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引水遭遇新板開閘吸金

去年底,在中央會議多次指出六穩方針後,相關方面皆取得一定成效。尤其在穩金融上,臨危換帥革新推起一波中級行情,喚醒了社會資本的投資信心,激發了資本市場的活力,為重點推出科創板造好了陣勢;最終為高層再三強調的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例的艱鉅任務奠定了基礎。

進入二季度,市場最熱燥開展的事莫過於科創板了,期間除了茂易站重燃舊火擾動利外,其次恐怕最大影響的就是科創板上市了,到底是牛市起步還是再掉熊溝的節奏,市場各派爭議不斷,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市場群體和國家監管層都希望走牛。但希望不等於現實,實際上,前期IPO加速發行融資就可見一斑,其中還夾雜著大象級公司IPO申報,面對指數回吐過半時上市公司質押雷群只是緩解,並未完全消除,現在大口抽血著實有點急功近利了,資本市場可不比假市場化的房市。

目前,A股早已建立了多層次的證券市場,現在國家順應時勢需要急推科創板,意義地位等同於當年的創業板,雖然各市場定位不同,但其歷史經驗對科創板企業的定價及未來趨勢還是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2004年6月25日,中小板正式落地。首批上市一共有8家,由於首次上市的公司數量少,在上市首日,這8只中小板股票無一例外地大幅高開且開盤後都一路上漲,其中除了德豪潤達和華蘭生物外,其餘盤中最大漲幅均超過了100%,漲幅最大的大族激光,盤中一度暴漲逾380%。不過,上市首日遭到爆炒後,這8家股票連續2天跌停,之後1年時間裡一直在市場中處於領跌角色。

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正式落地。受中小板首批上市企業規模小而遭爆炒,導致後期急速下跌的教訓影響,這次首批上市的創業板公司多達28家。上市首日,這28家公司股票開盤上漲幅度小於中小板首批8家上市公司,但開盤後也是一路大漲,盤中這28股平均最大漲幅一度超過200%,但午後這28家股票明顯回落,至收盤只有金亞科技因發行價格最低,漲幅超過200%以外,其他大部分股的漲幅都回到100%以下,市場整體平均漲幅最終在100%左右。

海外引水遭遇新板開閘吸金

由於創業板首批上市規模大,首日平均上漲幅度小於,次日平均下跌8%,第三日平均跌幅縮小至6%,第四日就開始止跌,在未來1年左右時間內,這28股總體處於高位橫盤整理狀態。通過對比中小板、創業板兩次首批上市公司的表現來看,首次上市公司的數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抑投機爆炒,但28家的規模仍不能完全抑制市場的投機衝動。

當時的科創板凝聚了國家級戰略性期待,意味著制度紅利的釋放,並且目前市場參與的人數和總資產規模都比以前要大很多。首批上市如只有目前公佈的約25家企業,那麼這些公司股票大概率會被市場爆炒。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正式上市交易之前約半年到1年左右的時間,上證指數走勢幾乎一模一樣。

中小板正式交易前7個月,2003年11月上證指數見底1307點,隨後展開了長達5個月的反彈,最高到1783點,區間上漲36%。中小板在市場見頂回調中正式開始交易。

創業板在正式交易前1年,2008年10月上證指數見底1664點,隨後展開了長達10個月的反彈,最高至3478點,區間上漲109%。創業板也在市場見頂回調中正式開始交易。創業板正式交易前大盤之所以大漲,與之前市場剛經過深度下跌也有一定關係。

而今,科創板正式上市交易之前,上證指數也是在今年1月見底2440點,最高至3288點,區間上漲35%。目前上證指數也處見頂回調之中。

不同在今朝大開放海外引水。隨著MSCI納入因子提升節點將近,以及金融開放政策不斷完善,據有關統計以北上資金為代表的外資,將繼續在下半年加碼A股市場,預計年底市值佔比會達1.8萬億元。屆時,外資將超越公募基金,成為A股市場第一大機構投資者。

此外,據CNBC新聞網消息,瑞銀集團分析師Eugene Qian接受媒體採訪。主持人問道“中美貿易問題是否會給A股帶來不確定性”,他回答:並不是。他指出,雖然國際指數編制公司明晟(MSCI)是在今年3月宣佈,將A股在MSCI全球基準指數中的納入因子由5%逐步提高至20%,但外資早已在“12到18個月前”就開始佈局。他預計,截至今年年底,應該會有大概700億美元的外資流入A股市場。

另一方面,6月30日,發改委、商務部聯合發佈(負面清單)新推一批開放措施。其中,關於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延續去年的基調,即外資對證券、基金、期貨及壽險的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且於2021年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同時,銀保監會正在積極研究提高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的監管比例事宜。據業內預計,如果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比例上限由30%增至40%,假設保險公司投於股票和偏股型基金的佔比增加5個百分點,將會給資本市場帶來約8000億元的增量資金。

如今時勢所迫,金融的作用不同於以往歷史單純的融資解困,現在是發揮平衡外匯匯率和配合人民幣國際化的雙重作用。以後,市場機構投資群體將徹底佔據市場地位並主導趨勢,海外資金進來不是傻子,也不足以買成慢牛的好事,外資幾乎大部分配置都是消費白馬和藍籌,除了行業地位高盈利能力穩定以及現金流好,還充分考慮財務作假爆雷的風險,近期逆勢走高或高位堅挺的大塊頭們表現,就是最好的印證。

然而,經此中級行情後海外引流推高各大老行業大象後,它們的估值水平已不便宜,未來盈利增速難以保持前期的光芒,流出調整是必然的。而得益持續結構性政策紅利的中小新經濟群,又會恢復較快的成長糾偏,勢必吸引內外資本的再度青睞,洗牌後或現新一輪趨勢格局。對於新板開市,它更具有雙刃劍的特點,遇牛更狂遇熊續熊就是它問世後的最終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