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手握重权,为何不篡位自己做皇帝?只是因为孝庄吗?

型男东海Terry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多尔衮在满语中是熊的意思,爱新觉罗在满语中是黄金般的意思,爱新觉罗·多尔衮翻译成中文便是“金熊”。

我们先总结一下多尔衮传奇的一生: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少年时随其兄皇太极出征蒙古与明朝,屡建功勋。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并于第二年以摄政王身份率八旗军入关。他是确立清初政权及清廷各项政策的最重要的决策者,加封至“皇父摄政王”。

回顾多尔衮的精彩绝伦的一生,充满了许多谜团,其中之一就是:多尔衮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去分析:

一是,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而是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

二是,在福临继位之后,多尔衮摄政七年,权利无边,他为什么没有谋权篡位?

(多尔衮)

一、皇太极死之后,多尔衮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

<strong>

1、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欲当皇帝的思想毋庸置疑。

历史记载:“方皇太极之甫殁也,有欲援立多尔衮,为以弟承兄之举者,多尔衮心为之动。”

这是野史风闻之语,然而,其中有一句话不错,即“多尔衮心为之动”当是事实。

他有一定的势力,即:“夫太宗恩育予躬,特异于诸子弟者,盖深信诸子弟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也。”

这是他17年中,在皇太极呵护下,潜心努力奋斗的结果,这是他的优势。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清晨,他主动找索尼探问,有意寻找支持,因索尼不仅代表两黄旗大臣,而且是谋国高参,具有大政方针决策能力。

多尔衮询问索尼本身,就表明了当皇帝这个问题确实令他动心。

(皇太极)

2、努尔哈赤有遗诏,规定皇位的继承要满洲贵族来讨论。

当时主要有七个人的意见举足轻重:四个亲王,就是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还有三位郡王,就是阿济格,多铎和阿达礼。

当时,最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八旗甲胄从实力对比看,豪格有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的支持,多尔衮有正白、镶白两旗的支持。

那么,其余三旗——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红和镶红两旗、济尔哈朗掌管的镶蓝旗的意见就至关重要。

两黄旗毫无疑问是皇太极的嫡系,只能接受皇子即位,其他三旗,代善等人立场含糊。

相持不下之时济尔哈朗,提出一个折衷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临继位。

多尔衮权衡利弊,如果自己强行继位,势必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

让豪格登基,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而让年幼的福临继位,则可收到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自己摄政,避免内讧。

<strong>

所以,从这个现实角度来说,不是多尔衮不想继位,实在是实力还不够强大,不足以服众,双方角力最后只能推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人选——福临。

(豪格)

3、还有一种说法是,多尔衮之所以没抢福临的皇位,与福临的母亲孝庄有很大的关系。

据野史记载,多尔衮与孝庄皇后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已经是恋人了,可惜她被阴差阳错地嫁给了皇太极。

多尔衮始终对孝庄皇后念念不忘,总希望有一天,他们能真正地走到一起。

可孝庄皇后是个精明的女人,她怕遭受世人的非议给福临带来不好的影响,但又未明确拒绝多尔衮的示爱,一直在与他周旋。

多尔衮始终抱有幻想,也不愿让心爱的女人伤心,所以他迟迟没有下定决心来争夺这个皇位。

通过上面三个原因的分析,我们知道,在皇太极死之后,多尔衮是有强烈意愿自己当皇帝的,可惜由于豪格和他的竞争,加上他的实力不足以压服所有人,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让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自己做摄政王。

至于野史记载的因为孝庄的原因,多尔衮不忍夺其儿子福临的皇位这种说法,我认为不可信:从多尔衮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权力欲望很重的人,他怎么会为了一个女人而放弃了登上九五之尊呢?

(孝庄)

二、福临继位之后,多尔衮为什么不篡位自己当皇帝?

多尔衮在做摄政王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叔父摄政王一直做到了皇父摄政王,而且在礼制上也已经向皇帝看齐了。

所以很多人会想:多尔衮既然能力如此之强,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他在做摄政王的后期是不是有了谋逆之心呢?

1、出于大局的考虑他也不能怎么样。

小皇帝顺治刚刚登基几个月,南边的明朝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李自成率领着农民军攻入了明帝国的首都北京,清朝的老对手崇祯皇帝被迫在煤山自缢身亡。

此时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立刻率领满汉蒙的主力军队南下 ,一举打败李自成,并将顺治皇帝迎进了北京城。

顺治小皇帝祭祀天地祖宗,代表自己已经成为全中国的主人。

随着清军南下的进程,多尔衮所能控制的军队也越来越多。那位当初与他争夺皇位的豪格此时已经被他寻找借口幽禁,现在在朝中再也没有人可以组织他做皇帝。

但是多尔衮没有那样做,当时南方还不稳定,反清的浪潮此起彼伏,南明的永历王朝正在竭尽全力抗击满清。

如果此时多尔衮取代顺治成为皇帝,那么在清朝内部肯定会出现动荡,这时南明的大规模反击是必然的,这样清朝的局面将十分的被动。

通过当时的史料不难发现多尔衮对顺治的要求非常苛刻,多尔衮的种种行为可以预计在清朝平定全国以后,他完全有可能取代顺治皇帝。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1650年,多尔衮猝死在打猎的途中,多尔衮死后被追封为成宗义皇帝。

仅仅两个月以后,抓住了权柄的顺治皇帝就下了将多尔衮开棺鞭尸,可见对多尔衮有多么痛恨。

如果是多尔衮没有野心,估计谁都不会相信。

(顺治皇帝)

2、多尔衮没有儿子也是他迟迟没有动手的原因。

通过清朝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出摄政王多尔衮没有儿子,只有一个过继的养子多尔博,自己做皇帝将来自然是要传给自己的儿子,永保帝位不失。

可是多尔衮没有儿子,即便多尔衮做了皇帝,将来也会被新皇帝挫骨扬灰。

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不,他自己才30多岁,感觉自己还非常年轻,万一将来自己有了儿子呢。

所以多尔衮的态度是等等看,实在不行再动手。

多尔衮死后,其多年培植起来的势力瞬间瓦解,顺治皇帝甚至不愿意提起这个名字。

直到乾隆时期时期才被平反,不过这是已经过去了一百余年,外界早就已经物是人非了。

(多尔衮和孝庄)

结语

政治这东西不是非常残酷,而是绝对残酷,在政治角逐中,几乎就没有第二名的立足之地。

多尔衮摄政七年,权力无边,他唯一做错的事情就是没有篡位,如果他篡位当了皇帝,后来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而且他当时的情况确实具备篡位的资本。

在中国历史中,权臣一般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从春秋时期晋国的赵盾到明末张居正、清末袁世凯这些人,权臣、丞相、摄政王这些职务在中国历史中都是风险非常高的职业。

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时说,多尔衮虽然独断擅权,但是没有谋逆的意思,如果谋逆的话,当时多尔衮手中掌握兵权,想自立为帝并不是什么难事。

这里我想要强调的是,多尔衮没有谋逆,不代表他不想当皇帝。

综上所述,多尔衮手握重权,而又不篡位自己做皇帝,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在皇太极死之后,多尔衮有心争夺帝位,可惜当时他的实力不足以服众,以致功败垂成。

2、在多尔衮摄政七年中,权力无边,他是有能力废除顺治自己做皇帝的,但是他因为考虑满清政权的稳定性从而放弃了谋权篡位。

最后强调一点,至于孝庄能够影响多尔衮做皇帝这种说法,完全是野史记载,加上后人演绎(电视剧《孝庄秘史》),不足为信。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锐历史


孝庄能活得安稳,不过是多尔衮手下留情罢了,根据纪连海老师所挖掘整理的文献资料,多尔衮曾经怒斥孝庄,大意就是后宫干政自你开始一概断绝。当时的索尼、鳌拜之流已经被多尔衮按到地板摩擦,全无还手之力,皇室、两黄旗的势力除去投奔多尔衮的将领以外,没有不受打压的,那么,权倾朝野的多尔衮为何不篡权称帝呢?

孝庄的现有高度涉嫌造神

<strong>

“孝庄的功绩有多大?“没有她便没有后来的大清盛世”、“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统一”等等。

必须承认,看了这些话,我······颤抖了,努尔哈赤夯实的根基,皇太极的雄才,多尔衮的睿智和满清八旗非凡战力浴血半个多世纪,说到底原来都是孝庄的功劳······把多尔衮和范文程踹到了一边,京师原来是孝庄稳定的,唉~

某些人要打造一个堪比武则天的女皇级别的人物出来,而且!政治手腕高超的她竟然还不争权夺利,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权柄,这生生的又比武则天高上一头,你看,多伟大来着。这种人物形象是在谁的需求下打造出来的呢?

舆论的传播的恐怖速度

太后下嫁,如果这是真的,别说多尔衮、顺治简单的删除资料,就是大罗金仙来了,这事也盖不住,因为很多人忽略了社会舆论恐怖的蔓延速度,比如叫魂案、剪辫案,再比如朱三太子,为什么得以在全国蔓延,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朱三太子的“身影”,这就是舆论传播的力量,“群众基础良好”,所以才被很多另有用心的人借用、借势。

为什么多尔衮先是对前明皇室优待,继而大开杀戒,“阶段过渡”论阐述的并不完全,这也是舆论的作用,让多尔衮担忧政权稳定,所以才下手,按当时的文献资料,这种肃清行动至少持续到康熙年间,外地不提,京师才安稳了些,不必再担心前明皇室势力对京师社会安定的影响。

在那年月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即便这样,流言还能在短短几个月内传遍全国,按都按不住,更何况太后下嫁这种事儿了,谁能找到一条,就一条相关太后下嫁的史料证据?没有,一条都没有。所谓的张煌言、李朝史料、內宫记录甚至包括“二龙戏珠”都纯属扯淡。

张煌言是反清志士;

朝鲜的史料连金黑的话都敢往里写,需要相互印证着来看的,否则就是一家之言孤证不立;

中原文化和满洲文化不是完全割裂的,三父八母也非常容易解释,康熙帝对自己的几个乳母啥样,大家都知道,很孝顺,照顾亲娘也不过如此;

至于不合葬昭陵,也不是特例,再说了,孝端皇后已经先一步进去了,谁稀罕再去(ˉ▽ ̄~) 切~~,能独门独栋,谁还愿意合租。

无论明朝还是清朝卑不动尊都不只是说说而已,孝庄在五宫是垫底的存在,只不过后来因为照顾两位皇帝,所以地位才高起来,也才有人提议孝庄死后要入昭陵,其实想想朱棣,给他陪葬16个,不还放过俩么,那两个妃嫔也都是独立的陵墓,这就是卑不动尊的结果。至于双龙戏珠,负责入葬的雍正帝是怕谣言传不开咋地,特地搞个双龙戏珠影射孝庄?

至于孝庄真正的政治地位,大家发现没有,别看那些捧臭脚的言论,您只需要着重着重再着重的看看几位皇帝的评价,多读几遍,您就明白了,有时间的话(或者我遇到合适的题目),您可以看看孝庄母子的明争暗斗,他们说过什么,做过什么,顺治帝的遗诏又是怎么来的,您就会明白,所谓的女政治家呵呵一下就好。

孝庄在明末清初那段时期对满清的贡献很大,这没错。但是这些年由于某些电视剧的流行,孝庄被过度渲染,过度神化了。

真正的政治斗争她是不敢伸手的

五宫垫底的庄妃,在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并不怎么受宠,婚姻也只不过是政治利益交换的结果,影响皇太极的政向?她不敢。

到了多尔衮的时代,时值明末清初,崇政殿之争也不是孝庄策划的,她没有那个本事,也没有那个胆子,做为博尔济吉特氏家族的一员,她明白,自己是蒙古部族利益在清宫的代表,这不意味着她有资格干政,大妃阿巴亥就是前车之鉴,在政治利益前,她的命很容易被取走,两黄旗支持的是谁呢?是满清皇室,而非她庄妃,她敏感的身份是决不能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去的。

为什么多尔衮要摄政大家都同意,但无一人提及庄妃垂帘呢?一是各退一步,利益互换,二是庄妃不配······在入关前八王主政还留有余势的时候,她一个蒙古妃子······啥都不是,满清贵胄是绝不对让蒙古女人参与到争权中来的。

多尔衮如何,他都抗不住染指皇权的压力,何况孝庄一外人,确实有人提议孝庄垂帘,但此人的位置和小民也差不多,为什么朝中,尤其是宗室觉罗们不提议孝庄把持政权?谁都不傻,还是孝庄的身份问题,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孝庄也不傻,当然不会就坡下驴提及此事,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把孝庄不争权夺利的行为解释的过于高尚,争权会死,夺利方面已经基本踩了红线,再为科尔沁争利,那就该有人说话了。只要多尔衮想,孝庄的性命,他可以随时收取。

所以太后下嫁是无稽之谈,而所谓孝庄的势力也是半点全无的,都是效忠皇室和两黄旗,没有任何效忠她孝庄的存在,她的贡献与其说是政治贡献,不如说是家庭责任,崇政殿之争她在干什么?多尔衮擅权她在干什么?鳌拜擅权她在干什么?

至于索尼的孙女,四辅臣苏克萨哈死掉,遏必隆对鳌拜言听计从,索尼装病也是真病无非就是想捞取政治利益,这主意也未必就是孝庄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娶个女人平衡一下权力天平这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政治头脑。她的权力甚至性命对于多尔衮来说就是个笑话,所以多尔衮是否篡位和她没有任何关系。

多尔衮放弃篡位有公私两方面考虑

多尔衮是一个具有大局观的人,以崇政殿为例,索尼和鳌拜带着两黄旗死忠包围崇政殿,多尔衮就不能让两白出来抗衡?那时候的两黄旗是皇太极整旗抬上去的,仅仅十几年工夫,虽然变得很强,但与两白旗几十年的底子比,还是有所差距的,两白旗以前就是两黄旗,在努尔哈赤晚年均分给了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哥仨,所以皇太极才能顺利整旗抬旗,否则四旗互换,谁也抗不住这压力。

两黄旗有鳌拜索尼敢玩命,两白旗同样有狠人,为什么不打,而阿济格提早退殿后也没有带人来?

为了满清势力不至崩盘,当时正处在入主中原的最关键时刻,松锦大战结束,大明已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正是最佳良机,所以时不我待,在这种机会下,不能出现内斗,就更何况自相残杀了,否则满清势力会变成一盘散沙,本来满洲人口就少,不能聚力的话,会沦为弱势,而如果满清内部一旦发生严重问题,那么蒙古方面会看在通婚的面子上不在背后捅刀子?不可能。

所以综合来说有三点:

①内部利益不容分裂

②外部危险不能忽略

③大明蛋糕时不我待

于私利来讲,多尔衮也面临几个问题:

①篡权之后自己很容易被定点清除,擅权和篡位是两码事,皇太极或说皇室的死忠大有人在,多尔衮因功擅权也说得过去,但是一旦动了福临的位子,那意义就不一样了,不需要什么几旗几旗的势力分析,一杯毒药一个人就能办,或者多尔衮进宫被乱箭射死,几个人也够了,以急症为由,直接收尸发丧,大家都明白,但是谁又看得惯多尔衮呢,不鼓掌就算不错了,没人说什么。

再说,死者已矣,皇帝掌权,多尔衮怎么死的谁又会在乎。为什么崇祯帝那么着急干掉魏忠贤,因为魏忠贤想在內宫下手弄死他太容易了。

以要言之,多尔衮一旦篡位就要面临几乎所有人的算计,两白旗就要面临其他六旗的军事敌对,问题是,两白旗所有旗臣真的都愿意面临这一切么?多尔衮权倾朝野是吧,但是阴死他很容易。

②多尔衮篡位他传给谁呢?他一生无子,就一格格,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篡位后能活几年,然后呢,遗臭万年,皇位还是皇太极哪一系的,为啥?他哥阿济格的感人智商,他是明白的,多铎死的比自己还早,自己没有儿子无法继承,那还篡位干什么呢?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多铎之子过继的问题,那是多尔衮死后顺治帝的照拂,为了袭承睿王一脉,多尔衮死前是没有一切种形式的儿子的。

③没有必要玩命,自己已经权倾朝野,自古如何描述宰相来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多尔衮呢,他是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包括皇帝在内,把皇帝的虚名要来何用?能增加自己的势力?还是能获取更大的权利?都不能,这些对于多尔衮来说已经到极致了。

总结:

多尔衮的大局观在于,如果自己篡位,无论入关前后,都会造成满清势力的分崩离析,造成自努尔哈赤以来的诸多努力和建树付之东流,同时也会造成满清实力水平急剧下跌,那样一来会陷于内忧外患的境地,自满清开国一直到宣统退位,汉人的抵抗运动从未停歇,程度不同而已,多尔衮摄政期间,也只是初步企稳,内忧不可不防,外患方面则是蒙古诸部,如果自己的政权沦入风雨飘摇的境地,那么蒙古势力就会蠢蠢欲动,满清政权无论是面对蒙古还是江南士绅都是同样的态度,利用为主,但从未放下提防。

表面现象是多尔衮权倾朝野,但是多尔衮同样无法面对除两白旗以外所有势力的一致对抗,篡位不比擅权,逾越红线的行为不为其他各旗所接受,皇室的态度更不用提,而自家两白旗真的是铁板一块众志成城么,他无法统一两白旗的意见,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已经占有既得利益后,不愿意为了多尔衮的皇位而拼命,两白旗的意见都不能统一,何况其他。

自身短板造成即便篡权也无以为继,自己并没有继承人来继续掌控皇权,自己身死后不单落下千古骂名,而且权柄还会再次落入皇太极一系的掌控,无论谁掌权,两白旗都会受到彻底清算,不留任何余地的清洗,不单自己,包括阿济格和多铎两家都难逃一死。而保持现状也没什么不好,站在权力巅峰也就够了,利益在手虚名何益,反而有可能因为虚名而丧失本已拥有的至高权力,这笔账不得不算,所以多尔衮擅权不篡权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古今通史


清军入关后的皇帝是顺治,但谁都知道,真正的皇帝是摄政王多尔衮。问题是,多尔衮为什么不推翻顺治,当真正的皇帝。

有人说因为孝庄太后下嫁给多尔衮,所以多尔衮照顾孝庄的面子,才没有篡位称帝。但这个事本来就真真假假,没有可靠记载。退一步讲,即使孝庄下嫁是真的,也不影响多尔衮当皇帝。反正多尔衮没儿子,让顺治当皇太子,不正是两全其美?

多尔衮选择不称帝,其实就和自己没有儿子有关系。

多尔衮的生育能力不是那么强,虽然妻妾成群,但努力了半辈子,只生了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在封建时代,没有儿子,偌大家业传给孙悟空吗?即使之后多尔衮能生个活蹦乱跳、智商正常的儿子,但随着顺治年龄的增长,时间的优势并不在多尔衮这边。那么,是否可以抄近道,抱养一个宗室近支男孩呢?也不行。抱养来的孩子也有和养父亲近的,但毕竟这是皇位传承,多尔衮忙来忙去,到头来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样的事,精明的多尔衮是不会干的。

想来想去,多尔衮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不称帝。

何必呢?曹操、诸葛亮都没有称帝,他们都是各自国内的绝对老大,牢牢掌握最高权力,这就足够了。当皇帝是有乐趣,但前提是掌握实权。多尔衮只不过没有挂皇帝的名,但他的意志,就是大清的意志,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让男人迷恋的吗? 更何况,大臣们见着多尔衮同样要下跪,无非多磕几个头、少磕几个头而已。

曹操说过:何必纳虚名而受实祸。这个道理,多尔衮当然懂。

再说,宗室王爷、八旗亲贵更能接受一个屁事不懂的小皇帝,这符合他们的利益。多尔衮没有皇帝的名号,有些事办起来也并非那么顺利。可如果多尔衮称帝,自己的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所以,这些人也一定是多尔衮称帝后的反对力量。这些人都在,多尔衮是不敢轻举妄动的。综合考量之下,多尔衮没有称帝,是非常明智的。

当然,年龄越大,理智越弱,多尔衮慢慢经受不起皇帝的诱惑,开始自称皇父,就差封自己为太上皇了。说明多尔衮如果再多活些年,根据现实情况,他会考虑是否当皇帝的。只不过死的早,这一切,都成了历史猜想。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多尔衮为什么沒有称帝?理由如下:

一、当时的情形不同。按照推举制的原则,无论能力、威望、地位与实力而言,当时的多尔衮最应该被推举为最高权力继承人。但当时的情形已经与努尔哈赤死后大不相同。经过皇太极十七年经营,如今的大清朝早已不是当年的后金,从人性的层面来讲,当年,当所有大小贝勒在代善的带领下,拥戴皇太极即皇帝位,誓死效忠,并全体匍匐在他脚下三跪九叩首时,这一切改变就已经行进在不可逆转的过程之中了。

二、大清朝已深深汉化。在组织结构、决策与施政程序、政策法令、思想观念上,大清政权已经深深地汉化,皇太极生前亲自统领的两黄旗大臣,坚定主张皇位必须由皇太极的儿子继承,为此,他们之中八位重臣,聚集到三官庙盟誓,一定要让皇太极儿子继位,为达此目的,他们不惜以生命相博。还有人指名拥戴豪格,这就使整个事情变得异常棘手。

三、顾忌豪格的势力。皇太极去世时,豪格作为四大亲王之一,已经成为大清国位高权重的人物,而皇长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其它宗室诸王包括多尔衮在内都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豪格似乎比多尔衮具有更加充足的理由成为皇位继承人。他的支持者之多,已经成为多尔衮不得不顾忌的力量。

四、两大势力不合睦。皇太极生前自领的两黄将士和多尔衮三兄弟所属的两白旗之间关系很不和睦。两黄旗的八位重臣特别不愿意看到多尔衮继位。

精明强干的多尔衮对这种双方势力对比非常清楚,于是在皇太极死后五天,在大清帝国后继皇帝的推举会议上,多儿衮顾全大局,为防止内乱,拥立年仅六岁的顺治继承皇位,多儿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民间传说多儿衮沒有称帝与孝庄有关,只是传说而已。


大汕十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皇太极画像)

皇太极死后,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为皇位争执不下,以及各方势力如两红、两黄和两蓝六旗对多尔衮的不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阻止来自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睿亲王多尔衮不得已只好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把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立为皇帝,是为顺治帝。

顺治元年,大清入关,顺治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冬,多尔衮死于塞北,又追封为“清成宗”,顺治八年,剥夺其封号,掘墓鞭尸,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为其平反。


(多尔衮画像)

从以上情况我们知道,多尔衮并非有多大的胸襟,不是不想称帝,实是当时的力量不够强大,不得已而为之。更不像电视剧那样与孝庄有那么一腿。


春花秋实5872


多尔衮在皇太极驾崩之后并没有篡位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多尔衮实力不够。多尔衮手中兵力只有两白旗和镶蓝旗,两黄旗是皇太极的嫡系军队,打起来肯定支持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而其他三旗并没有表明立场,多尔衮即使篡位也没有必胜的把握。退一万步,就算打赢了,自己登上了皇位。大清也是元气大伤,就无法入住中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了;如果输了那下场就很悲惨了,不仅自己荣华富贵不再,连全家人的性命都不保。



2.多尔衮念及与皇太极的兄弟之情。皇太极生前对多尔衮还算厚待。在多尔衮年纪不大的时候带着他打仗历练,等多尔衮年纪稍大便让他独自率军出征,独当一面。多尔衮建功之后就封他为“和硕睿亲王”,出于兄弟之情,多尔衮应该还是有点不落忍。


3.选福临当皇帝也是一个妙招。多尔衮不自己当皇帝,选小侄子福临当皇帝,他既可以拥有皇帝之实,又不用背上叛逆的骂名,岂不是两全其美。

4.可能与布木布泰(大玉儿)有关。可能正如野史和电视剧《孝庄秘史》所说,因为多尔衮与布木布泰(大玉儿)情深意重因而扶持布木布泰的儿子当皇帝。


以上便是晓史兄的个人看法了,你们又觉得多尔衮为何不做皇帝呢?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晓史才能明事


多尔衮手握重权,为何不当皇帝?只是因为孝庄?

事前阐明,孝庄是皇太极宠妃庄妃死后的封号,是她的孙子康熙皇帝给她的封号。庄,因为她生前就是皇太极的庄妃,孝,就是康熙在皇祖母死后给的谥号,合在一起,就是二字“孝庄”,全称就是“孝庄太皇太后”。

多尔衮不当皇帝,我认为有二个原因。

其一,就是多尔衮无子。这个在封建皇朝是一个十分致命的原因。雍正皇帝胤禛能够在九子夺嫡中胜出。老四有一个出色的儿子,弘历也是重要原因。谁都知道,清朝从来就不是立嫡以长,好不容易玄烨立了一个皇后生的为太子,也是无疾而终。最后还是老四拣了便宜。

多尔衮只有一个女儿,是他不能称帝的最大原因。如果多尔衮一代而亡,岂不是说明大清是一个“

短命皇朝”吗?试问,那些满州皇族,贵族会答应多尔衮肆意妄为吗?

其实,多尔衮弄死豪格,便已经扫清了称帝的障碍了,而且入主中原后,他的权限和顺治比,顺治只是一个傀儡而已。没有办法,他称不了帝。

其二,因为庄妃,多尔衮也不想当皇帝。庄妃也可能给了一个选择题让多尔衮做,要么让自己成为多尔衮的女人,要么多尔衮做皇帝,他们母子死在多尔衮的刀下!

多尔衮反正也没有儿子,也一直生不出儿子来,只好“要美人不要江山”,而庄妃成为庄太后以后,也一直笼络多尔衮,从“摄政王”,到“叔父摄政王”,到“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过着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的生活。

有人认为,庄妃和多尔衮没有私情,我是不相信的。如果庄妃没有委身多尔衮,多尔衮至少还是会作出一些努力的,但他没有动福临帝位,就是证明他们是一对露水夫妻。而且这在清廷上层还可能是半公开的。

康熙没有办法下葬皇祖母,就是因为庄妃有过二个男人,死前孝庄就不肯和皇太极合葬在一起。直至雍正才下葬,而且只有孝庄的墓碑上刻有“二龙戏珠”,实质上就是孝庄一妻多夫的意思。

一龙即皇太极,另一个龙即多尔衮,孝庄自己都不避讳,需要我们后人掩饰吗?


南雷霆峰


多尔衮也想成为皇帝,但他的实力不足以支撑他称帝,因此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转而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只有六岁的福临继位,顺便把自己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皇太极长子豪格排除在外。

多尔衮的对手是豪格

1643年9月21日,前后执政17年的皇太极病逝于沈阳,死前有两道“遗谕”,内容是安排减免朝鲜历年贡额等,没有提到皇位继承人的事。这说明他遵照了本民族贵族共和制的政治传统,将皇位的决定权交给了八旗诸王会议。

当时在诸王中有力量争夺皇位的是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虽然多尔衮军功卓著,继位呼声很高,但豪格皇长子的身份也具有很大优势。皇太极生前自领的两黄旗、皇太极长兄代善(两红旗)都明确支持豪格,多尔衮兄弟阿济格、多铎所领的两白旗则支持多尔衮,四大亲王之一的镶蓝旗济尔哈朗也倾向拥立皇子。力量对比实际上是不利于多尔衮的。

诸王推举皇位继承人的会议在清代的官方史书上没有记载,当时在沈阳的朝鲜国王世子留下了关于这次会议的记录:

诸王皆会于大衙门,代善发言道:“豪格是皇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说:“我福小德薄,不配担当大任。”然后,豪格离开了会场。

这时,两黄旗拥戴皇子的大臣们佩剑上前,说:“我们这些人食于帝,衣于帝,皇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儿子,我们宁愿跟随皇帝于地下。”见此情形,代善说:“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时,我都不参与国家大事,现在哪里还能过问这么大的事?”随即起身离开了会场。阿济格见多尔衮已经继位无望,也跟在代善后面走掉了。在会场中的多铎没有说话。

多尔衮则表态说:“你们说得有道理,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没有继统之意,就应该立皇九子福临为帝。他年纪小,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等他成年之后,我们即行归政。”

顺治帝福临

妥协的结果是福临胜出

上面这段记录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解读一下:

第一,豪格称自己福小德薄其实是一种自谦之举,就犹如当年皇太极被议立时所说的“吾凉德,惧不克负荷也”,并不是真的不愿继承皇位。但这一点却被多尔衮顺杆爬了,巧妙地将豪格排除出皇位之争。

第二,两黄旗拥戴皇子的大臣们在会上佩剑示威,其实对多尔衮来说是一种相当大的武力压力,如果不拥立皇子的话,双方势必火并,对好不容易壮大起来的满洲势力极为不利,也不是多尔衮愿意看到的结果。

第三,多尔衮推出年幼的皇子福临继承皇位,而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确实是睿智之举,既满足了两黄旗要求皇太极皇子继位的意愿,又确保了自己能行使辅政大权。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论亲疏关系肯定比不上多尔衮和福临的关系,加上他并不热衷行政事务,因此最后朝政大权渐渐归于多尔衮一人。

多尔衮剧照

至于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关系,民间传说有“孝庄下嫁多尔衮”一说,但未被正史记载。即使多尔衮与孝庄有暧昧关系,也是在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的事,断不可能在皇太极在世之日,与孝庄产生私情,更不可能为了与孝庄的私情放弃大位。因此多尔衮没称帝还是实力权衡的结果,与孝庄无关。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记得关注我的帐号哦~<strong>


听三哥说历史


像多尔衮这种杀伐果断影响中国历史的人,能为了一个女人自断前程?

公元1643年9月21日,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崩猝于沈阳故宫,不满6岁的顺治帝继位,顺治上位是各方势力相互妥协的产物,绝不多尔衮发扬雷锋精神礼让的结果。

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实质是个奴隶制政权,部落的首领不是父子相传,而是要各方推举。所以皇太极病逝时的满清,只要是有能力的爱新觉罗氏都有权继承而并非是皇子。

在皇太极生前未立嗣子。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集团和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集团是竞争皇位最大的两股势力。

皇长子、肃亲王豪格已三十四岁,豪格初封为贝勒,后晋封为和硕贝勒,再晋封为和硕肃亲王。他从小跟随皇太极及多尔衮南征北战,勇猛彪悍,战功赫赫。豪格除亲率的正蓝旗势力,两黄旗的图尔格、索尼、鳌拜和镶蓝旗的济尔哈郎是极力支持豪格,且作为先帝的长子继承皇位应当应分,名正言顺;

多尔衮为皇太极的十四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战绩蜚然,富有理政经验,威望极高,是皇太极颇为倚重的"肱股之臣",多尔衮手下的两白旗的战斗力则是更胜一筹!其民望也更高。

豪格集团和多尔衮集团为了争夺皇位剑拔弩张,势同水火,各不相让。宗室会议上,两黄旗的代表大臣索尼和鳌拜甚至带剑入宫,多尔衮以努尔哈赤定下的八王议政祖制才将他们哄出去。会议正式开始,各方开始发力角逐。最后两黄旗撂下一句狠话: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

这紧要关头,两红旗旗主、享有崇高威望的礼亲王代善在同皇后哲哲、满清亲贵、及汉臣范文程等人商协后,为了避免大清帝国陷入内乱和分裂,决定从皇太极的儿子当中另选一个皇子作为继承者。最终通盘考虑各方权利格局、背后势力等因素,决定由皇太极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承大位。 同时决定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为两大辅政大臣,不久多尔衮很快踢走济尔哈朗,自己晋为摄政王,实际代行皇权。

顺治能上位原因之一,他是大玉儿的儿子,大玉儿(孝庄文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部。科尔沁部即可帮助满清守卫西部防线,还可助其攻打大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顺治就是选择了科尔沁部一起谋略中原。

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私情纠缠不清。这样安排对多尔衮可说是一石三鸟,一福临年幼,便于自己掌握权柄,二满足了两黄旗的要求,让他们闭嘴,同时打压了最大对手豪格;三是获得美人芳心。

6岁福临继承皇位避免了一场血腥夺位之争,保持了帝国的稳定,福临也成了大清入关第一帝,并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开国之君。


美丽青春您真痘


无风不起浪,要说多尔衮和孝庄没有情爱之事,反正我是不信,就像北方流传着一句话说的,“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更何况是蛮夷之地的人,对这样的事情早已见怪不怪。



多尔衮之所以没敢称帝,在我看来有三个人起到了阻扰的作用。

笫一位是肃亲王豪格,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按理说继承皇位的是他,但由于自己出身不高加上势力不如多尔衮,所以与皇位失之交臂,也因为如此,他和多尔衮势两立,他虽然实力不如多尔衮,但也是手握重兵之人,如果多尔衮想自立为帝,那无疑会让刚刚强大的大清,立马陷入内乱之中。


第二位,是礼亲王代善,身为努尔哈赤的长子,满族族长的他,在八旗诸将中威望甚高,连多尔衮对他也要礼让三分,他是不会看着刚刚崛起的大清王朝,而毁于内乱之中,因此,他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多尔衮称帝。

第三位,是孝庄太后,孝庄屈身于多尔衮,不排除有消磨他野心的成分在,另外,孝庄聪明睿智且名正言顺,最少在表面看来地位是高于多尔衮的,手中的权利也不容小觑,其实到了多尔衮后期,他的实力已逐渐的被孝庄削弱了。

当然,多尔衮虽然没有称帝,但就他而言其实和皇上没啥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