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康:投資100萬賺3億的祕密

戴志康:投資100萬賺3億的秘密


2013年11月12日,博雅互動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當日開盤價6.75港元,收盤價6.09港元,市值高達44.93億港元。36歲的公司實際控制人張偉身價已達17億港元;而早期進入的31歲的天使投資人戴志康,也持有市值達2.5億港元的股票。

  過去的一年,對戴志康來說是大豐收的一年,在“Dizcuz! 創始人”“25歲身家過億的創業者”這些標籤之後,他的成績成就了另一個身份——獲得超級回報的天使投資人。

  他所投公司中的兩家同時在2013年完成“成人禮”:博雅互動的上市,使戴志康獲得近1000倍的賬面回報,也使他幾乎完成了眾多天使投資人們的終極夢想——投出一家上市公司。另一家公司、《小小帝國》開發商殼木軟件被A股上市公司神州泰嶽收購,戴志康2年前投資的50萬元人民幣將變成4500萬元。他投資的其他一些項目也已順利拿到下一輪融資,漲勢喜人。

  在天使投資領域,論財務自由度,戴志康的天使啟動資金只有區區100萬元;論資源,他在互聯網行業的江湖地位遠不如經營多年的其他大佬。

  他說自己在做一個試驗。“我其實一直在試一個東西,就是早期項目投資的成功概率能不能達到百分之百。”他甚至說,“我想做的就不是一個投資人,而是一個探索人的人,投資只是一個形式而已。”

  戴志康的投資哲學與自己的經歷兩相印照,又與所投企業交替生長。在戴志康身上,無論對於項目、還是他自身,“找”和“我”兩個字都顯得很像——與其說他在找創業者,不如說是在找自己。

  敢把100萬元存款掰成兩半,全投出去

  按照最初的規劃,戴志康希望能在35歲退休,以後做天使投資人。但他實際開始做天使投資的時間比計劃幾乎提前了10年。最初的投資也很有點懵懵懂懂的感覺。

  2007年,周鴻禕拉著戴志康一起投資博雅互動,前者是Dizcuz! 的天使投資人,戴志康自此一腳邁進了天使投資領域。那時,他26歲,能用於投資的資金一共只有100萬元人民幣。

  剛接觸到博雅互動創始人張偉時,戴志康並沒有提起太大興趣。“這就是一個屌絲啊,做了這麼多年也沒做成什麼,挺失敗的。”但因為周鴻禕的積極撮合,戴志康決定試試看。

  那一年,除了博雅,戴志康還想投資另外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是他公司的一位前部門經理創辦的,用他的話說,完全是投的“小情小愛”,屬於友情支持。這個項目後來失敗了。

  當時,戴志康問周鴻禕:“能不能把和博雅談好的200萬投資變為100萬,咱倆各投50萬?”他的“小算盤”是,這樣他就能分出50萬元投另外那個項目。他也想借此考驗一下張偉判斷價值的能力。張偉最終經受了這個考驗,接受了資金減半的投資。

  2010年,康盛被騰訊收購之前,戴志康遠沒有達到財務自由。康盛當時賬上的現金總額還不到2000萬元,戴志康每月工資2萬元,過著“地主家也缺餘糧”的日子。2011年,博雅拿到A輪投資之後,戴志康才有了退出、套現的機會。

  但張偉對戴志康說:“支付給周總2000萬元之後,如果你再套現的話,公司現金就不多了。”戴志康只好“再等一等吧”。以致2013年博雅上市,無奈“堅持”下帶來的高回報,被戴志康稱為“運氣”。

  事實上,戴志康是在2011年才開始每週拿出半天或一天的時間來接觸項目的。與創業者的接觸,大多先從他的自我介紹開始。當天使投資人戴志康還沒有足夠說服力的時候,創業者戴志康成為他的敲門磚。

  戴志康年少成名。他在大學時期開發出Discuz!,20歲時創辦康盛創想。2005年,Discuz!就成為社區軟件領域的老大,幾年之後康盛也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社區平臺和服務提供商,並在2010年被騰訊以數千萬美金的高價收購。這些經歷讓他成為國內“80後”創業的標誌性人物,但這個名氣只限於互聯網圈。

  《小小帝國》開發商殼木軟件的創始人李毅回憶,他當時已經有了一位天使投資人,對方又給他介紹了戴志康。兩人第一次見面聊完,戴志康就表示要投資他。反倒是李毅有點下不了決心,“我對他不是太熟悉,先考慮一下。”

  李毅回去就開始搜索戴志康的信息,才發現,這個傳說中的“80後”創業者“真的挺牛的”。那時的戴志康還擔任騰訊電商控股公司生活電商部總經理,李毅想到了戴志康背後的各種資源。短短几天之後,戴志康又打來電話,要到李毅當時在民居里的辦公室去看一看。這次見面,投資的事才敲定下來。

  在投了近10個項目之後,戴志康在天使投資領域依然屬於“小字輩兒”,仍需要以自我介紹來開場。戴志康三個字還沒有形成天使名片。

  2013年,戴志康在一個互聯網圈大牛的微信群裡,發現了綠狗網創始人張馨心。戴志康主動加了張馨心的微信,給她做了一番自我介紹,希望見面聊。

  那時,找張馨心的機構投資者也不少,多是一些很有名的機構。對戴志康,張馨心並不瞭解,所以也不是太積極。後來向自己的員工一瞭解,對方驚呼,“戴志康!這是我們的偶像啊!”張馨心才重視起來。

  兩人約在綠狗網的辦公室聊。很快,張馨心收到戴志康在返回的路上發來的兩條長長的微信,表示非常有意願和他們一起把這件事情做好。這讓張馨心有些被打動。不像其他的機構投資者總是要走相對長的內部流程,戴志康的決策速度非常快。同時,她也覺得戴志康對技術和產品乃至整個互聯網的理解,正好可以彌補自身在這方面的不足。張馨心決定接受戴志康的投資。戴志康隨後又給張馨心介紹了晨興資本合夥人劉芹。2013年8月,綠狗網獲得真格基金、晨興資本、戴志康千萬元人民幣的A輪投資。

  天使投資像“種樹”

  在博雅這個項目上,周鴻禕和戴志康有個不成文的分工:周鴻禕更多是從戰略方向上給建議,實際參與公司的時間很少;戴志康基本上每天都花很多時間和張偉聊,參與經營上的重大決策。

  “我在博雅上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因為最開始探索投資,就像一個人沒有蓋過房子,一開始會花很多時間在每一個細節上,但我現在這種時間花得越來越少了。從效果上看,其實一點不會差。”戴志康想嘗試如何更高效地支持創業者。

  過去一年在中國移動互聯網領域最火的App魔漫相機,也是戴志康的天使投資項目。創始人任曉倩和黃光明說,最初投資時,戴志康考量的可能是覺得人不錯,項目有意思。相對來講,衝動的東西多一點。而現在,他們能明顯感覺到戴志康身上理性的東西更多了。“他現在常常和我們整宿地討論問題,但他關注的問題已經從項目本身及具體戰術轉移到更本質的東西上去了,越來越注重創業者的信念、動機產生的能量以及內心的狀態。”任曉倩說。

  博雅上市之後,張偉還時不時地給戴志康打電話,請他幫忙面試人。戴志康佯裝生氣,“怎麼這麼多年了,還叫我幫你幹活!”他說現在更願意討論事情背後的本質和關於創業者個人成長的話題。比如“為什麼在這一刻,在招這個人的時候感覺這麼不確定” 。

  不過,創業者如果不經常找戴志康,戴志康就會主動找對方。他曾給李毅打電話問:“張偉當年老給我打電話,你怎麼老不打?”雖然他們會定期開會,但戴志康還是希望多溝通。

  《小小帝國》開始公測的時候,戴志康是第一批玩家,連續一兩個月幾乎每天都花幾個小時在上面玩,他當時玩到公測服裡排名前十,因此給李毅提了很多產品改進建議。

  張馨心也經常請戴志康去給自己的團隊講與產品、互聯網相關的東西,戴志康都熱心參與。????但這些參與裡面,尤其涉及一些決策問題時,戴志康越來越注重一個分寸——不做建議,只做鏡子。比如說收購或者上市之後是什麼感覺。因為李毅沒有經歷過,所以戴志康會對他說一說,在瞭解這一切之後,最終還是由創業者自己做出選擇。

  早在2012年,李毅就收到一個收購邀約,戴志康在討論中投了反對票,理由是——移動市場才剛剛起來,公司也才剛剛起步,後面還有發展的機會,談賣掉還太早。但到2013年這個時間點,神州泰嶽給《小小帝國》出的估值等合作條件也不錯。戴志康在討論中則選擇“只做鏡子,不做建議”。

  “我也沒有想他一定要賣或者上市,你要知道他不會按照我的意志去走的。”

  對這一點,戴志康深有感悟。戴志康的外公和父母都是大學老師,所以自小對他的期望是出國唸書、到大學裡當教授。但戴志康覺得這不是自己希望的樣子。所以,“從五年級開始到大學就一直處在選擇甚至抗爭之中。這個過程特別痛苦,所以我很清楚,一味地告訴對方我希望你怎麼樣,對方是一定不會接受的。只有自己做的選擇,才會真正投入。”

  戴志康把天使投資比喻成種樹:你無法要求他長成你想要的樣子,你只能支持他,用他的路徑去實現,你只能幹這個事情,“我聚焦在過程上而不是結果上”。

  投資博雅的時候,為了找到更好的方向,戴志康常給張偉出主意。但現在,他決定要越來越少地做這樣的事情,“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創業者一定具有自己找到方向的能力,你要相信這一點。”

  具體投什麼領域,戴志康並不設限。“對於行業,我只是順應趨勢。而且,我現在看具體行業越來越少了。我甚至想驗證一下,完全不看行業能不能做?”

  這個想法,戴志康最初是從雷軍做小米的事情上得到啟發。他以前投資更多是看業務,對這個業務懂、有經驗才會投資。但他發現“雷軍做小米的時候也不會做手機啊。所以首先要有意願,這是核心”。這讓戴志康看到一種可能——即使沒有過往的經驗,還是可以投資成功的。

  除了專注法律服務的綠狗網,戴志康還投了比特幣交易平臺火幣網等。“投資火幣網稍微特殊一點,我是同時看了人和方向的。”他認為,比特幣是符合未來趨勢的。“比特幣可能什麼都不是,也可能什麼都是。這就比較好玩兒,延展空間特別大。”戴志康想參與到這個趨勢當中,做近距離的觀察。

  在任曉倩看來,戴志康是一個有想象力、更大膽的投資人。“他不是靠歷史經驗在看一些事情。他更勇於去相信一些創新的東西,他更像硅谷的天使投資人。”

  看重人的成長性,而不是當下項目的一時成敗。在這種不設限的前提下,戴志康的另一個試驗目標是:“我想看看我早期成功概率能不能達到百分之百。”

  看人三要素

  “人看好了,做麵包店也行。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戴志康說,他主要看人的三樣東西:堅守創業本心的能力、快速轉身的能力、與自我意識對話的能力。

  “我現在差不多10分鐘就能做決策。”在戴志康看來,創業者需要一個內在目標的支撐,像公司怎麼能有質變?下一個革命性的迭代是什麼?怎樣抓住用戶心理,用戶的痛點是什麼?如何才能把用戶需求痛點轉化成產品能力?等等。在內在目標之下,才能走得長遠。創業過程中遇到的焦慮、疑惑、恐懼,其實都是因為把外在東西當目標,比如誰認不認可你、別人怎麼評價你、賺了多少錢之類。

  根據戴志康的經驗,能堅守創業理念的人並不多。“優秀的創業者有一個最鮮明的特徵,在和投資人說話的時候,不是在迎合對方,比如猜測投資人的喜好,想著該怎麼說、怎麼做投資人才是滿意的。”

  而不迎合是什麼狀態呢?他想起自己面對投資人時候的心態——就是要做這個東西,不管你投不投我。很單純、投入地在講自己的產品,為什麼要這麼做,還要怎麼改進。還特別自信,堅信會有很多用戶喜歡。“我覺得這不是固執,而是一種堅持。”

  就是憑著這一點,讓戴志康對最初完全看不上的張偉開始產生好感。“信念無所謂對錯,張偉當時做的產品,從市場角度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但是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沒有堅守信念的能力。”

  而李毅在做《小小帝國》之前已經做了12款遊戲,到做《小小帝國》時,基本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這款遊戲的開發上。戴志康認為這是一個質變,因為他的目標變了,不是做一堆東西放到市場上看哪個能火,而是不管火不火,就要做自己心中想要的好產品。這個內在目標定下來之後,就會自然而然堅持去做了,這與外界的打擊是沒有關係的。

  作為投資人,除了需要有能力發現這種堅持,還要儘可能保證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不偏離這一點初心。戴志康的方法就是,剖開表象讓創業者面對自我,讓其和自己的意識對話。

戴志康所說的“自我”,與幾個問題息息相關:創業是什麼?創業和創業者是什麼關係?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幾個問題,在康盛被騰訊收購前後也在他心裡被反覆問起。

  有一段時間裡,因為騰訊股票的漲幅變化,戴志康形容自己的狀態都是在恐懼、遊離、徘徊中反反覆覆。他試圖擺脫這種大公司機器對個人的影響。“我不是很喜歡職業經理人這個詞。可能是個人主觀,我覺得這是為了看起來顯得專業,而喪失了自己選擇能力的人。大公司裡大多數職業經理人,可能某種程度上不是面向市場,而是面向老闆。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我在形式上是職業經理人,但內在還是一個創業者。因此,我打算投資的創業者外在是什麼樣也無所謂,但是內在要是一個能夠成就自己的人。”

  他把拷問過自己的問題同樣拋給張偉和李毅,好讓他們釐清自己——還能不能承受得了?願不願意挑戰下一個更難的階段?

  張偉和李毅面對是否接受收購都表現出了擔心。張偉糾結的是眼前的金錢誘惑和未來的責任承擔,說到底是創業者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問題。他最後的想法是,“上市雖然有很多挑戰,但是意味著可能有更大的成就,對員工來說也是價值最大化的體現。我覺得如果真拿了15個億,天天坐在家裡數錢的話,我一定會鬱悶死的。”

  而李毅的擔心,更像是由於對商業缺乏瞭解和興趣而造成的退縮。接到神州泰嶽收購邀約的時候,整個核心團隊投票決定願意接受收購,李毅一方面也覺得接受收購可以讓他們更單純地去專注產品,但另一方面又非常擔心收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覺得收購本身其實也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內心有些猶疑不定。李毅對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甚至還未完全認識清楚。

  “我的作用就是幫他把他不願意面對的那些東西提出來。他看不清楚的時候做出的選擇是有侷限的,幫他看清楚了以後,他自然會做出一個更完整、更客觀的選擇。”

  戴志康問李毅,你為什麼要創業?創業是否包含商業?你以前認為的創業是什麼?這讓李毅意識到,自己以前把創業想得太簡單了,認為就是做一個好產品,然後酒香不怕巷子深地丟在市場上。

  戴志康又向李毅拋出一個問題,創業包括初創期,有一個想法願望;實現期,有一個產品;成長期,有不斷增長的收入;收穫期,有一個退出的方式或者機制。這才是完整的創業,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樣。那你到底是隻想要創業歷程的一個部分,還是想經歷全程?李毅最後覺得,自己還是希望經歷過商業洗禮,能把創業過程完整體驗一遍。

  李毅的這個選擇其實與戴志康的價值觀很像。“我發現其實外在的東西帶來的愉悅和享受是非常短暫的。只有兩個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就是體驗和成長,到最後獲得的也只有這兩點。就像體驗完整的人生,不管舒不舒服都要走過全程,一個人不可能永遠活在小朋友時期。越恐懼什麼,越要做,這才是成長。”

  與堅守創業本心相對的,是在具體事務上的轉身能力。戴志康投的一些項目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他投資時,這些項目在運營方式甚至產品方向上還尚在摸索中。就像戴志康最初投資博雅時,他發覺張偉的創業精神、技術、專業、韌勁都沒問題,但是做了8年還沒成功。“我們就覺得一定是方向錯了。好,那隻要擰一下方向,不就對了嗎?”但能否擰過來,取決於戴志康說的“轉身的能力”。

  女性社區辣媽幫也是戴志康投資的一個項目。投資辣媽幫之前,戴志康已經看好了另外一個母嬰產品,並且已經反覆就細節問題商談了若干次。而辣媽幫創始人金贊利用戴志康從北京到深圳出差的機會毛遂自薦,連續談了24個小時,後來說服了戴志康轉投自己的產品。

  為什麼轉而選擇辣媽幫?戴志康說是他發現金贊和他團隊的轉身能力更突出一些。“他們比較容易聽得進別人的聲音,也願意試。”在戴志康投資之前,金贊團隊已經嘗試了好幾個產品,才逐漸找到社區這種產品形態。

  戴志康自己也在反覆練習這種轉身能力,他常常感嘆張偉轉身能力之強大,有的時候可能上一刻還在情緒之中,出去上個廁所就轉過來了。“我保持這種好奇,互相學習。這需要大家都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大家都有又二又傻的時候,也都有對方沒有的特質。做投資的過程中,我的收穫是我主觀的東西被逐漸放下,情緒也就比以前少很多。這種感覺讓我覺得挺爽的,這個爽不是高興,而是很自由的感覺。”

  投當年的自己

  到目前為止,戴志康已經投資的十多個項目,成功率大概50%。“回顧一下,我凡是投人的其實都成了。我現在投資更多的是看人。我的目標就是發現2001年到2005年之間的我。”

  那個階段的戴志康是這樣一種狀態:沒錢、沒經驗,還在屌絲創業階段;目標遠大但遲遲難以突破,在外界看來就是一個賣軟件的小公司;除了在站長圈子,並不被廣泛關注。當時最大的財富是:一顆自認為純粹的創業本心。

  其實,不僅是創業初期,學生時代的戴志康就一直處在一種不被認可的狀態中。因為痴迷電腦編程,初中時他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身邊的家長都認為他不務正業,有的甚至還當面這樣說。上大學時,他受過三次紀律處分,15門功課不過關。但他對於外界的評價很沒感覺,因為“相當長的時間裡,我的身體是一個學生,但內心是一個程序員”。

  很長一段時間,他只能自己一個人面對創業的艱難,無人問津。面對這個處境,戴志康倒是很有點耿耿於懷。“周鴻禕在2005年發現了我,這個時間如果能提前,我應該成長得快很多。”

  這給戴志康帶來的挫敗感更多是對自身價值的認知。“我遇到極大的挫折、挑戰也沒有放棄,我覺得自己應該是個挺牛的人,但是為什麼老是沒有人發現我?”所以,他現在做天使投資的一個信念是:關鍵是要找到未來的千里馬,而不是現在的千里馬。

  當年自己創業時,戴志康琢磨很多問題,比如創業是什麼?創業跟創業者是什麼關係?他得出了兩個結論:第一,其實首先是人成長了,業務才會自然隨之成長。而非業務成長了,人再跟著成長。第二,選擇大於努力,而且比努力重要太多了。就像自己當初退學,從哈爾濱跑到北京來創業,為什麼創業初期相當長的時間沒有招人,將產品先免費又收費,然後又免費、做開源,等等,這些選擇後來實際上起到了改變命運的作用。

  所以,找樹苗,不看表面的東西,而是看未來。“那時我雖然看起來是一個失敗者,但內心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成功者。就像曼德拉、肖申克,他們身在監獄裡,但他們內心不是萎靡,而是堅強的。所以我要找的人,是那種內在是一個成功者,只是當時從外在看起來還不是的人。”

  戴志康從所投創業者身上,多多少少都能找到自己當年的影子。

  戴志康第一次去李毅公司的時候,他們當時還是隻有兩三個人的小團隊,蝸居在一個民居地下室裡,冬天房間裡的暖氣也不太好,大家穿著棉服在寫程序。滿地都是垃圾、可樂罐、方便麵盒子、鞋。就是在這種狀態下,李毅團隊很早就進入到安卓開發領域,一直在不斷嘗試。那時,他們已經開發出了12款單機遊戲,市場回報上都沒有大成。戴志康拜訪的時候,他們正全力開發《小小帝國》,準備向移動遊戲轉型。

  戴覺得這個情景與他自己當年剛來北京的時候特別像,尤其是在一無所有的狀態下對產品的執著程度——毫不顧忌於自己過去的平庸,也不糾結於未來能不能成功,只關心自己是不是在做喜歡的事和想要的東西。這種單純、純粹的氣質讓戴志康想到當年的自己,“就像一隻小狗,看到另外一隻氣味相投的小狗就會下意識地搖搖尾巴,就是這個感覺。”

  “這裡面沒有一點兒同情成分,我是覺得這樣的人應該有機會能夠成長起來。” 戴志康說,“我其實投的是和我一樣屌絲、沒有光鮮的背景和履歷的、希望通過創業去改變人生的創業者。我不看他的業務,只是通過他做業務過程中的經歷和思考,去看他這個人有沒有潛質。”

  2011年,戴志康投資魔漫相機團隊時,他們還在開發一款後來反響平平、叫作“漫畫”的產品。戴志康在創業者聚集的車庫咖啡碰到了任曉倩和黃光明,他就湊過去問他們在做什麼產品。對方給他演示時講得非常投入,戴志康中間離開去拿咖啡他們都沒有覺察。戴志康回來時,發現他們還在講。

  戴志康覺得這種忘我投入的狀態很靠譜。“只要能不斷地從創業體驗中總結和反思,總有一天這樣的人會爆發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