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格外尊敬元朝,让人不要贬低它?

羡予


元朝苛政,统治残暴,汉人地位十分低下。推翻元朝统治后,中原汉人扬眉吐气,要求清算元朝统治者罪行;当朝将领大臣也纷纷上奏,批判元朝皇亲贵族。而这时的朱元璋却对宰相说:“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他为什么这么尊敬元朝呢?

起义初,朱元璋归在红巾军头领郭子兴手下,处于势力弱小阶段的朱元璋将他当恩人般看待。同他一起抗元,他的恩人是很不待见元朝的。当时的背景,是外蒙古人尤其把汉人视作蝼蚁般迫害,其统治阶段国内汉人不满怨愤,矛盾积累,起义纷起。与郭子兴同一战线的他,为了号召起更多的汉族同胞进行起义,他在表现上是反元的。

起义中,北方刘福通的红巾军力量分外强大,统一天下需要对抗他的力量。他将自己的根据地建在了中部,利用肥沃的粮草资源,更进一步南下与汉起义军作战,任由北方刘福通抗元厮杀。到南方的平定,朱元璋便推徐达出师北伐,以清君侧的名义,统一天下。

登上皇位后,他也没有改变对元朝忠心的想法,因为他感激元朝,是元朝让他拥有了皇位。他需要巩固政权,他也需要承认并尊敬元朝,使他的统治合理化。

据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他此举,言及了这一切都是个误会,表明他其实是元朝的忠诚信服者,他起兵是看着元朝已被乱臣贼子推向了危机重重的境地,是为了铲除奸匪从而护元护天。他承认了统治者的地位,从而也让他的权力天授论成为正当理由支撑。元朝统治者治理不力,故上天选择了他成为天子继位,这为他的统治找到了理论基础。也就有了明代小说中概括的思想:“朕本元民,天下之乱,实非朕始”,为他洗刷抗元史,为他暗示百姓不要造反。

他承认尊崇元朝的一大原因,除了成全完善他自己的继位的目的,还有他守护元朝广大的统治疆域的心态。他表示,元朝时的国家子民,都是属于华夏民族。这为民族融合,维护安定,缓解矛盾起了突出的作用。

总而言之,朝代的更替不是一个瞬息,历史的进程也不是一蹴而就。朱元璋尊敬元朝,除却个人主观目的影响作用,更多的是响应历史潮流的种种客观行为选择。是他巩固政权,维护统治的需要。是更替适应,推动发展的需要。


邓海春


《匪夷所思》:朱元璋进攻元都前攻而不围,遣使让元顺帝体面退场,元顺帝赠诗赞其明主,元顺帝三千佳丽朱元璋也不取一瓢。



(1):其一老朱一路进攻打下元朝都城大都,元顺帝落荒而逃,老朱顺理成章的接手了元皇宫成了新的地主大老爷,自此开始了老朱的统治生涯,由于老朱进攻迅速加之元对于汉人来说还是外族,在百姓的帮助下元顺帝很快就失去了绝大部分土地,被吓坏的元顺帝不得不弃城而走,甚至来不及带走自己宫中的这诸多佳丽,不过这也给老朱留下了难题,如何处理这诸多后宫女眷朝中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赏赐给有功之臣,以此犒赏三军,一种声音是将这些女眷放回家乡,为朱元璋博得一个宽厚仁君的名气!


影响:老朱深思之后选择了后者,把这些可伶的女眷放回了民间,于是就在有大臣奏请说妥宽待处理这些前朝遗孀的时候,朱元璋就借坡下驴同意了奏请,这一举动在天下人看来也彰显朱元璋的气度和胸怀,再者说朱元璋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老朱这一举动在很多人看来就是老朱肯定了前朝元人的地位,毕竟厚待前朝女眷是朝代更替明君继位才会有的仁举!

(2)其二就是朱元璋在马上就要进攻元顺帝都城时,特意拍了一个使者见元顺帝妥懽贴睦尔向他传达了自己的想法:元第一不能战,第二也不能降,朱元璋的意思就是你元顺帝打不过我所以你不能和我进行战争,而我朱元璋也不需要你向我投降,我给你一个体面退场的机会,于是才有了文章开头的元顺帝落荒而逃,朱元璋给了宫内女眷一个体面归乡的结局,元顺帝自知这个结局无法改变还送了一首诗给朱元璋《答明主》表达了自己认命放弃,想要求一个体面退场,谁也不再为难谁的结局。



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答疑:为什么有题者这种类似的问题出来,主要是朱得天下后对元遗留问题的这一系列的处理方式让人不匪夷所思,能狠心几乎杀死所有多年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兄弟的朱元璋居然会放元顺帝体面退场,这让人不得不猜测元朝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给了人一种朱元璋可能非常尊重元朝的感觉?还有就是元后宫几千佳丽,朱元璋居然不取一瓢?为什么还让人不要轻易侮辱前朝?

老龙史社


说格外尊敬也说不上。

朱元璋尊重元朝,主要见于:

元虽夷狄,入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繁浩,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之。令服本俗衣以朝,朝毕,赐以中国衣冠。--《明实录》

朱元璋说这段话是因为李文忠攻破北元,俘虏北元太子,想举行献俘礼,朱元璋不同意。

朱元璋尊重元朝主要有下面两方面的原因:

承认元朝有利接收政治遗产

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带来的好处就是元朝当时的疆土明朝都无条件接收,高丽、缅甸、安南、占城等藩属国也无条件接收。避免再次对这些地方进行征战。这也是朱元璋的过人之处。

承认元朝有利安定人心

明朝初定,需要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如果制造民族矛盾,不利于国家发展,朱元璋也是深深认识到这点,所以不诋毁元朝,那么蒙古人、色目人等少数民族就会服从明朝的统治。而元朝的那些遗老遗少和得利阶层也不会采取过激的行动。


正如朱元璋所说,“朝毕,着中国衣冠”,也有一定去民族化的成分,所以说,不能说格外尊重。


倚松赏鹤痴书生


朱元璋多“尊重”元朝到看不出来,但是在特定场合承认元朝的“正统性”应该有以下几个目的。

一、有利于接受元朝的政治遗产。

二、有利于安抚投降的蒙古人,明朝政府和部队里有很多蒙古兵。

三、有利于分化瓦解北元势力,毕竟在中原过了100年舒坦日子,没人想去继续放羊。

实际上朱元璋对蒙元的态度从他日常言行就能看出一二。

朱元璋奉天讨元檄文:“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朱元璋赐爪哇国书:“中国正统,胡人窃据百有余年,纲常既隳,冠履倒置,朕是以起兵讨之。”

朱元璋赐高丽国书:“元非我类,入主中国百有余年,天厌其昏淫,亦用殒绝其命。”

朱元璋赐日本国书:“上帝好生,恶不仁者。向我中国自赵宋失驭,北夷入而据之,播胡俗以腥膻,中土华风不竟。”

朱元璋赐占城国书:“曩者我中国为胡人窃据百年,遂使夷狄布满四方,废我中国之彝伦。”

朱元璋颁行天下振兴文教诏书:

“自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驰,人纪荡然。” “胡元入主中国,蔑弃礼义,彝伦攸斁,天实厌之,以丧其师。”

至于有人拿明朝祭祀忽必烈牌位说事,同样能用文章开头三点解释,庚戌之变发生后嘉靖更是直接把忽必烈牌位给砸了。


懦夫救星X


朱元璋对元朝那是恨之入骨,他的父母,兄长就饿死在前朝官吏的横征暴敛之下,所以在心里他根本不可能对元朝有什么实质上的尊重,不过朱元璋确实说过“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的话,但是那完全是出于政治需要。

在朱元璋将蒙古势力漠南蒙古之后,朱元璋的江山基本已经基本坐稳了,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考虑的重点从如何打江山转变为如何坐江山。

朱元璋是个权利欲极强的人,从游方僧人一步步成为九州一统的皇帝,其中的艰辛酸楚只有自己知道,因此坐上皇位后,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加强朱家的统治,如何强化朱家家天下的正统性。为此,在他看到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后,不禁勃然大怒,骂道:“如此荒谬之言,哪里像臣子说的话?”一度想取消孟子配享文庙的地位,虽然最后在读书人的反对下没有实行但是却对“孟子”一书进行了大规模的删减,只要感觉自己看的不爽的,就给叉叉叉了,留下一部不伦不类的孟子刊行天下。


与此同时,朱元璋同时发现一个问题,虽然自己号称再造华夏,处处要学汉高祖,但是自己毕竟是造反起家,我可以造反夺元朝的天下,别人是不是也可以夺我的天下。因此,在确定元朝已经被打成人畜无害的乖宝宝的同时,朱元璋对于元朝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再一味强调元朝的暴虐,反而时不时要求大家要尊重元朝,以至于说出“不要贬低元朝,我们的父母皆靠他生养”的感恩之言。

这一切都是政治作秀,真的要尊重元朝,还把元朝赶出大都,赶到蒙古,然后先后派徐达,常遇春,蓝玉撵的北元皇帝在蒙古到处跑,一直打到贝加尔湖才算放心。

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打着尊重元朝的幌子,告诉天下臣民,元朝都这样了我还如此尊重,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朱家如此优秀你们千万不要有二心。

在后继王朝,修前代史的过程中,为了抬高自己身价,提高朝代革命的合法性,黑化前代王朝是必然选择,但是为了尽快稳定统治,这种黑化在清以前还是有限度的。

清朝对明朝的黑化比较彻底,明朝十六帝在清修明史中就是杀人狂,虐待狂,吝啬鬼组成的小团体。在清以前虽然各个朝代对前代的黑化是一定的,但是一般都把屎盆子使劲往亡国之君,败家之君几位身上扣,很少一棍子打翻一船人。


朱元璋自然知道这个潜规则,所以在自认为消除元朝的威胁后,也开始减轻对前朝的黑化,这样做最明显的好处是便于分化吸收前朝的官吏,读书人,以及其他遗老遗少,毕竟这些人要脸面,把他们前主子说的太不堪,他们也下不来台。因此,一定程度上为元朝洗白,是对朱元璋有现实政治好处的。


醉美木渎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利用了汉族民族主义。坏处是,割裂五族,把好好的多民族帝国局面,自我降格为类似汉独的王国小格局。

大明最终难以经略塞北,这是注定的,是朱元璋起事时喊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决定的,格局如此,就没想要塞北,强则犁庭,弱则为所悬命。。

几百年后,又有南方人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同样的想法,满蒙可以不要,最终无法搞定北方,敗于“五族共和”。

又一百年后,网络上还是很多人叫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虽然我不喜欢地域歧视,但我知道这些人指定是南方人。。

以上是一时激愤,发了点牢骚,也偏题了。下面回归正题。

朱元璋对于元朝,特别是元初建立者的评价是蛮高的。他说他的祖父父亲辈,是享了元初的太平的,所以反对有人诋毁元朝。这大概是真实的。中国文人不可靠,反复玩弄话语权是历史常态,但朱元璋是帝王才,不屑于文人小家子气的花花肠子弯弯绕也是很正常的。那个討元檄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更像是一个战术行为权宜之计。

但是,得其利者承其弊,“驱除鞑虏”语境下造就的社会心理,国家形象,对于大明继续北进也形成了额外的阻力。

我认为朱元璋对元朝谈不上“格外尊敬”,但其评价客观。他没有说自己祖母母亲老婆受蒙古人占初夜权,也没说自己有个大哥在婴儿时被摔死了。。。

网上有些人经常无辜侮辱自己的女性祖宗,主要是因为不学无术智力低下。所谓初夜权是西方人玩的,一些领主的特权。蒙古西征后,领主成了蒙古人了,也就享有原领主的特权了。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蒙古人统治的特点就是按当地传统来统治当地。

关于四等人,不见于官方,但作为统御术,它应该是实际存在的。就像国朝,城乡二元,当年反差巨大,但你找不出官方有二等人之说。

朱元璋同样没有在討元檄中声讨元朝的四等人歧视压迫,这个问题大概不怎么重要吧。


奚萌子


汉人文明重儒家,佛道辅之。三家学说都讲敬天爱人,都讲中庸之道,都讲大善大爱。这就是汉人统治者的博大胸襟。

从历史的角度讲,元朝取代宋朝是必然。西方把蒙古人称作上帝之鞭。元朝缔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但是它一直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这也加速了他的灭亡。

几千年来,汉人拥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却被当做下等人,被随意买卖。一匹马可以换两个少女。杀了汉人,也可以用毛驴抵命。汉人命贱不如驴。这样无底线的压迫,建国90年后就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朱元璋在这种民不聊生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开局一个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童年的痛苦磨练了他的意志,开启了他的智慧。他带领汉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朱元璋没有贬低元朝,反而高看元朝。他深知尊重对手的强大,胜利才更加珍贵。元朝的统治阶级已经腐败,但是它的军队依然有战斗力。朱元璋手里的精锐就有蒙古骑兵。他尊重这些英勇无畏的战士。

来看看满清,乾隆效仿朱棣,编纂四库全书,大规模篡改明史,把整个明朝黑成了人间地狱。什么诛九族!杀忠臣!荒淫无道不上朝!我们只能在墓葬考古中,和日韩的历史文献中寻找明朝的辉煌。

日韩越皆称呼明朝为上国。日本不遗余力帮助明朝抓倭寇,朝鲜修建庙堂,祭祀万历和崇祯,一直不承认满清。越南不乖,被朱棣打成了安南都护府。

著名的郑和下西洋,明朝的造船工艺比英国早了一百五十多年。明神宗朱翊钧自封镇国侯,驻守边关,著名的万历三大征说的也是他。清朝编纂的明史,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清朝做了那么多功夫,目的在于彻底击垮汉人的民族信仰,却被日韩越等周边国家集体鄙视为蛮夷。

中国人永远记住,我们的刚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赔款不割地不和亲。



富申园


元朝成立后将臣民分为四种,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汉人、南方汉人,当时低等人被高等蒙古人打杀,也不过是赔偿了事。推翻元朝的朱元璋因为官吏的贪腐导致他的家人接连死去,先后在寺庙当过和尚,去街头讨过饭,最后加入起义军才有所改观。

朱元璋因为元朝末年的腐朽可谓吃尽苦头,但为什么朱元璋会承认元朝是正统?这里要说一下的是,朱元璋并非是格外尊敬元朝,当时明军俘获了元朝皇子,大臣想让其在太庙行献俘礼。朱元璋是对待这件这件事的态度是“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之。令服本俗衣以朝,朝毕,赐以中国衣冠。——《明实录》”意思是元朝虽然是外人入主中华,但是元朝治理国家的一百年内,我们的父祖也是在它统治之下生活的,也曾希望过能够在他统治之下过上太平安心生活。(而如今元朝灭亡了,)虽然“让前朝国君献俘”的礼仪古已有之,但是我作为新王朝的开国君主,不忍心让曾经自己父祖时皇帝的后裔来“献俘”给自己(周朝代商时也没干过)。

所以朱元璋让元朝的皇子穿上平常的服饰来朝拜自己,在之后赐予他汉人穿的衣服,从整件事来看朱元璋只是承认了元朝的正统性。

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收买人心,元朝末年虽然统治腐朽,但再混乱的王朝,也会有一批拥趸。元朝虽对百姓严苛,但对士大夫还是比较优厚的,当时朱元璋手下的一位尚书就曾写下“心在江南,心系塞北”的话。而且朱元璋手下很多将领谋士都曾在元朝放过官,若是不承认元朝正统,那让这些人如何自处。

第二,为建立一个新王朝做准备,自古失败的农民起义都是在巅峰时期内部原因实力衰弱,原因就在于起义领袖没有转变自己的观念,攻城掠地对百姓只当做是掠夺的物资。朱元璋是真正的转变了自己的观念,开始以一位天下共主身份去思考问题,承认元朝的正统性,就代表着这次起义的性质是元朝腐朽,自己取而代之,代表着“法统”(暂时用这个词吧),从宋传到元再到自己手里,明朝的建立在某些方面就有了正统性。


卷狸看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咱不得不说朱元璋这人就是个奇迹,作为咱大华夏最后一个汉人的大一统王朝。这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就俩字——牛掰啊!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嚷嚷:“朱元璋有嘛好的?一水的奇葩皇帝,就他自己个杀人如麻,而他后边的皇帝,啥木匠皇帝等等,有啥好吹的!”

你快拉到吧,这还不是大明离着满清实在是忒近了点,加上满清那会还都跪在老朱家的地头上讨食吃,那也没谁了。那扣扣改改的你也信。咱别的不说就他那文字狱,整掉了咱大华夏多少东西,没的办法,很多历史上的东西,只能从周边国家的历史记录中,找点踪迹,这也没谁了。

这话头再说回来,如果真有那些个人说的大明朝都是奇葩皇帝,他这王朝能绵延二百多年?这就是最好的佐证。

算了这话题在唠下去,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咱先打住,以后有机会俺再和大家伙聊。

话说,历史上都讲朱元璋这人长的磕碜,咋说呢?他再磕碜,那长的也是一脸的龙相,不然咋配的上屁股底下的龙座呢?

而且他打小能把自己养活了都是个奇迹,放牛娃玩过,乞丐做过,云游的和尚他也当过。这些个事咱三言两语的就过去了,但这时间得熬啊,其中的滋味哪里是一个苦字能表达的了呢?正因为如此,他对民间的疾苦体验那叫个深入,您当官的玩的那些个伎俩,他门清,想糊弄他?那叫找死,加上他这人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杀起当官的人那叫个毫不手软。至于老百姓,只要不是罪大恶极的,他不会拿你怎么样的。

而朱元璋要和谁争天下呢?咱大华夏历史上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中的一个——大元朝。

咋说呢?这大元朝光顾着扩张了,家底都快掏干净了,老百姓活的那叫个苦,都活不下去了。一股脑的大家伙扯着旗杆子就开始怼着大元朝,当时怼的人也多,而朱元璋就是其中一路。

老朱这人

作为老朱家开国鼻祖,他是由小打到大,由大打到强,那大脚马皇后一路陪着走下来。老朱这辈子谁都不服,就服这糟糠之妻,俩人对骂他老是处于下风口,憋屈的不行,但拿着马皇后还是没辙。

骂完之后,憋一肚子气,回头还得打听马皇后气消了吗?这晚上吃饭了吗?没吃饭他比谁都急。

当年马皇后先一步走了,把个朱元璋哭的稀里哗啦,一夜之间老了不少。把个太子朱标愁的,这咋整啊?全天下这就没有一个人能拦得住朱元璋那小暴脾气的了。

没得法子,画了一副当年马皇后背朱元璋逃跑的图,塞怀里,就预防着倒霉的时候用用。

你还别说真用上了,有一次爷俩怼上了,朱元璋怒了,追着朱标要揍。没得法子朱标就把这画给扔了出去,瞅着画的朱元璋当时就哭了。

“你个混小子,就会拿你妈当挡箭牌!真不是个东西!”得,朱元璋也不打了,蹲在地上瞅着画哭呢。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老梁你这跑题了吧,人家问的啥?你又扯的是啥?”

不是,咱从朱元璋对马皇后的事,就能看得出来,这朱元璋是真汉子,真性情的一个人,换句话说他是一个有底线的人。

从这些个事中,了解了这么多,咱再回答题主的问题,那叫个手拿把掐了。

题主的事

在1368年七月的时候,老朱扛着旗,带着兵一路可就打到了直沽。元顺帝派知枢密院事卜去怼老朱,结果整了个身死道消。

这元顺帝将太庙的牌位收拾好,这就准备出逃。到了晚上的时候,开了健德门,带着太子后妃和一百多个大脑壳的大臣,这就往上都窜。这路上遇到山峰崩塌,他还以为是老朱带着大兵到了,吓的那叫个慌不择路。

从这个时间点上元朝就结束了中原的统治,这北元就开始了。而在1389年这北元在蓝玉的进攻下也飞灰湮灭了。

所以题主这事应该是1368年元朝被灭的事。咱就用具体的事,说说题主的问题。

元顺帝逃的也着急忙慌,所以他那后宫佳丽,根本就没有机会带走。事后记录光宫女就不下一千人。

老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您给这老朱留了这么多女人,这要是整不好,那后遗症可就大发了。

当时提出了这么两个建议,第一按个头的大小,就赏赐给三军将士就完了,第二,干干脆脆把这些女人到放出来,各回各家各找个妈就完了。

那么朱元璋怎么决定的呢?他选第二种,为嘛呢?很简单这些个女人中绝大多数都是蒙古人,放她们回去,是表达了一种意思。

你蒙古人和咱这汉人都是一家的兄弟,只不过你这蒙古人不会统治天下,你瞧瞧整的乌烟瘴气,咱老朱代表汉人把你撵下去,这是兄弟家里的事,不至于对一帮子女人动刀动枪的。这也是一种怀柔政策,这政策和态度往那一摆,那些个打不下的元朝将领,自然而然的选择投降,在中原地区繁衍好几代的蒙古人抵触的心里也就少了几分,那么为以后的统治也能奠定一分安稳的姿态,毕竟大家都兄弟吗?政见不合咱可以动刀动枪,但你被我揍趴下了,服了,咱也不会拿你咋样的。

事就是这么个事,以后朱元璋做的事,他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他尊重元朝,也不让人诋毁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尽快的恢复战乱之后的持续,维持大一统统治权威。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所谓朱元璋尊重元朝的说法,是其部下俘获元朝皇族子弟,从朱元璋与大臣们商量如何举行庆祝活动时所说的话中,理解而来的。

朱元璋是这么说的:“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联之祖父尔预享其太平,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之,令服本俗衣以朝,朝毕,赐以中国衣冠”。


其实这段话读者不必过度解读,朱元璋说这些话也不过是故作姿态罢了,如果是对元朝有好的感情,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推翻它?说白了,这只不过是朱元璋为了收买人心,言不由衷的言辞。

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家庭出身,当他的父母兄长死于瘟疫后,他穷得连给他们下葬的地方都找不到。后来没有办法当了和尚,以求温饱,可是和尚也不好过,最后只能外出化缘,受发小汤和的影响,参加了红巾军,二十多年后,一个华丽的转身,成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国之君。


从当初无地下葬父母,到拥有全国的土地,他是要感谢元朝的横征暴敛,残酷压迫给了自己机会,能够成为开国之君,但绝谈不上尊敬。

以朱元璋心狠手辣的性格,因父母兄长死于贪困,自己也历经磨难,他对元朝可能只有怨恨,可是言不由衷的话,有时必须得说,为了自圆其说,也实在无人可讲,才只能拿自己的爷爷辈儿来说事儿。

朱元璋之所以要表现出元朝的敬重,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当时天下尚未一统,还有军阀割据势力需要剿平,朱元璋必须要获取民心。因为元朝统治近百年,有很多人已经根深蒂固地适应了元朝,并成为忠实子民,对元朝也是有感情的,朱元璋这么说,无非是要他们安稳的过渡到自己的统治之下。


从这一点看,朱元璋与李自成有天壤之别,李自成因当初用一口破棺材入殓崇祯皇帝,放在在街上示众三天,遭到了不少非议。民心所向,从来就是帝王成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所以朱元璋必须极力体现出宽容大度的姿态,让百姓、前朝遗老、藩镇割据势力看到自己仁爱、体恤的从政思想,使他们有所触动,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加速大明全面统治的顺利实施。

朱元璋对元朝未必有多尊敬,他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出于自己笼络人心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