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是怎麼躲過二叔朱高煦的埋伏順利繼位的呢?

福垊


永樂皇帝朱棣,為穩定北疆,雖已六十多歲,仍不聽勸告,率軍第五次北征,最終,他因病重,死在了班師回朝的途中,自此之後,明宣宗朱瞻基的父親,監國多年的太子朱高熾,登基為帝,他雖僅在位十個月,卻被奉為仁宗的廟號,但是有人卻並不開心。

朱高熾的二弟朱高熙,多次與其父朱棣,在戰場上作戰,立下無數戰功,還曾救過朱棣的命,所以朱棣對他十分喜愛。朱高熙軍權在手,加上朱棣的喜愛,造就了其奪位的野心。

朱高熾心地慈善,在朱高熙就藩期間,朱高熾曾多次勸說安撫朱高熙,但是他卻總是不為所動。所以說,在朱高熾的死訊傳到他的耳中之時,可以想象他是多麼的激動,他認為最好的奪位機會來了。

因為朱高熙當時身處山東樂安,臨近京城,而反觀朱瞻基,他當時遠在南京,所以朱高熙認為,他無論如何都可以提前返回京城,並且在朱瞻基返回京城的路上,埋下伏兵,將其截殺,然而,最終的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朱瞻基不僅順利的趕回了京城,而且繼承了皇位。

那麼朱瞻基又是怎樣巧妙的躲開朱高熙的埋伏,順利返回京城的呢?在我看來,可能有這麼幾個可能:

1、提前回京,早於朱高熙的佈置

明仁宗朱高熾,在其尚是太子之時,朱棣多次北征或北行,他被命監國,對待朝堂政務,盡心盡力,殫精竭慮,耗盡心神,可是朱棣卻並不十分喜歡他,這讓他很抑鬱。

另外,據記載,朱高熾身體過度肥胖,已經嚴重到影響生活的地步,這使得他的身體狀況並不好,而且,在當上皇帝之後,朱高熾過度放縱自己,這對他的的身體,無疑是雪上加霜。

朱高熾自然瞭解自己的真實狀況,所以在自己病重時,他很有可能提前通知朱瞻基,讓朱瞻基儘早趕回京城,所以在朱高熾傳出死訊之時,朱瞻基已經先於朱高熙的佈置,返回京城,繼位為新帝。

2、預先得知伏擊點,小道回京

朱高熾、朱瞻基父子二人,雖然心存仁善,但是他們都不傻,反而是十分精明,更何況他們早就知道朱高熙的野心,所以朱瞻基很有可能,事先已經知道了朱高熙要伏擊自己,對於險地,朱瞻基自然會有所應對。

朱瞻基很可能有意識地躲開大道,轉而通過小道,到達京城,亦或者是朱高煦行動有所遲緩,並沒有來得及準備好,埋伏在所有的道路之上,從而錯失了大好機會。


娜娜聊古今


朱高煦的陰謀

公元1925年5月29日,剛剛當了10個月皇帝的朱高熾不小心崩了,消息傳開後,這個老實人的死亡讓很多人非常悲傷,除了他的親弟弟漢王朱高煦。朱高煦同志是個很有理想的中年大叔,丫從青年時代就一直想當皇帝。

可惜這孫子行伍出身,雖然和勳貴關係親密,但一直和文人不對付。搞奪嫡這種娛樂活動大家都懂的,不止要皮厚心黑無下限,還得心眼兒夠用。得罪了文人的漢王在奪嫡過程中一直表現的很智障,所以喜聞樂見的奪嫡失敗,還被扔到了山東就藩。

然而世事就是這麼無常,大哥朱高熾剛上去10個月就掛了,本來大哥掛了也輪不到他當皇帝,可偏偏這時候太子朱瞻基沒在北京,被派到南京去出差。於是朱高煦先生的心裡有了個計劃。

已知條件為太子在南京,老子在山東,首都在北京,可得第一步推論為山東離北京近,南京離北京遠,所以太子不可能比我早知道皇帝駕崩的消息;進而可以得到第二步推論太子必然需要趕回北京繼位,而他想回北京必然得經過山東;最終他得到了結論,老子只需要在山東蹲草叢掛掉太子,皇位依然是我的!計劃通!

卡臉的現實

找到人生希望的朱高煦先生馬上安排了大量人手,由自己親自領隊,在通往北京必經之路邊的草叢裡潛伏了下來,就等著大侄子騎馬經過時大喊一聲“德瑪西亞”,然後手起刀落走上人生巔峰。

蹲在草叢裡的朱高煦帶著油膩中年之微笑一直遙望著南方,他等啊,等啊,等啊,一直等到6月下旬,身上都長蝨子的草叢煦終於等來了一個晴天霹靂,太子朱瞻基於6月18日抵達北京良鄉(現在房山區),人家祭天登基了!

渾濁的淚水從朱高煦顫抖的臉龐滴落在地上,他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無功而返,無數次滿懷希望的奮起,無數次被殘酷的現實鎮壓,命運何其不公!人生何其無奈!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千古的謎團

朱高煦先生慘烈的經歷除了讓他自己自暴自棄的造反外,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團,太子到底為什麼沒被他截住?所有已知條件都在那擺著,太子不可能比朱高煦更早得到消息,也沒有秘不發喪一說,否則朱高煦也不會安排截殺,況且他在皇宮裡有不少內線,根本瞞不住。


那麼是朱高煦先生興奮之下埋伏晚了或者出錯了嗎?顯然可能性也不高,這傢伙雖然很二,但畢竟行伍出身,打埋伏這種事情玩的還是很溜的,而且古代就那麼幾條路可以走,出錯的幾率很小。

百思無果的情況下後人開始出現陰謀論的想法,既然朱瞻基不可能躲過截殺,那麼就剩下一個可能,他提前知道了父親的死訊。事實證明朱瞻基不是半仙,沒有掐算占卜的本事,真相就只剩下一個!他謀殺了自己的父親!

吐槽機的推測

吐槽機向來不是陰謀論的支持者,這次也不例外,從犯罪心理上將朱瞻基完全沒有作案動機,那個位置早晚就是他的,他老爹身體一直不算好,他自己又很年輕,根本沒必要冒那麼大風險玩弒君殺父的勾當。

我個人的觀點是真相其實就隱藏在史書中,關於這段歷史《明史》是這麼記載的:

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

翻譯過來就是那年的四月朱瞻基被派到了南京,5月28日仁宗皇帝身體出現了問題,下詔讓他回京,次日仁宗駕崩。6月18日朱瞻基回到了北京,接受遺詔,入宮給父親發喪,之後登基。

這段內容裡有兩個很重要的信息,首先良鄉是在北京的西南側,而正常從南京返回北京應該在東南或者正南進入,走西側絕對是繞遠的。在國無君主的情況下,朱瞻基通常應該避免節外生枝,直線入京。

其次就是入京的時間問題,5月28日仁宗發信召回太子,這麼緊急的事件一般會走600里加急(明朝應該沒有800加急的條件),南京到北京距離大約2200裡,那麼至遲不會超過6月2日朱瞻基就應該可以收到詔書。

從2日到18日,他走了16天才到達北京,作為太子他是有驛站換馬條件的。而普通馬奔跑速度大約30裡/小時,就算他每天只跑8小時,那也有240裡。我們在把一切干擾因素都排除,他一天怎麼也能跑出200裡,也就是三分之一的送信速度。

按照這個速度他6月12日之前就能回北京,那麼剩餘那6天哪去了?或者說剩下的1200裡哪去了?吐槽機在地圖上比劃了一下,從南京出發奔開封,再經太原到保定,正好從良鄉進京,全程約3200裡,比直線回北京多了1000里路程......

所以吐槽機對這個問題的想法是:朱瞻基知道或者推測到走山東進京並不安全,所以選擇了繞過漢王勢力所在的地區,真相就是這麼簡單。


歷史吐槽機


導語

洪熙元年(1425年)5月,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僅僅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對皇位蓄謀已久的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在朱瞻基奔喪的路上設置埋伏,準備將其一舉拿下,篡奪皇位,而此時的朱瞻基卻在北平順利繼位了。未幾,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喪。高煦謀伏兵邀於路,倉卒不果。——《明史·朱高煦傳》



對於朱瞻基是怎麼躲過朱高煦的埋伏的這個問題很讓人好奇,咱們就整體解說下。



朱高煦的謀逆之心天下皆知

朱高煦是朱棣的嫡二子,勇武過人,朱棣很喜歡他,常說他“類我”。他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還曾多次救朱棣於危難,朱棣就有了“事成後立朱高煦為太子的想法”。朱棣還對朱高煦說出這樣的話:“好好努力,你大哥身體不好”,從此以後朱高煦就奔波在爭奪世子位、太子位、皇帝位的路上。

但是他的對手朱高熾大哥非常有實力,雖然外表肥胖憨憨傻傻,但心地善良仁愛,愛讀書,他的這種品德早就得到朱元璋的喜愛和一些大臣的稱讚。

成祖即位後,和眾臣商量立儲之事,看到立朱高熾為太子是眾望所歸,最終立了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煦不甘心。


漢王要去雲南就蕃,但他卻賴在南京不走,說雲南荒涼偏僻:“我何罪,處我荒徼”,朱棣又把他封到青州,他又嫌嫌棄那是個窮鄉僻壤的地方,憤憤不平:“我何罪,處我瘠土”。無論怎樣就不願離開南京。朱棣寵愛他,又忙於國事還要北伐也就無心管他了,愛走不走。朱高煦開始作妖,他多次進讒言陷害朱高熾,致使解縉冤死、黃淮入獄,多次謀取太子之位,但都以失敗告終,他私下募兵3000多人到處劫掠,還把組止他的兵馬指揮徐野驢給殺了,朱高煦僣用乘輿器物,謀逆之心世人皆知。

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棣北伐後回到南京,得知朱高煦的種種惡行,要把他廢為庶民,朱高熾求情,朱棣強令朱高煦就藩樂安州,但他仍不悔改,在作死的路上一路飛奔。在封地,朱高煦繼續緊鑼密鼓策劃謀反,為此朱高熾雖多次致書勸誡,朱高煦仍不聽。



1425年5月,朱高熾病倒了。肥胖多病的朱高熾面臨駕崩,更換天子迫在眉睫。

當時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朱高煦在樂安,朱瞻基要登基就得去北平。一直想當皇帝的朱高煦看到自己的地盤樂安正好是在南京通往北平的路上,他就利用地理優勢計劃派兵埋伏這裡,目的就是仿效父親來個“靖難之役”。他決定攔截並殺死奔喪的侄子朱瞻基,自己進京稱帝。

結果,朱高煦在路上等啊等,沒等到朱瞻基,卻等到了朱瞻基在北平稱帝的消息。



朱瞻基怎麼躲過朱高煦的埋伏的?

朱瞻基的順利繼位在歷史上是一個謎。

咱們根據史料分析下

  • 1、朱高煦打著招牌造反,朱瞻基早有防備。朱瞻基從小聰慧,他的爺爺朱棣給他請最好的老師教他治國之道,處理各種變故。從他15歲時,朱棣就親自把他帶在身邊參加戰役。朱棣帶他數次北征蒙古,分析各種敵情,使他對行軍打仗很有一手,應對事變不在話下。另外朱棣還帶他去遙遠的地方狩獵和進行軍事視察,這些都很好地鍛鍊了他。據記載,朱瞻基常常保護他父親使其免遭兩個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擊,他的父親能順利登基,朱瞻基是立了大功的。與叔叔朱高煦相比,朱瞻基更勝一籌。


  • 這次朱瞻基的叔叔在路上設埋伏,他可能早就預料到了,或者提前得到內部人員提供的情報。朱瞻基有一種可能是在自己父親還未病重時就提前進京了,也可能走小道,也可能喬裝打扮秘密行軍,反正就是還未等朱高煦設置好埋伏,他就平安抵達京城了。朱高煦自然會比叔叔先得到父親病死的消息,於是登基很快很順利。

  • 2、朱高煦雖然有設置埋伏的計劃,但是沒有機會行動。據《明史》記載,朱瞻基是接到喪報後才趕到京城的,一路上並沒有遇到埋伏。也許是朱高煦準備晚了,錯失了機會,朱瞻基順利進京。
  • (1)有一種說法,“靖難之役”觸目驚心,仁愛有才的朱高熾可不想讓歷史重演,他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為免節外生枝,他會提前把兒子招到身邊,讓他順利繼位,朱高煦根本沒有埋伏的機會。
  • (2)另外有一種可怕的說法,朱瞻基提前進京,還未等朱高熾病重,就提前下手殺了自己的父親。所以,朱高煦根本就不知道朱高熾會死的如此倉促,他就沒時間準備埋伏,於是朱瞻基就順利繼位了。

朱高煦的結局

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但朱高煦仍然不服就起兵造反,面對朱瞻基的親征他無奈投降,被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後來宣宗去探視朱高煦,卻被他一腳絆倒,激怒宣宗。宣宗命人用300斤重的銅缸扣住朱高煦,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朱高煦被烤死,他所有兒子皆被殺死。


小姐姐講史


明仁宗朱高熾是五月份病危,在南京的朱瞻基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就趕回京城,六月就登基稱帝,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路人皆知對皇位有野心的朱高煦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埋伏射殺朱瞻基,只是還沒等到人,朱瞻基就回到京城了,一切謀算都落空了,這一個月時間裡面,叔侄兩人是如何鬥智鬥勇的,朱瞻基是如何躲避埋伏刺殺,這就是謎團了。

明史對這個事記載的很簡單,就是說朱高煦倉促行動,朱瞻基不走正道,專抄小道喬裝打扮躲過了埋伏,提前回到了京城繼位。叔侄兩人這番較量中,顯然是侄子技高一籌,獲得勝利了,但是過程遠沒有這麼簡單,朱瞻基是否真的是順利繼位的,這其中是否有什麼陰謀呢!朱高熾病危之時,馬上密詔兒子回京,當時朱瞻基在南京,肯定需要時間趕路,朱高熾知道弟弟朱高煦死心不改,一直想謀反叛亂,所以秘密派人通知朱瞻基秘密回京。可是京城能有什麼秘密呢,朱高煦的內應早就佈滿京城皇宮了,哥哥病重的消息朱高煦肯定比朱瞻基早獲得消息了,畢竟朱高煦在山東就藩,按照距離上說,南京比山東遠,自然是朱高煦首先得到消息。朱高煦得到消息,興奮無比,他知道這次是篡奪皇位的絕佳時機,學習老爸朱棣靖難之役的榜樣,叔叔半路設埋伏幹掉回京的侄子,自己就可以壓迫朝廷讓他做皇帝了。所以朱高煦迅速找來武功高強的高手,設伏在朱瞻基有可能經過的地方,只是朱高煦左等右等就是沒等到朱瞻基,反而收到了朱瞻基已經提前回京登基稱帝啦,那一切都晚了。


朱瞻基怎麼就提前知道老爸要死的消息呢,所以有人就猜測,可能是朱瞻基謀殺了自己老爸,那麼要多提前就有多提前了!當朱瞻基知道老爸有病時,提前動身趕回京城,打了朱高煦一個措手不及,讓朱高煦還沒有來的及準備,朱瞻基就回到了京城,那你設埋伏當然逮不到人了,白歡喜一場!回到京城了朱瞻基,一不做二不休,反正老爸都病了,那就親自送他上路吧,自己也早點當皇帝不是嘛!這個推測還是有點道理的,畢竟皇家沒有親情,為了皇權什麼不可以做到呢!史書也沒有明白寫到底是怎樣的,也許是被朱瞻基刻意掩蓋也說不定呢!當然朱瞻基可以不殺老爸,也是能登基做皇帝的,畢竟老爸又胖又多病,遲早會完蛋自己耐心等些時間也就是啦,不過是當時朱瞻基是什麼想法,就誰也不清楚了!


不管事情怎樣,反正是朱瞻基獲得勝利,登基做了皇帝,朱瞻基技高一籌笑到最後。朱高煦很爽啊,自己就這樣糊里糊塗就輸了,不甘心啊,於是他招兵買馬真正直接起兵謀反,可是他還是輸了,朱瞻基不用多長時間,輕輕鬆鬆都平定了叔叔的叛亂。朱高煦被貶為庶人圈禁,後來朱瞻基有空就去探望這個可憐又執著的叔叔,結果叔叔看著得意的侄子,很怨恨就出腳絆倒了朱瞻基,朱瞻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找來一個大銅甕,把朱高煦摁在裡面,下面點上木柴,活活烤死了,朱高煦真的變成“烤豬”了,“朱”變“豬”,還真的挺諷刺的,朱高煦真可憐,當然也有可恨之處!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隨著電視劇《大明風華》的大火,皇太孫朱瞻基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當中,朱高治駕崩後,朱瞻基迎來了華麗的轉正時刻。

但是電視劇反應出來的歷史總是比較片面的,其實喜歡研究歷史的朋友,應該能夠知道這段歷史一直以來存在爭議。

朱瞻基有個野心勃勃的二叔朱高熙,在得知朱高治病危的情況之下,沒理由就這樣按兵不動,很多人說朱高治病危的消息是通過秘傳的方式通知朱瞻基的,所以朱高熙起初並不知道。

但是我認為這個說法很牽強,當時的北京城裡早已是佈滿了朱高熙的眼線,對於他來說京城之內哪有什麼秘密可言。

而朱高熙在山東,朱瞻基在南京,消息同時從北京發出,最先得到消息的應該是朱高熙才對。

所以生性兇悍朱高熙,不會錯過這次絕佳的暗殺機會,應該是早已布好了局,等著朱瞻基入甕才對。

只是撲了個空,等到花兒都謝了,才知道朱瞻基已經登基稱帝。

還有人說朱瞻基其實早已回京,為了能夠儘早登基,親手弒父。

對於這個說法我還是不太認同,雖然那個時代的明爭暗鬥的確是常事,但是弒父奪位這樣的罪過實在是太大了,而且從正常的邏輯上來講也完全的不合理。

當時朱瞻基已經是太子,未來皇帝的正式繼承人,又何必要冒著大不為去做這樣的事情呢?

要知道當年朱棣搶奪了侄子的江山,卻用盡一生來粉飾自己的篡位行為,早已有了前車之鑑又何必急於一時,順利選擇繼承大家認可的正統皇位才是合理的選擇!



那麼朱瞻基又是怎麼躲過二叔朱高熙的埋伏順利繼位的呢?

我的觀點很簡單,其實當時朱高煦的確做好了埋伏,只是朱瞻基技高一籌,通過繞行的方式避開了二叔的埋伏。

史記上有過記載: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宗仁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

從史記中,我們可以知道,4月份的時候朱瞻基就被派往了南京,5月28日朱高治身體開始不適,讓朱瞻基回京,第二天就死了。

而朱瞻基回京登基已經是6月18日的時間了。整整20天的時間,按照當時的速度,至少是晚了一週的時間。

所以朱瞻基一定不是從正常的路線回京的,應該是走了很多小路繞道而行。

看來朱瞻基是早已算好了二叔在途中的埋伏,他的籌謀技高一籌,因此躲過了暗殺,成功登基!


東方大史


這個問題可以稱之為是一個歷史懸案,至今沒有定論,誰也不能確定朱瞻基是如何躲過朱高煦的埋伏順利繼位的。但是綜合學者們的分析,大致有兩種說法,我們來分析下對與不對。

朱瞻基早有防備,繞路回京說

朱高煦一直對哥哥朱高熾和侄子朱瞻基抱有不滿,或者說是嫉妒。曾經戰功顯赫的他本以為朱棣會讓自己當太子,確實朱棣在戰場上也親口允諾過他,會讓朱高煦當太子,後來卻是立朱高熾為太子,這樣看來,朱棣當時所說立朱高煦為太子應該是因為朱高煦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一時激動所說,並非出自內心。

朱高熾被立太子後不久,朱棣又學朱元璋立自己的孫子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孫,這時,朱高煦就同時對父親朱棣、哥哥朱高熾、侄子朱瞻基心存不滿,產生仇恨心裡。

接著他就開始張羅謀反,大肆招兵買馬,朱棣知曉後差點將其貶為庶人,幸好為人宅心仁厚的哥哥朱高煦替他求情,他才逃過這一劫,可這貨卻不知道感恩戴德,反而更加張狂。不久讓朱棣從京城攆了出去,去到自己的封地樂安。

朱棣北伐途中猝死,朱高熾繼位不到一年也就追隨父皇去了,而太子朱瞻基這時候卻奉命在南京祭奠朱元璋,皇位懸空,這朱高煦終於又看到了機會,於是準備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將其截殺,然後自己登基稱帝。而朱瞻基早就預料到這個叔叔會對自己下手,因為他有前科啊,所以朱瞻基就偷偷繞道回京了,可惜朱高煦在官道上一連等了好久,始終沒見到影子,眼見黃花菜都涼了,這時朱瞻基繼位登基的詔書已經到了他的封地。

我們來分析下,朱瞻基繞路的可能性,首先,朱高煦的封地處於山東樂安州(朱高煦死後改武定州),正好在南京於北京中間,三個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大致成一條直線,而過去交通方式無非兩種,陸路騎馬走官道、水陸乘船走京杭運河。水陸較慢,這對於朱瞻基急於登基來說,可以排除。那就只有騎馬走官道了。

現在有一個前提就是朱高煦和朱瞻基誰先得到朱高煦駕崩的消息,按常理分析,朱高煦離北京近,應該先得到消息,那麼他勢必會提前去做好截殺部署,北京到南京1000公里(直線距離)而5月28日朱高熾身體出現了問題,下詔令朱瞻基返京,次日朱高煦就駕崩了,如果八百里加急,朱瞻基應該六月初就收到返京詔書了,自然朱瞻基貴為太子肯定不會像驛卒傳遞十萬火急軍情那般可勁兒跑,但事關重大他起碼一天也能跑個二三百百里吧,按三百里算,他7天時間也就到北京了,這樣的話朱瞻基應該在6月10日左右到京才對,但是他6月18日才回到北京,這說明中間肯定是耽擱了,那就只有一個原因,他繞路了。所以朱高煦半路截殺失敗。

朱瞻基為了提前繼位,無情弒父說

史書記載,朱瞻基在4月14日奉命離京前往南京、安徽祭奠祖陵,他沒按照既定日程操作,直接奔南京去了,在他接到返京詔書之前,南京城就已經有朱高熾殯天的傳聞了,這是解釋不通的,在那個信息傳遞落後的時代,他們是怎麼知道的,難道只是猜測,那就只有一個可能,朱瞻基是事先知道的,而且當時侍奉朱高熾的太監正是朱瞻基的親信海濤,完全有這種可能,朱瞻基讓海濤設計害死朱高熾,然後自己不慌不忙的再回來登基,既然知道朱高熾已死,他就可以提前出發,這樣朱高煦自然是撲了個空,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看似這種說法很合理,實際上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朱瞻基在永樂九年就被立為皇太孫,早已是天下皆知的接班人,而其為人宅心仁厚,是不會做出這種弒殺生父的這種大逆不道之事的,但是有人也拿李世民玄武門之變說事兒,這壓根兒就沒法比,朱瞻基的皇位只有一個人跟他爭,那就是叔叔朱高煦,所以他完全沒必要殺死自己的父親,所以這種說法不成立。

綜上所述,繞路一說比較合乎常理。雖然朱瞻基登基稱帝,可截殺失敗的朱高煦卻不死心,不久他就學父親朱棣來了個清君側,可惜沒學成,一仗沒打就投降了,最後被朱瞻基用大缸給烤死了。

<strong>


古曲古風


明成祖朱棣一生生育了四個兒子,早年夭折了一個,所以活下來的僅有: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而朱棣的這三個兒子,均是和皇后徐氏所生,徐皇后是明朝開國將軍徐達的第三女。

公元1425年,洪熙皇帝朱高熾去世,從上位到去世,僅有不到10個月,朱高熾皇位來之不易,一切都源於他太過於肥胖,所以不受父親朱棣的喜歡,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一向做事果斷的朱棣猶豫了起來,但是最後還是選擇了嫡長子朱高熾。



朱高熾可能真的沒有皇帝命,剛繼承皇位,短短的9個月就駕鶴西去,當初朱棣就是怕他太肥胖活不長,而事實果真如此,按理說他去世了,皇位應該傳給他的嫡長子朱瞻基,但是,作為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對皇位早就懷有野心,在朱棣還活著的時候,他就幾次想加害大哥取而代之,朱棣要殺他,最後還是朱高熾求情,不得以朱棣把他發配到很遠的地方。


但是,朱高熾一死,朱高煦的狼子野心有顯現出來,他想殺害侄子取而代之,朱高煦覺得本應該皇位是他的,,沒想到讓這個體態臃腫又有點殘疾的哥哥搶了過去,現在眼看他不行了,又出來個競爭對手,侄兒朱瞻基,真讓他鬧心! 但是陰謀家朱高煦吸取上次爭奪皇位的教訓,這次加強了情報工作,安排了很多眼線時刻盯著朱高熾,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一旦朱高熾眼睛一閉,他便立刻在朱瞻基回來的道路上埋下伏兵,等朱瞻基奔喪路過之時,自己立刻動手,然後趁機登上皇位。


他一切準備就緒,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他就等侄子進京,他來個甕中捉鱉,把侄子抓住殺之,可是他左等右等望眼欲穿,就是等不來侄子,難道情況有變?這時候朱高煦心裡在打鼓,他覺得肯定有人透露了消息,侄子在防備他,但是他又等到了一個,讓他更心碎的消息,侄子已經捷足先登,現在已經登上王位了,現在的朱高煦除了捶胸頓足沒有別的辦法。

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將近,侄子一繼承大統沒有他好果子吃,但是他還是期待著事情能有所轉機,能放手一搏,哪知道侄子朱瞻基比他更狠,直接把他抓住之後,放在油鍋裡了,可謂是慘不忍睹啊。


佳寧姐姐說歷史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明宣宗朱瞻基的登基過程有點傳奇,有人說他躲過了二叔朱高煦的暗殺後從容登基,有人說他為了提前登基,弒殺父親朱高熾。

關於這些說法,我覺得可能性都不大,理由如下:

朱高煦暗殺說:這個說法來自《明史》,1425年四月份的時候,由於南京多次發生地震,朱高熾派兒子朱瞻基前去南京居守。五月朱高熾病危,召朱瞻基回京;六月朱瞻基回到北京登基。

史書上的說法是,朱高煦想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截殺,但由於時間倉卒未能成功。這個說法我認為是不合理的,當時朱高煦的藩地在山東,朱瞻基在南京,古代沒有電子通訊工具,朱高熾駕崩的消息必須要通過官驛快馬傳遞。

那個時候朱高煦在皇宮裡安排了很多線人,皇帝駕崩的消息如果從北京傳出來,肯定是他先知道,他完全有時間準備暗殺事宜。另外,朱高煦早有反心,他肯定不止在皇宮安排線人,南京城也一定在他的監視之中,所以朱瞻基從南京出發回北京的一個月時間裡,他不可能收不到任何消息。

有人說朱瞻基是抄小路回京,但不要忘了,朱高煦是與朱棣一起打過仗的人。朱瞻基抄小路回京這樣的低級手段,絕對不可能瞞過這位作戰經驗豐富的二叔!

朱瞻基弒父說:關於這個說法,我覺得更加不可能。朱棣搶了侄子的江山,用了大半輩子時間去粉飾自己篡位的行為,就是為了讓世人覺得他是正統的皇位繼承人。如果朱瞻基敢弒父奪位,那他的罪過比朱棣要大多了!

朱瞻基已經是太子,當時的皇儲,未來的皇帝,他完全沒有必要做這樣的事。

我的觀點

根據正史記載,朱高熾駕崩的時候,朱瞻基確實是在南京,但朱高煦為何會失手呢?我認為,應該是皇宮裡隱瞞了朱高熾的死訊,秘密召回朱瞻基。

據《明史》記載:“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

從這裡可以看出,五月份朱高熾病危,用璽書召還朱瞻基。六月的時候,朱瞻基回到北京良鄉,這時候受遺召入宮。也就是說朱高熾是在朱瞻基回京的途中駕崩,所以當這個消息傳到山東朱高煦那裡的時候,朱瞻基有可能已經過了山東了。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大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六月三日,皇太子朱瞻基從南京出發抵達北京,接受遺詔於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宣德。

關於朱瞻基的繼位之路,很多古籍的記載都頗為驚心動魄,所有問題之癥結所在就是他的那位時刻想著造反的二叔漢王朱高煦。

朱高煦是靖難之役的功臣,多次領兵擊潰南軍,甚至還曾於危難之間救過朱棣的性命,朱高煦戰功卓著,自然會受到朱棣的重視,所以對皇位暗生覬覦之心是在所難免的。

但是朱高熾以太子之位監國十數年,使得天下承平已久,人心歸附,加上朱棣的完全支持,朱高熾即位已成不爭的事實。但是對於朱高煦來講,雖然朱高熾當了皇帝,但自己還是有機會的,因為,朱高熾身體不好,活不長。而事實也是如此,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便猝然駕崩,當時皇太子朱瞻基尚在南京,而朱高煦在封地樂安(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濱州一帶)。

漢王在山東,皇太子在南京,按照常理推之,北京的皇帝駕崩後,朱高煦一定比朱瞻基要早知道這件事,所以才有了朱高煦在朱瞻基回京的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準備暗殺皇太子,然後自己回京繼承大統的傳言。

《明史朱高煦傳》裡是這麼記載的,但是由於時間倉促,朱高煦沒能成功截殺朱瞻基,因而與皇位失之交臂。

那麼面對二叔佈下的天羅地網,朱瞻基是如何逃過一劫的呢?很簡單,繞道小路回北京。

《明宣宗實錄》裡記載:

上(明宣宗)從間道行

間道即是小道,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明實錄》裡並沒有記載宣宗是為了躲避漢王朱高煦的埋伏而“從間道行”的,但《明實錄》裡的這段記載卻令人感到非常的疑惑。

仁宗皇帝不豫,以璽書馳召上還,上即日就道時南京頗傳言,仁宗上賓臣下未敢以聞,但言茲正戒嚴之時宜整兵衛而後行,或勸

按照《明實錄》的說法是,朱高熾還沒駕崩的時候,就已經下旨令朱瞻基回南京了,但是朱瞻基才剛動身北上,朱高熾就已經去世,當時南京的大臣不敢告訴朱瞻基,只是建議他最好領軍北上一方不測,可是被朱瞻基拒絕了。

而朱瞻基拒絕的理由很直白

上(朱瞻基)曰:“君父在上,天下歸心,豈有他心,且予始至遽還,非眾所測況”。

從朱瞻基所說的話我們可以得到三點至關重要的信息

一是當時朱瞻基確實不知道朱高熾已經離世,二是朱瞻基自認為從動身到回京所用時間會非常快,快到朝臣上下都根本想不到,三是朱瞻基從未覺得此次回京會遇到什麼麻煩或者陷阱,召旨只是說皇帝生病,讓他速回,並沒有說皇帝已經去世要讓他回京繼承大統,也許朱瞻基曾想過會發生這種情況,但是在沒有親眼證實之前,所有的猜測也僅僅只是猜測而已。

南京方面的大臣或許猜測到皇帝可能駕崩了,所以出於謹慎,希望朱瞻基統率軍隊北上,以防不測,畢竟歷朝歷代以來,皇位交接往往都很不太平,太子年輕可能沒想那麼多,但是臣子卻必須要考慮到任何可能存在的危機。

對於南京大臣們的建議,朱瞻基深不以為然,他拒絕帶兵,還說了一句看似不起眼卻非常值得考究的一句話,即“予始至遽還”,也就是說,他在出發前曾以為自己此去只是皇帝的日常召見,待處理北京事宜後還要回南京。

那麼這裡,我們就按照《明實錄》的記載來理一下:

皇帝病危下旨召太子回京,但沒有告訴太子自己病危的消息,也許只是提了一下自己身體抱恙,而箇中原因就在於朱高煦一直意圖謀反賊心不死,所以為了安全起見,皇帝隱瞞了事實的真相,以防朱高煦趁機再次起兵謀反。雖然南京的大臣麼以為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希望太子能以萬全之策來應對此事,可是太子年輕,沒想過這麼多,僅僅希望儘早趕回北京,所以才會繞小路而回。

只不過,在下旨的第二天,皇帝沒等到太子回來就駕崩了,而宮中為防止起變,秘不發喪就等朱瞻基回宮。

雖然《明史》裡關於這段的記載沒有《明實錄》記載的詳細,但是,《明史仁宗傳》裡的幾句話也恰好印證了《明實錄》的記載是相對可靠的:

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

這也說明了,皇帝是活著的時候下旨令太子回京,而皇帝死後一直都是秘不發喪,直到太子回宮。

所以說,仁宗皇帝從駕崩到太子回京這段時間,朱高煦和朱瞻基都不知情,既然都不知情,又何來朱高煦密謀暗害朱瞻基一說呢?


鹹魚閒聊


暫且放下朱高煦朱瞻基叔侄,先說一說朱高熾繼位的情景。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歲的朱棣在人生最後一次北征歸途中於榆木川(今天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病逝,將未竟的事業留給了後世子孫。

臨死之前,朱棣召英國公張輔受遺詔,傳位皇太子朱高熾。至於朱高熾能不能順利接過這帝國權杖,躺在棺材裡的朱棣已經不操心了。


朱棣在世時,二子朱高煦就一直覬覦朱高熾的太子之位,爭鬥了十幾年。

當時的情景是朱高熾受到文臣擁戴,跟隨朱棣征戰的朱高煦則在武將中威望素著。若不是朱棣於永樂十四年(1416年)早早削減朱高煦兵權並於第二年強制令其就藩山東樂安(今山東惠民縣),最後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現在朱棣死了,朱高煦雖然遠在山東,但是他一旦得到消息,肯定不會甘於平靜的。

好在,此時跟隨在朱棣身邊的是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金幼孜,他們都是太子朱高熾的人。


一千六百多年前,趙高和李斯為了個人私慾,隱瞞了秦始皇的死訊,用鹹魚掩蓋了嬴政的屍臭,矯旨賜死長子扶蘇,敲響了大秦帝國滅亡的喪鐘。

今天,張輔、楊榮、金幼孜等人也要做一回趙高、李斯,但這次是為了帝國的穩定,這次行動也促成了後來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

張輔等人將朱棣的死訊隱瞞下來,秘不發喪,收集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盛放朱棣的遺體(也是為了遮掩異味),每日還照例為朱棣送餐、請安,軍中一切如常,只是旁人再也沒見到過朱棣的面容,再也沒聽到過朱棣的話語。

同時,楊榮和太監海壽快馬加鞭進京密報。來到北京後他們直奔朱高熾,將情況說明。

平時看起來胖胖乎乎、唯唯諾諾、人蓄無害的朱高熾此時立刻精明瞭起來,他派出在軍中素有威望的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在京城內他通知自己的臣屬做好萬全準備以防不測。朱高熾加強京城的治安,並派大太監王貴通去南京任鎮守。

朱高熾這方緊緊張張,豈能瞞過朱高煦?

朱高煦雖然就藩樂安,但把兒子朱瞻圻留在了京城窺視朝廷情況。

朱瞻圻從京城緊張的氣氛中早已嗅出了不尋常,迅速將情況報告朱高煦,一晝夜信使往返六七次。

朱高煦也連日派人潛入京城,伺機叛亂。為什麼朱高煦不親自奔喪呢?還不是因為朱元璋定下的規矩: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朱高熾方外有朱瞻基迎喪穩定軍隊,內有重臣嚴密防範,朱高煦就是孫悟空,也打不到凌霄寶殿。

最終,瘸腿太子朱高熾順利登基,斷了朱高煦爭位的念想。

這裡順便說一下朱高煦的兒子朱瞻圻,因為這和朱高煦朱瞻基相爭有很大關係。

朱瞻圻和父親的關係並不好,因為生母是朱高煦親手殺死的。因此朱瞻圻經常向朱棣打小報告揭發朱高煦。

現在朱高熾當了皇帝,朱高煦終於有了報復的機會了,他把將朱瞻圻前後窺報朝中情況一事全部上奏給朱高熾。朱高熾念朱瞻圻年幼,並未治罪,只是將他安排到安徽鳳陽看守祖陵去了。

這裡實在猜不透朱高煦是怎麼想的。


從朱棣死到朱高熾登基這段時間,朱瞻圻在京城的探秘工作乾的還是不錯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至於朱高煦沒有成功,並不是朱瞻圻的責任。

朱高煦在京城本來內應就少,現在還主動揭發自己的親兒子,將其攆出京城,這為後來朱高煦和朱瞻基搶時間埋下了失敗的伏筆。

上面說了這麼多和朱瞻基繼位沒有關係的事,就是為了說明朱瞻基可能比朱高煦提前知道朱高熾駕崩的消息,還沒等朱高煦準備暗殺,朱瞻基已經過了山東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明史·朱高煦傳》載:“未幾,仁宗(朱高熾)崩,宣宗(朱瞻基)自南京奔喪。高煦謀伏兵邀於路,倉卒不果。”

倉促不果,倉促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實施的人能力不足,手忙腳亂;二是事到臨頭時間不夠。

到底是朱高煦能力不足還是準備的時間不夠呢?

朱高煦在軍中的威望從何而來?靠的是戰功和軍事能力。要說馳騁沙場的一個大將軍安排一次伏擊能力不足的話,我相信沒人同意。



既然不是能力不行,那就是時間不足了。我們來看一看朱高熾駕崩到朱瞻基登基這期間內的時間節點。

《明史·仁宗本紀》:夏四月……命皇太子謁孝陵,遂居守南京……五月……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於南京。辛巳,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是日,崩於飲安殿,年四十有八。

《明史·宣宗本紀》:“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 


四月,朱瞻基奉命去南京。

五月十一日,朱高熾身體不適,下詔召回朱瞻基。

五月十二日,朱高熾下傳位遺詔,死。

六月三日,朱瞻基到了北京,接受遺詔,發喪。

六月十二日,朱瞻基正式登基。

按照五月十一日朱高熾下詔從南京召回朱瞻基到朱瞻基抵達北京,期間有22天的時間。

從北京到南京是兩千裡地,22天走了四千裡地,而從北京到樂安距離是六百里地,三天就可以走完。也就是說如果在京城有足夠的眼線,朱高煦是比朱瞻基提前八天得到消息,朱高熙有半個月的準備時間伏擊朱瞻基。別說伏擊朱瞻基了,有這段時間朱高煦都可以集結軍隊造反了。


既然時間足夠,朱高煦卻失敗了。這說明朱高煦應該是沒有第一時間得到朱高熾的死訊,消息被朝廷封鎖了,只等朱瞻基回來安定大局。畢竟操辦這件事的大臣們還是扶持朱高熾繼位的那些人,最主要的這些人極度認可朱高熾父子。

從《宣宗本紀》來看,也可以讀出一些端倪,當初朱棣死是秘不發喪,朱高熾死則是等到六月三號朱瞻基到了北京才發喪。雖然沒有說保密,但皇帝駕崩、太子在外、藩王窺伺,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說都需要保密。

朱高煦知情晚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在京城無人。留在北京的兒子朱瞻圻被自己彈劾到了鳳陽老家,朝中又沒有屬於自己的大臣,還會有誰在這時間點想到朱高煦呢?

所以,朱瞻基能夠躲過朱高煦的埋伏從容登基。

朱瞻基登基之後,並沒有學習堂叔朱允炆,反而對曾經想致自己於死地的朱高煦多加賞賜,對其建議也儘量採納,麻痺他的思想。這致使朱高煦產生了一種錯覺:我這大侄子也就這樣,反了吧。

結果朱瞻基一次御駕親征,僅僅一天時間,朱瞻基連刀都沒抽出來,朱高煦就束手被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