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昭皇帝嫡五子,宣宗章皇帝胞弟襄憲王朱瞻墡,為何被後世譽為明朝最賢明的藩王?

代貞


朱瞻墡對我們來說是很陌生的一個歷史人物,在如今的信息社會,一個個沉澱在歷史長河裡的有趣人物總還是被髮掘出來,他們的是非成敗讓後人評說。

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嫡子,在立長不立幼的封建王朝,作為明仁宗第5子的他很難繼位登基成為皇帝,不過朱瞻墡倒是多次被傳要繼承皇位,可這畢竟只是個傳說而已,並沒有成真。既然有傳說那還是說明朱瞻墡有過人之處,不然怎麼會有這樣的風聲呢?

朱瞻墡(1406年4月4日~1478年2月18日),公元1424年被封為明襄王,在明代藩王裡也是口碑不錯的,有賢德之名。雖多次被傳繼承皇位,可並沒有受到歷經的皇帝的責難,日子過得倒也逍遙,以73歲高齡善終,不可謂是個奇蹟。

朱瞻墡4歲時,爺爺明成祖朱棣去世,其父朱高熾繼位,哥哥朱瞻基成為太子,他和其他的兄弟們被封為親王,朱瞻墡被封襄王。藩王在明朝有朱棣的前車之鑑,因此會被皇帝忌憚和防範,於是皇帝會限制藩王的權力,控制他們的勢力,同時給他們舒適的生活。父親朱高熾繼位不久,就離開人間,哥哥朱瞻基繼位後,朱瞻墡不得不去到封地,做他的逍遙藩王,遠離權力的中心。

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後第二年,他的嫡長子朱祁鎮才出生,中年得子的明宣宗非常高興,迅速立朱祁鎮為太子,可明宣宗在位僅十年就去世了,當時的太子朱祁鎮也只有8歲,於是朱瞻墡第一次被捲進皇位的風波中。

太子朱祁鎮年太小不能親自打理朝政,此時的朱瞻墡被推倒了風尖浪口,叔叔取代侄子的聲音此起彼伏,可朱瞻墡並沒有這麼做,而是擁立侄子朱祁鎮登上了皇位。

可天有不測風雲,好大喜功的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鼓動下,御駕親征北伐瓦剌,公元1449年(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虜,消息傳來,舉國震驚!京城一片混亂,國不可一日無君,此時的太子朱見深只有2歲,無法擔當治理江山社稷的大任,打理朝政的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但孫太后並不喜歡朱祁鈺,關鍵是朱祁鈺生母吳賢妃尚在人間,如果朱祁鈺登基,自然會尊崇生母,孫太后也就沒有生存的空間,於是孫太后想起了口碑和人緣都不錯的小叔子朱瞻墡,她急速命朱瞻墡進京。

朱瞻墡接到詔令,左思右想,不知如何是好,可他在一番權衡之後,決定不做親者痛的事,於是他向孫太后建議太子朱見深登基,郕王朱祁鈺監國,他的意見還沒有傳到孫太后手中,急不可耐的孫太后就讓朱祁鈺登基了,朱祁鈺即明代宗。朱見深繼續為太子。

朱祁鈺登基後,想想也不是個滋味,自己當皇帝,侄子做太子,那自己的兒子情何以堪,於是想方設法要廢掉太子朱見深,可這不是件小事,必然會引起朝廷震盪。朱祁鈺也是豁出去了,堅決廢掉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可天命不濟,朱見濟在立為太子的第二年就突然去世,群臣請求復立朱見深,朱祁鈺一直不同意,於是朱瞻墡又成為了皇位繼承人的焦點。後來的結局是,石亨等人迎立被瓦剌放回,被朱祁鈺軟禁,奉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復皇帝位。

朱祁鎮復位後,名臣于謙等人被捕入獄,襄王朱瞻墡也被卷其中,朱瞻墡為了自保,嚮明英宗朱祁鎮表達自己的忠心,他建議毀掉壽陵,壽陵是朱祁鈺為杭皇后所建的,這一建議一針見血,正符合朱祁鎮的心意,就是有些缺德。不過朱瞻墡的忠心倒是拯救了自己,躲過了災難。

朱祁鎮去世後,朱見深即位,已到天命的朱瞻墡為了接下來的日子好過,故技重演,又向皇帝朱見深表忠心。建議讓汪氏母女搬離郕王府,但朱見深是個豁達的君王,並沒有接受朱瞻墡的建議,同時也沒有為難朱瞻墡。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朱瞻墡去世,終年73歲,官方評價他:‘’守禮法、遠嫌疑‘’。歷經七朝的朱瞻墡得以善終,這跟他的為人低調、善於周璇有很大的關係。






史道驛站x


明代襄憲王朱瞻墡被稱為明朝最賢明的藩王,一生被三次流傳為皇位繼承人,而最後得以善終,享盡榮華富貴,我看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朱瞻墡的確"莊警有令譽'‘其人品才幹,在幾個兄弟中是出類拔萃的。這是他的天份,因為有這份天份,所以後來在關鍵時刻為人處事就不會偏離正確的軌道,而一朝不慎而招致非議和災難。其次,他守禮法,遠嫌疑,故雖有異議,不為上下所疑,故而能壽其天年。說白了,他這個人知道自己的幾斤幾兩,不貪慾。歷史上盛名的土木堡事件發生後,朝廷上下一片人心浮動。面對他皇嫂詔他進京的詔書,他斷然拒絕,不去。擲地有聲,沒有一點拖泥帶水。要是換了其他的人,早就屁顛屁顛地跑個不休。他不趟這渾水,論血緣關係,他怎麼也比不上太子朱見深,皇弟朱祁鈺。並上書要太子登位,朱祁鈺監國。一下子撇清關係,不留隱患。的確,這渾水不好趟,作為藩王,勢單力薄,京城的風雲變化萬千,哪一天死無葬身之地都不是一句玩笑話。另外,他善於明哲保身,見風使舵,選班站隊的功夫的確火眼金睛。土木堡事件後,英帝被軟禁在南宮,他好像早已預料後事,上書景帝宜旦夕省膳問安,率群臣朔望見,無忘恭順。後來英宗復辟成功,在宮中看到了他的上書,心情大好,各種猜疑消了大半。尤其是他上書要求推毀杭皇后的壽陵,很正英宗的下懷。自然從此風平浪靜,海闊天空。最後以七十三高齡辭世,享盡人間榮華富貴,深得朝廷的禮遇和褒獎,一代賢藩王的英名流傳千古。縱觀朱瞻墡一生,大是大非面前不糊塗,是他人生最好的寫照。


52211682393


人貴有自知之明。朱瞻墡得以全身而退,主要是因為頗為自知。知道自己能扒幾碗乾飯。他不覬覦最高權力,所以最終能夠獨善其身。而另一方面,估計他身邊也沒有那種搖唇鼓舌的謀士,替他出餿主意。


津樂文化


這怎麼回答啊?按慣例,每一個皇帝的每個兒子成年後都會封王(當然,其中一個會是太子),且這些藩王都是世襲罔替(前提是別犯大錯),好像明太祖朱元璋就有20、30個兒子。反正到了後來,每個省(明代叫布政使)的大城裡都有一個藩王,比如成都有蜀王,陝西有秦王,山西有晉王,河南洛陽和開封兩地有唐王和周王,山東有魯王,齊王等,這些都是傳了很多代的王爵。總之,具體數量的話,不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