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让人不舒服,不能让人感觉到挤压

这一章是《道德经》的分水岭,前面属于《道经》,从这一章开始则属于《德经》。前者侧重于道,而后者侧重于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上等的德行是看不出有什么德行,自然而然。因为,德行已经融入他的生命,成了他生活的方式、生命的本能,他不需要遵循什么规范,一言一行自然能利益别人。所以,上德是一种无为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有大德而不执著,能让万物得到利益,却不觉得自己了不起,一切都顺其自然。他勤修德,但行为中没有勤修德的痕迹,已经跟德行融为一体了。所以,真正的上德接近于大道,证道者的行为便是上德。其中,道是本体,是内在的,我们称之为内证功德。上德则是内证功德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外在的,是证道者对社会的贡献。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让人不舒服,不能让人感觉到挤压


《菜根谭》中说:“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神神道道的人不是证道者,没有达到最高境界。真正的证道者看起来很寻常,没有证道者的样子,跟寻常老百姓差不多。但是,跟他相处的时候,你自然能感觉到他的不同。因为,他的言行总会像春雨润物那样滋养你,你会觉得非常舒服。他没有一点架子,也没有一点机心和功利,做什么都会为人着想,对人很好,总会让别人觉得舒服开心。这种人就是上德之人,他必定成功,必定能做成大事。

上德不是“要怎么样”“该怎么样”,那些规则都只是表述,目的仅仅是告诉你方向,告诉你如何辨别是非,告诉你如何趋向大美,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德行本身。有些人看不出有什么德行,但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合道,所有人跟他在一起时都很舒服。有些人虽然严守道德规范,用有意的、有相的戒律来约束自己,你看不出他有什么道德上的毛病,但你跟他在一起时就是不舒服,这就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他也有一定的德行,但他的德行更像是一种知识,还不是得道者的德行,不是他的生活方式,不是他生命本有的东西,也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德行。简言之,一看就知道很优秀、德行很好、非常高尚、值得学习的人,实际上不一定合道,不是上德之人。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让人不舒服,不能让人感觉到挤压


禅宗强调“扫除悟迹”,我也写过一首偈子专门描述悟境:“俗女即素女,扬尘在俗途。惬意三潭月,不求契如如。”其中的“契”是向往的意思,那种惬意朗然的境界本身就是如如之境,不用再去向往和寻找另一个如如之境。前面讲到的“善行无辙迹”也是这个意思,最好的行为看不出痕迹,看得出,就没有达到最高境界。

还有一种人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总是以德压人,这种人的德行也不够。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让人不舒服,不能让人觉出一丁点的企图和挤压,否则就不是上德。反之,如果做任何事都让人很舒服,觉不出任何的企图和挤压,却仍有合道的智慧,就是上德。

当然,有时也有例外。比如,有些得道者有特殊因缘,必须站出来倡导一些东西,必须成为榜样和典范,让人们向他学习。这时,我们就不能说他们“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了。因为,他们的目的是改善社会风尚,这要另当别论。老子的“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一般是针对个人修养的。老子否定的,只是那些作意地对自己进行道德约束,希望自己的某种德行能成为社会标杆的人,因为他们执著于名相,执著于德行的概念,执著于别人的评价,他们的德行还不是从心而发的。

文:雪漠 (xue mo) 节选:《老子的心事—雪煮〈 道德经〉第二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