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後的名將,大清一統最後的一塊硬骨頭——李定國

他是明末清初的農民起義將領,統帥大軍轉戰西南,破桂林、取衡陽,致兩位清軍王爵將領折戟沉沙,將南明抗清推向高潮。他便是矢志抗清、死而後已的忠臣名將——李定國。

大明最後的名將,大清一統最後的一塊硬骨頭——李定國

​戎馬倥傯、轉戰四方

李定國,天啟元年(1621年),出身在陝西一個貧苦家庭,父母均死於貧病之中,幼年的李定國流浪乞討,苦度時日。崇禎三年,張獻忠起義軍佔領陝西米脂,李定國長途跋涉,投到了起義軍部,張獻忠見他父母雙亡、性格倔強,便將他收為養子,跟隨左右。

經過多年的戰鬥生涯,李定國逐漸成長為一個具有較高軍事素質和智勇雙全的年輕將領。到了二十歲時,已是身材魁梧,儀表非凡,因其長得很像《水滸傳》中的小旋風柴進,故人稱他為“小柴王”。凡遇戰陣,李定國一馬當先,驍勇異常,被譽為“萬人敵”、“小尉遲”。此外,他還和藹可親,寬以待人,頗得軍心深受愛戴。

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張獻忠繞開兵部尚書楊嗣昌所率的主力,進入湖北,圍攻襄陽。襄陽城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易守難攻,張獻忠幾次進攻均未奏效。李定國獻計說:“襄陽城固,不可強攻,只宜智取。”他自告奮勇,化妝打入城內,實行裡應外合。

大明最後的名將,大清一統最後的一塊硬骨頭——李定國

​李定國率二十名健卒,化妝成明軍軍官模樣,帶著截獲的楊嗣昌發往襄陽的檄文,進入襄陽城。時至半夜,李定國等在城內四處放火,往來衝殺,並乘守軍慌亂之際,打開城門。埋伏於城外的義軍只費了幾個時辰,便佔領了襄陽城,殺了襄王朱翊銘,粉碎了楊嗣昌的圍剿計劃。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定國隨張獻忠取武昌,擁立張獻忠為大西王。此後由於李自成部的施壓,張獻忠部於崇禎十七年揮軍入川,破夔門,陷涪陵,佔重慶,一路風捲殘雲,八月佔成都,張獻忠登基,建國號“大西”政權,自為大西王,亦稱秦王。

張獻忠登基後,將全軍分為一百二十營,命孫可望為平東將軍,統十九營:李定國為安西將軍,統十六營;劉文秀為撫南將軍,統十五營;艾能奇為定北將軍,統十二營。他們四人皆為張獻忠養子,合稱“四將軍”,是大西軍的主力部隊。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清軍入關佔領北京,攝政王多爾袞在洪承疇、吳三桂等人的引導下,繼續追擊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的大順軍節節敗退,退守關中。順治三年(1646年),張獻忠出師川北,部將劉進忠叛變,引清軍乘迷霧偷襲大營。在突圍時,張獻忠中箭身亡。

大明最後的名將,大清一統最後的一塊硬骨頭——李定國

​張獻忠死後,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人率大西軍繼續抗清。為避清軍鋒芒,大西軍撤離四川,向貴州轉移。當時貴州和西南各地控制在南明手中,與大西軍處於敵對狀態,聞大西軍南下,南明派出軍隊阻擊。

大西軍且戰且進,於順治四年正月,進抵遵義,然後揮師南下,渡過烏江,攻克貴陽。此時,大西軍內部出現了不同的意見,孫可望主張進軍廣西,與南明周旋。李定國反對此議,主張西進雲南,聯明抗清。將士們擁護李定國的主張,孫可望只好同意,而且被推為主帥。順治八年,明永曆帝封孫可望為秦王,大西軍聯明抗清正式開始。

兩蹶名王、智勝清軍

孫可望獲封秦王后駐守貴陽,他命李定國率部前往雲南鎮守。為了充實軍隊的供應,李定國到雲南後即實行了“官四民六”的賦稅政策,百姓的負擔比明末時減輕了很多,因此很受擁戴。同時,他又下令召集工匠,製造武器,修築防禦工事,使部隊戰鬥力得以加強。

在解決軍隊供應和防禦建設的同時,李定國又訓練出一支奇特的隊伍——象兵,一年的時間便練出了三萬象兵。在其後不久的桂林之戰中,這支大象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大明最後的名將,大清一統最後的一塊硬骨頭——李定國

​順治九年,明永曆六年(1652年)三月,李定國在軍事上已經做好準備,便向孫可望建議對清軍發動一次大反攻。孫可望命馮雙禮領兵合同李定國組成東路軍,以八萬人馬攻湖南;命劉文秀和王復臣組成的北路軍,以六萬人馬攻四川。

北路軍進展順利,當年七月收復敘州和重慶,活捉清軍將領白含貞、白廣生,並將主將平西王吳三桂圍困在保守,十月,吳三桂突圍到漢中,王復臣戰死,但四川大部地區已經收復。

東路軍同樣也獲得了重大勝利。五月,攻克了沅州、靖州,清軍總兵楊國勳被殺,主將沈永忠退守湘潭。此時,李定國駐紮在靖州以東的武崗,當他了解到桂林防務空虛後,便帶兵南下,兵分三路:右路攻取桂林以北的重鎮嚴關,左路攻全州,他自己親率中路直取桂林。

拿下全州後,李定國集中優勢兵力,一鼓而下桂林。三路大軍在嚴關會和後,即對清軍展開猛烈攻擊。雙方正難分難解的時候,李定國命大象兵參戰。當時正遇雷雨天,這些龐然大物在雷鳴電閃中一衝而上,攪得敵陣大亂,清軍橫屍遍野,狼狽潰逃。

李定國乘熱打鐵,晝夜圍攻桂林,清軍主將、定南王孔有德被迫自殺,七月初四日攻克桂林。接著,李定國又連下柳州、梧州、永州、衢州,直抵長沙。

大明最後的名將,大清一統最後的一塊硬骨頭——李定國

​李定國的節節勝利,使清廷大為震驚。十月,清廷派皇族宗室敬謹親王尼堪率十萬大軍撲向長沙。李定國冷靜分析雙方的形勢,決定撤出長沙,退守衡陽。在衡陽城下,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四天四夜不分勝負。李定國使出了大西軍慣用的戰術,命令部隊邊打邊退,直把清軍引進埋伏圈。清軍中計,被層層包圍,潰不成軍,尼堪被陣殺,清軍全軍覆沒。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李定國殲滅了十餘萬敵軍,殺死了兩名清軍的王爵將領。桂林、衡陽的兩次勝利,是南明抗清以來獲得的最大勝利,也開啟了抗清的新局面。

矢志不移、病死疆場

桂林、衡陽的勝利帶來的大好形勢,不久即被孫可望所破壞。李定國的戰功,使孫可望大為嫉妒,在部將的慫恿下,他決定親自到前線,想打個漂亮仗來提高聲望。

孫可望到了湖南,派人讓李定國到沅州見他,當時有消息說,孫可望想把李定國扣留起來。為了避免與孫可望發生衝突,李定國將大部分兵力留在湖南,自己率領部分兵馬到兩廣一代繼續和清軍作戰。

順治十年(1653年),李定國進攻肇慶和桂林失手,就採取逐步發展的打法。他先攻打兩廣交界地區的一些小州縣,然後積蓄力量圍攻廣州。清軍鎮守廣州的主將是明朝降將、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繼茂。後來,清軍又從南京調兵支援,兵力佔了優勢。這年十二月,李定國與清軍在新會附近接火,李定國部遭到夾擊。為保存實力,退回南寧。

大明最後的名將,大清一統最後的一塊硬骨頭——李定國

​順治十二年五月,劉文秀率六萬軍隊,從四川出三峽,進攻湖南常德,在兵分兩路攻打岳陽和武昌,但都沒有成功,只得退守貴陽。

幾次戰事失利,西南地區的抗清形勢不斷惡化。順治十三年,李定國護衛永曆帝前往昆明,因護駕有功,被封為晉王。而這時的孫可望野心越來越大,一心想要除掉李定國。為了停止分裂,李定國、劉文秀派人到貴陽進行勸說,並於順治十四年,將孫可望留在昆明的家小送到貴陽。但孫可望並不領情,反而以十四萬大軍殺向雲南。

八月,雙方在交水決戰,孫可望各營將士倒戈,高呼歡迎晉王,孫可望一敗塗地,逃回貴陽,貴陽守軍不納,乃率十幾人投降清軍,向清軍提供了大西軍的全部機密和雲、貴山川的形勢。

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軍從四川、雲南、廣西派出三路大軍,一起壓向貴州和雲南。重慶、貴陽、遵義相繼失守。爾後,清軍兵分三路進攻雲南。北路的吳三桂從四川南下;南路的卓布泰從廣西西進;中路的洪承疇從湖南攻入貴州。吳三桂進入雲南後,永曆帝在李定國的保護下,從昆明向西撤退。

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佔領昆明後繼續追擊。李定國集結潰散的將士,選出六千精兵,在怒江以西二十里的磨盤山的狹路上設置了三道伏兵,準備首尾夾擊。本來吳三桂已經進入埋伏圈,可這時李定國的部將盧桂生叛變,設伏失敗。計劃雖然沒有實現,它卻給清軍以沉重一擊,十餘名都統以下的將領和幾千精兵被殲滅。

磨盤山之役後,永曆帝逃入緬甸,和李定國失去聯繫。李定國一面在滇緬邊境繼續堅持抗清,一面派人到緬甸境內尋找永曆帝。這時,邊境條件非常艱苦,很多部屬先後降清,但李定國的抗清意志始終沒有動搖。

大明最後的名將,大清一統最後的一塊硬骨頭——李定國

​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統率十萬大軍開進緬甸。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緬王將永曆帝及其親屬交給了吳三桂。四月,永曆帝在昆明被吳三桂所殺,南明王朝至此滅亡。

李定國得知永曆帝被殺的消息時,還在四處轉戰,但由於積勞成疾,病情日益惡化,這一年六月病逝。臨死前,他對部下說:寧可死在荒涼的邊地,絕不可投降。他的忠義節烈直到近代仍被人稱讚不絕,章炳麟曾說:“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