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算不算三国时期最完美的人?你怎么看?

人在广州好多年


三国中有这么几种人让人佩服:第一种人提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他们叫雄杰;第二种人任败军之际,奉危难之间。他们叫王佐;第三种人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他们叫君子。这三种加在一起,也只有荀彧了。我认为荀彧是三国时期最完美的人。

社会背景

1、东汉末年,天下纷争,汉室将倾。眼看着黎明百姓受苦,自己一身才华却无法施展,于是荀彧来到了曹操的身边。两个人很快起了化学反应,曹操对荀彧的信任也远超其他人。官渡之战是鼎定北方的一战,袁绍四世三公,带甲十万,气势汹汹而来。彼时曹操新败吕布、袁术,但身处四战之地,危机四伏。

2、在曹操犹豫不决之时,荀彧上“四胜四败”的奏疏,帮助曹操看清了袁绍强大的外表之中隐藏的弱点,坚定了曹操必胜的决心。于是曹操亲帅精兵猛将前往官渡迎战,而独留荀彧固守后方。战争到最后打的都是后勤,前线将士的粮草、兵器、箭枝、马匹消耗无算,需要后方源源不断的运送物资到前线。荀彧坐守许昌,独撑大局,让曹操可以安心的在前线与袁绍周旋。

3、于是两人勠力同心,获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战胜了北方最大的敌人,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大的障碍。在曹操手下发挥的作用,与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发挥的作用类似,而历史声名,却远不及诸葛亮,主要是刘备早丧,给诸葛亮一个广阔的空间。诸葛亮是以谋臣的名义行霸主之事,所以易中天说三国英雄是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二人身份不同,很难全面比较。但从谋臣的角度讲,荀彧绝对堪称第一。

谋略过人

1、首先,在战略上,他给曹操指明方向。在汉献帝落难时劝曹操救驾,“奉天子以令不臣”,让曹操占了政治先机。陶谦死后,曹操欲取徐州,荀彧提出深根固本制天下的战略,先定兖州,后破张绣,东擒吕布,定徐州,北抗袁绍。及至官渡大战胜利,曹操欲移师南征刘表,又是荀彧指出“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若“背兗、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馀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统一北方后,曹操南征刘表,也是采用的荀彧的“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策略,摧枯拉朽,一战定荆州。

2、其次,在战役上,他给曹操坐镇后方。曹操出战,留荀彧坐镇本营,既是态度上的信任,也是能力上的肯定。曹操征陶谦,留荀彧坐镇兖州,张邈、密谋反,潜迎吕布,向荀彧讨要军粮。荀彧“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又只身入豫州刺史郭贡大营,“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游说范、东阿,保全三城,给曹操保留了根据地。后来曹操出战,荀彧必留守,协调各方关系,足衣足食,劳苦功高。

3、在信心上,他给曹操鼓劲打气。定都许昌后,系统的将曹操和袁绍做了比较,指出曹操“度胜、谋胜、武胜、德胜”,得出“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的结论,鼓起了曹操与袁绍争霸的勇气。官渡之战时,在曹操“粮草将绝”欲退兵的关键时刻,指出“先退者势屈也”,劝曹操把握机会,留住了胜利的希望。

4、在队伍上,他给曹操收罗人才。荀彧既有才,又有德,可谓德才兼备。先前,曹操因出身宦官家庭而不被士族看重。荀氏家族可是有名望的,不过荀彧却没有士人那般迂腐,在认定袁绍无所作为之后毅然投奔曹操。而自从他来之后,曹操的人气急剧攀升,显性的,像戏志才、程昱、荀攸、郭嘉,都是荀彧直接推荐来的,隐性的,他以自己的高贵出身和良好形象,为士子投效国家作出了标榜,加上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一时间谋臣如云,猛将如虎。

结语

随着共事的时间越来越久,曹操的霸业越做越大,两个人的理念终究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荀彧想要的,是把汉室这将倾的大厦扶正;而曹操想要的,是自己的王图霸业。


细说简史


你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完美的人。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为“敬”,后追赠太尉。

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说起来,三国时期荀彧对曹魏的贡献颇为重大,但是算不上完美的人,毕竟人无完人。


笑史人


如果说三国中哪位谋士最让我敬佩的话一定就是荀彧荀令君了,一个全部族人在袁绍手下还选择投奔曹操,一生中始终认为自己是汉臣从未逾越一步。

放弃名利、追随曹操

荀彧并不像诸葛亮一样是一个在野之人,他很早就已经在朝堂上有所建树,前期在朝廷上担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文房四宝等物)。

荀彧一生忠于汉室,董卓进京之后擅自废除少帝另立新帝,这个举动让荀彧愤怒但是身为文人又颇感无奈,只好弃官回乡,回到乡里之后荀彧察觉颍川必定是战争会波及的地方,最后在父老乡亲不愿离开的情况下独自前往冀州。

此时的冀州已经被袁绍占领,看到荀彧的投奔之后袁绍立刻将其奉为座上宾,但是长时间的相处让荀彧觉得袁绍此人优柔寡断难以成大事。

最后观察完时局之后毅然决然选择投奔曹操,因为曹操无一兵一马就敢行刺董卓,这是为勇,在天下都害怕董卓时,曹操却扬言自己一定会攻打董卓,这是为忠。

可以说年轻时有一腔热血的曹操完全对荀彧的胃口,最后选择投奔当时还一无所有的曹操。

看到荀彧只身一人投奔自己后曹操就直接说“此乃吾之子房”

各方全能、王佐之才

之后荀彧自然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更是将自己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不仅仅是在军事上,在朝堂上、在举人方面荀彧做的也是非常出色,我们后来知道曹操手下有五大谋士,其中除了贾诩,其他三位都是经过荀彧的推荐才能有展露才能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的司马懿也是荀彧推荐的。

官渡献计,功成名就

在曹操一生征战的各种战役中官渡之战绝对是其巅峰之作,此战之后不仅彻底消灭袁绍,并且吞并其地盘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一举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此战中虽然曹操功不可没,但是荀彧的作用更加的重要,当时在北方比曹操厉害的只有袁绍的军队,于是聚在一起商议要不要征讨袁绍,大部分谋士都认为此时应该养兵蓄锐,而荀彧却是选择攻打袁绍;

这是荀彧给出的理由:

“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

此番话说完之后曹操更加坚定了自己可以打败袁绍的信息,随后次年,官渡之战就爆发了。

但是在征讨袁绍一段时间之后曹操准备撤退回大本营,因为虽然袁绍昏庸但是其兵多将广确实一时半会攻打不下,而自己这边军粮的供应都是一个问题,接着就写信给荀彧;

荀彧依旧是不建议撤退,并且给出半年时间已经摸清底细,敌方虽然人多但是其士气必然有所低下,并且其内部还有混乱,此时就是最好的时机。

曹操听信荀彧的话后就继续攻打袁绍,最终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

此战中虽然有很多原素掺杂在其中,但是荀彧的作用仍旧是最大的。

始于汉室、终于汉室

荀彧的一生都在追随着这个目标,起初跟随曹操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曹操当时也想光复汉室,但是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势力变大,逐渐挟天子以令诸侯,让荀彧跟曹操越来越疏远,从后期荀彧已经越来越少在朝堂上发言就可以看得出。

在后期朝廷上下都推荐曹操称帝,而曹操也有这个本意的时候唯一站出来的就是荀彧,并且大声指责曹操,而曹操自然非常不理解但是也非常愤怒;

荀彧是最早跟随他的,但是现在却不顺从他,最终的结果就是荀彧打开曹操派人送来的食盒,发现里面空无一物,最终服毒自尽。

秉忠贞之治,守谦退之节

可以说荀彧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个思想,并且付出了努力,文青看来荀彧或许在三国中不是最完美的,但是一定是最适合我们学习的。

以上是文青个人观点,如果觉得不错,点个关注,文青喜欢跟朋友们分享历史趣事;

如有不同观点,在下方评论,文青必当学习。


文青聊史


生逢乱世,能保持德操很难,身居高位还能以身自律更难能可贵!三国时期的有诸葛亮这个圣人在,荀彧要想称最完美的人恐怕有点难,但是荀彧仍然是世所罕见的贤人君子。

吾之子房也?吾之萧何也?

“吾之子房也”这句话是曹操给荀彧的评价,个人认为并不是太准确的,张良作为军师型人才,计谋无双,临阵应变万方,但这一点并不是荀彧最擅长的,荀彧最像的是“汉初三杰”的另一人——萧何。

一,足兵足食,留守后方

曹操出兵,留守后方的总是居中持重的荀彧,从没有让曹操担心后方,唯一一次凶险的兖州也给曹操留了三城翻身。而萧何一直是给刘邦留守后方,足兵足食,多少次半死的刘邦都是这样被萧何救活的。

二,推举贤良,识人之明

荀彧是颍川士族的代表,给曹操举荐了大量人才,其中郭嘉,荀攸,钟繇,陈群都是一流人才,戏志才,杜袭等人也都是一时俊杰,给曹操的帮助非常大。

萧何就更厉害了,虽然数量不多,一个“兵仙”韩信,几乎奠定大汉半个江山。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说,荀彧跟张良并不太类似,反倒更像是萧何。

律法

这一点是荀彧的遗憾,因为荀彧没有参与到新建一朝的过程,所以荀彧也没有机会参与律法的制定工作,所以荀彧的政治思想并不明确。

《后汉书》有荀彧的列传,《三国志》也有荀彧的列传,如果像董卓,袁绍这样的枭雄在两部史书中有传记还可以理解,但荀彧作为一介文臣,也在两部史书中有单独传记就比较罕见了,但荀彧却至死都是汉臣,当然没有参与曹魏的律法,而反观诸葛亮参与了蜀科的制定,萧何主持了《九章律》,即便是曹魏的陈群,司马懿也参与了九品中正制,但荀彧的尴尬身份让他没有机会参与这一事件,所以政治思想也不明确。

战略

荀彧的战略思想还是很厉害的,最主要的有两件事:

其一,“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这是曹操打跑吕布,重夺兖州后,荀彧提出的战略,被曹操采纳,经营好一个根据地,从此无论胜败都能保有东山再起的家底。

其二,“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就是大家通常认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荀彧的本意并非如此,是被曹操硬生生把“奉主上”演化成“挟天子”,但无论如何这一步给曹操赢得了主动权,占据了道德高地,给曹操的发展拓宽了前景。

而诸葛亮也给刘备提出了“隆中对”,算是根据主子因人制宜提出了准确的战略思想。

军事

印象中荀彧从未上阵,前线都很少去,所以荀彧的军事能力不得而知,而同时期的诸葛亮虽然不是计谋百出,但堂堂正正用兵,以弱制强,也算的上是军事家,荀彧在这方面的短板比较明显。

文学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一章就已经名流千古,《诫子书》也是流传至今。而文学方面是荀彧的又一短板。而且诸葛亮不仅仅是文学,书法、绘画也有一定成就。

而科技这方面,荀彧几乎没有任何记载,诸葛亮却称得上当时的发明王,诸葛弩,馒头,木牛流马,都让人叹为观止!

德操

这方面荀彧和诸葛亮都是非常令人敬仰的,司马懿一句话说的感觉是发自肺腑:

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冰清玉洁,德高望重,操行合一。

总结:荀彧王佐之风,德行高尚,但正如陈寿所评: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军事,文学短板明显,虽然堪称一时之君子,但三国有诸葛亮这个圣贤,荀彧也只能退居二线了。


胡侃解密三国


荀彧是忠于汉室的,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逼迫汉献帝封他做丞相——荀彧追随曹操的目的就是匡扶汉室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曹操在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时候自封魏王,荀彧感觉自己上当受骗了痛恨自己当年看错了人所以苦苦哀求曹操不要称王——应该忠于大汉!


隐者老康


和诸葛亮一样,用生命践行理想。

而且口碑卓越。保皇党看他是忠臣,曹党看他也是忠臣,后人称它为留香。

单归根结底,去掉所有光环,他不仅是一个走入死胡同的理想主义者,也算不上有什么大的理想和报复。

因为被封了尚书令,所以自然而然负责看守皇帝,这其实只是他作为曹家臣子的责任,确实做的不错,以至于被分到了保皇党。

对于曹操而言,谋臣不缺这一个,所以,荀彧因为强大的背景被杀鸡儆猴,剥夺实权,而且曹操相信“这儿子把我放到火上烤”这种话,又怎么会谋害了阻止他称公的臣子?

作为颍川势力最高的代表,荀彧其实死的很无奈

这个和荀彧自身的理想,并没有多大关联

只是生对了时代,生错了环境


子梦奇谈


谈谈荀彧:

一,荀彧是个理想主义者。

二,他出身名门,本人既是名士,又是重臣,在士林中名望很高。对于曹操集团而言,相当于刘邦时期的萧何、张良,地位非同小可。

三,当初董昭提议封曹操为魏公,遭到荀彧的反对,他对董昭说:“曹公,兴义兵,除暴乱,平天下,原本就是为了匡扶汉室,安定国家,他秉持的是忠诚,坚守的是谦让。君子爱人以德,你们如果真爱曹公,就该帮忙他保持晚节,封魏公,不合适。”

四,曹操大为光火,以劳军之名把荀彧外调东征孙权。荀彧走到安徽寿县,一病不起,神秘去世,享年五十岁。

五,荀彧死因有两种:1.忧郁而终 2.被逼自杀,据说曹操派人送他一个食盒(这个死法是否好眼熟),荀彧打开一看,空空如也,于是服毒自杀。这是一个历史悬案,无从破解。

六,他实际应该是死于理想的破灭,一旦人的内心变得绝望,服毒自杀和抑郁而终,是一样的,没有差异。都是自己想死了。

七,荀彧当初离开袁绍,跟随曹操,实际是跟随着他心中的那个“匡扶汉室”的理想。(同诸葛亮一样的)

八,曹操和荀彧初衷是一样的,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目标,但是曹操后来变了,利欲薰心,开始琢磨自己成王。分道扬镳,已成定局,他除了以死明志,再无他路可选。知识分子的秉性使然。(延展想想:诸葛亮碰到的老板,后来也都是一样一样的,这个值得深思,理想只是老板们一面招人的旗帜,利益才是最终的诉求)

九,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抑郁,然后选择死去,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苟活,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十,完美,要求过于太高了,出淤泥而不染,就已足够。

十一,不忘初心,是一种幸福,亦或是一种痛苦。


德平不惑


“世之论者,多讥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违义,识亦疚焉。陈氏此评,盖亦同乎世识。臣松之以为斯言之作,诚未得其远大者也。彧岂不知魏武之志气,非衰汉之贞臣哉?良以于时王道既微,横流已极,雄豪虎视,人怀异心,不有拨乱之资,仗顺之略,则汉室之亡忽诸,黔首之类殄矣。夫欲翼赞时英,一匡屯运,非斯人之与而谁与哉?是故经纶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动于嶮中,至于大亨,苍生蒙舟航之接,刘宗延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及至霸业既隆,翦汉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於当年,布诚心於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谓之未充,其殆诬欤!”——《三国志.荀彧传》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最初投奔袁绍,但认为袁难成大事,于是投奔曹操,成为曹操集团重要谋士。吕布袭取兖州时,正是由于荀彧等人的坚守,兖州才没有完全丢失。陶谦死后,曹操想趁机攻取徐州,荀彧认为兖州是立业之本,又有吕布威胁,一旦攻徐州不下,吕布又乘虚而入,就危险了,因此劝曹操先消灭吕布。之后他又为曹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构想,最终奠定了曹操的基业。荀彧一直支持曹操对抗袁绍,并分析双方的实力对比,分析袁绍集团的弱点,认为曹操必胜。官渡之战时镇守许昌。在之后,他也积极为曹操出谋划策。公元212年,因反对曹操进爵魏公,忧郁而死,谥敬侯。 荀彧有知人之明,先后向曹操举荐了荀攸,郭嘉,钟繇等人,这些人后来均成为名臣。 荀彧版“隆中对”: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谴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大节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


道中道道而道


三国中的谋士可谓是当时那个时代特产,谋士在三国是个 特殊群体,雄霸一方的诸侯,大佬们出门身边不带几个,十几个谋士,那都不好意思出门,三国中正是有了这些谋士的加入,才更加生动,有趣。把一个视生命为草芥的野蛮时代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各方诸侯的谋士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诸葛亮就不用多说了,在世人的心中早已神化了,后期的司马懿更是老谋深算,深藏不露,成就最大赢家,但今天和大家聊聊曹氏集团前期五大谋士之首的荀彧!

荀彧,家室也是极其显赫的,虽然没有袁绍家的四世三公,但也是豪门望族,爷爷曾任县级行政长官,老爹哥八个,号称“八龙”的荀绲,曾任济南国相 ,叔父荀爽,曾任司空,家族一时显赫至极,荀彧年轻时就显现出与众不同,当时的名仕何颙就断言:“王佐才也”可见荀彧的确不同凡响

说他的不凡 ,必有不同凡响的事,永汉元年(189),荀彧被举为孝廉,董卓祸乱朝纲,把持朝政时,很看好荀彧,封官许愿的请荀彧出任亢父县令,但荀彧却是放弃官职回到故乡颍川,在《三国志》中说“遂弃官归”这个“弃”很有含义,弃字面上是放弃,抛弃的意思,但也有嫌弃之意,这就可以看得出荀彧根本就没看好董卓这个老板,甚至嫌弃他,你董卓给的官别说我不会做,还会更让我嫌弃你,这也证明荀彧独具慧眼,在选择老板这件事上丝毫不含糊,如果这事不足以证明,那么弃袁绍投曹操可就坐实他的慧眼识人。当时袁绍可算一等一的大BOSS,有着绝对实力,从各个方面都是领先其他诸侯,曹操那时也是其帐下 奋武将军而已,然而,就在亲戚,朋友都在袁绍帐下得到重用之时,荀彧却料定袁绍将来一定不会成就大业 ,初平二年,这正式离开袁绍,跟随曹操,开始他的“鬼才”之路。荀彧在选择老板的路上,用它敏锐洞察力与对人性完美透析,近乎完美的选择了自己的老板,事实证明了荀彧的确不同凡响,可要知道,他跟随曹操的时候也才29岁!

说完他的智慧,下面就要说他的谋略,荀彧对时局的分析那绝对是 一针见血,句句应验,每逢出谋用略,处处先机。这里说几件荀彧料定先机的谋略!



柒月视频


荀彧就是一个傻子。

要么就不投曹操,投了就要尽心尽力。

瓜兮兮勒,他就是找死,司马懿和贾诩荀攸可比他聪明多了。

他看不出来曹操的野心吗?他早就知道,他除了选择死,他还能干什么。

这就叫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