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若没有李自成内乱,没有清兵入关,会进入君主立宪制吗?

TorukMakto独孤笑


不吹不黑,大明王朝乃是世界民主政治的先驱。在李自成入关之前,大明就已经君主立宪了,这是铁打的事实,绝对不容许抹黑!一个稳如磐石的证据便是,大明王朝有个机构叫做内阁,大家会发现,但凡君主立宪制国家,都有内阁,所以大明一定是君主立宪政体,虽然这个推论在逻辑形式上具有根本性错误,但下文将用具体事例来证明。

大明朝的皇帝,从朱元璋开始,便具有民主思想。以朱元璋为例,这位平民出身的千古第一大皇帝,想到了利用人民监督的方法来惩治腐败,人民有权利,也有权力对官场蛀虫重拳出击。这说明,朱元璋的政治原则中,包含了朴素的社会契约论观点,认为大明乃是百姓的大明,官吏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受到大明百姓委托,为大明百姓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一旦他们违反百姓的公意,百姓便有权力处罚他们。而西方直到二百年后,霍布斯才初步提出该政治理论,有证据表明,无论是霍布斯,洛克还是后来的卢梭,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明太祖的影响。因此鄙人一直认为,明太祖对于人类历史的贡献远远高于美国的华盛顿。

明太祖能够具有这种理念,说明他的思想时超越时代的,这种伟大的基因是能代代遗传的。因此,大明一共十六位皇帝,将朱氏一族的民主基因不断完善。明英宗之后,内阁获得了极大的权力,但皇帝却愈发荒唐,不理朝政。看似朱家皇帝多昏君,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民主的理念对于当时而言,太过于超前,如果皇帝贸然放弃皇权则会对强大的历史传统造成挑战,因此他们明白,实现立宪制,需要契机。大明皇帝开创性地想到了“不理朝政”这一措施,若皇帝长时间不理朝政,则权力便会自动地下移到群臣。如此缓缓进行,大明便能渐进地摆脱传统的束缚,走向新时代。

英国内阁制的形成,也借鉴了大明。英王乔治三世不理政事,权力慢慢落到内阁手中,可见,大明王朝在制度方面,是英国的老师。

大明在选材方面,也体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每个人,无论男女还是阴阳人,只要有能力,都能进入大明政治的最高殿堂。明英宗时期的王振王公公,乃是军事天才,尤其是在军事动员方面,短时间内集结了二十万大军,亲自带着皇帝去讨伐蒙古,虽然失败,但王公公这种精神,流芳百世,为后世明粉所颂扬;再比如刘瑾刘公公,乃是处理政务的高手,皇帝朱厚照表现得如此不靠谱(如上文所言,故意为之),但刘公公居然将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明朝没有崩溃,可以说,明朝在明武宗的折腾下,还能保持相对稳定,全赖刘公公的功劳;再比如被我等明粉日夜膜拜的魏公公,乃是军政奇才。曾经大杀四方的后金,面对魏公公突然怂了,魏公公主政期间,大明将士在魏公公的带领之下多次大败后金,毫不夸张地讲,若魏公公多活十年,大明绝不可能灭亡!

可见,大明的民主政治,消除了性别界限。而英国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取消民主参与的性别限制,与大明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因此,毫无疑问,大明是一个君主立宪国家。李自成的不知好歹,打断了大明继续完善先进制度的进程,所以,以李自成为首的饥民,乃是大明的罪人,是历史的罪人!


庭州行者


从历史和现实的观点来看,虚君的君主立宪制具有其他政体不同的特色和优势,目前世界上仍有一些国家延续这一传统,代表性的国家有英国和日本,君主至高无上的专制同虚君的君主立宪政体看似差别不大,但就其政治运作、权力核心等各方面已天差地别,完全不同。从世界政治格局和国家政体的改变过程看,这一政体变化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各类资源和条件成熟条件下,通过激烈的变革或革命而实现的,哪由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需要具备那些条件呢?结合历史和现实政治考量,抽象概括,约略需要一下几点。

第一,伟大的理论和思想家出现并形成于扎根民众的系统理论体系。如古希腊梭伦改革,17世纪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光荣革命,19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的明治维新以及黑船事件等。正如朱熹所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邓小平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探索更长的时间。可见领袖和理论的重要性。而纵观明末时期在政权和社会层面,除形成了以忠君为前提的小集团—东林党外,就是阉竖和毛贼。因此,在领袖未出现、民众未开化、理论未形成的17世纪初,中国不可能出现君主立宪的政体。

第二,市场经济形成,商品贸易发达。自由和平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条件,而17世纪初和中叶的明末时期,朝廷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国内经济小农经济和手工业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对小农经济而言,专制并集权的国家政体不但无害,甚至还有益。文人笔下的“耕读世家”以及“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说法,就是其社会现实和民众思想的实际映照。因此,在社会没有需要,民众没有要求的情况下,视权如命的君王会自主削权吗,绝对不会,故而君主立宪的社会条件不成熟、不具备。

第三,资产阶级队伍形成并具有强烈的平等和平权要求。如同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强大的工人阶级一样,帝国时代以平等自由为理想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必须有强大的资产阶级,经过自由竞争、垄断发展和国家干预等手段,西方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经济有了巨大进步和发展,贵族蜕变的资产阶级和新生的资产阶级队伍日益成长壮大,在社会生活的作用也愈来愈重要,在此情况下,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利益和权益,强烈要求参与政治和国家管理,面对强大的资产阶级力量和强烈的政治要求,专制君主让渡自己部分权利,达成妥协是必要必然的。而反观我们的哪时的大明,御座下跪着一群磕头臣,乡间里到处都是面有菜色的乡民,内有饥民造反,外有女真入侵,这种局面下集权都难以维持稳定,遑论分权。

所以,综上所述,既是没有李自成造反,清兵入关,君主立宪的制度也不会出现,君若不信,问问三百年后的洪宪帝——袁世凯。





徐大乎


一、李自成不是什么内乱,而是救大汉族几干万饥民于水火,没有李自成推翻恶毒的朱明朝,再下去,汉族就只剩下朱元璋一家子了。李自成是大汉人民的救星。

二、朱元璋建的内阁制,目的是绝对集中皇权。这个内阁制和西方全面行使行政权的内阁不同,仅仅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何无实权。


安平144796971


君主立宪的内阁制以英国为代表,Cabinet,只是被翻译成了“内阁”,但英国的内阁制与大明的内阁制走的道路完全是南辕北辙,不能望文生义。

英国的内阁制是虚君,不是国王不愿意干政,而且在法律上不允许。

大明的内阁制是君主专制,皇帝也可以不干政,但不是不允许,而是因为懒,或者有特殊的癖好。皇帝一旦想要过问朝政,想要换内阁首辅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崇祯十七年内阁成员换了50个人,谁敢说个不字!而这已经是大明王朝末年了。

大明内阁制的产生,本身便是源于集权,朱元璋废宰相直接掌管六部,但不是每一个皇帝都像朱元璋这么勤政,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以内阁票拟,太监披红。所以内阁也好、太监也罢,都是皇权的延伸,二者都是皇权的一部分,当然不可能制衡皇权。

中国古代的政治史,基本上就是一部皇权和相权的相爱相杀史,皇帝需要宰相辅佐,但又惧怕宰相威胁皇权,继而篡位。

于是,相权的不断转移和分割,便成了历代帝王限制相权的方式,直到朱元璋废相,我国出现了真正的君主专制。而汉唐宋时期的皇权事实上是有相权制衡的,虽然有限,但毕竟有。但从明朝开始,再无机构可以制衡皇权,内阁也从来不是大明的正式行政机构,不能兼任六部事物,只备顾问。

所以,有没有李自成,我国都不可能发展出来君主立宪制,因为没有这一制度产生的土壤。


心向青山


您觉得可能吗?

如果不上网,你根本不知道明粉的脑洞到底有多大,居然能吹出明朝的内阁制就是英国内阁制的雏形,明朝君主立宪之光。

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现实世界而非明粉的想象世界中的君主立宪和内阁制度。

目前,全世界现行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有很多,其中对我们而言最著名的国家当属日本和英国。

考虑到日本的施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自西方,所以这里也就以英国的情况作为说明。

英国的内阁,也就是Cabinet——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虽然被成“内阁”,但它和明朝的内阁制度有本质上的区别。

英国和明朝的区别在哪里呢?最重要的关键是权力产生的根源差异。

英国是议会主权,内阁是由议会产生。而议会是有民选产生,也就是说权力是由英国人民所赋予的。

与英国相比,明朝情况大为不同。

明朝的内阁产生,本质上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但明朝皇帝的精力、能力又不足以独自处理繁重的政务,所以才发明了内阁制度。

内阁的产生、内阁的权力,都是来源于皇帝本人。如果皇帝对你不满意,就算是首辅大学士也得滚蛋。

因此,不要只看着从英语翻译后的名字相同,就觉得这是一码事。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内阁完全是两回事。

当然,英国和明朝也有相似点,就是君主很少理政。

但前者是由于有法律限制英国国王,他们不能实质性地干预政务。

后者不理朝政的原因是什么?只是因为明朝皇帝懒惰、无能、昏庸、荒唐,总之明粉不要胡吹了。


HuiNanHistory


明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连丞相都废除了, 怎么可能有君主立宪把自己搞成虚君。


赢家笑到最后


没有西方的近代思想影响,包括日本中国在内的东亚集权国家,不可能依靠自身觉醒。

即使到了今天,反科学反智反民主的群体仍然非常庞大。

文化传统是一个很顽固的东西。


拾字接头


不会!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第一步是由《大宪章》确立的王在法下原则。中国一直以天子为尊,天子不受法律约束,只受虚无的天来约束,或者皇帝自身表现好的话,受个人道德来约束。明朝皇帝更是将皇权集中发挥到了极致。

英国君主立宪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欧洲和英国特色的贵族与领主制度,其中的忠诚联结与权力的分散体系与明朝的天下一统根本不同,很难也不会发展出这种潜在的分权体制,因此制约皇权与王权很难,各个贵族更是皇权与王权的分支,都是皇恩浩荡的朱氏子孙,只会有叛乱的可能,没有分权制衡的可能;即使是农民起义,其最终目的也是成为和朱氏子孙一样的皇帝,追求大一统。

君主立宪制的另一个前提是“无代表权不纳税”。看看大明王朝1566吧,皇帝没了钱之后是怎么办的,下面可曾经有针锋相对的抗争。王权(包括太监集团)、贵族与官僚体制都是一体的,虽然具体目标不一样,但是整体目标还是相同的,安于位上。无论是严嵩还是徐阶抑或高居正都是皇帝的财务代理人而已,虽然嘉靖皇帝对严嵩父子及同党作为不爽,只不过是心里不爽而已。缺乏制衡,缺乏意识,有的只是短时的攫取利益,也没有官僚集团愿意与皇帝权力形成制衡,毕竟宰相早就没了,司礼监与内阁相对立,但是上面操纵的是皇帝。

再一个不可能是,没有动力,没有意识,也没有成文会出现一个《权利法案》那种文件,从而将立法权高于皇权,将司法权独立出来。


老罗说世界


说实话,我对西方政治历史不怎么熟悉,我只能从一些主观的角度分析这个话题。

明末内阁制度其实不光现代中国人津津乐道,当时一些进入到大明朝的西方传教士,冒险者在将中国政体形式书信传回国内后也是受到西方国家民众向往追捧的!

当时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控制国家命脉的地步,很多领域已经能影响到国家的政策走向,但是皇权依然是他们头顶上不可逾越的大山,所以当他们看到遥远的东方古国竟然有内阁这种多人议政参政的政体,他们感到深合己意,心向往之。他们已经不满足暗地里操控国家,他们还想要明面上参与治国。像明朝内阁这样大家围坐在一起商议国事,共同瓜分国家利益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这说明什么问题了?说明了西方国家君主立宪制历史其实并不多么久远,明朝内阁还是他们的前辈,大概在明末清初,西方国家政治才慢慢走向多人参政的居面,而君主立宪制只是这一政治形式的一个代表,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名誉地位,国家权利下放到政党参议院。英国显然是这一政体形式的显著代表。但是西方国家实现这一政体形式也不是多么轻松的,都是付出过血的代价的,传统思想,传统势力的阻挠并不比中国守旧团体来的轻来的少。

再来说说明内阁制度,大家都知道明朝本来也是有丞相的,胡惟庸是朱元璋认命的丞相,也是中国最后一位丞相。因为皇权相权的争斗,朱元璋感到丞相权利过大,所以自胡惟庸之后,他再也没有认命过丞相!

没了丞相,皇帝就得事事亲为,光批奏折就得比以前多花一辈的精力。皇帝也是人,总不能把时间精力都放在处理国家政事上吧?后宫那么多女人,你不得花时间打发打发?美食宝物当皇帝的不得享受享受?所以找几个听话的大臣替自己分担分担出个谋划个策这种想法就出现了,开始时,内阁还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内阁也没什么权利,最大的用处就是给皇帝建议做一些无足轻重又耗费精力的事。

朱元璋死后,在永乐朝,形式上参政议政的内阁制才正式上线,但是真正的决策人依然还是皇帝本人,内阁的任何政策法规都是皇帝意志的体现,任何决策都需要皇帝的批准,本质上还是一帮稍有权利的秘书班。

真正能部分抵制皇权的内阁制度还是在明中期,也就是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才形成的,明英宗土木堡之变把皇帝的神圣形象地位大大的拉低,同时也把勋臣贵族,有威望有地位的统兵大将来了个一扫光,之后的明朝文臣地位开始如日中天,内阁大员更是权倾朝野。他们开始真正拥有治国的权利!

皇帝一看这不行啊,内阁那么大权利,我这皇位岂不是坐不安稳?于是他们开始重要宦官,锦衣卫被内阁渗透了开始不怎么听话了?东厂,西厂不行,搞内厂!

明朝内阁并不等于君主立宪,两者差得十万八千里。明末崇祯帝一月一换内阁首辅就很能说明问题,说白了什么事还是皇帝说了算!内阁权利体现最大的地方就是我反对不了皇帝的圣旨,我可以拒不执行,撤我的官?那好,我阴奉阳违总行了吧,你抓不到我的把柄总不能说我故意不做吧?

所以明朝内阁怎么回事你懂了吗?

没有李自成,八旗等外地,大明这锅皇帝,内阁共同把持朝政的局面可能还会维持N多年,明朝不像西方国家,资本势力不仅拥有资源势力更能体面得拿上台面,他们搞君主立宪制时间到了水到渠成,明朝就不一样了,内阁只能是南方等地资本主义势力暗地里的代表,他们拿不上台面的,明面上还得是依靠以皇权为代表的文人士族!内阁和皇帝两者关系非常复杂,相互成就却又相互伤害,没有外部剧烈的撞击,我想明朝内阁再怎么发展也很难形成君主立宪制…


侠义为怀萧大王


不会。君主立宪制是由特定条件形成的。是由发现美洲大陆和外部扩张造成的,因为扩涨面积远远大于皇帝专治和能力范围,于是就改变了管理办法,是一种强盛时期解决内部矛盾的制度。而明未是衰败期又闭关自守,只能被推翻,再一次重复开始。在衰败期被动地改变永远孕育不出社会进步的体制,只不过重复重新生长过程,总以刚生长时的旺盛所掩盖了体制是否先进,只有在强盛时期实事求是地制定完善的社会体制,还必须符合世界主流,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真正进步,彻底打破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原地转圈,寿限跳不出圆周率3.1415926个世纪的魔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