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軍隊能將劉邦的軍隊圍困在白登山,為什麼不順勢殲滅卻要放了他們?

福建比美特集團


現有史料記載,匈奴退兵有兩個原因

按現有史料來看,普遍的說法是劉邦聽從了陳平的建議,重金賄賂冒頓單于最寵愛的閼氏。這位閼氏向冒頓單于吹了枕邊風,劉邦才得已脫困。

但我覺得這不是匈奴放過劉邦的真實原因,因為不合情理。但我們不妨先看看史書上的記載。

收到劉邦重金賄賂的閼氏對冒頓單于說:“兩個國君不能互相圍困,即使您今天得到了大漢的土地,也不能長久居住。而且劉邦也是得到神的護佑的人,希望單于您仔細想想。”

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史記 匈奴列傳》

閼氏的話主要表達了兩層意思:

  1. 匈奴不需要漢朝的土地,這場戰爭沒意義。
  2. 漢王也有神的庇佑,這場戰爭有風險。

第二個原因是冒頓單于與韓王信的兩員將領王黃和趙利約定了會師的日期,但這二人爽約。冒頓單于懷疑這二人與漢軍有勾結,恐怕不利於自己。

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史記 匈奴列傳》

因為這兩個因素,導致冒頓單于心中疑惑,不敢戀戰,所以放過了劉邦。



冒頓單于的崛起

我認為這不是匈奴退兵的真實原因,因為不符合冒頓單于的性格。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應該瞭解一下冒頓單于的稱霸之路。

冒頓篡位成為單于

冒頓是頭曼單于的長子,但是頭曼單于想把位置傳給小兒子,於是將冒頓做為人質送到了月氏部族,隨後頭曼單于就帶兵攻打月氏。月氏人大怒,要殺掉做為人質的冒頓。但冒頓為人機警,搶了一匹馬逃回了匈奴。

通過這件事,頭曼單于覺得冒頓挺有本事,就給了冒頓一萬騎兵讓他率領。頭曼單于認為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可冒頓卻起了殺心。冒頓製作了一種響箭,叫鳴鏑。規定鳴鏑射向的地方,部下們要萬箭齊發,不射者斬。

首先冒頓把鳴鏑射向自己的戰馬,有的部下不敢射箭,被冒頓斬首。隨後冒頓把鳴鏑射向自己的愛妻,還有部下不敢射,又被斬了。當冒頓把鳴鏑射向頭曼單于的戰馬的時候,所有的部下都一起把箭射向了戰馬。這時候冒頓認為這些部下可以使用了。

有一次頭曼單于帶著冒頓一起去打獵,冒頓突然把鳴鏑射向了頭曼單于,緊跟著部下們萬箭齊發,頭曼單于就這樣稀裡糊塗的被亂箭射死。隨後冒頓帶兵誅殺了自己的後母和弟弟,及不肯依附自己的大臣。繼任為單于。



視土地重於一切的冒頓單于

當時匈奴的旁邊還有一個強大的部族叫東胡,東胡看到冒頓單于王位不穩,就來挑釁。一天東胡的使者來見冒頓,想要頭曼單于留下的一匹千里馬。群臣們都說,這是匈奴的寶馬,豈能送人?可冒頓單于說:“大家都是鄰居,怎能吝惜一匹馬呢。”,就把馬送給了東胡。

群臣皆曰:“千里馬,匈奴寶馬也,勿與。”冒頓曰“奈何與人鄰國而愛一馬乎?”遂與之千里馬。

過了沒多久,東胡又來了使者,這回就很過份了,要冒頓的一個閼氏,按匈奴正規的稱謂來說,閼氏是單于的正妻,相當於皇后。但一般被單于寵愛的女人都被稱為閼氏。

這回匈奴的大臣們真的憤怒了,說:“東胡實在太無理了,居然要單于的妻子,請求單于發兵攻打他們。”冒頓單于卻說:“我們都是好鄰居,豈能吝嗇一個女人。”於是把自己喜歡的女人送給了東胡。

居頃之,東胡以為冒頓畏之,乃使使謂冒頓,欲得單于一閼氏。冒頓復問左右,左右皆怒曰:“東胡無道,乃求閼氏!請擊之。”冒頓曰:“奈何與人鄰國愛一女子乎?”遂取所愛閼氏予東胡。

從此東胡認為冒頓軟弱可欺,不把他當回事。在匈奴與東胡之間,有挺大一塊地方,雙方都沒有佔據,是一塊棄地,東胡找到冒頓,說:“這塊地方你們又不要,那我們就佔了。”冒頓又跟群臣商量,這回群臣們可能也覺得冒頓單于軟弱,就不再主張開戰,而是含糊的說:“反正是塊棄地,給也行,不給也行。”誰知這回冒頓單于大怒,說:“土地是國家的根本,豈能送人?”於是殺了同意把土地給東胡的大臣,並帶兵突襲東胡。毫無防備的東胡稀裡糊塗的竟被滅了國。

東胡使使謂冒頓曰:“匈奴所與我界甌脫外棄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頓問群臣,群臣或曰:“此棄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於是冒頓大怒曰:“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之!”諸言予之者,皆斬之。冒頓上馬,令國中有後者斬,遂東襲擊東胡。東胡初輕冒頓,不為備。及冒頓以兵至,擊,大破滅東胡王,而虜其民人及畜產。

隨後冒頓又相繼打敗了月氏、樓煩,收復了秦國蒙恬攻佔的土地。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國家。



冒頓單于放過劉邦應該另有原因

通過上述,我們可以總結出冒頓單于的以下幾個特點:

  1. 雄才大略:短短几年,冒頓單于就帶領匈奴統一北方諸部,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2. 心狠手辣:殺妻子,殺父親,殺後母,殺兄弟。
  3. 薄情重利:為了權勢,自己喜歡的女人可以殺死,可以送人。但是寸土不讓。
  4. 謀略過人:從陰謀篡位,到消滅東胡所用的種種手段來看,冒頓單于是一個頗有謀略的陰謀家。

正是基於這些性格特點,我認為單靠史料上記載的原因,冒頓單于不可能放過劉邦和漢軍。

  1. 一個貪財的閼氏說的話,未必能得到一向把女人當工具的冒頓單于的重視。
  2. 心目中把土地和利益看的高於一切的冒頓單于,未必也像閼氏那樣認為漢朝的土地沒有用。
  3. 弒父殺母,滅國無數的冒頓單于,會相信劉邦被神庇護?即便相信,恐怕也不會畏懼。
  4. 以白登當時的形勢和兵力對比,匈奴根本不需要韓王信的部將支援。即使懷疑他們和漢軍有勾結,戰略部署上加以防範就足夠了,遠沒到解圍撤兵的地步。



我相信當時一定發生了什麼不為人知的事情,才使得匈奴退兵,劉邦脫困。雖然我不知道具體原因,但是《史記》上有一句話對我的觀點提供了一些佐證。

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退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史記 陳丞相世家》

“其計秘,世莫得聞。”應該是說當時陳平與劉邦使用了什麼計謀,使得冒頓單于不得不放過漢軍。不過很遺憾,劉邦和陳平的嘴都很嚴,導致“世莫得聞”,使這一事件成為了千古之謎。


老曹講史


原因很簡單,冒頓根本就不可能殲滅劉邦。

關於白登山之戰,大家最熟悉的說法是:劉邦的三十二萬大軍遭到冒頓四十萬匈奴大軍的包圍,被圍困於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陳平出了一奇計,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匈奴稱單于妻妾為閼氏),最後單于放了劉邦一條生路。

以上的說法,有不確實之處,我試分析如下:

第一,劉邦被圍的軍隊,並非三十二萬。

自冒頓單于大舉南下用兵,韓王信獻馬邑城投降匈奴。匈奴騎兵越過句注山,圍攻太原,進逼晉陽。叛降的韓王信更是甘作急先鋒,從晉陽南下,直達銅鞮。

劉邦御駕親征,統率三十二萬大軍出征,直撲銅鞮,韓王信大敗,一路向北狂奔。冒頓單于派左、右賢王率領一萬騎兵緊急馳援,雙方戰於晉陽,匈奴大敗,灌嬰陣斬一名匈奴將領。這時,天降大雪,氣溫驟降,漢軍凍傷人數達二三成之多。當時劉邦得悉冒頓單于駐軍於代谷,且兵力單薄,便“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後世史家根據這一記載,認為劉邦所有兵力都被圍困在白登山,這是嚴重錯誤。

由於冒頓單于故意以老弱殘兵示弱,劉邦嚴重誤判,認為代谷的匈奴軍隊不堪一擊,因此,他讓周勃率領漢軍主力繼續追擊韓王信以及匈奴被擊潰的援軍,自己只帶一部分軍隊抵達白登山。

《資治通鑑》明確寫道:“帝先至平城,兵未盡到。”這個寫得很明白了,當時劉邦的三十二萬大軍,並未到齊。那麼其他漢軍哪裡去了呢?

來看看《漢書》“周勃傳”記:“(周勃)後擊韓信軍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在晉陽之戰後,周勃率領主力部隊追擊韓王信至硰石,又攻破樓煩三城。

何以見得周勃的部隊是主力部隊呢?再來看看《資治通鑑》這一句非常重要的話:“(高帝逃離白登後)至平城,漢大軍亦到,胡騎遂解去。”這是劉邦解圍後,注意“漢大軍亦到”這幾個字,說明劉邦被圍困的部隊,並非主力部隊,周勃的才是主力,是大軍。

因此,劉邦被圍困在白登山,遠沒有三十二萬人之多,也許是幾萬,也許是十幾萬。

第二,陳平的奇計並不奇

史家的第二個錯誤,把白登解圍歸功於陳平的奇計。

所謂陳平奇計,就是陳平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閼氏就向冒頓單于吹枕邊風,冒頓單于被女人一磨,心一軟,就把劉邦給放了。

這簡直是開天大的玩笑。

冒頓單于這個人,是歷史上罕見的梟雄,以鐵石心腸而令人膽戰心寒。當年為了訓練一支絕對效忠自己的部隊,他發明以鳴嘀為號令。為了檢驗士兵的忠心,他以鳴嘀射愛妾,鳴嘀所至,士兵們毫不遲疑地萬箭齊發,把愛妾射成刺蝟。後來,為了示弱於敵,當強鄰東胡前來索取冒頓的寵妾時,冒頓二話沒說,把寵妾拱手相送。

在冒頓眼中,女人只是工具罷了,他何嘗有過憐香惜玉?他是愛江山甚於美人,從來不是可以被女人所左右的人。

說冒頓單于因為聽了女人的枕邊風而放走劉邦,這是天大的歷史笑話。

第三,冒頓放走劉邦,是因為沒法消滅劉邦。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且來細細分析一下。

A、劉邦雖然被困七天七夜,軍隊並未遭大損失。

我看了史料,沒有漢軍傷亡的記錄,我認為損失微乎其微。為什麼呢?因為白登山有堅固的防禦工事,是戰國時代趙國遺留下來的一段長城,原本就是為了對付擅長以騎兵發起進攻的遊牧部落騎兵,在此堅固城牆之下,匈奴的騎兵的機動優勢喪失了。

另外,對比當時漢匈雙方的武器裝備,漢軍要遠遠佔優。

漢軍最可怕的武器是勁弩,其性能遠遠優於匈奴人的弓箭,射程遠,威力大。匈奴人的甲冑多是採用獸皮,簡單粗製,防禦效果不理想,而漢軍的甲冑繼承了戰國時代的精良工藝,在抗刺穿性能上,要遠遠強於匈奴。匈奴的盾牌大多采用木製,面對漢軍的強弩,這種落後的防禦武器並無太大的防禦效果。

B、冒頓單于懷疑韓王信的餘部,與漢軍有勾結。

韓王信叛降匈奴後,部隊被漢軍打殘了,他的部將王黃便擁趙利為趙王。王黃、趙利與冒頓單于約定,會師於平城,共同圍殲劉邦。然而,到了約定的日期後,王黃與趙利的軍隊並未出現。《資治通鑑》說:“(冒頓單于)疑其與漢有謀,乃解圍之一角。”冒頓單于懷疑這兩個傢伙反覆無常,擔心對自己不利,便主動撤圍一角。

不過,這個理由還是很不充分。王黃/趙利就是殘兵敗將,就算兩人與漢軍勾結,似乎也不對冒頓構成多大的威脅。

那麼,冒頓撤圍的最重要原因是什麼呢?

C、漢軍主力趕到平城,是冒頓撤圍的最大原因。

再回到《漢書》“周勃傳”:“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周勃統率的大軍在打敗韓王信後,又追擊八十里。回師時主動進攻樓煩,攻下三城。這裡就要看仔細點,好好分析一下。周勃追了韓王信後,又主動打樓煩,為什麼呢?顯然直到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接到劉邦的命令。

從《資治通鑑》的“帝先至平城,兵未盡到”的記錄可以看出,劉邦到了平城後,是要等待周勃部隊前來會師,顯然是派人去通知了,但周勃跑得太遠,等他統領大軍抵達平城時,劉邦已經被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了。這裡又要特別注意一句話:“因擊胡騎平城下”,周勃大軍開到平城,已經同胡騎,也就是匈奴騎兵交鋒了。

直到這個時候,漢軍的三十二萬大軍才集齊了。

好,再來分析冒頓為什麼要撤圍。

首先,雙方兵力是勢均力敵。冒頓有四十萬大軍,漢軍有三十二萬,匈奴兵力略多。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一個事實,四十萬是匈奴的舉國之兵,已經沒有後備部隊了。而漢軍仍然可以增派大量的後備部隊投入戰場。

其次,自從劉邦御駕親征後,漢軍與匈奴騎兵幾度交鋒,均大敗敵軍。《資治通鑑》記:“漢兵擊之,匈奴輒敗走。”“復屯聚,漢兵乘勝追之。”從前幾次交鋒看,匈奴均落敗。因此,四十萬匈奴兵對陣三十二萬漢軍,並不佔優勢。

可以說,在周勃大軍趕到平城時,冒頓單于消滅劉邦的機會已經沒有了。

匈奴已經是動用傾國之兵,一旦被強大的漢軍反包圍,匈奴不僅將賭上軍隊的命運,還要賭上民族與國家的命運。這種嚴重的後果,冒頓即便是戰爭賭徒,也不敢輕易以整個民族的命運來進行一場曠世豪賭。


君山話史


公元前201年匈奴準備攻打馬邑,韓王信因此跟匈奴勾結在一起。韓王信的部下曼丘臣、王黃立趙國後代趙利為王。劉邦決定親自率軍平叛並迎戰匈奴。劉邦派婁敬出使匈奴,他回來報告說:“兩國交兵,這時該炫耀顯示自己的長處才是。現在我去那裡,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這一定是故意顯露自己的短處,而埋伏奇兵來爭取勝利。我以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這時漢朝軍隊已經越過了句注山,二十萬大軍已經出征。劉邦聽了劉敬的話非常惱怒,罵劉敬道:“齊國孬種!憑著兩片嘴撈得官做,現在竟敢胡言亂語阻礙我的大軍。”就用鐐銬把劉敬拘禁起來押在廣武縣。後來劉邦向婁敬認錯並封侯。



劉邦當時是前後派了十多人出使匈奴,都認為可以打。也許這是劉邦不接受婁敬意見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冒頓詳敗,劉邦讓勝利衝昏頭腦。史記: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冒頓率四十萬人把劉邦包圍在白登。這時冒頓要是趁機殲滅漢軍,也非難事。但冒頓並沒有這樣做的原因:

冒頓雖然包圍了漢軍,但漢軍是經歷了反秦和楚漢戰爭,可以說是久經戰陣,困獸猶鬥。並不是說冒頓不能消滅漢軍,而是不願意付出過大的代價。匈奴南侵的目的就是為了搶點東西,回去過日子的。沒有必要跟漢軍死戰。歷代遊牧民族南侵的目的就是為了搶掠。

冒頓即使消滅了白登山的漢軍,也是不能佔有其地。必竟匈奴是遊牧民族不是農耕民族,得之無用。又何必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很多人覺得是因為劉邦採納陳平計策送禮給閼氏,並說要送美女給冒頓。閼氏才勸說,併成功說服了,冒頓這才採納閼氏的進言。閼氏的進言是因為分析了利弊,既使繼續圍攻也不見得有利。我覺得閼氏能勸諫冒頓並不是因為劉邦要送美女。冒頓是單于,美女有的是。史記和漢書的記載都是講不知道陳平計策的內容。漢書: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還有就是冒頓跟韓王信部下王黃、趙利約定了會師時間,但他們一直都沒有來。冒頓懷疑他們已經投降了,準備在外面發動進攻。史記: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


小鴻哥


白登之圍,匈奴本來能消滅劉邦,但冒頓單于沒有順勢殲滅劉邦。

這個說法,本身就是不對的!

冒頓是誰?他在接手匈奴單于之前,匈奴部落只是一個夾在東胡和大月氏陰影下,苟延殘喘的小部落而已。但冒頓接手單于後,西擊大月氏,東摧東胡,只用了幾年時間就把匈奴打造成了草原第一霸主。

試問,如此雄才大略之人,他怎麼可能在有把握滅掉劉邦的前提下,還放劉邦走呢?這不是在侮辱他智商嗎!



事實上,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公元前201年(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叛亂,並勾結匈奴攻打太原。一時間,大半個河東地區全部淪陷了。

劉邦為了穩住戰線,便親率32萬大軍,從長安出發,東渡黃河,進入河東地區,迎戰匈奴和韓王信的聯軍。

這裡要注意,是“韓王信”造反,勾結匈奴人侵犯河東。不是“韓信”。



漢軍渡過黃河後,連連取勝,特別是在銅鞮一戰(山西沁縣),大獲全勝,將韓王信的軍隊殺得死傷慘重。

韓王信率殘部逃奔匈奴後,匈奴冒頓單于分別派左、右賢王,各帶兵一萬多騎,與韓王信的殘兵一起南下,在太原一帶佈防,企圖阻擋漢軍北進。

匈奴軍隊的加入,增加了漢軍收復河東地區的難度。但是,漢軍並沒因為匈奴人的加入就裹足不前,反而是越戰越勇,在太原和樓煩兩度擊敗韓王信和匈奴的聯軍。

因此,可以這麼說:白登之圍前,劉邦實際上是一路吊打韓王信和匈奴,接連收復淪陷的失地。只不過,接連的勝利讓劉邦錯估了匈奴人的戰鬥力,讓他以為只率小股部隊就能擊潰匈奴人。結果,32萬漢軍因為前後軍脫節,劉邦親率的小股部隊被匈奴40萬大軍圍困在了白登山上。

也就是說,劉邦是在前期連戰連勝,收復失地之後,因為冒進才被圍的。而不是一開始就中了驕兵之計,被匈奴包圍的。並且被匈奴人包圍在白登山上的漢軍,也不是漢軍的主力,而只是劉邦率領的五萬先頭部隊。


匈奴人將劉邦包圍後,冒頓大喜,認為這是消滅劉邦,入主中原的大好機會。於是,他就部署了攻山的計劃。

可惜,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冒頓以八倍的兵力優勢圍困劉邦,他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


首先,匈奴軍隊的裝備實在太落後了。

匈奴人是天生的戰士,弓馬嫻熟,機動作戰的能力非常強。這是匈奴人在軍事方面明顯強於中原漢朝人的地方。但是,匈奴人也有明顯的弱點:科技落後,沒掌握金屬鑄造工藝,很多匈奴士兵的弓箭原材料還是拿獸骨磨的,刺穿能力和攻堅的能力並不強。


白登之圍的第一天,匈奴人就發現漢軍的機動能力雖然弱,但裝備精良,作戰勇猛,並非是好欺負的軟蛋。運動戰的時候,匈奴和漢軍裝備的差距還不明顯。但是一旦到陣地戰時,匈奴的劣勢就太明顯了。

這就好比,當年我軍和美軍激戰於朝鮮,打運動戰的時候,我軍根本就不怕,但一旦打陣地戰時,尤其是美軍守,我軍攻時,我軍就會非常的被動。

同理,攻堅並非匈奴人的強項,況且漢軍也不弱,裝備還比匈奴人好的多。所以,別看匈奴人以八倍的兵力優勢把劉邦圍了,但冒頓對吃掉劉邦,一點把握都沒有。

如果硬突,匈奴人口少,消耗不起。冒頓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


其次,匈奴當時被反包圍了。

冒頓包圍劉邦後,雖然他不敢攻,但是他也不想退。因為劉邦輕騎追擊,沒帶糧草,士兵沒吃沒喝,白登山上的氣溫又低。如果把圍困白登山的時間拖長一點,劉邦到最後肯定是不戰自敗。所以,冒頓便在白登山下圍了劉邦七天七夜。

但是,冒頓在白登包圍劉邦的時候,外線的漢軍主力並沒有閒著。而是悄悄的對匈奴實施了反包圍。

根據《史記·絳候周勃世家》的記載,就在冒頓圍劉邦的時候,周勃也圍了冒頓。

攻韓信軍銅,破之。還,降太原六城。擊韓信胡騎晉陽下,破之,下晉陽。後擊韓信軍於石,破之,追北八十里。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所將卒當馳道為多。勃遷為太尉。

這段記載結合地圖一看就明白了。周勃的援軍已經殺到平城,韓王信的軍隊被殲滅,冒頓的後路有被抄的風險。



這種情況下,冒頓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放劉邦走,要麼跟劉邦、周勃死磕。

冒頓當時怎麼考慮的,我不知道。但是劉邦因為斷了糧草,扛不住了,於是就先給了冒頓一個臺階下,派陳平去找冒頓的閼氏,讓閼氏給冒頓吹耳邊風。

後人在獨到這段史料的時候,往往會認為就是因為閼氏吹耳邊風,冒頓才放走劉邦。但是其實,還真不是那麼回事。

冒頓是個“鳴鏑弒父”,為了上位,捨得殺掉愛馬、愛妻、生父的梟雄。女人,他又不是沒殺過。他怎麼可能會受到一個閼氏的蠱惑之語呢?

因此說到底,冒頓放走劉邦,其實就是因為雙方在平城之戰,打了個平手,甚至漢軍還略有小勝,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權。冒頓在沒有把握的前提下,不想跟漢軍死磕。而劉邦也很懂事理,他先低頭,願意報銷冒頓的軍費,再額外送點寶貝。於是,冒頓就放走了劉邦。


事後,雙方都不服氣。於是,雙方在平城附近又幹了一仗。

復以太僕從擊胡騎句注北,大破之。以太僕擊胡騎平城南,三陷陳,功為多。——《史記·夏侯嬰傳》

根據《史記·夏侯嬰傳》的記載,劉邦逃出白登後,先在勾注山以北跟匈奴打了一仗,獲得大勝。接著又在平城南邊攻擊匈奴,多次攻破敵陣。

從這裡就看可以得出,白登之圍,並沒有打亂劉邦的計劃。漢軍戰略意圖是消滅韓王信之叛軍,斬斷匈奴伸向河東的爪子,收復淪陷的河東地區。白登之圍雖然慘烈,但是劉邦實力還在,不達目標,不會罷休。

不過白登之圍,漢軍也確實是損失慘重。由於北方殘酷的冬季,導致以南方人為主的漢軍士兵大量凍死凍傷,減員嚴重。劉邦見識到了匈奴人在運動戰方面的厲害,知道自己不可能殲滅其主力,後來他也就基本上不敢跟匈奴人死磕了。



總的來說,白登之圍,是冒頓沒打下來,劉邦扛得住,後面漢朝大軍來了,莫頓因為猶豫不決,才放走了劉邦。

縱觀整個白登之戰,其實可以發現:匈奴人起先的優勢很大,向南一直佔領了太原。但被漢軍一路北推,最後被打到了大同,才勉強穩住戰線。而在白登之圍後,劉邦繼續在平城附近與匈奴人開戰,最終是在徹底把匈奴人從平城附近清除後,才罷兵。

這就跟朝鮮戰爭一樣,美軍從三七線殺到鴨綠江,我軍從鴨綠江又殺回三七線,並最終穩定在三八線。這能說我軍敗了嗎?

同理,漢軍在當時也沒有吃虧,甚至還有點小勝。畢竟戰線不會騙人,匈奴在被劉邦打出長城後,沒有再殺回太原的資本。冒頓和劉邦其實打了個平手。


Mer86


劉邦被圍可以說是漢初對匈奴政策的轉折點,從此漢朝開啟了長達幾十年的和親之路,當然了有人會問為什麼當時匈奴不趁勢滅掉劉邦呢?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放劉邦回去,對匈奴更加有利。

在正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具體說說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劉邦為什麼會來到白登山又為什麼會被匈奴軍隊包圍呢?

匈奴崛起於北方草原,在秦朝的時候被秦軍打的抱頭鼠竄,可是始終不能消滅,秦始皇修築長城防禦匈奴。秦末大亂匈奴趁機壯大,出了一個接觸的首領冒頓單于,匈奴開始走向強盛。

而中原王朝經歷了一番戰亂,劉邦建立的漢朝,可是新生的漢朝卻並不穩定,時不時有叛亂,劉邦幾乎是在平叛的路上。劉邦爭奪天下的時候封了幾個異性王,其中一個韓王的後裔被封為王,此人就是韓王信(不是韓信),劉邦平定天下後,將韓王信遷到太原(當時叫晉陽),可是此時韓國都城馬邑被圍,韓王信向匈奴求和,這引起了劉邦的不滿,韓王信恐懼向匈奴投降,並且把馬邑獻給匈奴,約定和匈奴一起攻打晉陽,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親自率領三十萬大軍討伐。

史書記載漢高祖七年冬天,劉邦親自率軍在銅鞮(dī,堤)擊敗韓信的軍隊,並將其部將王喜斬殺。韓王信逃向匈奴,他的部將收攏殘部匈奴一起攻打劉邦,當時匈奴派遣左右賢王帶領一萬多騎兵和王黃等人駐紮在廣武以南地區,到達晉陽時,匈奴多次被劉邦的軍隊給打敗 ,接連幾次的勝利讓劉邦有點得意,其實他不知道這是匈奴的誘敵深入之計。當時他聽說冒頓單于駐紮在代谷,漢高祖當時在晉陽,派人去偵察冒頓,偵察人員回來報告說“可以出擊” ,於是劉邦也就到達平城,登上城外的白登山,可是就在這個時候被匈奴騎兵團團圍住。

當時形勢非常危急,甚至劉邦可能在白登山被圍困至死,而且匈奴也有把握將劉邦殺死或者活捉,可是最後匈奴只圍困了七天,就將騎兵撤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小楓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匈奴的打算

我們可以看出來漢朝時候匈奴多次騷擾邊境,他們不是為了佔領土地,因為漢匈之間生活習慣不同,佔領土地他們總不能去放牧吧,他們主要是為了糧草財物之類的,每當他們遭遇天災,缺少吃穿的就去攻打漢朝,讓你們給點,即使他們能夠佔領漢朝的領土可是他們也不會治理呀,還不如留著漢朝當一個長期的飯票,事實證明後來匈奴也是這樣做的,權衡利弊,匈奴撤走了。

二、枕頭風的厲害

所以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忽視女子的存在,她們雖然不能起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有些時候卻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劉邦被圍困,採用陳平的計策送給匈奴的閼氏(相當於漢人皇后)許多財寶,當然這財寶只是一方面,據說跟財寶在一起的還有一幅美女的圖畫,說是要送給單于的,這閼氏一聽不幹了,這麼漂亮的女人送給單于還有我什麼事情嗎,要是逼急了漢朝真的送這麼一個美女來,我怎麼辦,於是她一口答應勸單于退兵。

閼氏便勸冒頓單于說:“現在已經攻取了漢朝的土地,但還是不能居住下來;更何況兩國君主不互相圍困。”冒頓單于估計十分寵愛這個老婆吧,還真的撤了,所以說枕頭風也厲害呀。

三、雙方的實力

如果說前兩點不是最主要的,那麼這一點就至關重要了,雖然劉邦被匈奴四十萬大軍給圍困,但是要知道劉邦可是率領三十萬大軍,皇帝御駕親征,帶的當然是精銳,而且白登山的地勢也決定了,匈奴的騎兵無法大規模的展開,雙方交戰幾次都有傷亡,而且漢軍也有可能有援兵正在向這裡趕來,匈奴這一次可是傾國來戰的,他們也耗費不起,再這樣下去對他們也不利,所以漢朝的使者來求和,那就順坡下驢吧。

其實匈奴在這樣的場合下根本不能徹底擊敗漢軍,再者說即使能夠擊敗漢軍他們的損失也不小,甚至可能將軍隊打垮,要知道當時匈奴周圍還有不少的人在虎視眈眈的,匈奴冒頓單于被稱為匈奴偉大的首領,不可能看不到這些,他對付漢朝應該是為了起到威懾,戰略目的已經達到,為什麼還要拼命呢是吧!

無論怎麼說匈奴還是撤走了,而且從此漢朝開始了和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啟了百年的屈辱,當然了從此和匈奴再也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也有利於漢朝經濟的恢復和實力的積攢,直到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局勢。


天楓說


“因為攻不下,所以只能放劉備離開”。公元前200年, 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當時,匈奴有著四十萬大軍,把劉邦圍困於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使得劉邦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後來,在陳平的計謀中,匈奴同意求和,劉邦才得以脫險。


有朋友會問,為什麼匈奴不順勢殲滅,反而放走他們呢?原因如下:

一:短時間內根本拿不下

匈奴圍困白登山後,在七天的時間裡面,發動了十幾次的進攻,但是,由於白登山地勢易守難攻。七天的時間裡 ,匈奴硬是一步都沒有推進,反而因為強攻而損失了大量的軍隊。


二:漢軍主力的支援

匈奴圍困白登山的同時,漢軍主力也是馬上剛來支援了。在當時的情況下,匈奴只有兩個選擇,要不一週之內拿下白登山,要不就是談和。

對於匈奴而言,一週內拿下白登山明顯不可能,所以留給匈奴的選擇只有談和,不談和,等到漢軍主力到了,那就勝負未可知了。


三:匈奴壓根沒想和漢軍硬碰硬

當時的匈奴,可不止漢朝一個敵國,當時的東胡,月氏乃至羌族那可都是匈奴人的敵人。白登山之戰之前,漢朝和匈奴的實力其實差不多,如果真的要打,最後的結果只有兩敗俱傷,便宜了別人。因此,對於匈奴來說,它要的不是滅了漢朝,而是大敗漢朝,使其臣服,進貢。漢朝和匈奴求和後,每年漢朝都要給匈奴大量美女和銀子。而這種情況,長達七十多年。


匈奴不滅劉邦,不是因為不想滅,而是滅不掉,雙方勢均力敵,誰也滅不了誰,最好的平衡就是求和,獲得短暫的和平。


唯戀無名


白登山可以說是劉邦一生最大的汙點,比彭城失敗都要慘,彭城之戰的失敗最多隻能算是內鬥失敗,但是白登山的失敗,而且還是被圍困了,可以說在當時以中原為尊的時代來說,那就是最大的恥辱,我們看到在戰國時期,就連靠著邊疆地區的秦國,楚國這些國家一直都是被中原國家看不上的,認為他們就是和那些蠻夷一樣的,所以中原地帶對於匈奴人那是相當的看不起的。那麼劉邦還敗給了他們,想想劉邦當時會是什麼心情。

很多人都在說匈奴是不是傻,既然圍住了劉邦,為什麼不直接殺了劉邦,然後順勢南下滅了漢朝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匈奴根本沒有這樣的實力。別說是滅漢朝,就是在白登山殺了劉邦,全殲漢軍了對於匈奴來說也是很難做到的。

白登山在歷史上記載漢軍是32萬,匈奴40萬,但是按照當時的人口來算的話,匈奴應該是很難湊齊40萬軍隊的,當時雖然北方草原廣袤,但是太寒冷,當時不適合人類的居住,匈奴人一直不多的,所以即使有40萬的軍隊可以說是全匈奴的男子全部在這裡了。但是對於劉邦的漢軍來說32萬隻是劉邦帶來自己的精銳部隊,可以說在整個大漢帝國不說一百萬,加上分封的異姓王,同姓王等等至少七八十萬的軍隊應該是有的,

白登山圍住的只是劉邦帶來的先頭部隊,一開始劉邦去討伐韓信(韓王信),連戰連捷,當時韓信和匈奴勾結,匈奴也是直接派兵,一開始的勝仗讓劉邦麻痺了,然後自己帶領少數的先頭部隊,結果才被圍住的。

如果漢軍的主力部隊到達了,其實匈奴是沒有勝算的,所以說匈奴把劉邦圍住七天七夜但是一直沒有進攻,目的也只是想得到一些好處,並不想殺了劉邦,徹底和大漢結仇。

匈奴最主要的是騎兵,騎兵最大的好處就是機動性很強,但是畢竟匈奴人太少,我們可以看到到了文帝,景帝的時候,雖然漢朝和匈奴有和親,但是匈奴也是時常南下騷擾的,匈奴騎兵的目的就是搶東西,搶了就跑,只要漢軍的主力一到達,匈奴早就跑的沒影了。

所以在圍白登山的時候,匈奴不是不想殺了劉邦,順勢滅了漢朝,而是沒有這樣的實力。


中國歷史研究所


世人一提起白登之圍,可能第一個反應就是恥辱,的確劉邦在這一戰中挺狼狽的,只率領少部分兵力卻被匈奴冒頓單于率領的40萬大軍團團包圍在白登山無法突圍。此戰是劉邦少有的大敗仗之一,恐怕也只有楚漢戰爭中的彭城之戰,劉邦56萬大軍卻被項羽3萬鐵騎殺的片甲不留可以力壓一頭。


最後劉邦不得不採納陳平的建議,通過重金賄賂冒頓寵愛的女人,靠吹耳邊風換取冒頓撤圍。看到這裡,一個問題油然而生,冒頓手握如此大的優勢為何放縱劉邦,而不是殲滅? 因為冒頓應該已經清晰的認識到,這一戰並不好打,反倒是不打則有利可圖。

先說第一點為什麼不好打,白登之圍發生在劉邦平滅韓王信的戰爭中,的確單從白登之圍這場戰役來看劉邦失敗得很慘,但是從整個戰爭的進程來看劉邦可謂戰果豐碩。先是在銅鞮之戰中大獲全勝,基本消滅韓王信的人馬,迫使冒頓單于親自命令左右賢王各率萬餘精騎增援,與韓王信殘餘兵馬組成聯合軍。然而這支看似強大的聯軍卻在晉陽被劉邦迅速擊潰,後聯軍雖然重新集結又被漢軍騎兵沖垮,漢軍可謂連戰連捷,強大的戰鬥力讓匈奴高層都為之震動。

連草原上的英雄冒頓單于都不得不使用計謀,選擇了示敵以弱,將自己精銳的士兵和精湛的牛羊隱藏起來,每次當漢軍的探馬到來時,都只能看到年老體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牛羊。一次兩次劉邦還頂得住,十幾輪下來劉邦終於大意輕敵,只率近衛騎兵就敢孤軍深入,挺進白登山。冒頓一看劉邦入了套,立刻率40萬騎兵將白登山團團包圍,隔絕了劉邦與漢軍主力的聯繫。

眼見局勢惡化至此,劉邦心裡直後悔,同時也準備背水一戰,不惜一切代價向外突圍。結果雖然漢軍騎兵的幾次進攻均遭匈奴打退,但是雙方都傷亡慘重。而且漢軍大部分軍隊並不適應北方隆冬的天氣,凍傷凍壞手指者十之二三,而匈奴騎兵早就適應。也就是說匈奴單于冒頓親率40萬騎兵在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仍然不能奈何漢軍,雙方一共僵持了7天,冒頓單于終於明白了光靠武力可以打疼漢朝卻不可以征服,而且此時的漢朝還有餘力,如果不惜血本還能徵調大量的軍隊前來支援,而40萬騎兵已經是冒頓的極限,如果不惜一戰,兩敗俱傷是最可能的結果,正好此時被困白登山的劉邦接受了陳平的建議,賄賂冒頓單于的女人表達了服軟的態度,給了冒頓單于一個臺階下。



經過了此戰,劉邦也明白了想要靠武力來消滅匈奴並不可能,匈奴人上馬為兵下馬為民,戰爭成本很低,而且他們的戰爭工具是馬匹,奉行打得贏他們就打打不贏他們就跑。而漢朝大部分是步兵,機動能力非常的差,就算能夠擊敗匈奴騎兵也追不上。漢朝擁有數千里長的邊界線,如果有一處佈置重兵,匈奴騎兵完全可以繞開打擊另外一處,讓漢朝顧此失彼。再加上此時的中原剛剛經歷了秦末動亂人口銳減,急需恢復國力。


最終劉邦服軟,對外嫁公主和親,每年再奉送匈奴大批金銀布匹,對內休養生息,以待時變。八十一年後公元前119年,大將軍衛青於漠北大戰中正面打垮匈奴單于本部精銳,匈奴大單于被迫率百騎狼狽逃跑;在另一個方向,驍騎將軍霍去病率五萬驍騎重創匈奴左賢王部,斬首七萬餘,封狼居胥而還,算是替漢高祖劉邦出了一口氣了。


龍武驍衛


漢高祖七年(前200),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7天7夜,孤立無援,最後靠陳平獻計,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匈奴騎兵解圍一角,漢高祖方得救。這一歷史事件被稱為“白登山之圍”。也許有人會問了,既然劉邦的軍隊被困在了白登山,匈奴為什麼不順勢斬草除根呢?且隨筆者一探究竟。<strong>

<strong>

要分析這場鬥智鬥勇的戰役,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兩軍的主帥

。首先是大家熟知的漢高祖劉邦,他一向心思縝密,作為漢朝的開國皇帝,戰鬥經驗也絕不匱乏,可以說是個不會吃虧的主兒。再看匈奴王冒頓,也是個狠角色,當年為了登臨至尊不惜殺掉自己的父親。關於他有個故事,說當年匈奴勢力不及東胡時,東胡人向他索要牲畜,他給了;東胡人嚐到甜頭,又向他索要他的女人,冒頓也給了。匈奴裡的其他人都唉聲嘆氣,以為碰見個欺軟怕硬的首領,所以當第三次東胡人更加過分,直接索要土地時,大家都以為冒頓會繼續同意。可冒頓沒有,他帶領著匈奴大軍,直接滅了東胡。這般隱忍的韜光養晦,其氣度和膽識,絕非常人。我們都知道,漢高祖劉邦能順利解圍,是因為賄賂其閼氏,但有如此膽識的冒頓,會僅僅因為閼氏的幾句話,就放棄圍殲漢軍的機會嗎?很明顯,他在有些方面還是有所忌憚的。

史書中記載的是,漢高祖六年(前201)韓信在大同地區叛亂,勾結匈奴打擊太原,漢高祖劉邦親率30多萬大軍迎擊匈奴,在今山西沁縣一帶初戰告捷,並一路追擊到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當時時值寒冬,天降大雪,劉邦率領先頭部隊冒進,結果中了匈奴的埋伏,被圍困在平城白登山,和主力部隊失去聯繫。劉邦發現被包圍後,曾組織突圍,但是沒有成功,之後,冒頓率領騎兵從四面圍攻,但雙方皆有很大傷亡,依舊僵持不下。隆冬時節,很多漢軍兵卒被凍傷,甚至有凍掉手指頭的,再加之沒有援軍和補給,眼見著就快彈盡糧絕。

就在這般對漢軍不利的情形下,冒頓為什麼沒有乘機消滅漢軍呢?答案是,他做不到。首先,就雙方兵種來講,作為小農社會的中國,步兵在兵種中佔的成分最大,而匈奴作為遊牧民族,肯定是騎兵居多。匈奴的馬匹富裕到什麼地步呢?冒頓在白登山四面圍攻高祖的時候,騎兵的東南西北四面都分別是統一的顏色,譬如西面清一色白馬,南面清一色紅馬。這在連天子座駕都湊不齊夠規格的同色馬的中原是難以想象的。儘管步兵在速度方面明顯比不過騎兵,但當時的交戰地點是白登山,步兵擅長防守,可依山佈陣,且上山是上坡,騎兵的速度也會受到牽制,也許這也是雙方互相制衡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雖然劉邦及其先頭部隊和主力軍失去聯繫,但冒頓一定對主力軍何時會過來支援有所忌憚,畢竟漢朝軍隊的作戰能力也是很強的,冒頓也會擔心這樣一直圍困下去,倘若漢朝大軍來襲,劉邦和他們裡應外合,自己就將處於一個完全被動的局面。這也許也是其後來解圍的原因之一。

第三,匈奴作為遊牧民族,其南下,更多的是為了掠奪財富侵奪人口,而不會長久的留在漢地進行治理,漢地的飲食結構還有氣候都和他們熟悉的地方有差異,可能會水土不服,終究無法長住。

以上種種原因,也許稍顯薄弱,但也可以看出白登山之圍能夠被解,是基於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在白登山之圍以後,劉邦在處理與匈奴的關係方面,採取更休養生息的方法——與匈奴和親。且每年送大批絲綢、糧食等給匈奴,二者各以長城為界,關係暫時緩和。這個做法也許對被和親的女子來說是殘忍的,也稍顯懦弱,但這也使漢、匈的經濟、文化交流以更平和的方式展開。


鄧海春


簡單地說,既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必要。

沒有能力

匈奴人的戰力被後人無限誇大了,一直以來,人們感覺漢人被匈奴人欺負,這倒是事實,但這不是能力問題。匈奴人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飄忽不定,又有馬匹作為交通工具,機動靈活。而漢人以步兵為主,因為沒有馬鐙,還是以車站為主,中原各國交戰,目的是徹底摧毀對方,搶佔對方領土為目的,力求是殲滅對方。所以必須穩紮穩打。匈奴則完全相反,他們從不以消滅對方為目的,領土對他們而言概念並不強,突襲搶劫才是他們的目的,打仗完全是為了獲得即時利益,簡單地說就是搶劫。他們會精算成本,不會為勝利損失利益。所以是趁你不備搶完就跑,很少糾纏,而且一走就不知蹤影。中原王朝雖然軍力強盛,但對他們無從下手,不等你部署完軍隊,他們早就無影無蹤了,而就在你不防備時,他們又會突然出現。匈奴人就像動物界裡的平頭哥蜜獾,中原王朝則像一頭獅子,看過動物世界的都知道,蜜獾的戰鬥力和獅子不在一個檔次,但是蜜獾機動靈活,即便是被咬到脖頸,在鬆垮的皮膚下,身體依然能夠轉動,可以轉過身來咬獅子一口。所以在草原上,獅子基本不會招惹蜜獾,不過蜜獾想戰勝獅子,除非這頭獅子病的快要死了,硬碰硬蜜獾基本凶多吉少。

另外,匈奴人打仗也不是小說裡說的那樣,快馬彎刀,他們的主要兵器就是弓箭,所以古人在說匈奴人多少時常用控弦之士來代表。那時還沒有馬鐙,騎在馬上奔跑時根本無法射箭,需要停下來射箭,對方接近了就跑。對戰則必須下馬,和中原軍隊地面對拼,缺乏冶煉技術,兵器佔劣勢,又缺乏實戰陣法演練的匈奴人基本是毫無勝算。

劉邦被圍,擺開陣型,與對方對射,匈奴人也拿他們辦法,但是逃跑基本不可能,速度比人家慢,前邊被人家前面迎頭痛擊,後邊被追著屁股打。

回看歷史,一般在中原政權穩固時期,就是蹂躪匈奴草原民族之時,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蒙恬讓匈奴人知道了什麼才是強大軍隊,漢武帝時期,漠北無王庭,隋煬帝飲馬長城窟,唐朝李靖更是西北少數民族的夢魘 。此後因為馬鐙的普及,以及燕雲十六州屏障丟失,中原幾乎沒有天然馬場,草原民族的才真正強大起來。

沒有必要

匈奴軍隊雖然機動靈活,但畢竟也有不少短板,侵擾掠奪搞偷襲還可以,吞掉中原政權,他們想都不敢想,草原上沒有中央集權的體制國家形式,一般都是較強的部落擊敗較弱的部落,然後以盟主的形式形成部落統一,以減少內部爭鬥,共同抵抗其他政權的威脅。騷擾邊境,掠奪財務是他們戰爭的目的,與中原政權死磕,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冒頓單于是個非常精明的人物,他知道消滅劉邦並非易事,殺敵三千,自損八百,而結果並不會對中原政權造成致命威脅,自己從中並不會撈到多大好處,說不定會招來更大的報復,明顯是賠本的買賣,消滅劉邦實在沒這個必要。雙方各退一步,才符合雙方利益。更何況此時局勢對匈奴也非常不利,被圍的劉邦並非主力,周勃和樊噲此時正帶領大軍對匈奴發起猛攻。被劉邦打的節節敗退的冒頓單于,趁此機會示好,解去白登之圍,才是利益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