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傳統武術不能打,為何古時候將軍打仗能一騎當千?

小離Olina


比如西楚霸王項羽、飛將呂布、萬人敵關羽張飛、後世成為門神的尉遲恭與秦叔寶,岳飛手下的猛將楊再興與岳雲。

但要注意的是,他們所擅長的武藝,可不是我們現在常見的傳統武術——拳腳。

這些猛將都是玩器械的。

比如宋代人說,“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明代人則說,“槍乃諸器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

那些古代猛將遠了用弓弩,近了用長槊。而且還都是騎將,比如呂布,“弓馬驍武給幷州”。而關羽斬殺顏良也是,“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試想這些猛將,身穿重甲,身邊還有親兵衛隊掩護,騎馬馳騁,遠了用箭射,近了用矛刺。一般士兵,一個照面可能就被秒殺了。

最典型的例子則是弓矢犀利的李世民與馬槊無敵的尉遲恭的配合。

621年三月,李世民在尉遲恭的保護下,率領500名騎兵,視察竇建德的營地。不久他們和竇建德的軍隊發生了遭遇戰。李世民持弓殺死了一員夏軍的將領和幾名士兵,尉遲恭也用馬槊殺死了十幾名敵人的士兵。二人率軍將夏軍引入包圍圈內,唐軍一齊衝出,殺死了數百名敵軍,並俘虜了夏軍兩名驍將。對此李世民豪氣沖天,對身邊尉遲恭說,“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可見某些極端情況下,猛將真的能實現一騎當千的效果。

所以從歷史上看,中國傳統武術裡弓槍等冷兵器才是主流和王者,至於現在的那些傳統武術,根本是末技,不是上陣使用的。

比如明代萬曆年間形成的十八般武藝,“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而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曾指出:“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際,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

說真的,你讓那些古代猛將,不穿鎧甲,不騎戰馬,不拿弓矛,站在地上空手跟別人對打,上來四五個壯漢就很危險了。別指望什麼一騎當千了!


冷兵器研究所


傳統武術是能打的 只是現在不這麼練了 我認識一位練習崑崙拳的清真寺阿訇 五十多歲 他爺爺是抗戰時回民支隊的連級指導員 我簡單總結一下這位崑崙拳老師講的過去如何練習實戰的功夫

第一,要負重練習 穿著沙衣練拳或者實戰 沙衣重量逐漸增加 一直增加到一百二十斤左右 也就是一個成年人的重量

第二,單招練習 沒學一招在熟練的基礎上 由另一個人喂招 無論對方用何種招式 被喂招的人只准用新招格擋進攻 直到同時五個人從不同方位進招 被喂招的人也能全身而退 才算這一招練成了 試想一下這樣練出來的一招 能不實戰麼

第三,過去清真寺收徒弟 都是七歲開拳 同時學習文武兩科 一共學藝十三年 也就是二十歲的時候要到全國各地的清真寺進行文武兩科的切磋 勝利的會給蓋上一個戳子 建國前 全國有五十多家清真寺 一圈下來就是五十多場實戰經驗 最後回到本寺 根據戳子多少 來安排職事兒 最優秀的作為下一代阿訇的候選人

試想在這種完善的體制 和訓練強度下 培養出來的人 能不實戰嗎

順道給大家看幾樣崑崙拳的小玩意兒








平凡的武人


傳武是能打的,真正的傳武招式是實戰中磨練出來的殺人技,因為後世由於熱兵器的普及和文明社會的法規限制,漸漸就失傳了!現代武術更多是作為表演性質和健身性質的應用,所以就給人以花拳秀腿不能打的感覺!試想一下,中國幾千年歷史,紛爭不斷,軍隊有統練軍拳,民間也有習武的傳統,大則保家衛國,小則看家護院防響馬強盜,護一方平安!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古時大多數平民實際是不可私藏刀槍兵器的,如果所習的棍棒拳術不能打,哪還習武幹嘛?那時候社會可沒這麼安定,傳統武藝是前人在實戰中不斷累積經驗傳承改良下來的,真實的戰場生死往往只在瞬息之間,最好是一擊必殺、一招斃命,你說不能打?!所以真正的傳武是殺人技,沒那麼多花招與套路,也是現代社會傳武沒落的一個原因,因為現在用不上!我相信個別傳武還是有傳承下來的,只不過正真的高手不屑於顯山露水罷了!所以希望網上的噴子們,也請尊重一下傳武,不懂也不要去抹黑!還有那些所謂某某宗師們,沒有真才實學,請不要招搖撞騙去侮辱傳統武學!至於一騎擋千,那就比較誇張了,那是影視遊戲的渲染!但是一拳能把人打死、打殘,那是真有可能的!


無間行者Zero


這個問題把傳統武術和古代將軍打仗混為一談。這兩個根本就不是一個東西。就算你沒學過歷史。小說總看過吧,評書聽過吧。拿水滸為例。馬上林沖,步下武松,這個聽說過吧。將官重甲重兵器馬戰,比的是力氣。如果被打下馬自身盔甲幾十斤站都站不穩,武器也掄不動。而步下才是所謂的傳統武術。主要是在民間流傳。有人說那步兵怎麼算?那都是靠人數取勝的。上了戰場不死保命就不錯了。哪來的以一敵萬。但是有過兩個將官單挑定輸贏的,不過很少發生,不像小說戲劇裡那麼常見。總結一下,古代戰爭單人比體格力氣。群戰比人數戰術。和武術關係不大。武術只見於大戶人家看家護院和保鏢。至於和尚老道修煉的那些大部分也都是為了強身健體。中國武術從古至今都是一筆糊塗賬。並沒有什麼博大精深。主要就是被古代的評書戲劇,現代的武俠小說影視劇神話了。


muscleleo夜鳴豬


的確現在網絡上出現了很多,對傳統武術質疑的聲音。也的確出現了一些實例。讓我們覺得傳統武術好像在實戰當中表現並不怎麼樣。

前段時間網上熱傳的徐某打假視頻,一時間把整個中原武林鬧得沸沸揚揚,其實做為徐某本人來說,他也從未公開表示傳統武術不能打之類的言論。所謂的打假,只是為了揭掉某些人利用傳統武術之名,招搖撞騙,矇蔽群眾的面紗。

現在生活當中,各個領域都出現了一些所謂的大師,打著某某門派傳人的旗號,四處行騙聚斂錢財。從太極大師閆某到氣功大師王某,從泥鰍大師馬某到綠豆大師張某。這些人都是為了一己之私,騙取他人的信任,達到斂財的目的。諸如此類的大師都是害群之馬,打假是應該的。



在冷兵器時代,馳騁沙場的將軍,靠的就是高超的格殺技能,因為戰場不是賽場,賽場是分的是輸贏,而戰場分的是生死,所以戰場上的格殺技能沒有太多花架勢,所以實戰能力還是非常強的


再說到傳統武術,所謂的傳統,肯定就是老祖宗的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的東西。武術也是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從冷兵器時代衍生出來的各種搏擊技能,經過專業人士的研究與整理,最後就變成了某一流派的武術 ,武術的由來大概就是這樣。 也 證明了傳統武術本來就是從實戰當中 而來。

散打也可以說是中國武術的重要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散打就是常見的以直拳、擺拳、抄拳、鞭拳、鞭腿、蹬腿、踹腿、摔法等技法組成的以踢、打、摔結合的攻防技術。 散打沒有套路,只有單招和組合,見招拆招。屬於由傳統武術而衍生出的現代搏擊技能。相對於某些流派的傳統武術,有著更強的爆發力 ,和更加直接純粹的打擊效果。在這方面泰拳就是一個很好例子。



有關人員做過專業測試,職業泰拳選手的掃踢的力量可以達到900公斤左右。更有甚者可以達到1200公斤,這樣的力量多麼可怕。近代史上也曾有過十幾次中國武術與泰拳的對抗,但多半是敗多勝少。可見傳統武術到了後期確實存在一些華而不實的華而不實流派。但是我們不能否定傳統武術,中華武術流派眾多,所以良莠不齊也在所難免。實際上還是有很多流派的武術有著很強的實戰能力。


中國武術歷經千年演變發展到現在,的確有很多精髓東西已經失傳了,但是中華武術的精神卻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下去。


漫談世紀風雲


將軍一騎擋千,是說書人講的故事。歷史上真實的猛人,如項羽、關羽能打,是因為他們身強體壯力大如牛,而不是會武術。而瘦小個李元霸、大美女穆桂英就純屬胡編亂造。近代所謂的武術大師,楊露禪、李書文、孫祿堂、萬籟聲、顧汝章、葉問、範無病等等一個個長得象李元霸,吹的還和李元霸一樣天下無敵,就是靠吹靠演。只要百度一下李書文、杜心武等等大師的資料,他們一個個就象X戰警。如李書文可以用大槍挑蒼蠅,槍挑八十斤重的大車輪轉圈圈玩。而老頭杜心武打套拳,快到觀眾連人影也看不見。老頭孫祿堂躺在地上彈飛五個日本武士。還有能跳八米高房頂的陳子正赤手空拳,用輕功、鷹爪功多次屠殺日本兵。中國古代的將軍,就是如民國武術家一樣吹出來的。真實的中國歷史,即使是唐漢也只有少數時期牛,多數時期是會武術,讀孫子兵法的漢人被不會武術,不讀兵書的蠻夷欺負。


我心與明月


古代的戰場上,真正有威力的是勇氣、力量、射術、騎術和對兵器的有效運用,與我們今天理解的武術,沒有多大的關係。

那麼,古代戰場上為何會有一騎當千的現象呢?

我們先看一個典型的戰例:

明初,徵虜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率領明軍北伐,洪武元年三月在河南境內與元軍相遇,五萬元軍在洛水之北結成戰陣,明軍也列陣迎戰。

副將軍常遇軍“單騎突入其陣”,一個人催馬衝向元軍。元軍派出二十多騎兵,手持長槊,準備一齊動手把常遇春搠死。《太祖實錄》中說,常遇春“發一矢斃其前鋒,彼軍奪氣,達遂麾眾乘之。”

分析一下常遇春的戰法,他一個人縱馬奔向敵陣,有一點叫陣的意思,並不是前去闖陣。二十多個元軍準備群毆他時,他利用騎術與他們保持距離,同時一箭射死為首的元軍。眾目睽睽之下,這一擊很打擊元軍的士氣。徐達趁機指揮大軍掩殺過去,擊潰元軍。

在這裡,常遇春依靠的分別是勇氣、騎術和箭術。

實戰當中究竟哪項能力最重要?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古代武舉考試的項目。

唐高宗時代的橫山之戰,薛仁貴一個人馳入敵陣,“所射皆應弦僕”,依靠的就是射術。石城之戰中,對方也有一個射術精良的射手,射殺十餘名官兵,薛仁貴大怒,“單騎突擊”,一個人快速衝過去,生擒那位箭手。

薛仁貴在千軍萬馬中逞雄,依靠的是他的射術和騎術。所以到了武則天時代,開始設立武舉考試,考試的科目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等項。

其中的長垛,是用強弓遠射,考核的是箭術和力量。翹關,是用一根直徑三寸半、長一丈七尺的長木,要按規定的方法把它舉起來,考驗的是力量。

金代的武舉考試中要考兵法,此外只有騎射和騎槍兩項,對於弓的力度、靶標的距離都有細緻的規定。遠射的距離有二百二十步,類似唐朝的長垛,可以射三箭,有一箭能射到就算通過。更多的是短距離的射術。

明代也有武舉考試,考核的是兵法、策略,合格之後再考試騎射和步射。其中的騎射距離為三十五步,步射距離為八十步。這個距離要比金朝的要求容易許多。

可見,古代實戰當中最有用的,分別是騎術、射術、槍術和力量。

此外,一騎當千的現象背後,是人類行為中的羊群效應。

在自然界中,一隻獅子可以追趕一大群的角馬,斑馬,一條牧羊犬可以驅趕一大群的綿羊。實際上,如果那些角馬、綿羊能夠一致行動,可以把那獅子和牧羊犬輕鬆踩成爛泥。可是它們不敢,因為第一個衝上去的,基本上必死無疑。所以它們全部選擇逃走,只要自己不落到最後一個,就不會死。

古代的戰場上也存在著這種羊群效應,誰都不願做第一個出頭的人,因為那樣必死無疑。

綜上所述,古代戰場上的武將能夠一騎當千,靠的是騎術、射術和威名、勇氣,同時也要靠對手的畏縮心理來成全,而且背後要有強大的後盾,基本上與武術沒有關係。


於左


曾在天津老城區博物館看到一把古代武科舉用的大刀,一時興起上去試了試,拎到膝蓋高再也起不來了——實在太重了。

而古代想考上武舉人,得把這樣的大刀高舉過頭、揮舞如風,武進士要求更嚴格。這種猛人不會打架,開玩笑啊!

不是傳統武術不能打,實在是現代很多人不肯下功夫練或者練錯了方向。古代戰將、武士、鏢師們都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天天打煞筋骨,而且古代社會環境惡略,動手見真章的機會多得是,比如戰亂和江湖鬥毆。

現代的許多武林人士,哪還有那樣的幸苦,也沒機會真動手,一旦需要露一手,全露餡兒了。

奪人眼球的花拳繡腿之類,其實也歷史不短,最起碼明代就有了,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就對此深惡痛絕。

其實武術沒落不全怪武人,畢竟武人階級自古依附於國家政權,偏偏中國自宋代以後在重文輕武的道路上一去不返,元清兩代外族政權更是竭盡全力打壓迫害民間武士和前朝將門。

偏偏有些不懂武術的人,在小說評書和後來的影視劇中各種吹牛吹上天,於是有些半吊子大師自己也暈暈乎乎不知自己幾斤幾兩了。


雷電下的旅人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傳統武術和古代將軍有什麼關係?古代六藝重視騎射,沒有重視武術這一說,騎射是騎馬射箭,這是具體的事情,極其有針對性。再說習武,前有東晉時期將領祖逖聞雞起舞,後有辛棄疾領騎兵直奔敵首。可見,凡武者,必有所為,為國為家為民。可見,如果成為將軍,必定是騎射俱佳、武藝超群。那麼問題來了,將軍所習之武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傳統武術嗎?顯然不是,經過時代變遷,習武的目的和方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這種名稱沒變化但是內容變化了的武術,可以用“張冠李戴”來形容也不為過,所以,現如今看來,似乎號稱所習為傳統武術的人上不得檯面,因為不能打。

那麼又出來一個需要我們分析的是,能不能打究竟是不是衡量傳統武術的金標準?至少目前為止,大多是以能不能打作為唯一的評價指標。對於這個問題,單純的回答是或否沒有意義了,因為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江湖早已被染上了銅色,本色不在,沒什麼好談的了。

最後,就是武術打假的問題了。武術打假其實依然是市場經濟的催化下出現的一個現象,你方唱罷我登臺罷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時真亦假。

綜上所述,此設問是因為不瞭解名稱內涵的差異所出現的一個問題,我只能回答一句,傳統武術,得看是誰練,練的方式如何,能不能打,還得看人,以人為本。


自得其樂小神仙


這個問題,不往深了探究,我覺得就兩點,一是生存環境,古代冷兵器時代,武術是殺人技,更是保命技,百姓都要學一點,不為別的,就為在動亂的年代能活下來,有壓力自然有動力,高壓狀態下武術自然是高速發展起來。另外一個是社會環境,建國之後,和平環境,以經濟建設為主,國家為了防止以武犯禁,從根本上把武術體操化藝術化了,現在的武術就是個好看的保健操,實戰是打不過散打和自由搏擊的,幾十年下來,已經很難再體現過去的競技高度了。所以傳武或許有一定實戰性,但沒那環境是輝煌不起來的!一家之言,僅供娛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