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起語:從今天中東戰場上的“武裝皮卡”到二戰美軍的M6武器運載車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說起“武裝皮卡”,大家往往會想起近幾年活躍在中東地區某些武裝組織手中的那些百變卡車。他們本只是普通的民用皮卡,但在車身後部的貨鬥上焊上一挺機槍、一門無座力炮、一門迫擊炮乃至是一個從武裝直升機上拆下來的火箭發射巢,就能搖身一變成為低烈度戰場上的多面手。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這些武裝皮卡本質上來說還是民間改裝品,沒有固定的形制,更加沒有官方賦予的型號或是稱謂。但不可否認的是,通過各式各樣的改裝,今天在中東的武裝皮卡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分工體系,從突擊車到間/直接火力支援再到防空、反坦克單位,可謂一應俱全。<strong>而且,這種改裝方式的成本極低,就地取材,可謂是針對特定戰場條件而生的高性價比武器。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但反觀美軍的畫風,儼然一副王師的氣派。統一制式的車輛型號,高顏值的車輛外表,天頂星的採購價格,和中東拖鞋軍那些臨時DIY的皮卡車一比,高出的可不是一個兩個檔次。

<strong>但很多讀者老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二戰時期美軍也曾裝備過用卡車簡單改造的“武裝皮卡”。而且與中東武裝皮卡不同,它不是臨時的改裝品,而是有型號有編制、大量量產的制式武器。這篇文章,穿甲哥就和大家聊一下二戰美國裝備的M6型火炮運載車。

一.M6的誕生和選型過程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一輛M10坦克殲擊車,攝於1944年的羅馬附近。

↑要問美軍最早的坦克殲擊車是哪款?不是M10坦克殲擊車,更不是M18地獄貓,甚至不是用在M3半履帶車上改裝M1897的M3火炮運載車(GMC),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傢伙。這就是本文的主角:M6型火炮運載車。在美軍中,它還有一個略有點貶義的綽號:“Frago”。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一輛M6“Frago”武器運載車,攝於1942年中期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突襲的次日,美國正式向日本及其盟國德國、意大利宣戰,標誌著美國被正式捲入二戰。但此時的美軍遠不是1945年那個腳踩日本,拳打德國的世界第一武裝力量。<strong>1941年末的美軍仍是一支沉浸在和平時代中的軍隊,武器的裝備體系也並不能算得上完備。此時的美軍以及開始給步兵部隊普及輪式和半履帶式車輛,但其伴隨反坦克火力依舊是牽引式的反坦克炮,無論是機動性還是戰術靈活性都和車輛化的步兵部隊不相匹配。因此,“把炮架上車”便成為了二戰初期美軍步兵作戰體系建設道路上的關鍵一步。

事實上在戰爭爆發前,美軍就開始為輕步兵部隊物色一款能夠伴隨步兵作戰的輕型機動反坦克武器,或者根據當時美軍的稱謂,應稱為火炮運載車(Gun Motor Carriage,簡稱GMC)。<strong>而這款武器,至少需要具備對付日本裝備的95式輕型坦克和德軍早期的1號、2號和38(T)輕型坦克的能力,並且最好還能採用和美軍現有輕步兵部隊相通用的車輛底盤,以降低使用和後勤成本。

既然M6是“大炮上車”的產物,穿甲哥就從火炮和底盤兩個方面來講講M6的誕生過程:

1.主炮:37mm M3型反坦克炮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M3型37mm反坦克炮,這是一款僅重415kg的輕型火炮,四五個人即可拖曳。兩張圖片均攝於1942年本寧堡演習期間

↑根據美軍陸軍總司令部(US Army General Head-Quarters,以下簡稱GHQ)的要求,這款輕型火炮運載車的主炮只需要擊穿二戰早期輕型坦克30mm左右的裝甲,又要滿足裝備在輕型底盤上以伴隨輕步兵部隊作戰的需求。<strong>很快,GHQ的研發人員選中了M3型37mm反坦克炮作為新型火炮運載車的主炮。這是一款僅重413.68kg,炮身長只有2.1m、彈藥約重1.5kg的輕型反坦克炮。其較小的體積和質量,使其很適合被安裝在輕型底盤上。僅1.5kg左右的彈藥質量,也能保證即便是輕型車輛底盤也能攜帶足夠多的彈藥參加戰鬥。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一輛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它的主炮也是37mmM3火炮.留意圖中的這輛M3,車體前方的艙蓋全部打開

↑值得一提的是,M3型37mm炮還是美軍二戰前服役的M2輕型坦克、M2中型坦克,以及二戰中表現活躍的M3/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和M8裝甲偵察車以及大部分其他美軍輕型裝甲車輛的主炮。

2.底盤:道奇WC-52型 3/4噸卡車

說起M6火炮運載車的底盤,穿甲哥覺得還是值得好好寫一下的。<strong>第一支裝備M6的部隊——第53坦克殲擊營,實際上是一支實驗性質非常重的部隊。其在1941年11月27日建立,由美國陸軍司令部直接指揮,第一任指揮官是萊斯利·麥克奈爾(Leslie McNair)。

而在第53營成立時,M6還尚未最終定型。<strong>也就是說,M6的研發工作尚未完成,供它服役的第一支部隊就已經成立了。事實上,第53營不僅僅是美軍第一支正式的專業坦克殲擊車部隊,還是一支用於探索和驗證未來坦克殲擊車戰術形態和基本樣式的實驗部隊,承擔了M6的大部分實地驗證和測試工作。可以說在M6的研發和定型工作中,第53營官兵的群策群力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英軍裝備的UC-2pdr型火炮運載車,裝一門和M3類似的40mm火炮,其UC輕型運輸車底盤也僅重3噸

↑對於M6底盤的選型,美軍也曾一度陷入迷茫。太小的底盤恐怕無法承載M3主炮,但太大的底盤又可能會造成一些浪費和冗餘,而且還要考慮底盤和現有美軍輕步兵部隊車輛裝備的後勤兼容問題。起初,美軍的研究人員考慮過英軍的通用運輸車(Universal Carrier)作為底盤,英軍的確也用這種3噸左右的小履帶車搭載過和M3型37mm火炮類似的40mm2磅炮。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M3火炮主要由威利斯吉普拖曳,因此美軍也曾考慮用其作為M3火炮的搭載平臺

↑但考慮到英軍的UC運輸車底盤和美軍現有底盤的零件、維修工具等都並不通用,而且美軍輕步兵部隊裝備的主要也是輪式車輛,因此美軍很快放棄了UC運輸車。起初,美軍看上了同樣也是1941年才開始服役的吉普車作為M3反坦克炮的搭載平臺(需要留意的是,他們選中的不是威利斯公司生產的MB吉普,而是福特公司的GPW吉普車。不過二者的區別僅僅是生產廠商不同,由內到外都幾乎沒有差別)。事實上,此前美軍的牽引型M3反坦克炮也主要是由這些吉普車拖曳的。

這種小吉普車以皮實耐用著稱,和原子彈、C-47運輸機和巴祖卡火箭筒一併被艾森豪威爾譽為“幫助美國打贏二戰的四件武器”。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裝在吉普車上的M3火炮,可見駕駛員身後的空間被火炮塞得滿滿當當

↑但在測試過程中第53營的官兵們發現,約重1050kg的吉普車在裝上約415kg的M3型火炮後,懸掛系統已經難堪重負,車內留給炮彈的空間更是所剩無幾。更為致命的是,M3火炮2.1m的長度雖然不大,但若安裝在僅有3.36m長的吉普車上時,同樣會導致炮手幾乎沒有任何操作空間。火炮炮尾幾乎頂到了車外,乘員在某些時候可能就只能下車操作火炮了。且在實驗中第53營的官兵也發現,吉普車的傳動和懸掛系統也並不能承受M3火炮發射的後坐力。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裝上M3火炮和M1917機槍的吉普車,顯然這輛小車是扛不起37mm火炮的

↑換句話說,<strong>若把M3火炮裝在吉普車上,就是把一門質量為吉普車40%、長度是其車長2/3的火炮裝在車身後半段。牽引這門火炮是一回事,而搭載這門火炮及其乘員和彈藥作戰就是另一個故事了。事實上,吉普車的載重只有約360kg,而一門M3火炮、四名成員、所有彈藥的質量總和將會是這的兩倍還多。<strong>如若再像上圖那樣,在副駕駛座位上再架上一挺算上彈藥將近百斤的M1917型重機槍的話,吉普車就要超載200%上路了。

其實觀眾老爺門不妨仔細觀察一下,由於火炮裝載在車身後半段,上面兩幅圖中的吉普車懸掛都明顯地向後傾斜。尤其是第二幅圖片中,後胎幾乎都要捱到車身了,且後胎接地處也有明顯的變形。且安裝M3火炮後會導致吉普車的重心過高,在野地裡開上個30km/h就容易翻車。<strong>不難想象在實際使用中,僅僅是嚴重超載帶來的巨大磨損就足以讓吉普車的故障率翻上好幾番。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用吉普改裝M3火炮運載車顯然是有些人心不足蛇吞象,因此美軍轉而尋找更大的車輛底盤。<strong>很快,美軍的研究人員選中了道奇WC-52型 3/4噸卡車。當然,這不僅是因為道奇卡車更大的體量更適合搭載M3反坦克炮,更是因為美軍在1941年末已經裝備有大量的道奇卡車。事實上,從1940年開始生產到1945年戰爭結束,各個改型的道奇卡車共生產了多達約37.7萬輛。相比之下,著名且體型更小的吉普車在二戰中的總產量約為64.7萬輛。<strong>說道奇是繼吉普之後美軍裝備第二多的車輛底盤,一點也不為過。

穿甲哥在這裡順帶提一句,<strong>美軍裝備序列中用來給卡車分類的“X/X噸”,實際上衡量的是車輛的載重量而非車輛自身的質量。例如前文的吉普車分類為“1/4噸卡車”,指的是吉普車約300kg的載重約是1/4噸;而道奇WC-52卡車分類為“3/4噸卡車”,對應的則是其約800kg的載重。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雖然外觀和吉普有幾分相似,但道奇卡車可是實打實的中型卡車。如上圖這輛道奇,能搭乘10名步兵。

↑乍一看,道奇WC 3/4噸卡車和吉普車非常相似(尤其是從車前方看的時候),但實際上它要比吉普大得多。道奇可是能實打實地裝下10人(一整個步兵班)及其裝備的,而相比之下吉普只能坐4人。<strong>吉普不過是一輛重1噸左右、長3.3m的小車;而道奇則是一輛長4.5m,重2.5噸的卡車,二者的差距可以類比為一輛普通家用小轎車和一輛小貨車。

二.M6的最終生產型及其實戰經歷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M6火炮運載車的俯視圖,可見彈藥架和工具架佈置在車身兩側。

↑說起最終採用道奇WC-52 3/4噸卡車底盤的M6火炮運載車的結構,其實並不複雜。<strong>在道奇WC-52卡車原本為載員艙座椅的位置安裝彈藥架和工具箱、輕武器箱,然後將一門M3火炮朝後安裝在駕駛室後的貨鬥中部,便是一輛M6型火炮運載車。

1942年2月M6最終定型,並在1942年3月開始量產。<strong>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只是一個臨時的拼湊產品,M6的生產時間也只有短短的半年,但產量依舊高達5380輛。要知道,其主炮M3型37mm反坦克炮的總產量也不過18702門。換句話說,每生產四門M3火炮,就至少有一門會被安裝在M6“武裝皮卡”上。

<strong>而且M6的造價同樣低得驚人,一輛M6連車帶炮也就只需要4265美元。而相比之下,一輛採用M4坦克底盤、裝76mm火炮的M10坦克殲擊車的造價為47905美元,足足是M6的11倍之多。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一輛塗有偽裝塗裝並掛有偽裝網的M6,攝於1942年的突尼斯。留意其副駕駛座前安裝了一挺M1917機槍。

↑<strong>在美陸軍裝甲第一師投入登陸突尼斯的“火炬行動”時,其第701坦克殲擊營和第601坦克殲擊營都裝備了M6火炮運載車。

但早在M6投入北非作戰伊始的1942年初,與美軍並肩作戰的英軍第8軍的一份報告中就指出,英軍裝備的2磅炮(40mm)已經不能有效應對防護水平不斷進步的德軍坦克。<strong>很快,美軍也發現他們的37mm火炮同樣不能擊穿後期型的三號坦克和三號突擊炮的前裝甲。昔日的坦克獵手M6在剛剛走上戰場,就變成了無法擊穿敵方坦克的雞肋,只能給步兵部隊打打敵方掩體碉堡或是輕型裝甲車輛了。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同樣攝於北非作戰期間的M3火炮運載車。和M6一樣,M3也不過是把M3半履帶車和M1987野戰炮“拼接”在一起。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在北非戰場上美軍還裝備了在M3型半履帶車上安裝M1897型75mm火炮改裝而成的M3型火炮運載車,一輕一重,與M6形成高低搭配。更重、火力更強的M3多用於阻擊和防禦敵方主力裝甲部隊;而更輕、更靈活的M6則多用於伴隨步兵部隊作戰,提供輕型反坦克火力支援。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一輛在前保險槓上架設了一挺M2 12.7mm重機槍的M6,約攝於1943年的北非戰場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strong>一部分M6在1943-1944年被投入到太平洋戰場。輕型底盤在潮溼泥濘的太平洋島嶼上的機動性能堪稱優秀,而且敞篷車在溼熱的熱帶島嶼上反倒比閉塞的封閉戰鬥室車輛更舒適和涼爽。最重要的是,M6火炮運載車的37mm火炮能夠有效擊毀防護水平還停留在二戰初期水平的日軍坦克。因此,在北非戰場飽受詬病的M6,在太平洋戰場上反而受到美軍官兵的一致好評。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拆卸M3火炮後,M6就是一輛普通的WC系列1/4噸道奇卡車

↑不過,在北非戰場上面對德軍坦克的疲軟,加之M10、M18乃至M36這些新型坦克殲擊車的服役,使得美軍在M6服役僅僅一年後的1943年就早早開始考慮將其退役。<strong>除了上文中少部分投入太平洋戰場的M6外,剩餘的M6在1943年中期開始拆除M3火炮,繼續以普通道奇卡車的身份繼續在美軍服役。拆下來的M3火炮則多被安裝到M2/M3半履帶運輸車上,並被編入機械化步兵部隊充當火力支援車輛使用。

<strong>值得一提的是,這批曾被改裝為M6火炮運載車的道奇WC-52卡車在火炮被拆卸後,有約1000輛被轉手提供給了自由法國部隊以及法國當地的游擊隊。

三.M6火炮運載車的性能與評價

在文章的最後,即便M6實際上只是一輛馱著火炮的皮卡車,但穿甲哥還是要照例從火力、防護、機動簡單分析一下它的性能。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一輛拖曳型的M3型37mm反坦克炮,攝於硫磺島

↑M6的M3型37mm火炮,放在二戰初期性能還算說得過去。在發射M74型穿甲彈時,在500碼(460m)距離上M3僅能擊穿36mm垂直裝甲;即便發射後期改進過的M51型被帽穿甲彈,在該距離上也只能擊穿61mm裝甲。<strong>面對正面裝甲普遍超過50mm的德軍後期型三號、四號坦克及其突擊炮/殲擊車,M3幾乎是不可能在正常交戰距離上從正面將他們擊穿的。

但M3的炮彈僅重1.5kg,由熟練炮組操作時射速可以達到恐怖的25發/分。因此,當發射M63型高爆彈時,M3實際上又是一款性能不錯的反步兵/掩體武器。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部署於突尼斯601坦克殲擊營的M6火炮運載車,可見M6上的M3火炮是可以轉向前方的,只是此時火炮將沒有俯角

↑作為使用輪式底盤的車輛,M6的公路機動能力無疑是出色的。在公路上,M6可以飆到89km/h,且有290km的最大公路行程。<strong>但出人意料地,M6在野地裡同樣也有不錯的機動性能。依靠其74Kw功率的道奇T-214六缸發動機提供的充沛動力,M6的噸功率達到了29.7馬力。加之其四輪驅動模式和弓形板彈簧懸掛以及較寬的輪胎,M6,或者說道奇WC-52卡車的野外機動性,實際上不會比M3這樣的半履帶車差多少。

至於防護,卡車就別指望有什麼防護了,只有炮組面前厚6mm的M3火炮炮盾勉強能擋下少部分炮彈破片或是流彈。


二戰美軍也有“武裝皮卡”——M6火炮運載車

二戰美軍坦克殲擊車中,M6只是非常不起眼的一員,其後的M10、M18、M36都堪稱經典。

↑M6的性能並不出眾,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簡陋的戰鬥車輛。和此後採用M4坦克底盤,乃至有獨屬於自己的履帶底盤,且火力、機動、防護都更為出色的一眾坦克殲擊車相比,M6只能說是一個湊數的臨時工。<strong>但正是這個臨時工,卻撐起了美軍最早的坦克殲擊車編制,更加見證了二戰美國對於坦克殲擊車的探索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就這樣一款簡陋低調的“武裝皮卡”,就是美軍坦克殲擊車科技樹的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