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手握重權,為何不篡位自己做皇帝?只是因為孝莊嗎?

型男東海Terry


多爾袞和孝莊太后之間也許有感情,但絕對沒有影視作品裡那麼深厚,那都是後人的美好想像。在政治家們眼裡,和帝位比起來,愛情的分量太輕了。

所以多爾袞不是不想當皇帝,而是他當不了。皇太極剛病逝、順治沒登基的時候,是多爾袞最好的機會;那個機會他都把握不了,順治登基之後篡位更不可能成功。

(多爾袞和孝莊)

咱們先來看一下皇太極逝世時是什麼情形

皇太極的白月光是宸妃海蘭珠,海蘭珠病逝後,皇太極太過悲傷,當時身體就不好了,兩年後去世,沒有留下遺詔誰為繼承人。

按照慣例,有繼承資格的侯選人自然得爭上一爭。

第一位是皇太極長子豪格,按理來說他是最有資格的,可當時的滿清漢化程度不是很深,“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種繼承原則還不是很盛行。豪格並沒有佔據絕對優勢。

第二位是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據說努爾哈赤去世前最寵愛的是多爾袞之母阿巴亥,曾有意立多爾袞為繼承人,可惜被皇太極截了胡。那時多爾袞年幼勢弱無力抗衡,現在他長大了,也想截皇太極後代的胡。

(多爾袞)

兩人各有支持者。皇太極生前自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支持豪格,多爾袞自領的正白旗和同母兄弟所領的鑲白旗當然是支持他,正藍旗和鑲藍旗偏向豪格,兩紅旗則有的支持豪格,有的支持多爾袞。

這樣看下來,豪格的勝算似乎要更大一些。但是,多爾袞自身的能力足以彌補數量上的差距,他南征北戰,為滿清立下汗馬功勞,若論軍功,豪格拍馬也趕不上他。

雙方就此僵持住,一觸即發。

多爾袞雖然很想當皇帝,但他保持了最後的理智,知道這個時候要是內亂起來,就別想南下入關、佔領那花花世界了。經過一番思索,提出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

(多爾袞和支持者們)

這一方案被諸王、貝勒、大臣們接受。豪格的支持者本是皇太極的親信,對於他們來說,只要上位的是皇太極的兒子就行,不是非得豪格。

多爾袞選擇福臨,可不只是因為他是孝莊的兒子,還因為他年紀小,好控制。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多爾袞比較有大局觀,如果他非得要皇位,滿清肯定內亂。可能在他想來,暫時退一步,等時機成熟時再奪位也不遲。

但是多爾袞不知道,他已經錯失最好的機會,順治越長越大,皇位越來越穩

清軍入關後,順治先後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甚至還有傳聞孝莊嫁給了多爾袞。

(孝莊和順治)

多爾袞大權在握,狠狠的報復了曾和自己爭位的豪格,權傾天下。所用儀仗和皇帝的類似,見到皇帝不用跪拜,官員任免全由他做主,還“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意思是在家自組小朝廷,架空順治。

表面上看起來,多爾袞似乎具備了篡位的條件,不篡位是看在孝莊的情份上。其實才不是那麼回事兒呢,皇位未定時滿清貴族們都反對他登基,如今有現成的皇帝,怎麼可能贊同他?

別看多爾袞權勢熏天,那是他沒有篡位,他要敢篡位,立刻會有一票王公貴族跳出來與之對抗。何況,雖已入關,天下卻並沒平定。滿清要是亂起來,根本坐不穩江山。

(攝政王多爾袞)

種種原因之下,多爾袞儘管很想登上大位,卻也沒行動。再過幾年,他想行動也行動不了了,因為他死了,行獵時墜馬跌傷,不治身亡,時年39歲。

他的雄心壯志,只能下輩子再去實現了。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孝莊能活得安穩,不過是多爾袞手下留情罷了,根據紀連海老師所挖掘整理的文獻資料,多爾袞曾經怒斥孝莊,大意就是後宮干政自你開始一概斷絕。當時的索尼、鰲拜之流已經被多爾袞按到地板摩擦,全無還手之力,皇室、兩黃旗的勢力除去投奔多爾袞的將領以外,沒有不受打壓的,那麼,權傾朝野的多爾袞為何不篡權稱帝呢?

孝莊的現有高度涉嫌造神

<strong>

“孝莊的功績有多大?“沒有她便沒有後來的大清盛世”、“穩定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統一”等等。

必須承認,看了這些話,我······顫抖了,努爾哈赤夯實的根基,皇太極的雄才,多爾袞的睿智和滿清八旗非凡戰力浴血半個多世紀,說到底原來都是孝莊的功勞······把多爾袞和范文程踹到了一邊,京師原來是孝莊穩定的,唉~

某些人要打造一個堪比武則天的女皇級別的人物出來,而且!政治手腕高超的她竟然還不爭權奪利,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權柄,這生生的又比武則天高上一頭,你看,多偉大來著。這種人物形象是在誰的需求下打造出來的呢?

輿論的傳播的恐怖速度

太后下嫁,如果這是真的,別說多爾袞、順治簡單的刪除資料,就是大羅金仙來了,這事也蓋不住,因為很多人忽略了社會輿論恐怖的蔓延速度,比如叫魂案、剪辮案,再比如朱三太子,為什麼得以在全國蔓延,全國各地到處都有朱三太子的“身影”,這就是輿論傳播的力量,“群眾基礎良好”,所以才被很多另有用心的人借用、借勢。

為什麼多爾袞先是對前明皇室優待,繼而大開殺戒,“階段過渡”論闡述的並不完全,這也是輿論的作用,讓多爾袞擔憂政權穩定,所以才下手,按當時的文獻資料,這種肅清行動至少持續到康熙年間,外地不提,京師才安穩了些,不必再擔心前明皇室勢力對京師社會安定的影響。

在那年月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即便這樣,流言還能在短短几個月內傳遍全國,按都按不住,更何況太后下嫁這種事兒了,誰能找到一條,就一條相關太后下嫁的史料證據?沒有,一條都沒有。所謂的張煌言、李朝史料、內宮記錄甚至包括“二龍戲珠”都純屬扯淡。

張煌言是反清志士;

朝鮮的史料連金黑的話都敢往裡寫,需要相互印證著來看的,否則就是一家之言孤證不立;

中原文化和滿洲文化不是完全割裂的,三父八母也非常容易解釋,康熙帝對自己的幾個乳母啥樣,大家都知道,很孝順,照顧親孃也不過如此;

至於不合葬昭陵,也不是特例,再說了,孝端皇后已經先一步進去了,誰稀罕再去(ˉ▽ ̄~) 切~~,能獨門獨棟,誰還願意合租。

無論明朝還是清朝卑不動尊都不只是說說而已,孝莊在五宮是墊底的存在,只不過後來因為照顧兩位皇帝,所以地位才高起來,也才有人提議孝莊死後要入昭陵,其實想想朱棣,給他陪葬16個,不還放過倆麼,那兩個妃嬪也都是獨立的陵墓,這就是卑不動尊的結果。至於雙龍戲珠,負責入葬的雍正帝是怕謠言傳不開咋地,特地搞個雙龍戲珠影射孝莊?

至於孝莊真正的政治地位,大家發現沒有,別看那些捧臭腳的言論,您只需要著重著重再著重的看看幾位皇帝的評價,多讀幾遍,您就明白了,有時間的話(或者我遇到合適的題目),您可以看看孝莊母子的明爭暗鬥,他們說過什麼,做過什麼,順治帝的遺詔又是怎麼來的,您就會明白,所謂的女政治家呵呵一下就好。

孝莊在明末清初那段時期對滿清的貢獻很大,這沒錯。但是這些年由於某些電視劇的流行,孝莊被過度渲染,過度神化了。

真正的政治鬥爭她是不敢伸手的

五宮墊底的莊妃,在皇太極在世的時候並不怎麼受寵,婚姻也只不過是政治利益交換的結果,影響皇太極的政向?她不敢。

到了多爾袞的時代,時值明末清初,崇政殿之爭也不是孝莊策劃的,她沒有那個本事,也沒有那個膽子,做為博爾濟吉特氏家族的一員,她明白,自己是蒙古部族利益在清宮的代表,這不意味著她有資格干政,大妃阿巴亥就是前車之鑑,在政治利益前,她的命很容易被取走,兩黃旗支持的是誰呢?是滿清皇室,而非她莊妃,她敏感的身份是決不能參與到政治鬥爭中去的。

為什麼多爾袞要攝政大家都同意,但無一人提及莊妃垂簾呢?一是各退一步,利益互換,二是莊妃不配······在入關前八王主政還留有餘勢的時候,她一個蒙古妃子······啥都不是,滿清貴胄是絕不對讓蒙古女人參與到爭權中來的。

多爾袞如何,他都抗不住染指皇權的壓力,何況孝莊一外人,確實有人提議孝莊垂簾,但此人的位置和小民也差不多,為什麼朝中,尤其是宗室覺羅們不提議孝莊把持政權?誰都不傻,還是孝莊的身份問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孝莊也不傻,當然不會就坡下驢提及此事,因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把孝莊不爭權奪利的行為解釋的過於高尚,爭權會死,奪利方面已經基本踩了紅線,再為科爾沁爭利,那就該有人說話了。只要多爾袞想,孝莊的性命,他可以隨時收取。

所以太后下嫁是無稽之談,而所謂孝莊的勢力也是半點全無的,都是效忠皇室和兩黃旗,沒有任何效忠她孝莊的存在,她的貢獻與其說是政治貢獻,不如說是家庭責任,崇政殿之爭她在幹什麼?多爾袞擅權她在幹什麼?鰲拜擅權她在幹什麼?

至於索尼的孫女,四輔臣蘇克薩哈死掉,遏必隆對鰲拜言聽計從,索尼裝病也是真病無非就是想撈取政治利益,這主意也未必就是孝莊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娶個女人平衡一下權力天平這不需要什麼高超的政治頭腦。她的權力甚至性命對於多爾袞來說就是個笑話,所以多爾袞是否篡位和她沒有任何關係。

多爾袞放棄篡位有公私兩方面考慮

多爾袞是一個具有大局觀的人,以崇政殿為例,索尼和鰲拜帶著兩黃旗死忠包圍崇政殿,多爾袞就不能讓兩白出來抗衡?那時候的兩黃旗是皇太極整旗抬上去的,僅僅十幾年工夫,雖然變得很強,但與兩白旗幾十年的底子比,還是有所差距的,兩白旗以前就是兩黃旗,在努爾哈赤晚年均分給了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哥仨,所以皇太極才能順利整旗抬旗,否則四旗互換,誰也抗不住這壓力。

兩黃旗有鰲拜索尼敢玩命,兩白旗同樣有狠人,為什麼不打,而阿濟格提早退殿後也沒有帶人來?

為了滿清勢力不至崩盤,當時正處在入主中原的最關鍵時刻,松錦大戰結束,大明已經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正是最佳良機,所以時不我待,在這種機會下,不能出現內鬥,就更何況自相殘殺了,否則滿清勢力會變成一盤散沙,本來滿洲人口就少,不能聚力的話,會淪為弱勢,而如果滿清內部一旦發生嚴重問題,那麼蒙古方面會看在通婚的面子上不在背後捅刀子?不可能。

所以綜合來說有三點:

①內部利益不容分裂

②外部危險不能忽略

③大明蛋糕時不我待

於私利來講,多爾袞也面臨幾個問題:

①篡權之後自己很容易被定點清除,擅權和篡位是兩碼事,皇太極或說皇室的死忠大有人在,多爾袞因功擅權也說得過去,但是一旦動了福臨的位子,那意義就不一樣了,不需要什麼幾旗幾旗的勢力分析,一杯毒藥一個人就能辦,或者多爾袞進宮被亂箭射死,幾個人也夠了,以急症為由,直接收屍發喪,大家都明白,但是誰又看得慣多爾袞呢,不鼓掌就算不錯了,沒人說什麼。

再說,死者已矣,皇帝掌權,多爾袞怎麼死的誰又會在乎。為什麼崇禎帝那麼著急幹掉魏忠賢,因為魏忠賢想在內宮下手弄死他太容易了。

以要言之,多爾袞一旦篡位就要面臨幾乎所有人的算計,兩白旗就要面臨其他六旗的軍事敵對,問題是,兩白旗所有旗臣真的都願意面臨這一切麼?多爾袞權傾朝野是吧,但是陰死他很容易。

②多爾袞篡位他傳給誰呢?他一生無子,就一格格,他冒天下之大不韙篡位後能活幾年,然後呢,遺臭萬年,皇位還是皇太極哪一系的,為啥?他哥阿濟格的感人智商,他是明白的,多鐸死的比自己還早,自己沒有兒子無法繼承,那還篡位幹什麼呢?有的朋友可能會說多鐸之子過繼的問題,那是多爾袞死後順治帝的照拂,為了襲承睿王一脈,多爾袞死前是沒有一切種形式的兒子的。

③沒有必要玩命,自己已經權傾朝野,自古如何描述宰相來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多爾袞呢,他是凌駕於所有人之上的,包括皇帝在內,把皇帝的虛名要來何用?能增加自己的勢力?還是能獲取更大的權利?都不能,這些對於多爾袞來說已經到極致了。

總結:

多爾袞的大局觀在於,如果自己篡位,無論入關前後,都會造成滿清勢力的分崩離析,造成自努爾哈赤以來的諸多努力和建樹付之東流,同時也會造成滿清實力水平急劇下跌,那樣一來會陷於內憂外患的境地,自滿清開國一直到宣統退位,漢人的抵抗運動從未停歇,程度不同而已,多爾袞攝政期間,也只是初步企穩,內憂不可不防,外患方面則是蒙古諸部,如果自己的政權淪入風雨飄搖的境地,那麼蒙古勢力就會蠢蠢欲動,滿清政權無論是面對蒙古還是江南士紳都是同樣的態度,利用為主,但從未放下提防。

表面現象是多爾袞權傾朝野,但是多爾袞同樣無法面對除兩白旗以外所有勢力的一致對抗,篡位不比擅權,逾越紅線的行為不為其他各旗所接受,皇室的態度更不用提,而自家兩白旗真的是鐵板一塊眾志成城麼,他無法統一兩白旗的意見,也就是說很多人在已經佔有既得利益後,不願意為了多爾袞的皇位而拼命,兩白旗的意見都不能統一,何況其他。

自身短板造成即便篡權也無以為繼,自己並沒有繼承人來繼續掌控皇權,自己身死後不單落下千古罵名,而且權柄還會再次落入皇太極一系的掌控,無論誰掌權,兩白旗都會受到徹底清算,不留任何餘地的清洗,不單自己,包括阿濟格和多鐸兩家都難逃一死。而保持現狀也沒什麼不好,站在權力巔峰也就夠了,利益在手虛名何益,反而有可能因為虛名而喪失本已擁有的至高權力,這筆賬不得不算,所以多爾袞擅權不篡權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


古今通史


清軍入關後的皇帝是順治,但誰都知道,真正的皇帝是攝政王多爾袞。問題是,多爾袞為什麼不推翻順治,當真正的皇帝。

有人說因為孝莊太后下嫁給多爾袞,所以多爾袞照顧孝莊的面子,才沒有篡位稱帝。但這個事本來就真真假假,沒有可靠記載。退一步講,即使孝莊下嫁是真的,也不影響多爾袞當皇帝。反正多爾袞沒兒子,讓順治當皇太子,不正是兩全其美?

多爾袞選擇不稱帝,其實就和自己沒有兒子有關係。

多爾袞的生育能力不是那麼強,雖然妻妾成群,但努力了半輩子,只生了一個女兒,沒有兒子。在封建時代,沒有兒子,偌大家業傳給孫悟空嗎?即使之後多爾袞能生個活蹦亂跳、智商正常的兒子,但隨著順治年齡的增長,時間的優勢並不在多爾袞這邊。那麼,是否可以抄近道,抱養一個宗室近支男孩呢?也不行。抱養來的孩子也有和養父親近的,但畢竟這是皇位傳承,多爾袞忙來忙去,到頭來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這樣的事,精明的多爾袞是不會幹的。

想來想去,多爾袞最穩妥的辦法,就是不稱帝。

何必呢?曹操、諸葛亮都沒有稱帝,他們都是各自國內的絕對老大,牢牢掌握最高權力,這就足夠了。當皇帝是有樂趣,但前提是掌握實權。多爾袞只不過沒有掛皇帝的名,但他的意志,就是大清的意志,世界上還有比這個更讓男人迷戀的嗎? 更何況,大臣們見著多爾袞同樣要下跪,無非多磕幾個頭、少磕幾個頭而已。

曹操說過:何必納虛名而受實禍。這個道理,多爾袞當然懂。

再說,宗室王爺、八旗親貴更能接受一個屁事不懂的小皇帝,這符合他們的利益。多爾袞沒有皇帝的名號,有些事辦起來也並非那麼順利。可如果多爾袞稱帝,自己的利益就無法得到保障。所以,這些人也一定是多爾袞稱帝后的反對力量。這些人都在,多爾袞是不敢輕舉妄動的。綜合考量之下,多爾袞沒有稱帝,是非常明智的。

當然,年齡越大,理智越弱,多爾袞慢慢經受不起皇帝的誘惑,開始自稱皇父,就差封自己為太上皇了。說明多爾袞如果再多活些年,根據現實情況,他會考慮是否當皇帝的。只不過死的早,這一切,都成了歷史猜想。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多爾袞在皇太極駕崩之後並沒有篡位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多爾袞實力不夠。多爾袞手中兵力只有兩白旗和鑲藍旗,兩黃旗是皇太極的嫡系軍隊,打起來肯定支持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而其他三旗並沒有表明立場,多爾袞即使篡位也沒有必勝的把握。退一萬步,就算打贏了,自己登上了皇位。大清也是元氣大傷,就無法入住中原,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了;如果輸了那下場就很悲慘了,不僅自己榮華富貴不再,連全家人的性命都不保。


2.多爾袞念及與皇太極的兄弟之情。皇太極生前對多爾袞還算厚待。在多爾袞年紀不大的時候帶著他打仗歷練,等多爾袞年紀稍大便讓他獨自率軍出征,獨當一面。多爾袞建功之後就封他為“和碩睿親王”,出於兄弟之情,多爾袞應該還是有點不落忍。

3.選福臨當皇帝也是一個妙招。多爾袞不自己當皇帝,選小侄子福臨當皇帝,他既可以擁有皇帝之實,又不用背上叛逆的罵名,豈不是兩全其美。



4.可能與布木布泰(大玉兒)有關。可能正如野史和電視劇《孝莊秘史》所說,因為多爾袞與布木布泰(大玉兒)情深意重因而扶持布木布泰的兒子當皇帝。


以上便是曉史兄的個人看法了,你們又覺得多爾袞為何不做皇帝呢?歡迎大家評論留言。


曉史才能明事


多爾袞手握重權,為何不當皇帝?只是因為孝莊?

事前闡明,孝莊是皇太極寵妃莊妃死後的封號,是她的孫子康熙皇帝給她的封號。莊,因為她生前就是皇太極的莊妃,孝,就是康熙在皇祖母死後給的諡號,合在一起,就是二字“孝莊”,全稱就是“孝莊太皇太后”。

多爾袞不當皇帝,我認為有二個原因。

其一,就是多爾袞無子。這個在封建皇朝是一個十分致命的原因。雍正皇帝胤禛能夠在九子奪嫡中勝出。老四有一個出色的兒子,弘曆也是重要原因。誰都知道,清朝從來就不是立嫡以長,好不容易玄燁立了一個皇后生的為太子,也是無疾而終。最後還是老四揀了便宜。

多爾袞只有一個女兒,是他不能稱帝的最大原因。如果多爾袞一代而亡,豈不是說明大清是一個“

短命皇朝”嗎?試問,那些滿州皇族,貴族會答應多爾袞肆意妄為嗎?

其實,多爾袞弄死豪格,便已經掃清了稱帝的障礙了,而且入主中原後,他的權限和順治比,順治只是一個傀儡而已。沒有辦法,他稱不了帝。

其二,因為莊妃,多爾袞也不想當皇帝。莊妃也可能給了一個選擇題讓多爾袞做,要麼讓自己成為多爾袞的女人,要麼多爾袞做皇帝,他們母子死在多爾袞的刀下!

多爾袞反正也沒有兒子,也一直生不出兒子來,只好“要美人不要江山”,而莊妃成為莊太后以後,也一直籠絡多爾袞,從“攝政王”,到“叔父攝政王”,到“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過著不是皇帝,卻勝似皇帝的生活。

有人認為,莊妃和多爾袞沒有私情,我是不相信的。如果莊妃沒有委身多爾袞,多爾袞至少還是會作出一些努力的,但他沒有動福臨帝位,就是證明他們是一對露水夫妻。而且這在清廷上層還可能是半公開的。

康熙沒有辦法下葬皇祖母,就是因為莊妃有過二個男人,死前孝莊就不肯和皇太極合葬在一起。直至雍正才下葬,而且只有孝莊的墓碑上刻有“二龍戲珠”,實質上就是孝莊一妻多夫的意思。

一龍即皇太極,另一個龍即多爾袞,孝莊自己都不避諱,需要我們後人掩飾嗎?


南雷霆峰


多爾袞手握大權,卻做了一個心不甘情不願的“周公”,死後當了幾個月短暫的追封皇帝,就被順治帝挖墳開館剖屍,這種省生前死後強烈的反差,使得後人不停地去猜測,多爾袞為什麼在距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時,止步不前了呢?


很多喜好浪漫的人就開始猜測,多爾袞這麼做,可能是英雄痴情,難過美人關,以致於最後拱手讓江山。

這位美人,就是順治皇帝的親孃孝莊太后,年輕時號稱“滿蒙第一美人”的一代傳奇太后大玉兒。


大玉兒和孝莊太后無奈而又悽苦的愛情經歷,大部分都是經過宮廷戲劇和民間野史渲染出來的。根據滿蒙習俗,兩個人之間可能是有私情,但是絕對談不上感天動地的苦命鴛鴦。


多爾袞始終無法稱帝,還是應了那句話“時也命也!”


首先在於滿清內部,多爾袞的實力還不沒有到壓倒性的地步。


滿清軍力主要集中在八旗中。每一旗的旗主都有各自的擁戴對象。多爾袞的支持者主要來自於自己掌管的兩白旗。但其中兩黃、兩藍和兩紅這些實力都不支持多爾袞。他們要麼支持各自的擁戴對象,要麼是皇太極在世時的心腹,支持皇太極的直系子孫上位。以兩股勢力單挑其餘六旗勢力,多爾袞也知道,勝算不大。


而且,愛新覺羅氏聯姻頻繁的蒙古貴族,尤其是科爾沁為首的貴族,也會擁戴和他們有著血緣關係的愛新覺羅男性。各種勢力糾結在一起,牽一髮而動全身,即使多爾袞是其中勢力最強者之一,也無法掌握全局。一不小心,陷入內亂,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兩代人的心血就會付之一炬了。畢竟,當時的大清還是一個新興的地方政權,根基未穩。


其次,在對外局勢上,面對昔日強大的敵人大明,滿清也是壓力重重。


當時崇禎皇帝要同時對付內部的農民起義,還要處理遼東境內大清入侵的壓力,可謂舉步維艱,艱難重重,但是善戰的女真人也不覺得多輕鬆。要不是後來吳三桂倒戈,直接引得清軍入關,大清的江山建立也不會如此順利。


即使拿下了北京城,大清的局勢也不樂觀。南方反抗清廷的大軍,逃到南方的朱明殘餘皇室,還有各地紛紛不息的叛亂,都使得清廷內部有人膽怯,希望回到老家,固守一畝三分地。

所以,多爾袞面對的局勢是內有虎,外有狼。要把虎牙對外,唯一的辦法就是達到一個平衡的局面。順治帝福臨是最好的選擇之一。母親孝莊太后來自蒙古科爾沁,能夠安撫蒙古王公;他是皇太極的兒子,扶持福臨上位,皇太極的舊部以及那些早就歸順的漢族大臣也認可父死子繼的方式。而多爾袞得到輔政權力,實際上享受皇帝的大權,那麼這種局勢就是最好的平衡。


政治上講究得最多的不就是制衡之道嗎?


福臨做到皇位上,就是最好的制衡籌碼。這種局面,對多爾袞本人也是有利的。只要不觸及底線,他就是那個最安全的無冕之王。


多爾袞不稱帝,不是因為對某個女人有很多很多的愛,而是因為現實條件不允許。


最為致命的一點就是,多爾袞並不長壽。常年的征戰、風餐露宿、毫無節制的美人相伴的生活,導致了多爾袞在38歲的時候就告別了人世。他的離世,使得順治帝迅速掌握政權。雖然礙於多爾袞的功勳,順治帝壓抑住內心的厭惡,追封多爾袞為皇帝。但是僅僅過了兩個多月,多爾袞就被人告發輔政期間居心不良,順治皇帝就拉起了自己報復的大劇。


這個過程中,孝莊太后不發一言。如果兩個人真的曾經有很深的感情,孝莊太后估計無法忍受兒子的清算。要知道,一百多年後的乾隆皇帝,承認了多爾袞的功勞。那麼同一時代的孝莊太后不可能不明白,多爾袞在問鼎江山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後人附會的愛情,不過是老百姓寬慰人生的單相思罷了。


熊沾沾


受《孝莊秘史》、《長河東流》等戲說成分濃厚的清宮劇影響,有關多爾袞不篡位稱帝的原因,往往被塑造成是多爾袞與孝莊太后之間青梅竹馬的感情糾葛,才促成了順治皇帝繼位的結果。

清朝初年的野史紀聞,則是靠刻畫多爾袞和孝莊之間的不正當關係,來醜化滿清女真異族的統治。因為按照漢人的婚姻習俗,小叔和嫂子是絕對不能睡到一個被窩裡去的。

這也是文人們慣常使用的手段,即便弓馬騎射打不贏你,可我們手裡還有寫字的筆不是?用寫的也要把你搞臭!就好比是現在創造一些負面緋聞,來打壓同行的生意。

市井百姓茶餘飯後侃大山聊聊天,也就當是逗個趣。可真要把多爾袞沒有當皇帝的原因,跟孝莊扯到男女私情那檔子事上,那可就太低估皇權鬥爭的複雜性了。

多爾袞要當皇帝,至少有兩次機會。

第一次是皇太極去世的當口。

當時的情形極為複雜,但說到底還是要憑手裡的槍桿子說話,因而皇位歸屬的焦點,集中到了最有實力的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身上。

多爾袞掌握著正白、鑲白兩旗,更有一母同胞的阿濟格、多鐸兩個親兄弟助陣。他們都是十分熟練於帶兵打仗的猛將,日後追擊李自成大順軍從北京到西安的是阿濟格,而多鐸更是直接滅掉南明,生擒了弘光帝朱由崧。

豪格的本錢,是皇太極手裡親自統領的正黃、鑲黃、正藍“上三旗”。

皇太極執政期間,對滿清的權力機構進行了大幅度的漢化調整,雖然沒有規定下來一定是由嫡長子繼承皇位,但父死子繼的想法已經深入人心。於是以索尼為首的兩黃旗大臣,堅決力挺豪格當繼位人。

剩下掌握正紅、鑲紅兩紅旗的代善,以及鑲藍旗主濟爾哈朗,沒有立刻表明立場,此時成了多爾袞與豪格雙方拼命拉攏的對象。

這樣的局勢,動起真格來多爾袞也沒有把握自己就一定能穩操勝券,即便靠殺戮打贏,估計得到也只是個殘破不堪的江山。把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人積攢起來的滿清基業耗損大半,他還拿什麼去跟關內的明王朝叫板呢?

多爾袞的想法,其實是各股勢力心照不宣的共識。

圍繞著皇位的歸屬爭歸爭,但是儘量避免內耗,甚至大規模的流血衝突,保全滿清政權的整體實力,則是他們共同的底線。

於是,在各方實權派人物的妥協下,多爾袞和豪格雙方都放棄了爭奪,皇位最終讓皇太極和孝莊的幼子、年僅7歲的福臨“撿了漏”。

為什麼選孝莊的兒子福臨呢?

因為孝莊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落,背後有龐大的母家勢力做支撐,是滿蒙同盟最需要拉攏的對象。由帶著科爾沁血統的福臨繼承皇位,就能把憑藉科爾沁部落在草原的影響力,進而將整個漠南的蒙古諸部落牢牢地綁在滿清的戰車上。

況且,福臨當時只有7歲,根本不能行使皇帝的權力。

多爾袞退而求其次,獲得攝政王的頭銜和實權,初期還顧著一點阿敏、濟爾哈朗和豪格的臉色,但隨著他立下入關佔領北京城的功業,威望一步步提升,到後頭他這個攝政王雖然沒有皇帝之名,但卻實際行使著皇帝的權力。

這點可以從多爾袞由“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的名號漸變中,看到他在清廷中權力的逐步提升。

而整個過程,孝莊對多爾袞採取的都是妥協和籠絡的手段。

這個女人十分善於隱忍,曉得兒子順治把握著皇帝的名分,只要捱到年齡足夠大的那天,就能水到渠成地接收多爾袞所有的權力。

除了看似被動的時間優勢外,更讓孝莊為未來充滿信心的,是多爾袞儘管討了很多個老婆,但卻一直沒能生出個兒子來,膝下只有一個女兒。

沒有兒子,多爾袞便沒有了對將來的指望。即便下狠心去搶侄子的皇位,到死也只能從近支宗族中過繼兒子當繼承人,到頭來給別人做嫁衣不說,還要揹負上叛逆的罵名,實在是划不來。


劇透歷史


多爾袞不篡位就是因為他沒兒子。篡了位也是白搭。

順治登基,清兵入關,多爾袞先後被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地位崇高自王莽以來未有,而初入北京時新降的明朝士庶也是將他是為“皇帝”的,據《清史稿•睿忠親王列傳》記載:

“明將吏軍民迎朝陽門外,設鹵簿,請乘輦,王曰:'予法周公輔衝主,不當乘。'眾以周公嘗負扆,固請,乃命以鹵簿列王儀仗前,奏樂,拜天,復拜闕,乘輦,升武英殿。明將吏入謁,呼萬歲。”

說明多爾袞一直以周公自命,雖然沒有坐上天子的法駕,但是卻接受了百姓的嵩呼萬歲。此後多爾袞的權力越來越大,並將昔日的對手南明諸帝、肅王豪哥等人逐漸消滅真正做到了唯我獨尊,要想登上帝位絕非困難,但是多爾袞最終還是沒有走出這一步,因為對於他來說,登上帝位就要面臨一個讓他很無奈的——乏嗣無後。

多爾袞有六妻四妾,但只有他的第六位福晉朝鮮李氏生養了一個女兒東莪格格。之所以多爾袞雖然妻妾眾多但是卻膝下無兒的原因就是在於他的身體一直非常不好,據說是有“風疾”或是“心悸”這種毛病,而且至少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朝鮮王朝使臣的紀實日記《沈館錄》中記載,多爾袞曾經向其好友,昭顯世子求藥,這個藥就是“竹瀝”:

“俺荷國眷(指昭顯世子)愛時深,世子之待俺,亦至其欲生不欲死之意,見俺有痼疾,非竹瀝難治,而蒙惠得服便見其效。但此物非此地所產,不得不求之於館 所者。”

竹瀝清肺降火,滑痰利竅,主治用於肺熱痰壅,驚風,癲癇等病。多爾袞對竹瀝如此渴求,可知他病得確實不輕。入關以後,就更是離不開這味藥材,據談遷《北遊錄》記載其目睹:

“衛輝淇縣多竹。攝政王煎竹瀝。初課民煎。每巨竹可獲瀝十斤。後疑其偽。令民輸竹於京。以風日所暴僅煎六斤。淇之人苦於役。費甚矣。”

而且多爾袞身體不好在當時不是秘密,而是無人不知的事情,甚至也成了政敵攻擊他的把柄之一,比如肅王豪哥就多次罵他是“病夫”,而且還公開的說過:

“和碩睿親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壽幾何而能終其事乎?設不克終事,爾時以異姓之人主國政,可乎?”

所以,對於多爾袞來說,他可以憑著自己的手腕指點江山,睥睨群雄,但是生孩子的問題上最終是要看老天爺的恩情。所以多爾袞在東莪格格降生之後就恐怕對自己“乏嗣”的宿命有了準備,於是就就過繼了同母弟多鐸的第五子多爾博為養子。多爾博的生母是多鐸的側福晉博爾濟吉特氏,乃是孝莊太后的親侄女。看來是考慮到雙方的利益做出的選擇。

順治七年(1650A.D.)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諡為“成宗義帝”。但僅僅三個月後,親政的順治帝就下旨將多爾袞撤享、削爵,也就是剝奪多爾袞一切頭銜,並掘墓鞭屍。一時間人心惶惶,甚至將這一事件比之為秦始皇車裂假父嫪毐。而多爾袞的親信被徹底清算,養子多爾博廢去睿王,被勒令歸宗並貶為閒散宗室。孤女東莪格格被交付信郡王府管制,不久又被流放至蒙古。

直到百餘年之後乾隆帝方為多爾袞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順治帝。

晚年的孝莊太后。歷史上孝莊太后從未以“美貌”而聞名。

多爾袞死後被順治帝以霹靂手段清算,所以沒有留下任何畫像。清初一位宗王的畫像。


陳大舍


我認為多爾袞之所以不篡位做皇帝首先是為了維護集體的利益,再者,自身的利益也得到了滿足。

一、維護集體利益

1643年9月,皇太極突然病逝,由於生前並未確立皇位繼承人。由此爆發了“帝位之爭”。當時爭皇位的兩大主角分別是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豪格是皇太極長子,按理說他應該繼承皇位,可當時的滿清朝廷並沒明確規定這一制度。因此多爾袞才能參與“爭位”。

多爾袞與豪格的兩派爭鬥中,各旗旗主與大臣紛紛表態,豪格得到了正黃、鑲黃、正紅三旗的明確支持,索尼、圖爾格、鰲拜等大臣也擁立豪格,多爾袞也不甘示弱,有豫郡王多鐸和英郡王阿濟格的兩白旗及其他大臣的鼎力支持。雙方相持不下,到了拔劍弩張就要開打地步……。《清實錄》記載:“太宗儲嗣未定,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不過最終還是沒打成,在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建議下,雙方讓步,最後立六歲的皇子福臨為帝,即“順治皇帝”,多爾袞與濟爾哈朗為“攝政王”。


我認為多爾袞之所以妥協不打,首先,雙方實力旗鼓相當,要打不一定打得贏,一旦開戰,有損傷自不必說,朝局也將陷入混亂……。在當時,清廷一致的目標是“入主中原”。當時中原各地起義不斷,明軍正在全力“剿匪”,這時正是能否“入主中原”的關鍵時刻。如果開戰,這一目標或將成為“泡影”。所以我認為,從大局考慮,多爾袞選擇了放棄。這也是豪格和其他旗主及大臣的一致看法。

二、自身利益得到滿足

清軍入關以後,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雖然沒當皇帝,可實際上獲得和皇帝一樣的權益,甚至超過皇帝。在當“攝政王”期間,在政治上獨裁專斷,用人唯親,國家大事基本上決於他一人。在軍事上,在接管了“小皇帝”掌管的正黃、鑲黃兩旗後,成為實力最強的旗主。軍政大權集於一身,順治皇帝成了“擺設”。

在這樣的情況下,多爾袞還需要當皇帝嗎?或許他有想過廢掉皇帝,或許他認為時機不成熟,畢竟當初的協商是隻當攝政王。如果篡位,必定會引發爭鬥。再加上“天不假年”,多爾袞只當了6年攝政王,1650年,多爾袞因墜馬受傷後病死。相當皇帝也沒機會了……。

至於說多爾袞不篡位有沒有“孝莊”的因素,我認為多爾袞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在政治利益面前應該是不會摻雜“兒女情長的”!


太陽11


政治家的鬥爭怎麼會牽扯愛情這種東西,像多爾袞這種政治中心的人物,每一步考慮的都會是利益,絕對不會摻雜感情,一旦感情用事,下場可能就是身死族滅。因為一個女人就放棄皇位,也就中國的電視劇敢這麼胡編,多爾袞不當皇帝的原因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做不到。原因如下:


第一,到了宋以後帝王的統治技術登峰造極,大臣是沒有篡權的能力的。多爾袞的權力大,歷史上權力比多爾袞大的人多了去了,但是整個中國歷史能成功篡位的權臣有幾個呢?漢代的王莽算是一個吧,三國時期的司馬家族也算是,唐朝以後好像就沒有權臣能夠篡權的例子了。因為中國先期的統治技術還不夠完善,大臣們還可以形成自己的獨立勢力,但是到唐以後,帝王的統治技術越發的完善,尤其是宋朝開始限制武將,以文制武,讓大臣們連造反的能力都沒有了。雖然大臣們可以結黨,但都是在皇帝的控制之內,所謂的結黨就是皇帝在玩權力的平衡,根本沒有反抗皇權的能力。張居正權力很大,但是還有其他文官勢力制衡他,而且張居正還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所以中國越到後期,帝王的統治技術越完善,權臣越不可能篡位。


第二,多爾袞的實力不夠,當時的滿洲人還是實行八旗旗主共治的局面,多爾袞的勢力根本不足以壓倒那幾旗。他要是想廢掉順治自己登基,那麼他就要面對其他旗主對他的群起攻擊,實力不足而強行登基,完全是自己作死。多爾袞是不會這麼傻的。順治在位名正言順,而多爾袞就不行。別小看這個名正言順,這在古代就是最大依憑,幾大旗主也接受。多爾袞登基就是篡位,實力不足就篡位,這和自殺沒有區別,多爾袞稍微有腦子也不會幹這樣的蠢事。


第三,多爾袞是個明白人,知道當時滿洲人的實力還是太弱小,想佔領中國就根本不能內亂。孝莊也是明白人,知道自己的兒子想順利長大,不被其他的旗主和兩黃旗的權臣暗殺,就要找到一個強力的政治同盟,這個同盟最佳的選擇就是多爾袞。順治還小,多爾袞可以做事實上的皇帝,當個曹操一樣的權臣,孝莊也可以憑藉和多爾袞的聯盟壓服其他潛在反對勢力,保證自己兒子順利長大。因為當時的滿洲人的眼光已經不再侷限於東北而是想佔領全國,所以完全不能有任何內耗產生。就這樣兩個明白人聯和起來統一了全中國。


權力的背後都是利益和算計,根本容不下所謂的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