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禾:居民財富焦點極可能轉向股市

(原標題:居民財富焦點極可能轉向股市)

陳嘉禾

時光荏苒,日曆又翻到了新的一年,在2020年,投資者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概括而言,包括以下九個方面。

虛擬貨幣

仍然是糟糕的投資

儘管虛擬貨幣在2019年的上半年展開了一波反彈,但是在下半年繼續走出了糟糕的行情。目前,以比特幣為首的虛擬貨幣,其價格較2017年底創下的最高紀錄相差甚遠。

面對從2017年開始疲軟的虛擬貨幣,我在一些論壇上看到,投資者開始認為,這種資產可以抄底,理由是:已經跌了那麼多,難道不是個機會嗎?但是,儘管低價格是投資盈利的要訣之一,它卻是有前提的:價格低的東西必須是優秀的資產。

對於虛擬貨幣來說,其本身根本不是資產,既沒有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實體資產,也沒有像法幣那樣的國家信用背書,更沒有像黃金那樣限量供給。這種類似空中樓閣的資產,在沒有資產基礎的支撐上,談論任何價格或者估值,都是很難找到意義的。因此,儘管虛擬貨幣已經較歷史最高點有所下跌,但是對謹慎的價值投資者來說,仍然不應該把它看作應當考慮的投資標的。

債券市場

食之乏味棄之可惜

在2019年,債券市場出現了小幅的上漲,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從3.22%下降到3.14%。從歷史水平來看,這個收益率並不高,只有2008年、2016年等幾個時間的收益率顯著低於這個水平。

但是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整體增長速度在緩慢下降,基準利率不斷下行,貨幣政策不斷趨於寬鬆,而通貨膨脹除了豬肉價格造成的結構性影響以外,也沒有大幅上行的趨勢。從這個角度來看,債券收益率走低,似乎又有其支撐。因此,從整體債券市場的投資回報來看,這可以說是一個雞肋型的市場:食之乏味,但是棄之又很可惜。

中國經濟

仍有巨大發展潛力

儘管最近幾年,中國市場的整體增長速度逐漸放緩,但目前6%左右的GDP增速,仍是全球最高水平之一。而且,需要意識到的是,6%左右的GDP是在中美貿易戰、金融主動去槓桿、房地產市場主動降溫的三重壓力下取得的。這也就意味著,一旦形勢好轉,中國經濟的增速極可能再次上揚。

從發展潛力來看,中國經濟的潛力仍然巨大。目前,中國人均GDP尚且不到1萬美元,而國際發達經濟體則多在5萬美元到6萬美元區間。從許多細分行業來看,中國的行業發展水平也離成熟經濟體相差甚遠。舉例來說,中國千人汽車保有量僅170輛左右,成熟經濟體一般在500輛到600輛;中國駕駛員人數的年增速仍然維持在7%附近,而美國早在上世紀50年代,駕駛員的增長速度就只有3%到4%之間;中國的人均保費僅有成熟經濟體的十幾分之一,而再保險的分保率僅有其1/3左右;中國人在2019年飼養了大概1億隻寵物貓和寵物狗,而美國儘管人口只有中國的大概1/4,但貓和狗大概1.8億隻;英國有大概500個機場,法國大概也是500個,而人口多了大概20倍、土地面積是前者幾十倍的中國,機場總量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動輒管理數萬億美元,而中國最大的一些基金公司,目前只管理了幾千億人民幣。如此種種,只要投資者細心做比對,就會發現中國的發展潛力,仍然不可限量。

居民財富焦點

可能向股票市場轉移

當前內地股票市場最大的一個邏輯,就是居民的財富焦點可能向股票市場轉移。

首先,從內地居民可以投資的品類來看,股票市場是機會最大的一個。房地產市場經過多年的大漲,目前一線特大型城市的房租回報率普遍已經在1%到2%之間,房地產的價格已經太高。從國家政策來看,“房住不炒”也很難讓房地產成為下一種大漲的資產。同時,以P2P行業為首的金融行業兌付危機,導致投資者對動輒15%以上的固定回報,慢慢失去了信心。五六年以前,許多投資者認為“為什麼我要投資風險資產,某P2P平臺給的15%的固定收益很好”。但是,現在大部分居民對非正規金融機構的產品,抱有極其懷疑的心態。

這種懷疑的心態,甚至波及到了一大批正規運營的小型金融機構身上。我有一位做私募基金的朋友,儘管管理規模達到10億,且一直合規經營,業績也頗為穩健,但在給私募公司尋找新的辦公場所時,竟然連續遭到多家寫字樓婉拒:我們不租給小投資公司,上門鬧事太厲害。

此外,海外資產對內地投資者的資產配置來說,也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一方面,仍然存在的部分資本項目投資管制,使得資金出海不那麼容易。另一方面,海外市場投資在過去多年中,並沒有給投資者賺到多少錢、帶來多少財富效應,因此也不容易吸引投資者大量配置。

因此,在居民投資並沒有太多的方向,尤其當房地產市場從狂熱到理性的時候,居民的配置重點很可能會向股票市場持續轉移。這個從“房地產和其它資產到股票”的投資邏輯,可能是當前、甚至未來幾年股票市場最大的邏輯,是投資者所必須重視的。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