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真正的原因是什麼?難道責任全在宋徽宗及宋欽宗嗎?

紅塵過客甲


首先宋欽宗純粹是個背鍋的,他原本就不想當這個皇帝,為這事哭暈過去兩次,登基儀式上還哭暈過去了,他很清楚他是在替他爹背鍋。欽宗上任一年就被抓走了,其實這一年時間裡也做了很多事情,算是盡力了。

他的藝術家父親宋徽宗在位時寵信六大奸臣,人稱“北宋六賊”,欽宗上任後立刻就著手處理這些蛆蟲,像蔡京、童貫這些亡國的始作俑者都被欽宗收拾了;此外在軍事層面很多人嘲笑欽宗不敢抵抗,這真是誤會欽宗了,他不是不抵抗,他是沒法抵抗,宋軍此前在童貫和高俅手裡早就爛透了,徽宗時北宋第三次伐遼,把最精銳最能打的20萬西軍基本都葬送了,留給欽宗的都是毫無戰鬥力的老弱病殘,看《宋史》的記載其實欽宗剛上任時他是想御駕親征的,但是沒等出發前線就傳來消息,金軍南下時黃河對岸十幾萬宋軍一鬨而散,此前宋真宗能御駕親征是因為宋軍把遼軍擋在了黃河對岸,當時的宋軍還是有相當的戰鬥力的,而此時欽宗手裡的宋軍根本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看北宋地形就能知道東京汴梁無險可守,一旦金軍突破黃河那基本就能直接開到東京城下,這你讓欽宗怎麼親征?去送人頭嗎?所以《宋史》裡也就提了一句欽宗想親征,隨後就沒下文了。再者,當時欽宗實在是沒有將領可用,老將种師道在靖康元年就去世了,指望著腐儒李綱抵抗金軍嗎?東京城破時就是李綱守的城,他不是也沒守住,而且北宋皇族之所以被一網打盡就是因為這個李綱,欽宗的皇后曾想提前南下躲避,結果李綱跪在地上抓著欽宗的衣服反對,最後皇族親眷一個沒走成,年輕貌美的欽宗皇后不堪受辱選擇自殺。

說這麼多我是想說其實欽宗的責任很小,《宋史》也記載欽宗這個人基本沒有什麼愛好,不像他父親那樣玩物喪志,而且其實也沒那麼膽小,金軍要抓徽宗做人質,他說我爹年紀大了,我替他去,這才被俘虜,所以北宋滅亡的責任不該由他去承擔。

責任不由他承擔那由誰承擔?當然是那位藝術家父親。直到宋哲宗時期,都沒有人會說北宋面臨亡國之禍,此前經歷了仁宗、英宗、神宗幾代明君,北宋已經處在巔峰時期,雖然王安石變法沒能成功,冗軍的問題沒能解決,但也不至於到亡國的程度,沒想到宋哲宗英年早逝,宋徽宗繼位,北宋這才倒了大黴,細算的話他總共做了這麼幾件禍國殃民的事。

1,寵信奸佞。北宋以名相眾多著稱,像趙普、李沆、王旦、寇準、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等等,可以說人才輩出;在徽宗之前,北宋一百多年的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奸臣極少,政治非常清明,但就是在徽宗一朝,北宋開始奸臣扎堆,湧現出了“北宋六賊”,雖說叫北宋六賊,其實這些人都聚集在徽宗朝,徽宗20多年的時間把北宋折騰的面目全非,令人惋惜。

2,玩物喪志。宋徽宗的玩可不像後來明朝皇帝那樣做做木匠活,煉煉仙丹,他追求非常奢侈的享受,比如花石綱。他想在汴梁建一座宏偉的園林,於是命江南各地進貢奇石異草,為了搜尋和運送奇石,各地官員拆家毀房、敲詐勒索,江南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耗費的人力物力不計其數。

3,政治敏感度為零。

退一萬步說,即便再怎麼折騰,冗軍問題不解決也好,把軍隊交給童貫高俅糟蹋也好,這都不意味著北宋鐵定滅亡,因為當時的北宋民心還是在的,所謂的農民起義都是極小規模的,規模最大的方臘起義人數不過幾萬人,佔領幾十座縣城而已,一年多的功夫就輕鬆平定了,所以當時的外部局勢,只要你精心準備做好應對,還是有很大機會保住江山的,最多像後來的趙構那樣割地賠款,不至於連自己都成了階下囚。

只可惜宋徽宗的政治敏感度為零,昏招頻出,走的全是錯棋。首先他聯金滅遼,這就等於自殺,把跟自己百年和好的遼滅掉,與虎狼之國金國挨著,絲毫不動唇亡齒寒的道理;其次他派西軍北伐遼國絲毫不懂得保留實力,僅有的20萬精銳全部派出,一仗全軍覆沒,連後手都沒有了;最後他居然主動聯繫遼國天祚皇帝,天祚皇帝是金國人的眼中釘,宋徽宗居然想要聯繫收留他,可見這個人根本不明白自己處於什麼位置,他當時還覺得自己江山穩固,完全意識不到金軍隨時可能南下進攻,所以他完全沒有準備。軍事力量弱勢的一方打了一場完全沒有準備的戰爭,勝負是沒有懸念的。

我知道很多人會說北宋已經病入膏肓這樣的陳詞濫調,把每個朝代的滅亡都歸結成必然,我並不認同,北宋是被外族入侵導致的滅亡,存在相當的偶然性,當時其內部問題並沒有嚴重到亡國的地步,末期的農民起義也都是很小規模的,根本不成氣候不得民心,北宋滅亡,就是一個藝術家皇帝把一副運轉良好的國家機器給玩脫了。


北宋書生耶律蕭


我同意:北宋滅亡的原因並不單純在宋徽宗和宋欽宗。

  • 當然作為最高統治者,這兩位皇帝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其他朝臣的問題也不小,大夥合力把自己送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之一:毫無節制的黨爭。

北宋看似是亡於外敵,卻與內政有脫不開的關係。


宋神宗去世後,高太后垂簾聽政。

  • 舊黨主導的“元祐更化”先是推翻了熙豐變法的成果,更是對新黨採取一連串毫無節制的政治打擊。

其中,最嚴重的案例就是元祐四年(1089)車蓋亭詩案,導致蔡確被貶死新州。

這些行為的最終結果是,新黨再次上臺必然要反攻倒算,報復對手;隨後舊黨再次上臺,掀起新一輪的報復行動。

就這樣,每當最高統治者改變了,新、舊兩黨就要盡一切手段搞死對手,雙方沒有妥協的餘地了。

在這種情況下,北宋的官僚系統被摧毀了。

首先,官僚系統無廉潔性可言,更不用說冗官這樣的沉痾舊疾還沒有解決了。

其次,官僚系統沒有效率可言,大家都被黨爭給拖住了。

這些情況在靖康之變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敵人都打上門來了,北宋還沒做好應戰的準備。

外敵是滅亡的直接原因,但內政的根子是不可狡辯的內在原因。

當然,這種情況早在宋徽宗上臺前就存在了,所以不能把鍋全都扣在他的頭上。


HuiNanHistory


北宋的滅亡,跟宋徽宗及宋欽宗有直接關係,但根本原因並不在於昏庸的皇帝。任何王朝覆滅的根本原因都不外乎兩種因素:外部的環境和內部的制度。

宋朝外部的環境因素體現在:強敵環繞的情況下,邊境又缺少屏障天塹

北宋從建朝起,就面對北面契丹人建立的遼國的威脅,不得不在北方囤積數倍於敵軍的重兵抗遼。

為什麼契丹人威脅這麼大呢?因為這是歷史遺留的問題。

因為燕雲十六州在遼國手中,北宋北部邊境缺少了屏障天塹:

契丹在唐朝時崛起,原本在今天我國的東北地區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一帶活動。總之,就是長期盤踞在長城以北地區。但是到了五代的時候,中國北方有個叫石敬瑭的軍閥為了得到契丹的援助,主動把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這片地區割讓給契丹。這片地區,被稱作“燕雲十六州”或者“幽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的之所以重要,在於它的北端是東西向的燕山山脈,是這一地區南北之間的唯一天險,長城就建立在燕山山脈上。燕雲十六州被契丹人佔去後,長城防線也就不復存在了。契丹士兵可以輕而易舉地進入中原。

這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契丹得到了大量的農田和農業人口。遊牧民族的優勢在於騎兵勇猛,農耕民族的優勢在於糧食多、人口多。契丹佔領了燕雲十六州後,把當地的百姓編入原有的遊牧部落,讓每一個部落都有了農業地區的人口和糧食支援,等於兼具了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的優勢。契丹人還積極漢化,用漢人的方式統治燕雲十六州,並且建立國家,國號“遼”。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秋,遼國著名的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面對深入宋境的遼軍。宋真宗在嚇破膽的大臣忽悠下,心驚膽戰,想南逃避敵。後來經過宰相寇準出來力勸,才避免了北宋提前一百年變成南宋。最後經過與遼國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之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負面影響

表面上看,“澶淵之盟”是雙方的和平協定,宋、遼之間是平等關係。但實際上這種平等之下,暗含兩個不平等的因素:

  • 第一個因素,北宋在事實上是,承認遼朝對“燕雲”佔有的合法性。所以後來,當金朝崛起時,宋與金的結盟,歷來被視為是宋朝對遼朝的背盟行為。當然,這個因素更多的是名義上的損失。
  • 第二個因素,是從此之後,宋朝每年給遼30萬兩的歲幣,歲幣雖然買來了和平,但帶來了長期的惡劣影響。很多人認為,對於宋朝來說,30萬隻不過是一筆小數目,用來換取和平很划算。但這個問題不能只從成本上來去衡量,而是需要進行全方位的考量。30萬歲幣雖然不多,但這等於對外承認,北宋不但有錢,而且可以接受用金錢來換取和平的這種方式。這個口子一開,就引發了一連串的惡果。我們可以看到,從此以後,遼、金、西夏對宋的戰爭目的,基本都是想要通過戰爭逼迫北宋修改條約,提高歲幣。比如,澶淵之盟幾十年後,遼朝趁著北宋和西夏交戰的機會趁火打劫,將歲幣從30萬增加到50萬。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外交環境中,宋朝將自己塑造成了一個“大肥羊”的角色,在各國關係中疲於應付。

除了北方沒有天然屏障,北宋國都開封在地理位置上有缺陷:

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後,曾經的雙都長安和洛陽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在此背景下,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的政權都將國都設在了汴梁(開封),經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趙匡胤也將北宋的都城定在了開封。

但和長安、洛陽比,開封有個致命的缺陷:防禦力太差。開封雖然距離洛陽不遠,但是兩者的地形有天壤之別:洛陽北面是黃河,其餘三面環山,整個洛陽地區等於是在四周天塹包圍下的一小片平原,位置得天獨厚,所以才成為歷朝古都。開封呢,除了北邊有黃河外,周圍全是平原,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也都是平原,沒有可以用來防禦的地勢。尤其是對於遊牧民族的騎兵,簡直就是待宰的羔羊。

沒有天塹可以倚仗,大宋就需要駐紮數倍於平時的防衛軍。又因為遼國擁有機動優勢,這些軍隊又不能平時種田、戰時組織,必須時刻保持戰鬥狀態。

打仗是古代最費錢的事。宋朝即便在和平時期也要保持一支龐大的作戰隊伍,這對國力是極大的消耗。光抵抗一個遼國還不算,在我國的西北地區,又崛起了一個新勢力——由党項人建立的“夏”政權,歷史上稱為“西夏”。西夏比遼國弱一些,但不比北宋差,和北宋經常發生戰爭。北宋要面臨雙線作戰的壓力,每年耗資巨大,卻只能勉強自保。

沒有“燕雲十六州”作為北方的屏障,都城汴梁又緊鄰北方邊境。所以,從趙匡胤開始,收復“燕雲十六州”成為北宋各代皇帝的首要政治目標,對於這個目標的執念,也為後來北宋在處理金、遼兩國之間的關係中做出了錯誤的戰略判斷,埋下了種子。

北宋的內部制度,導致了軍事的羸弱

  • 宋太祖趙匡胤的抑武制度

唐朝的滅亡,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追求地方上的軍事效率,放任藩鎮節度使獨攬軍政、財政大權。趙匡胤也是靠軍權奪得江山,自然不希望這樣的事情出現在自己的大宋身上。

於是,宋朝採用一套“強幹弱枝”的政策,資源向中央軍傾斜;同時經常輪替將領,保證“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讓兵將之間不能好好協作;又重文輕武,讓文官挾制武將,降低武將的地位。這些措施保證了權力穩定的同時,卻嚴重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

戰鬥力降低了,為了保證邊境的安穩,國家就要供養更多的部隊,以彌補效率上的損失。大宋對養兵倒是捨得花錢,士兵的福利很不錯,結果為了供養一支龐大的常備軍讓國家財政苦不堪言,這就是所謂的“冗兵”。

  • 重文輕武,導致“募兵制”招募不到合格的士兵

北宋軍隊的戰鬥力低下,跟北宋重文輕武的社會背景下執行的“募兵制”招兵制度有很大關係。

在經歷了唐末及五代的戰亂之後,社會整體非常不穩定。為了躲避戰亂,很多人背井離鄉,成為流民。對於流民問題,以往朝代的解決辦法都是重新分配土地,比如,漢、唐。但是這個辦法在北宋行不通。因為,北宋的領土面積比較小,遠遠比不上漢、唐,而人口又比較多。所以,根本沒有那麼多土地重新分配。為了安置流民,政府只好把他們招募為軍隊。當時流行一句話,叫“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也就是說,北宋的士兵的第一需求,不是保家衛國,而是餬口。

流民問題是解決了,但卻造成了兩個嚴重的問題:

一、軍隊數量劇增。軍隊從宋初的20萬,增長到了中後期的100萬以上。

二、軍人素質偏低。北宋重文輕武,百姓凡事有口飯吃,都不去當兵。《水滸傳》中經常有老百姓罵“賊配軍”,什麼意思?就是北宋軍人很多都是罪犯。

你看,北宋一方面因為“抑武”政策導致朝廷中樞普遍缺乏軍事思維。另一方面,又因為招兵制度而導致士兵戰鬥力普遍低下。兩項措施最終導致軍事上的長期衰敗和羸弱,軍人能力不行,只能靠數量來補,這巨大的軍費開支又造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

“靖康之變”——北宋的滅亡

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權強勢崛起的背景下,宋、遼的實力相比金都較弱。而且,在宋遼以及百年和平的背景下,宋徽宗卻選擇和金朝結盟,共謀滅遼。

再回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們應該知道,面對強大的女真人勢力,宋朝的正確策略,應該是與遼聯合,對抗金朝。對於宋朝來說,最好的結局,三方可以形成平衡對抗的關係。

如果遼只有在宋的支持下,才能同金朝抗衡,那宋朝就可以佔據有利形勢。如果這一點做不到,最基礎的策略,是在正式接觸之前,做好和金朝對峙的準備。而現在的情況,是宋朝急功近利,將自己的訴求和底牌全部攤開。這樣一來,主動權其實已經被金朝掌握了。而這種策略背後,不僅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執念,也是“歲幣外交”的慣性思路。

宋撕毀與遼的盟約,和金一起滅了遼。但失去遼國作為屏障,自己獨自面對虎狼一樣的金國時,才發現,金人比遼可難對付多了。最終,在宋徽宗、宋欽宗二帝的拙劣指揮下,北宋的命運也以“靖康之變”結束。





<strong>


達文有話說


主要是半部《論語》治天下,大多數時間蔡京之類的巫儒之徒肆虐,掌國柄政,武將能臣毫無施展拳腳的機會。

最荒唐的是金人入侵汴京開封,本已經被武帥李綱打跑,但柄國巫儒宰相孫傅等四樞密,這時還不忘窩裡鬥排斥武將,他們壞水大冒,硬生生地唆使宋欽宗將李綱趕出開封,並推舉了一個自己的同行,巫儒神棍郭京來主持東京防務。郭京一通奇門遁甲的神砍,把欽宗吹的五體投地,不僅賦其大權,賞予重金,還讓自己的寵妃陪郭京睡覺,甘心當大忘八!

郭京領命後,按《易經》八卦,找來7777個甲士,布成六甲神陣,自己居中調度,還弄出大量旗幡鬼煙,搞得氣氛陰森…號稱此陣天下無敵。

被李綱打跑的金兵退到半路,忽有東京諜報傳來郭京搗鬼的消息,大喜,立刻回馬殺向汴梁,郭京聞金兵復返,趁夜溜之乎也,不知所蹤,其八卦陣也作鳥獸。金兵不費吹灰,殺入開封,東京自此淪陷,徽、欽二帝淪為階下囚,北宋滅亡!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

欽宗被俘,含淚發出千古絕嘆:宰相誤我父子!

巫儒(文人)誤國一一這是王莽,欽宗,建文帝,崇禎帝,袁世凱共同的絕命嘆!

是命運的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

千古絕嘆,如洪鐘大呂,震耳發聵,不得不令人深省!


文刀沐子


北宋亡於宋徽宗、宋欽宗這倆不作為皇帝的手中,沒必要把鍋丟給趙匡胤。

靖康之變後,北宋王朝宣告滅亡,至於北宋如何滅亡的原因,後世對此看法不一。有的認為是宋末徽宗皇帝的腐敗無能所致,也有的認為宋朝因黨爭而亡,還有目前最流行的一種說法 ,應該把滅亡之罪歸咎於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畢竟是趙匡胤的改革才導致宋朝崇文抑武局面的出現,那麼真的該趙匡胤來背鍋嗎?

我以為這是無厘頭推卸責任的一種表現,想必趙匡胤在九泉之下也很難服氣的。


首先,北宋整體的軍事實力並不算弱,兵員數量也遠遠高於周邊國家,而且還擁有著較為先進的火炮技術,雖然燕雲十六州沒有收入囊中,但卻擁有著山西、河北兩處地理複雜的廣闊腹地來拱衛都城開封,有了這些條件,不說能夠擊敗遼金大軍,起碼自保有餘,從軍事防禦角度來講,北宋滅國的根本原因更多的不在於傳統國家體制問題,而是更多的是宋末君臣的領導問題。

其次,北宋的文官制度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從制度上杜絕了唐末與五代十國時期政權頻迭的歷史現象,為北宋盛世發展打下了基礎。北宋的文治在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並被後世明清各朝吸收消化良好,並不能因為文治社會被野蠻文明所推翻就否定它,而且在宋朝一百多年的光景中,恰恰是因為文治使得國力強盛,維持了上百年的穩定繁榮。


中國兩千年的封建歷史,對外戰爭來說,基本上可以定義為守成史。中原政權不稀罕遊牧民族的惡劣環境,更很難征服機動靈活的匈奴、突厥等北方遊牧民族,所以據長城、關隘以抵禦,而北宋在缺乏燕雲戰略屏障的情況下,南宋在丟失整個北方的情況下,仍然維持了上百年的穩定,這恰恰是得益於文治。

最後,宋代政治制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晚宋君主們不能夠與時俱進,破除積弊,整日紙醉金迷,還寵信奸臣大搞經濟改革,結果社會經濟率先崩盤,北宋末年種種亡國之跡,無論是放到哪一個朝代依然是同樣的下場,只歸咎於宋代的政治體制無疑顯得過於片面了。
事物總是不斷變化發展著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情況是不盡相同的,但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調整機制解決積弊。宋太祖以文治國在宋初是恰到好處的策略,而宋徽宗卻全盤照搬,還自己添油加醋,犯下了很多愚蠢的政治錯誤,最終葬送了北宋基業。


納蘭談史


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宋徽宗和宋欽宗是不是最大的禍首?首先要肯定的說,北宋的滅亡跟徽欽二宗有關係,但不是根本上的關係。一個朝代的興衰,尤其固有的歷史邏輯,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北宋的滅亡的鍋,雖不能由徽欽二宗全部揹負,但這兩位的作為卻實實在在讓人痛恨,甚至不恥。作為亡國之君,這兩位實在把人丟到了家。先說徽宗,人說人主三大不可,專喜阿諛奉承,窮奢極欲,風流好色,這位一人都佔完了。他沉迷聲色犬馬古玩字畫,忠奸不分,不理朝政,又有方臘宋江等風起雲湧農民起義,外強虎視眈眈。說好聽點是入錯行的藝術家,說難聽點是不務正業,亡國跟他有很大關係,沒有啥說的。再說宋欽宗,老子混蛋,兒子也不咋地!就一個貴族公子哥,要文沒有文,要武沒有武,要韜略沒有韜略。用人上猶豫不決,瞻前顧後,戰略上貪圖小利而忘大義。不說一無是處,但基本上也沒有什麼可以稱道的地方。就這父子二人,被金人活虜了去,受盡屈辱自不必言。還貪生怕死,客觀上為趙構政權反攻北方帶來心理障礙。若論當時的根本解決策略,最好的只有一個,徽欽二宗自裁,那就是氣壯山河,鼓舞子弟和宋朝軍民徹底打敗侵略者,雪洗國仇家恨,或可成為千古稱頌的人物。只是二位生就是富貴鄉的高粱子弟,氣節和鐵血,在他們身上是找不到的。

好了,噴了徽欽二宗這麼久,總算一吐為快。但要論北宋滅亡的真正原因,還真不在他們身上。北宋之所以滅亡,有其歷史必然性。這裡不贅述,簡言一二三。其一,重文輕武致畸形。趙匡胤為了消除地方武裝對中央皇權威脅,訂製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權分立的措施。使軍隊內部互相牽制、動輒掣肘,弊病叢生。軍隊沒有靈活性和主動性。其二,喪屍天下致根軟。北方的契丹遼國佔據了天險燕雲十六州,對南方的中原王朝有絕對的兵種和地理優勢,在以後崛起的金國也一樣,猶如一把利劍懸在頭上。首都地理位置十分被動,開封汴梁地處黃河南岸,周圍皆是一馬平川的平原,無險可守,這種地理上的先天不足造成的軍事劣勢是十分致命的。其三,胡虜發展致強勢。相較於之前各個朝代,宋朝北方的少數民族勢力空前強大。遼西夏等國因為吸收了漢人的經驗和技術,其農耕文明的程度大大提高。使軍隊得以經受持久戰,而沒有單純的遊牧民族匈奴和突厥的缺點。同時它們卻還保存著遊牧民族作戰的迅猛和機動性。其軍隊戰力比北宋以步兵為主的軍隊戰力高出幾個層次。




週週說古今


北宋(公元960-1156年)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黃袍加身開國,傳九位皇帝,包括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炅、宋真宗趙恆、宋仁宗趙禎、宋英宗趙𥌓、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享國167年。北宋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曾位居世界前列,其亡國的主要原因在於保守勢力頑固、國防觀念薄弱造成的,宋徽宗、宋欽宗至少要承擔一半以上責任。

一、宋太祖“崇文抑武”政策影響歷代皇帝

宋太祖建國初期,為避免唐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局面,採取“重內輕外”和“重文抑武”的國家政策是正確的,穩定了統一形勢,有利於經濟文化繁榮發展。

受宋太祖“崇文抑武”思想影響,北宋的皇帝幾乎都是美學家,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趙恆好文學、擅書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諺語正出自其《勵學篇》。遼侵擾北宋邊防時,在宰相寇準力推下宋真宗不得不“御駕親征”才令士氣大增,並訂立“澶淵之盟”,宋助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結束了宋遼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使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

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狀態,國內政權集中穩定,宋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人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億人。

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有“仁宗盛治”時期,善書法尤擅“飛白書”。於“宋夏戰爭”三年交戰後簽訂“慶曆和議”,期間遼趁機重兵壓境迫宋增輸歲幣,宋仁宗果真“重熙增幣”以求和平。

二、保守勢力阻撓“變法”屢遭失敗

“崇文抑武”的治國政策,長此以往武力積弱,必然存在國防隱患,這點已被有識之士所認識。宋真宗期間,任用范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

第五任皇帝宋英宗趙曙最大功績就是命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其即位之初因病由曹太后來垂簾聽政,曹太后聽信讒言造成“兩宮失和”,趙曙繼續任用仁宗時的改革派重臣韓琦、歐陽修、富弼等人,“變法”危及保守勢力利益仍告失敗。這一年宋朝歲入雖達1.1613億銀兩,官費、軍費等支出卻達1.2034億銀兩,入不敷出。

第六任皇帝宋神宗趙頊耳聞目睹積貧積弱的困境,即位不久立召王安石赴京,推行“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任用王韶出兵抗禦西夏拓地五州,史稱“熙河開邊”。然神宗搖擺於新舊兩黨之間,後因宋軍兩次戰敗,其寄望攻夏雪恥、節省“歲賜”的計劃徹底破產,但他維持新政、堅持變革的決心未變,去世時年僅38歲,算是宋朝有抱負敢作為的皇帝。

第七任皇帝宋哲宗趙煦登基之時年僅九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高氏去世後趙煦親政,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範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趙煦病逝,年僅二十四歲。

北宋保守勢力的阻撓,使范仲淹、王安石的“變法”屢遭失敗,國庫虛空、國防不足,縱然年輕的皇帝有所作為,可惜英年早逝,國運並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

三、藝術家皇帝置北宋江山於不顧

第八任皇帝宋徽宗趙佶沉迷於文化藝術,他在書畫、文學、茶道等方面都有非凡成就,還創立了書法“瘦金體”,堪稱是一位藝術家。宋徽宗即位啟用新法,但是他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賄賂公行,政治形勢一落千丈;他也曾想重用“蘇軾”,終被奸臣擋道。宋徽宗缺乏堅強自信的治國理念,置江山社稷於不顧,讓奸臣當道、政治腐朽,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靖康元年(1126年)金國兵臨城下,宋徽宗受李綱之言,匆匆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妃嬪宮女慘遭金兵奸虐,飽受屈辱、含恨而終時年54歲。

北宋末位皇帝宋欽宗趙桓臨危受命,被迫起用主戰派李綱抗金,斬殺罷黜了蔡京一黨,令金兵北退,但又懦弱無能,優柔寡斷,聽從奸臣讒言又罷免了李綱向金求和。他仿效先帝盟和之策,卻沒有認識到國力國庫不可同日而語,置保家衛國的忠言良策於不顧,採納喪權辱國的禍國讒言,致使北宋帝國喪於金。

雖然宋徽宗、宋欽宗接位時,國庫虛空、國防不足,但是他們如果是一位賢明勤勉、英勇善戰的君主,能夠知人善任,重視國防,內安民心,亦可救北宋王朝於危難。在喪國的問題上,宋徽宗、宋欽宗應該承擔一半以上的主要責任。





方哲健康生活




北宋自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開國,到徽欽二宗被虜北國,共歷九主,享國一百六十八年。其間發生了種種歷史故事,也創造了輝煌燦爛藝術文明和人間繁華,唐詩宋詞把中國文化推向了頂峰,蘇軾歐陽修散文獨領風騷數百年,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吟詠歌唱,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把宋都汴梁國富民歡表現的淋漓盡致。北宋科技也牛的不行,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還有黃道婆紡車,以及風輪水磨攻城用的投石機等等。北宋還出了許多歷史名人,如鐵面無私包青天,三口銅鍘鍘的人間鬼魅魍魎魂飛膽顫不敢以身試法,楊家將七郎八虎勇闖幽州,捨身舍家忠君報國,流芳千古英名遠揚。老寇準智鬥五鬼,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王安石變法圖強,司馬光畢其終生終成洋洋大觀《資治通鑑》。所以有人說北宋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極致,這話雖然有點捧趙宋的臭腳,但也不無一定道理。



北宋有五大善政,不僅漢唐就連夏商周也稍遜一籌。一,整肅宮閨,沒有女禍。二,裁抑宦官,沒有閹禍。三,睦好宗親,沒有皇室貴族禍。四,防範戚里,沒有外戚禍。五,罷典禁兵,沒有強藩禍。但是北宋也存在極大政治軍事失誤,首先,趙匡胤怕別人仿照自己來了一個杯酒釋兵權,從此北宋一直重文輕武,文官一直在統治各個階層佔據主導地位,武將一直處於從屬地位,尤其是可惡的監軍制度荼毒邊關,導致北宋一百多年良將匱乏,更鮮有出類拔萃的軍事家戰略家。二是奸臣擋道,層出不窮,潘美嫉賢妒能公報私仇,致使楊繼業兵敗兩狼谷被俘受辱最後絕食身亡,令拼死用命的前方將士心寒到家。王欽若為首北宋五鬼天天裝神弄鬼,矇蔽聖庭。最可怕的宋徽宗竟然四次拜人渣蔡京為相,又把軍權交給好大喜功狗屁不通的童貫。三是四方夷狄崛起,大遼西夏金國,個個不是省油的燈,弄得北宋今天割地明天賠款,國庫日漸空虛,人民生不如死。四是北宋皇帝是耗子下崽一代不如一代,趙匡胤鐵馬冰河,攪的天下敵人聞風喪膽,宋太宗志大才疏,高粱河之戰雄心大減,宋真宗一聽說遼軍渡過黃河,嚇得尿了一褲,最後在寇準的苦苦哀求下才捏著小心臟御駕親征。到了亡國之君宋徽宗,更是麻繩提豆腐泥巴糊不上牆,這廝當上皇帝不務正業,痴迷藝術,不僅畫鳥畫一絕,更獨創了天下第一的書法瘦金體。這廝還窮奢極欲風流成性,花石綱引來天怒人怨,妓院裡和李師師夜夜笙歌。人主三大不可,專喜阿諛奉承,窮奢極欲,風流好色,宋徽宗一人都佔完了,他沉迷聲色犬馬古玩字畫,忠奸不分,不理朝政,又有方臘宋江等風起雲湧農民起義,外強虎視眈眈,亡國沒有啥說的。



北宋滅亡的最直接原因是執行了“聯金滅遼”。童貫不知從哪裡弄來個趙良嗣,此人據說是從遼國逃出來的,他說遼國如今怎麼怎麼混亂不堪,彷彿一堵快要倒塌爛牆,輕輕一腳或者一陣小風就會轟然倒塌。童貫趕緊把這個好消息上報宋徽宗,宋徽宗也想露一手,好博得青史留名,於是腦子一熱就和遼國撕破臉皮,聯合金國進攻遼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遼國趕跑了。宋徽宗得了七座空城,喜的這廝手舞足蹈,竟然要勒石銘功,還沒幾天,金兵就大舉南下,圍攻汴梁。真是拒虎引狼必被狼吃,宋徽宗一看大事不好,趕忙下罪己詔,又下令處置蔡京童貫趙良嗣等一幫亂臣賊子,還慌慌忙忙把帝位傳個給兒子宋欽宗。可是為時已晚,北宋這個百年老店終於被金所滅,追究責任,宋徽宗這個不稱職老闆自然難辭其疚。



幸虧宋欽宗還信任李綱和和种師道,可惜好景不長,不知為啥又把李剛罷相,种師道也因兄弟戰死心灰意冷,不多時也鬱鬱而終。這時的北宋朝廷議和議戰天天紛爭不斷,最後誤國誤家京城失守,徽欽二帝連同一大群皇子皇孫後宮佳麗三千王公大臣像可憐羔羊一樣被驅趕到了北國,期間悲慘恥辱罄竹難書。徽欽二帝坐井觀天,身死五羊城,最後被一張羊氈草草埋葬,做了大饃草原孤魂野鬼。



北宋的滅亡還和王安石有一定聯繫,王安石立志變法,是歷史上出了名的拗先生,小時候砸缸的司馬光偏偏不信讓王這一套,死抱著祖宗老一套不讓變法。兩人都擁有無數鐵桿粉絲,最後爭來爭去,變法也沒給北宋帶來太平盛世,反而帶來了長達幾十年的黨同伐異,從此北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最讓王安石意想不到的是他親自提拔的蔡京最後一直掌握朝廷中樞,他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不是極力發展經濟,而是想了一個歪點子,鑄造大錢重寧重寶,肥了自己,害苦了北宋百姓。



北宋的滅亡不是金人滅亡的,而是自己滅亡自己的。北宋這個快二百年封建王朝已經腐朽透頂,裡裡外外都已經爛光爛透了,就差一陣狂風暴雨把它吹倒扔進歷史垃圾堆裡了。金國只不過是臨門一腳,把北宋這個百年老店踹了個稀巴爛,又一把火把北宋的罈罈罐罐給燒了個精光。其實北宋這時還不到滅亡的時候,只是碰到了兩個昏庸不堪的老闆。試想金國攻陷汴梁,是在靖康元年十一月,而劫持二帝前往北國,卻是在靖康二年四月。四五個月時間,金人盤桓汴梁,而不急著回去,他們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把徽欽二帝弄回北國,他們的真正意圖是想獅子大張口索要金銀土地。不然的話,宋都已破,二帝被囚,又何必再立一個漢人張邦昌做皇帝呢?最可悲的是吳開範瓊等人為虎作倀,先把欽宗送去虎口,又劫持徽宗太后及諸王妃嬪公主駙馬等,盡入虎穴,可笑的是徽欽二帝在這四五月間,既沒有號令天下護駕勤王,又沒有派人和金將艱苦談判,而是是動不動就哭天抹淚跳樓自殺,唉,北宋遇到這倆混球,估計趙匡胤看到了,一定會跳腳大罵:“我老趙家咋生了這樣兩個窩囊廢,真是把俺老趙家祖宗八代的臉都丟盡了!”

其實,對北宋滅亡原因,有各種說法,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宋徽宗“聯金滅遼”起到了關鍵作用。宋遼金本來是個三角形,基本是穩定平衡的,可遼一滅,這個平衡就被打破,金處於迅速崛起階段,北宋已經日薄西山從軍事到政治都不堪一擊,所以北宋這隻可憐可悲的羔羊最終被金國這隻兇狠殘暴的狼給吃掉了。





嗚呼哀哉。曾經為世界經濟文化中心的北宋,曾經光芒萬丈的宋詞,嗚呼宋徽宗,你是一個天才藝術家,你不該當什麼鳥皇帝,你應當去畫畫寫字,你把列祖列宗辛辛苦苦掙來錦繡江山玩丟啦。你的晚年受夠了屈辱,你內心肯定會懊悔,唉,人生沒有回頭票,世間不買後悔藥,七八百年過去了,假如你已經投生為人,千萬千萬要記住:一定要選好高考專業,一定要幹自己最喜歡的事情,不要貪圖虛名!血的教訓啊,願世間所有人都能從你的人生悲劇中醍醐灌頂,夢中驚醒!!!


蟬鳴梧桐


北宋,一個傳奇色彩很濃的朝代!一個最受武俠小說歡迎的時代!

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到宋欽宗亡國,一共兩百年不到的時間裡,大宋朝一直致力於和平治國,反對暴力,有點像現在的“非暴力抵抗運動”,然而,卻最終滅亡在暴力的手下!為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回到大宋開國的年代。公元959年六月,周世宗柴榮在開封去世。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此時,趙匡胤掌握軍隊大權已達6年。他還把一些重要將領拉攏到自己的身邊,與楊光義、石守信等結為“義社十兄弟”。其幕下,弟弟趙光義,幕僚趙普,李處耘等。

公元960年,後周政權的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劃黃袍加身,這就是著名的“陳橋驛兵變”。趙匡胤即“宋太祖” 。自宋朝建國伊始,宋太祖趙匡胤便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鬥爭。


將近二十年的統一戰爭,培養了一眾手握重權的將軍。曾經的兄弟在趙匡胤眼裡成了威脅。並且接下來籌備中的對外戰爭,這些人將帶兵遠離自己。會不會有人學自己?強烈的不安,讓趙匡胤收回了兵權,並且開始用文人統領軍隊。“重文抑武”的方針,就這樣被繼承了下來。這直接導致了北宋戰鬥力的羸弱,整個北宋甚至沒有出上幾個叫的上名字的武將。

然而宋朝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王朝!在它的北面,有契丹。西邊有西夏,南方還有大理。沒有“燕雲十六州”這個屏障,北宋相當於沒有了大門。歷經了幾代人的“重文抑武”,北宋的發育開始畸形起來。相對於鬆弛的武備,北宋的經濟好的沒話說!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四周的鄰居都開始惦記起宋朝的財富起來!宋也開始由戰略進攻改為戰略防守。然而頻繁的戰事並沒有引起宋王朝的注意,相反的,財大氣粗的宋朝,認為只要是錢能不能解決的事情,都不是事情!不管是契丹來,還是西夏來,甚至是大理,只要來家門口轉一圈,就能拿到不少錢!



紙醉金迷的宋王朝,早已忘記了祖輩想要出兵收回燕雲十六州的豪情壯志,就這樣從根基上,爛了!宋徽宗在得知金軍渡過黃河之後,第一個想法不是想著如何死守社稷,召令天下勤王。而是自己躲了起來,把處在生死存亡的國家兒戲一般丟給了毫無準備的兒子!兵臨城下之時,在尚有一戰之力的情況下,沒有與國共存亡的決心,反而貪生怕死的選擇出城投降。然後被帶到五國城之後,沒有憂奮之心,反而還有心思造小孩,表現出的德行還不如自己的兒媳婦。

所以說什麼原因都是假的,忘本,沒有了靈魂,骨頭軟了,才是最很根本的原因!所以下一個漢人王朝~大明的開國皇帝鑑於這樣的恥辱,才會有“君王死社稷”的祖訓!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為直接的原因。就是國家缺乏戰略眼光。當金國崛起之後,邀請北宋一起滅遼。北宋竟然真的答應了!沒有人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隔壁如果是個比自己還要腐敗的契丹,不知道要比勵精圖治的金國要好多少!
三足才能鼎立,少了誰都不可以!契丹被滅才幾年,金國就打到了汴京!其實不光是北宋,南宋也沒明白,跟著蒙古滅金,結果被蒙古包圍了。。。歷史多麼的相似,南北宋都被少數民族埋葬,也差點斷送了漢族文化的傳承!“弱宋”是真的實至名歸的。。。。


沒事鬧著玩


北宋滅亡,慘不忍睹,什麼情況?金兵1127年初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後,對汴京進行了長達4個多月的燒殺搶掠,把北宋那麼多年來搜刮的財富搶奪殆盡,將汴京老百姓的硬貨幣搶奪殆盡,把宋徽宗、宋欽宗以下王公大臣、宮廷美女、能工巧匠3000多人俘虜,全部押往金國,至此,曾經輝煌於世的大宋王朝宣告滅亡。那麼,曾經繁榮興盛的北宋,為什麼這麼快就滅亡了呢?

要追究宋朝滅亡的原因,不外乎三點,一是武備的鬆弛;二是朝廷腐敗;三是朝令夕改。

武備鬆弛:這個根源,可追溯到宋太祖建國時的政治構想和政策安排。趙匡胤在960年通過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後,深深擔憂於五代時期武夫亂國的悲劇不斷重演,為了防止這種現象在宋朝繼續重複,趙匡每月當上皇帝后,特在太廟寢殿立了一個“誓碑”,碑文有三層意思,一是不得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人,二是要善待周世宗柴榮的後人,三是子孫有違此誓言者,天打雷劈。

而碑文的核心意思,就是確實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架構和國策。但在這一國策確定和貫徹執行後,卻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那就是造成了宋朝武備的鬆弛。自從與文人,或乾脆是文人治天下以來,宋朝無以復加地重視起文人來,而武將往往為人所不齒,故宋朝有“好男不當兵”的說法。結果,自然是武將勢弱,自然是武備鬆弛,直接後果就是一旦遇到外族入侵,便無戰將可派,便無強兵可擋,往往毫無招架之力,只得屈膝求饒,或花錢消災,最後滅亡,這是一個重要原因。就這一點來說,北宋最後消亡,也不能完全怪罪宋徽宗和宋欽宗。

朝廷腐敗,是宋朝滅亡的第二因,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原因。北宋的腐敗,尤其是徽宗時代的腐敗,官僚貴族階層的窮奢極欲,那是天下共知的。當時,宋徽宗為了一己之慾望,不斷派人到江南去搜刮,無論是金銀珠寶,還是奇花異石,都大肆搜刮,用船運到汴京,許多農民家族不堪負重,甚至家破人亡,這是造成民憤和國內空虛的原因,也是北宋滅亡的原因之一。就這一點來說,北宋滅亡,宋徽宗難辭其咎。

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北宋官僚階層的倉皇反覆、朝令夕改。一個國家的誠信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對外的外交政策,有誠信則有平安,無誠信則無平安。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族政權遼國、金國和西夏,北宋總是隨風的扶柳,稍一風吹草動,就會更改政策,比如同遼國、同後來的金國,都是如此,結果造成了外族對宋朝的不信任,這也是引火上身,最後讓金國入侵後,長驅直入,勢不可擋。

所以,北宋滅亡,有歷史原因,有政策原因,也有宋徽宗腐敗荒唐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