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琐谈

脉诊是中医的特色,一般看到能伸手把个脉说个道理的,医生有些靠谱;通过把脉对病人有个大致的判断,说上几个对应的体征,基本上靠谱。那些说通过把脉就看透疾病,判断肿瘤大小、血压血糖高低和检验设备不差毫厘的,很多人不会信的。

脉诊的琐谈

脉诊有很多讲究,但自古以来到现在也没有标准,只是依据于经典著作而形成的的一些操作手法和脉象的判断,从而形成了中医的脉诊学问。

一、脉诊的道理

脉诊不独中医有,西医也有。西医诊断学对心血管系统的讲解也十分的丰富,而关于脉象的描述也不少,如水冲脉,而一般常规的住院记录项目是有心率的。实际上,中西医用的都是同一个系统,心脏泵血以及由此形成的动脉搏动,所以从中西医角度来讲,但凡有波动,都是可以脉诊的地方。

这么说,其实人类有很多医学体系都发现了脉诊,但是遗憾的是,都没有达到中医的高度和境界。因为中医的脉诊是成为系统化的,从脉象与生理病理结合起来的,这就是一门学问。

二、脉诊的部位

前边讲了只要有波动的地方就可以有脉诊。所以,常见的位置中医都已经在很早一起就发现了,并且形成了规范写了下来。部位主要包括几种:一是全身诊法。又叫做遍诊法,《黄帝内经》叫做三部九侯,基本上包括了人体能够感知到的动脉搏动。二是三部诊法,这是医圣张仲景的解释,主要是人迎、寸口、趺阳脉,趺同“跗”。跗阳,跗,脚背也。三是寸口诊法,这个当下最为流行,看到的医院门诊或者坐堂医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方法。

脉诊的琐谈

时代到现在,前边的已经不流行了。原因是,寸口脉法更加完善了,基本上能够解释解决临床常见的问题;另外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动辄还要悬丝诊脉,你说这全身摸脉看病现实吗?所以,也就不怎么用了。

今天看到的摸脉主要是寸口诊脉,两手寸口位置,各有寸关尺,共有六部。这个位置就是桡动脉的一部分,《脉经》上说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高骨就是桡骨茎突。常人脉都在内侧,也有一些人反关脉,在外侧。

三、各个位置的对应脏腑

古今并不一致,但是业内有共识。左右手不同,左侧寸部反应心、小肠,所以一些病人这个部位情况明显,可以推测出小便热。有人问小便热不是膀胱吗?中医认为根本在心,心移热于小肠,下到膀胱,所以有些尿热情况,我观察不少,基本对应,特别是再有舌尖红的,更为准确一些。

右手寸部主要是肺部、大肠,大便干结的病人,咳嗽感冒的常常明显。左手关部是肝胆,这是反应肝胆疏泄的脉位,所以青少年气血旺盛,肝气旺,这个部位弦大有力,有时候顶着指头的感觉。当然也有一些情志不畅的,常出现弦细,就如同硬硬的草,触之明显,古人说如琴弦。

而右手关部主要是脾胃,食欲好不好、饮食消化如何都可以做出判断。而这个部位出现肝脉之象,就是肝郁乘脾了,这种脉象中医基本上都可以摸出来,而摸出来说出来,病人往往心服口服。所以说,摸脉看病,有时候很容易,只要脉象表现的充分,分析的准。尺部属肾,很多女性朋友,体质柔弱,这个部位比较虚。而男性如果出现,肾虚诊断是有道理的。所以,不懂还好,懂了自己就会判断。

脉诊的琐谈

这个部分是中医水平的体现,其实只要分清位置,知道脉象,就可以做出判断。而且有时候还特别的准,如判断怀孕、情志波动等。

四、把脉有讲究

有不少病人看病,见我把脉,还是一个劲地说话,生怕给我反映病情不全面,有时候患者家属也说,这个时候作为医生怎么办呢?人家说着医生不回应,不尊重;但是如果回应,就不是把脉之道了。

也有人,一上来就伸出手,先把脉再说,考考医生经常有。

也有人,自以为懂中医,所以说的也是头头是道,这些人很多把自己治疗的乱七八糟。

把脉一般在早上,现在已经不现实了。我有上午下午的门诊,上午病人来来往往,赶时间,如果路口不小心闯个红灯或者压线被拍,或发生应急事件,再来检查脉象就不准确了。而下午阴阳之气变化,阳气渐渐弱了,阴气逐渐旺盛,这个时候脉象也不准确了。所以现在把脉时间,只能随遇而安。

把脉的时候,要“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思想必须全神贯注,用心体会。如果看着问着,说着聊着,这样把脉就是走形式。每次时间还不能少,古人说要每侧感触脉跳50下,一般把把脉不低于三分钟。不过现在,病人多的话,这是很难实现的。

现在干扰因素也有,比如把脉时候,有些病人带着金镯子银镯子玉镯子,戴着手表等,常会影响。

这都需要在看病时注意到。脉诊很有意思,充满着智慧,关于具体的脉象关乎什么病情,今后有空继续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