和挑战者,并希望自己成为最大利益的获得者。

惠帝不惠,中央权威消失,激化了各方面的矛盾。以辅政大臣杨骏为首的杨氏集团完全排斥皇族势力及其他士族,专政擅权。武帝选择的"种妒"的贾后作为惠帝的强援,不但将杨氏一党、汝南王亮、楚王玮等铲除。通过分封获得王爵身份的宗王出将入相,有相当的军政实权,自然不满贾氏集团的专权,宫廷和地方王国成为野心家积聚力量、发动变乱的策源。由于他们都有一定实力,也有部分士族的支持,所以上台后的广树私党自然不可避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新权威,行使"不受限制"的君权,但他们又都缺乏控制全局的威望和才干,因此变乱一波接着一波。归纳起来,一个"皇权"的诱惑,一个由于特殊的优待政策而掌握的军政实权,两者是争夺构成的基点。

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晋武帝的错误决定还是贾后的乱政?

西晋区域地形图

结语

只有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的专制统治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势力才会占据政治、经济、军事上绝对优势的统治地位,封建专制的国家制度更加完整严密,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不应允许地方豪族地主拥有割据独立的政治军事力量。故宋元明清时,没有出现破坏程度重大的统治阶级内乱,而明时的"靖难之役"、清初的"三藩之乱"的产生亦是由于地方势力掌握了军政大权,但由于此时封建专制的强化,使内乱平息后国家能迅速恢复稳定。

总之"八王之乱"是根源于西晋士族政治基础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优待士族、分封宗王、宗王出镇、选嗣问题等措施、决策,都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前提下最终由维护皇权的举措演变成发生"八王之乱"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晋书·惠贾皇后传》

2. 《晋书·刘颂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