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與宋欽宗身為皇帝,為什麼這麼容易被金人抓走?

小海涯


靖康二年,金軍揮師南下,直取北宋首都東京,宋徽宗見勢危,立宋欽宗為太子後,北上與金人談判,不料被俘,然而兒子宋欽宗也相繼被俘,史稱靖康之恥,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在靖康之恥中,北宋不僅被金人打的體無完膚,徽宗與欽宗二帝為何會被金人輕而易舉的抓走呢?

一、宋朝重文輕武

古代很多王朝都很注重軍力,為抵禦外敵入侵,甚至改朝換代。可是宋朝卻不是這樣,宋朝重文抑武,朝堂上也是文官有話語權,武將們沉默寡言,無論武將們有多少戰功,在面對文官的時候都要輸一大截,在這樣的體制下,讓宋朝的軍事實力一日不如一日。當軍隊不夠強悍的時候,就容易給外敵留下把柄,金人很容易就將宋朝的軍隊攻破,而宋徽宗和宋欽宗也因為無法受到強大的軍隊的保護,只能被金人擄走。

2、宋朝富裕但政治失敗

不能否認的是,宋朝當時的經濟實力很強大,這也是宋朝不重視軍事的原因之一,宋徽宗一味的貪圖享樂,在宋朝經濟發展強盛之時,不僅讓很多外敵都有了入侵的想法,也讓宋朝開始慢慢鬆懈。宋朝的國君當時忽視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道理,都沉醉在富裕繁榮的景象裡面不能自拔,以至於在面對金人的打擊時,才忽然如夢初醒,原來宋朝這麼弱不禁風。宋朝的富裕繁榮吸引了蒙古以及金人的目光,他們都希望在宋朝拿走一塊肥肉,而宋朝當時在面對這些外敵的時候,並沒有合適的對策,在面對危難時早已亂作一團,所以皇帝也不能自保。

因此,靖康之恥的發生並非意外,而是宋朝長期積累的隱憂一時爆發所產生的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宋徽宗和宋欽宗也無能為力,只能任人宰割,所以今人要吸取宋朝的經驗,牢記,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歷史課課代表


靖康之恥中兩帝被擄之前,金國大軍兩次攻打汴京城,是欽宗、徽宗一連串的失誤操作導致兵敗並且不得不送上門被俘。

第一次汴京保衛戰前夕,宋、金聯兵打跑雄踞燕雲十六州的遼國,按照盟約,宋朝拿回原本被遼國佔據的幽燕之地,宋徽宗派童貫為宣撫使處理北境事務。然後,金國的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率兩路大軍南下攻打宋朝,此時位於北境防線太原重鎮的童貫因為害怕金國大軍,私自從北境防線戰場逃回汴京,另一邊,同樣屬於北境防線的鎮守幽燕地區的郭藥師投降金國,所以北境防線幾乎崩潰,完顏宗翰一路金兵圍困太原城,另一邊,完顏宗望率領的另一路金國大軍長驅直入中原地區,直催黃河沿岸。這時候,宋朝派出去鎮守黃河防線的宋兵因為指揮不當,無法抵住金兵渡河,所以,完顏宗望的大軍團團包圍汴京城。但因為這次,宋朝尚有李綱主持汴京的保衛工作,而且,後來等到了种師道、姚平仲率領的大宋西軍(幾乎是宋朝最能打的軍隊)勤王救援汴京,所以完顏宗望無法攻城成功,勢單力薄之下只能答應宋欽宗提出的議和條件然後撤兵。

但到了導致兩帝被擄的第二次汴京保衛戰,宋欽宗因為害怕李綱奪權而罷免李綱,並且打壓种師道,种師道最後沒完成保衛汴京城的使命便鬱鬱而終。這時候太原一路的北境防線已經完全崩潰,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兩路大軍合圍汴京(所以,第二次汴京保衛戰中金軍是兩路大軍都在線,兵力比第一次的時候多了不止一倍),汴京城外幾乎被圍得水洩不通,金軍還堵住了潼關以西的宋朝西軍救援汴京的路線,這時候的汴京已經是一座孤城了,更致命的是,因為糧草供給不足,在二次汴京保衛戰開打之前,欽宗已經解散了各地趕來汴京勤王的軍隊,所以這時候汴京城內守軍大幅減少,宋、金兩軍勢力相差懸殊。而且,宋朝在汴京城周圍以及幽州、太原、大名府一帶的守軍幾乎被金國大軍殲滅或對金國投降(金兵是騎兵為主,宋兵是步兵為主,在中原大地的平原作戰,沒有天險保護的話,步兵對騎兵沒有優勢,而且,當時金兵的戰力是非常強勁,流傳著金兵不過萬,過萬則無敵的說法)。欽宗甚至寄望用術士郭京作法布六甲神兵陣守城,但這群術士士兵團被金國騎兵一擊即潰。後來,因為天氣嚴寒,宋軍軍心渙散,三萬禁衛軍逃亡了一大半,欽宗也束手無策。

所以,在第二次汴京保衛戰中,汴京城被圍多日後已經是彈盡糧絕,金軍破城而入只是時間問題。金軍攻下開封外城後佔領外城四壁,不斷佯攻恫嚇,假惺惺地宣佈議和退兵。金國索要金一千萬錠,銀二千萬錠,帛一千萬匹才接受議和,否則揚言要縱兵入城搶劫,欽宗只能急忙派人金營求和,而完顏宗翰、完顏宗望則要求太上皇趙佶(宋徽宗)親自來,徽宗沒有膽量前往,欽宗是在無可奈何下親自前往金營商談議和的。當然,後來第二次去金軍營寨,金軍直接就把欽宗囚禁起來,並以欽宗作為人質,要挾宋朝官員搜刮更多財物給金國,最後更勒索要宋徽宗親自來金營談判。徽宗去了以後,就是靖康之恥的故事了。。。。。。。

所以,重點在於徽宗、欽宗不是自己自願送上門,而是人家金國大軍兵臨城下,汴京城外無援軍,內無良將,守衛汴京的禁軍逃跑、戰死的超過大半,汴京城內更是彈盡糧絕,徽宗、欽宗已經無處可逃!如果,徽宗、欽宗不到金營談判,可能金國就直接破城而入,然後就對汴京實行三光政策了。徽宗、欽宗選擇去金營談判議和,更可能是在無可奈何之下幻想金國會接受議和而退兵,但就算徽宗、欽宗沒有對金國能議和的幻想,他們也幾乎沒有別的選擇了,金軍還是可以直接攻破汴京城後入城抓捕或者殺死徽宗、欽宗。

有些人可能會猜測徽宗、欽宗不可以逃出汴京城嗎?我想到的是,徽宗、欽宗本身應該沒有學過武功,也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和宋太祖、宋太宗這類在戰火中鍛鍊成長出來的帝皇很不一樣啊,徽宗、欽宗看到這種戰亂的情景內心裡很難提起勇氣拼死出逃,就算他們真的拼死逃出了都城,城外方圓百里駐紮著十幾萬的金軍啊,怎樣安全突出重圍呢?他們沒有項羽被困垓下時突圍的勇氣,更沒有項羽帶兵衝殺奔走的能力啊!而且,北宋當時大勢已去,很多城池已經淪陷,甚至後來的康王趙構跑到南方建南宋初期都被軍隊譁變、亂民起義和金國追擊搞得差點小命不保,哪怕當時徽宗、欽宗能突出重圍,難保自己不會被身邊的部將、士兵受金國的重金誘惑而出賣啊,甚至連遇上的山賊、亂民之類的都可能有危險,畢竟歷史上主公忙命逃出敵人圍城後被身邊部下、親屬出賣的例子還是很多的,例如黃巢。。。。。。


愛歷史的大小姐


從秦始皇建立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以來,皇帝就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一次皇帝,如果皇帝要是某一天成為階下囚,那簡直是一種難堪,很多皇帝在國破山河的時候,無法面對這樣的事實,最終選擇了自盡,比如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就自盡而亡。

要說最屈辱的三個帝王,明英宗朱祁鎮算一個,本來是御駕親征,結果被打得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虜了,再就是宋徽宗和宋欽宗爺倆了,被人來一個靖康之變,徽欽二宗被人來了一個“Double Kill”,一塊被人俘虜了,屈辱到家了。

今天,縱橫就跟大家簡單探討一下,為什麼宋朝皇帝會被金人那麼容易的俘虜了。

靖康之變前,宋朝軍事力量的大崩潰

徽欽二宗被俘虜,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軍隊實力太虛,這一點在聯金抗遼當中就能看出來。

本來宋軍承擔攻打遼國的就是壓力比較輕的那部分,為何宋軍還打的這麼臭,這個主要從兩方面來考量。

一方面是,從體制上導致的軍隊作戰能力不強。北宋的軍隊本來就渣,這是北宋立國後的傳統,尤其是在對遼和西夏的戰事上,就很少勝利,其實宋朝的軍隊並不少,除了開國時期,宋朝兵力保持在20萬左右,後期大多數時候都保持在百萬人以上,在宋仁宗時期,人數更是多大125萬人之巨。

而且,宋朝實行的還是募兵制,募兵制相對唐朝前期的府兵制其實是更有戰鬥力的,畢竟府兵制的兵員是從小幹到老,士兵素質參差不齊。

關鍵是,宋朝這個兵制太複雜,最後就導致,高成本養了一群廢物,越到後來,戰鬥力越低,反而士兵數量越多。

另一方面,在攻打遼國之前,北宋內部爆發農民起義,其中方臘部的起義影響力最大,童貫親自率兵前去討伐,雖然取得勝利,已經是疲憊之師,緊忙在北上滅遼,自然是有一些虛。

當然,一想起宋朝的軍隊,我就想起中國男足,再多的藉口都沒有用,就是虛的不行,要說北宋武將最高軍銜的太尉高俅竟然是踢蹴鞠出身,還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總體上來說,宋朝的那一套複雜的體系,用在文官上能夠相互掣肘,用在軍事上,就是扯淡。

北宋都城開封的位置太過暴露,沒有天險可守

除了軍隊的原因,徽欽二宗被俘,還跟開封都城有關。

在我以前的一篇文章,曾經詳細的講過,北宋為何要定都開封,簡單來說,就是不得已而為之,開封的天然缺陷就是,地理位置太差。

開封的位置在黃河以南,而緊鄰黃河,黃河以北是太行山以東的大平原,在宋朝之前,因為有燕雲十六州的存在,還有一條燕山防線的存在,以此可以抵擋北方的騎兵攻擊。

然而,在宋朝建立之前,五代十國的後晉高祖“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致使北方的遼國最終得以建立。

可以說,在沒有了燕山防線後,遊牧民族的騎兵想要從北方南下就是長驅直入,這也是為何北宋人一直把燕雲十六州當作一塊心病。

在這樣的背景下,每次遼軍壓境,宋朝的處境都很艱難,開封實在是“所謂八面受敵,乃自古一戰場耳”

正因為如此,當金國與大宋多次談判沒有取得成果,而其已經看出大宋軍事力量的虛弱,最終來了一個靖康之變式的“斬首”行動,直接打下開封,使得北宋政權覆滅。

假如,北宋都城能夠定在洛陽和長安,敵軍來襲,皇帝還可以逃出去躲一躲,比如唐朝中期之後的皇帝,從唐玄宗開始,出去躲一躲是常有的事情。

當然,在逃跑這方面,徽宗比較在行,欽宗則不行,實際上靖康之變的前一年,面對來勢洶湧的金兵,不惜讓出皇位也要逃跑。

宋欽宗即位後,對金兵抱有一定的幻想,沒有料到會俘虜他北上,他還認為只要是割地賠款就沒有事了,最後放棄了逃跑了機會。

大概正是吃了不好躲這個虧,在徽欽二宗被俘虜之後,趙構建立南宋後,尤其注重逃跑細節,一旦前方開戰,無論勝負如何,這邊就時刻準備逃跑。

可以說,這都是燕雲十六州丟失之後,對遊牧民族無險可守的原因。

當然,這些問題其實也都不算什麼問題,畢竟對於一個擁有百萬軍隊的政權來說,皇帝被俘虜也不是一瞬間的問題,然而當時的北宋軍隊不但無法抵抗,反而是見到金國的軍隊就投降,金軍南下的過程連接收城市都來不及。

靖康之變實際上,更是一個宋代版的“閃電戰”,金人打宋朝統治者一個措手不及。

當然,更為可笑的是,希特勒的閃電戰大多是偷襲,金人在發動閃電戰之前,還派遣使者前去宣戰。


史論縱橫


徽欽二帝,身為帝王,被虜異國,客死異鄉,看歷史看到靖康之恥,中國人大都會掩卷長息,憐其才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宋徽宗和宋欽宗是如何被金國俘虜的,宋朝之大為何不敵幾十萬人的金國,很多人並不清楚。

一、輕佻端王入繼大位

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高俅的事兒,高俅因為蹴鞠水平高,看端王踢球時秀了一把球藝,被留在端王身邊,端王繼位皇帝后把球友高俅提拔成太尉,迫害林沖。其實端王不僅踢球好,書畫水平更好,工筆畫、瘦金體聞名於世,更像個出色的藝術家。藝術家當皇帝,用的人也是藝術家,另一個佞臣蔡京更是書法大家。皇帝的喜歡也有品位,喜歡太湖石,於是大興花石綱,這不還逼出個青面獸楊志。喜歡名妓李師師,害得宋江要招安還要託李師師的後門,更要獻上好男兒燕青。當然這些都是水滸編排的,也從側面反映出宋徽宗的性格特色。當時先皇駕崩,群臣討論繼位人選時,大臣韓琦就斷言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不料一語成讖。

二、海上之盟與一統天下

當時宋遼之間已經上百年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宋朝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重文輕武。流行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軍隊收留很多流氓痞子和罪犯,就西北邊軍戰鬥力較強(水滸中老種經略相公的部隊),禁軍毫無戰鬥力(童貫、高太尉的部隊)。藝術家宋徽宗聽說遼國東邊海上新崛起一個金國,聽信一面之詞與金國達成海上之盟,要共同進攻遼國,瓜分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完成太祖太宗未竟的事業。

遼國指責大宋背信棄義,拋棄兄弟之邦,勾結虎狼之國,詛咒大宋不會有好下場。而童貫的部隊也不爭氣,在遼國南京擊敗,但因腹背受敵又含淚投降了宋國。金國則節節勝利,反而替宋國收復了燕雲十六州,宋國又花了大價錢贖買回來。但宋徽宗畢竟收復了燕雲十六州,實現了中國大一統,藝術家高興壞了!

三、出爾反爾,郭藥師的叛變

遼國將軍郭藥師(不是東邪黃藥師)投降宋朝後,被宋徽宗授予大權,駐守燕山府,繼續統領部隊,成為北宋之安祿山。藝術家宋徽宗可憐遼國皇帝成為金國俘虜,以文明的瘦金體致書遼國天祚帝,邀請其入宋享福,結果書被金國截獲。金國翻臉,大將宗望進攻宋國,郭藥師無力抵抗,反而叛變投靠金國,成為嚮導,向大宋殺來。數月間,河間陷落,金兵渡河,進攻汴梁。

四、徽宗退位,欽宗抵抗

這是金國的第一次進攻東京汴梁,是為1125年。金國進攻,把藝術家嚇壞了,在李綱的建議下慌忙禪位給兒子欽宗,自己帶一幫文臣愛將逃到南京(現商丘)。但金國在各地勤王之師的騷擾下,無法攻克汴梁,趁機勒索一番,欽宗答應割讓太原等河北地給金國,金國退兵。

五、戰和不定,最終陷落

在欽宗的主持下,金國退兵了,徽宗也回來了。但大宋又後悔了,不願意交割太原(金國並未攻克太原,太原軍民仍在抵抗),結果兩年後,金國又一次進攻變量。這一次,徽宗不走了,欽宗還是戰和不定。但勤王之師也少了,最後寄予希望的道士郭京也未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汴京陷落只是時間問題了。欽宗、徽宗相繼被破前往金營談判,金銀書畫珍寶為之一空,徽欽二帝與整個皇室被迫千里北行,開始了屈辱的後半生,再也沒有回還。

後記

而徽宗唯一漏網的兒子康王趙構,被授予天下兵馬大元帥,獨挑重擔,開創了南宋。趙構吸取了教訓,每次金國來都逃跑的非常快!實際上在當時情況下,既然選擇了對抗,逃跑也許是最有效的抵抗,因為皇帝是所有抵抗者的希望!


鄭說豫見


一由宋朝當時社會氣氛"重文輕武"造成

由於宋大祖看到唐末到五代武將掌權的危害,就實行了文官為主的統治方式。最明顯的標誌就是“杯酒釋兵權”。結果宋朝就沒有能帶兵打仗的人才。由於宋採取將帶兵不超過1年就得調離的方針,所以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情況。所以宋朝後來的基本國策"重文輕武″。文官當權對經濟,文化教育都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由於不重視武將,導致許多精英人才流失。等外族入侵時才發現朝中無能將可用,無強兵可使。

(趙佶宋徽宗)

宋徽宗對整個局勢的判斷失誤

宋徽宗末期,金軍提出跟大宋一起圍攻大遼國,並許諾將大遼的燕雲十六州歸還大宋。這時候,宋徽宗沒有意識到此時局勢的微妙,大遼的存在是正好能夠牽制住金國的強大力量,而被當前的蠅頭小利所誘惑。結果不僅幫著金國將大遼消滅,還將自己的武裝力量暴露無遺。原來大宋軍積弱如此,那金國又怎能不將他當成一頓美食?就開始對宋朝進攻。金國攻打宋朝,共有兩次,都是以完顏宗望和完顏宗翰為統帥。第一次攻宋,僅有完顏宗望所部的人馬抵達了開封城下,完顏宗翰所部被阻截在太原,一直無法得到深入。而且當時開封以李綱為守將,同時又令种師道所部從西北迴援。完顏宗望見無法取得戰果,只好率軍回撤。

(完顏宗望劇照)

第二年,完顏宗望和完顏宗翰一起攻到了開封城下,此時种師道已死,而李綱也被主和派打壓,貶了官職。因此鎮守開封的兵力已大不如前。宋欽宗又相信妖人郭京的鬼話,妄圖以所謂的“六甲神兵”退敵,以致被金國軍隊攻破了開封的外城。

在攻破開封外城之後,金國軍隊並沒有急著進攻,而是以議和的名義,將宋欽宗騙到了金國軍營裡,逼他寫下了降書稱臣。此後,金國又要求宋朝金一千萬錠,銀二千萬錠,帛一千萬匹為條件,作戰停戰的補償。軟弱的宋欽宗迫不得已答應了他們的要求,但是他籌集不到那麼多錢,只好用京城婦女作為抵押。但儘管如此,宋欽宗還是無法湊齊金國要求的數目,只好再以皇族的女性來抵押,但依然無法滿足金人。因此金人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之後,帶著上萬名宋朝的皇族女性和平民婦女北歸,城中公私積蓄略為一空。史稱靖康之恥


樹精之力


靖康之恥是在北宋末年發生的,在歷史上十分有名,我們都知道宋朝是因為趙匡胤在經歷很多磨難之後建立的,他深深地明白與民同心的重要性,但是他的朝代存在了一百六十多年就滅亡了,朝代滅亡後,他的妃嬪公主都被敵軍俘獲,遭遇悲慘,被敵人肆意玩弄,有很多人都是因為不堪屈辱,選擇死亡。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但這個故事並沒有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而是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被提及,城池被敵人攻破,君王自身難保,那些弱不禁風的女子更難以逃掉,被俘獲的她們,不得不忍受被敵軍肆意玩弄的屈辱,有很多公主等都受不了如此折磨自盡而死。

敵人對他們提出各種各樣奇怪的要求,甚至要求他們穿不能遮擋身體的衣服為他們歌舞,這種屈辱連普通老百姓都難以忍受,更何況是養尊處優的皇宮貴族,有些人即使忍受了如此大的屈辱,也沒有得到生存的機會,敵人壓根就不給他們生存的機會,為了讓自己開心,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不擇手段對這些妃嬪女子進行羞辱,他們根本就不管,到底他們做的對?這些人意味著什麼。

在我看來,宋朝的滅亡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回來後的君王雖主動參與戰爭,但是卻一求和為目的而不是想著用武力將敵人驅逐出去,如此做法,必然不能給予敵人威信,相反而是被更多的看不起,一位求和換來的結果只能是不斷地被壓迫,不斷地被剝削,不斷的被壓榨,並最終造成了滅亡的結果。

(靖康恥,猶未雪,盡忘卻。咫尺百年,揚州十日猶如當年,民不奮起,跪而為奴。二百五十載,金陵一月盡白骨。)


中國鏟史官


靖康之恥是趙家官人自作自受,在不瞭解金人的實力前,盲目引狼入室,還無事生非迎來禍端。事件發生後,又不能決斷,始終處於左右搖擺,導致處處失機。

造成這些混亂的根子,就是黨爭的遺毒,內耗讓大宋奄奄一息。從最後滑稽的收場,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腐朽透頂,活該被滅的政權!

對金國人認識不清,無事生非惹事端

金國人與大宋中間隔著大遼,在金國人對沒落的大遼發動滅國戰爭的時候,大宋不顧自身條件,不看天下形勢,愚昧地聯合金人,參與了滅遼戰爭。

遼國被滅,大宋似乎報了二百年間的仇怨,可是他們就沒想過,遼國已經不是狼,宋遼百年和平持續了百年;而金國人則是虎,與虎為鄰,這不是找死的節奏嗎?

更可怕的是,大宋孱弱的軍事實力,在滅遼戰爭中暴露無遺。應該說,金國滅遼後,當時的皇帝完顏吳乞買,基本遵從了完顏阿骨打的政策,對北宋還算客氣,可笑的是,大宋自己幹起了摸老虎屁股的事。

遼被滅後,北方遼國的很多漢人,不願意臣服金國人,紛紛逃往大宋。按宋金雙方的條約,雙方都不得招降納叛,可是宋廷居然就接納了逃回漢地的遺民,這件事讓金國人很惱火。

如果你腰桿子夠硬,人家也許乾瞪眼,可是你就一隻軟腳蟹,還敢公然違約,挑起事端,實在懷疑當時的權貴們是用屁股想問題!金國內部本來就有強硬派,一直找不到藉口,現在好了,送上門的理由,人家豈能不納?

這就是宋金交戰的開端!

目標不清晰,左右搖擺喪失主動權

戰爭一開始,大宋就一敗塗地。宋徽宗嚇得禪位南逃,宋欽宗在哭哭啼啼中,被大臣們硬架上龍椅,就這幅德行,估計趙匡胤會捶碎棺材板!

是打還是和?從一開始宋欽宗就左右搖擺,他一邊派出以康王趙構和張邦昌為首的使團,入金營和談,一邊派出姚平仲去劫營。

這種做法無疑是在激怒金國人,也完全不顧和談使臣的死活。其實宋欽宗原本也沒有關心過使臣的生死,他只關心自己可憐的名譽問題。想打,打不過人家,想和談,又不想落下賣國的罵名。

於是他就讓張邦昌和談,卻又不給與割讓土地的承諾。想打,又不敢大張旗鼓,氣壯山河地來一場大戰,而是偷偷摸摸像個鼴鼠似的搞小動作。

結果就是,和談無法進展,戰爭準備又不能充分執行。那個偷營的姚平仲更滑稽,失敗後一口氣跑了幾千裡,到蜀地隱姓埋名避難去了,留下一屁股屎讓別人擦。

忠臣誤國,不比奸臣誤國危害小

從後來的結果看,金國人內部分歧很大,根本沒有吞併大宋的計劃,無非是解解氣,從大宋訛詐一筆而已。也就是說,至少大宋還沒有面臨滅國之災,那怎麼就演變成了國破家亡呢?

忠臣誤國!我這麼說估計會遭到很多憤青的抨擊,沒頭腦的人總喜歡以道德的大帽子壓人。奸臣賣國可恨,可是歷史上也不乏忠臣誤國,更有很多打著忠臣的旗號,謀個人私利。恰恰很多愚蠢的傢伙,被道德制高點迷惑,跟著瞎起鬨,可悲!

靖康之變其實完全可以避免,既然金國人沒有滅國打算,無非就是貪利,你在無力抵抗的情況下,那就只能割肉唄,先活下來,再勵精圖治嘛!

偏偏朝中的忠臣們不幹,義憤激昂地堅決要打。實事求是講,大宋的軍事孱弱,絕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得了的,對金國人根本沒有獲勝的可能性。割肉很疼,承擔罵名更糟心,可是看看後來的結果,金國人佔領開封,中原一帶百姓遭受了多大的損失?遠比和談損失大得多!

好吧,再退一步,要打就打,即便亡了也能彰顯一下血性。可是,你得做準備啊,拿出打的架勢啊!沒有,除了嘴上喊,基本不作為,白白錯過了和談爭取來的時間。請問這種忠臣有什麼用,除了喊著口號標榜自己而外,對國家和人民可曾有一點幫助?

黨爭的死結解不開,國家利益成添頭

更可氣的是,對於戰與和的爭議,已經脫離了對戰局本身的關注,而是轉移到另一個戰場——黨派之爭!

北宋自王安石變法後,新黨和舊黨之爭,已經演變成惡性腫瘤,在大宋肌體裡擴散開來,無法根除了!只要一方提出意見,另一方就會完全不顧事實地反對,目的根本不在於事件本身,就是為了踩倒對方,自己一方上位。

靖康之變也是一樣,但凡客觀一點就能發現,其實主戰派和主和派,如果能真正把目光聚焦在事件本身,是可以達成一致的。

比如,戰,該如何戰,戰的最後結果是什麼?國家能否承受得起?和,該如何和,代價有多大,是否有利於大局?這些問題想清楚了,雙方協調一致,定好基調,該和談就去和談,定好底線,慢慢拉鋸,給戰爭充足的準備時間。和與戰同步進行,一軟一硬,和談能達成以較小代價換取金人退兵更好,如果不能那就戰。

這麼說的前提條件是沒有黨爭,都把心思放在事件上。當時已經做不到,主戰派指責主和派賣國,主和派指責主戰派破壞和談,打成一鍋粥,國家利益成了他們利益派系之爭的添頭!

滑稽的京城保衛戰,敗得讓人瞠目結舌

在這種內亂中抗金,毫無勝機,即便金國人給足了大宋時間。當金國人忍無可忍,第二次兵圍開封時,北宋以一種讓人無語的滑稽,給自己劃上了一個句號。

金兵眼看就到,宋欽宗才發現,內部為了爭鬥,竟然對城防沒做什麼準備!新上任的“忠臣”,兵部尚書孫傅一拍胸脯,沒問題,我請了一個郭神仙,保開封無虞!

郭神仙叫郭京,號稱通“六甲神兵”之術,只要7777名士兵,佈下陣勢,由他施法,任他多少金兵,都有來無回!

宋欽宗被忽悠得大嘴咧到耳根,大批金銀財寶賞賜郭神仙。等到金兵圍城,郭京讓孫傅將軍隊都撤了,以防耽誤他施法,並且打開城門,由他和7777名臨時招上來的地痞流氓守城即可。

沒想到金國人不講文明,一點也不吃這一套,直接衝過來,一頓砍瓜切菜,郭京連同神漢們死的死跑的跑,瞬間就把敞開的城門留給了金兵!那時候,徽欽二帝正滿懷信心地,在深宮等待好消息呢!

看看,這就是大宋的朝廷,這就是一群喊著口號不辦事的官員,這就是低能的君臣,這就是被黨爭帶進死衚衕的大宋!這樣的政權不亡沒有天理!


尋根拜祖


宋徽宗和宋欽宗應了兩句話。第一不作死就不會死,第二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首先這兩人感覺良好,親赴金營談判,結果被扣做人質。是不是作死。第二從《水滸傳》裡可見當時皇帝的昏暗和權臣的專橫。皇上來個大撒把,所有事都交給四奸處理。最後二帝被俘虜到北國城受罪,也是罪有應得。從這件事看孫權拒絕曹操誘降是多麼正確,大臣可以繼續當大臣,領導者可就懸了。所以曹操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當然靖康恥時,二帝早沒有當年宋太祖,宋太宗的血性了,都變成文藝青年了,而兀朮繼承了完顏阿骨打的狼性,不可同日而語了。



劍指歷史


歷史已是事實,人言不可更改。

容不容易不知道。

確實戰敗受辱是事實。

告誡我們萬事不可兒戲,不可強求,凡事三思而後行,有些失敗是無法回頭的。


85後工程


徽宗與欽宗被抓走,顯然是戰敗了,處置權就歸別人了;如同三國時劉禪、孫皓,隋朝時陳叔寶被“請走”一樣。

至於說這麼容易,我覺得凡是戰爭沒有容易的,特別是這種滅國般戰爭,不是三兩個人的事,要有大的消耗,要有戰死之人。

首先北宋的失敗,和它本身的重文(人)輕武(將)應該有很大的關係 。從戰亂中走出的趙匡胤太知道兵權的重要性了,所以自他開始到趙光義兩朝進行了很大的改革。對武將的種種限制看似對江山的穩定有很大的作用,但這僅僅是對內部叛亂上起了遏制,對國防卻是一大缺陷。

其次徽、欽二帝本身的問題;哲宗無子,病死後傳位給了徽宗,估計趙佶壓根沒想過做皇帝。他性格輕佻浪蕩,喜歡的是書法、繪畫、奇花異石等,並無治國之方。加上朝裡所用非人,宋朝到徽宗也100多年了。封建王朝走到這個時候多是關鍵的時候,該出的問題也會逐漸顯現出來,要麼出一位勵精圖治的君王實現中興,要麼苟延殘喘,要麼一旦大的外敵入侵或暴亂也就玩完了。北宋的制度下,摧毀朝廷的大暴亂倒是沒來,小起義不算。但外敵來了,國防脆弱的北宋就不行了。至於危機來後接棒的欽宗,算是小鬧劇而已。金兵大舉入侵時,徽宗一看不行,算了,小子你背鍋吧。

生性懦弱的趙桓顯然背不起這個鍋,實力不允許。而金戰勝後,並無接管宋的意思,於是帶走徽、欽二帝回自己的大本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