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为什么曹操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

兔牙传说


不是不怕,而是曹操早有准备了,甚至他就是想袁绍军偷袭他大本营才有胜算。当曹操从许攸处得知袁绍军的粮草物资在乌巢时,立刻制定了偷袭计划,自己率领步骑五千攻击乌巢,为了方便偷袭,这五千人应该是以骑兵为主。

历史中曹袁两军的人数差没有演义中大,当时参战双方是袁绍军约十一万人左右,而曹操军四万人左右。曹操带了五千人走,曹军还有三万五千人留守在大本营,这个军力足够守住曹营,反倒是曹操亲率的偷袭队显的人少。乌巢的守将淳于琼就是见曹操人少,不止没有守营,反而出营攻击曹操,但曹军精锐,挡住了淳于琼。

袁绍在收到曹操偷袭的消息后,也是第一时间派张郃、高览领重兵攻击曹操大营,再派轻骑支援乌巢。领兵多年的张郃当时就建议曹军大营未必易破,支援乌巢,打退曹操才是重点,但袁绍却不听,死命张郃去攻打曹操大营。果然,曹营防守坚固,张郃根本打不下来。另一方面,曹操成功偷袭乌巢,烧了袁绍军粮仓,又打退了前来支援的袁军轻骑。这时,袁军只能寄望张郃攻下曹营,张郃却久攻不下,又听闻后方袁绍听信陷害他两人的谗言,就索性领军降曹了。至此,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





我行异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我心目中认为最诡异的战役。因为从任何一方面来说,袁绍都不应该失败的。可是,袁绍却莫名其妙的失败了,成就了曹操的声名。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阵营中发生了许多不可解释的事情。其中,分兵袭击曹操后方这一点,是后人诟病袁绍的一个方面。但是,袁绍真的不袭击曹操的大本营吗?而曹操也真的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吗?答案是否定的。

一、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冒险。

在袁绍和曹操的战争中,曹操只冒过一次险,那就是刘备袭占徐州起兵反曹的时候。在面对袁绍的威胁,曹操力排众议,立刻出兵徐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打败刘备,平定徐州,然后回兵,正好赶上官渡之战的开始。

这一次冒险,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当时田丰就建议袁绍趁机袭击许都。可是袁绍以孩子有病而拒绝了。气得田丰以杖击地,破口大骂。

不过,如果我们客观的分析一下,刘备占徐州的时候,曹操平叛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一月,而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时间是建安五年二月。在这个时候,袁绍正是大战开始之前,调兵遣将的紧张时刻。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建议,派兵袭击许都无外乎四个原因。

一是措手不及。在曹操进击刘备的时候,正是袁绍紧锣密鼓的准备开始官渡之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调拨筹备。如果要去袭击许都,那么一切工作都要推倒重来。这是袁绍不取的。

二是曹操带兵去平定徐州,他的大本营并不是按照田丰说的毫无戒备。刘备的军队是一群乌合之众,曹操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主力都带去,必定要派一部分主力留守。田丰说的派一部分兵力偷袭许都,结果很可能会因为孤军深入被曹军歼灭。这样,官渡之战还没有打就挫了军队的锐气,这也是袁绍所不取的。

三是派不出兵来。当时离袁绍正式出兵只有一个月了。袁绍的军队正忙得手忙脚乱。袁绍就根本派不出一支可以立刻出动的人马。这是因为袁绍听信谗言,罢免了原来指挥军队的沮授的职务。在新旧交替之时,根本就无法调动一支有力的军队去执行田丰的建议。

第四个原因是袁绍无法说出口的。袁绍已经罢免了沮授的职务,如果要执行田丰的建议,在仓促之下,只有派沮授指挥军队才行。这也许是田丰建议的另一层含义。但是,袁绍此人的性格,是不会再起用沮授的。因此,这也是袁绍不听从田丰建议的原因之一。

二、官渡之战相持阶段,袁绍的持重。

到了官渡之战后,袁绍和曹操进行了拉锯战,最后战争进入相持状态。在这个时候,袁绍手下的几位谋士和将领又向袁绍提出了袭击许都的建议。袁绍也并非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他没有重视这个建议,结果执行不利。

袁绍曾经先后派出了两支人马去袭击曹操的后方。一支由刘备率领。这支军队在刘备的指挥下,从延津迂回到汝南,在叶县击斩了蔡阳,一时间声势很大,引起了曹操的担忧。另一支军队由越骑司马韩荀指挥,率领千余骑兵绕道嵩山以东,袭击刘备的补给线。

但是,这两支人马的实力有限,先后被曹仁击败,韩荀也战死了。此后,袁绍就没有再派兵去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在这段时间里,不去袭击曹操的后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兵力不足。有人说,袁绍十万人马,曹操三万人马,袁绍怎么会兵力不足?我们可以看到,袁绍人数虽多,但是在质量上要比曹操差得很多。在官渡能够和曹操对峙,还经常遭受曹操的袭击。如果再抽调出精干的部队去袭击许都,那是很困难的。

二是曹操后方防备森严。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峙,但是他也没有放松后方的戒备。他只把三分之二的军队放在官渡,自己的后方还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军队。正是这些军队,才威慑刘表、张绣、孙权不敢轻举妄动。使得刘备、韩荀的军队铩羽而归。

三是袁绍认为毫无必要。袁绍的军队精锐程度不如曹军,机动作战屡次失败。颜良和文丑的败死给了袁绍以深刻的教训。

曹操采取持久战的战略和袁绍相持,正是兵多粮多的袁绍求之不得的。因此,袁绍认为,只要继续相持下去,最后的胜利就是自己的,根本就没有必要去袭击曹操的后方。

四是袁绍对战役的控制力衰退。袁绍扫平河北,沮授、田丰功不可没。尤其是沮授,作为袁绍的谋主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听信谗言,剥夺了沮授的兵权。

这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最大的危害是重军不服,军心动摇。这使得袁绍军中上下离心,战役进行得十分不利。袁绍指挥这样的军队,如履薄冰。他惟恐失败,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败。因此,他最终也没有采取看起来有一定风险的袭击曹军后方的建议。

结语:

正是因为袁绍内部的斗争,严重削弱了袁绍军队的战斗力,使得袁绍的官渡之战进行得十分困难。正是他的集团争斗,使得袁绍不敢冒险。为了万无一失,袁绍采取了和曹操对峙,打持久战的战术。

同时,曹操也十分重视后方的防卫。他留下得力的将领和军队,严加防范袁绍的偷袭。当袁绍派出的试探兵马刘备和韩荀,曹操就派曹仁迎头痛击,把他们大部歼灭。这也使得袁绍打消了偷袭曹操后方的念头。但是,战争是必须要冒险的。最后,不愿意冒险的袁绍,被铤而走险的曹操打得一败涂地。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曹操与袁绍的综合素质不可同日而语。曹操深知兵要,他灭袁术、擒吕布、降张绣、退匈奴,大小数战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曹操不仅熟读兵法。且自已著书立说。一是将孙子兵法删繁就简,后世看到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就出自于曹操之手;二是自著魏武侯兵要志。曹操有理论有实践。反观袁绍,无突出才华,两个巨头相比,袁绍外强中干,曹操内外兼修。正因为曹操对军事通透,所以对大本营和粮仓这些战略要地很注重防守。曹操起家的山东衮州,当时被吕布攻破时,曹操很慌张。

张邈大喜,便令吕布袭破兖州,随据濮阳,止有鄄城、东阿、范县三处被荀彧、程昱设计死守得全,其馀俱破。曹仁屡战皆不能胜,特此告急。操闻报,大惊曰:“兖州有失,使吾无家可归矣,不可不亟图之!”

第一次征张绣时,对许都防守考虑到

张绣统其众,用贾诩为谋士,结连刘表,屯兵宛城,欲兴兵犯关夺驾。”操大怒,欲兴兵讨之,又恐吕布来侵许都,乃问计于荀彧。彧曰:“此易事耳。吕布无谋之辈,见利必喜。

第二次攻打张绣回军途中,接到袁绍欲攻许都,也急切回兵。

且说荀彧探知袁绍欲兴兵犯许都,星夜驰书报曹操。操得书心慌,即日回兵。

二、官渡之战曹军的布防情况

1丶曹操兵力情况

(十三回)其时李傕自为大司马,郭汜自为大将军,横行无忌,朝廷无人敢言。太尉杨彪、大司农朱儁暗奏献帝曰:“今曹操拥兵二十馀万,谋臣武将数十员,若得此人扶持社稷,剿除奸党,天下幸甚!”

(第十四回)曹操兵力究竟有多少,有说官渡之战曹操只有两万人马,这个数字绝对不准确。曹操在山东破黄巾就得青州兵精锐三十万。

操追赶贼兵直到济北,降者数万。操即用贼为前驱,兵马到处,无不降顺。不过百馀日,招安到降兵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

(第二十六回)袁绍派颜良率十万兵马围攻白马。

操引兵十五万,分三队而行,于路又连接刘延告急文书。操先提五万军亲临白马,靠土山扎住。

官渡之战曹操大军在许都,自己只带了小部人马。

却说袁绍兴兵望官渡进发,夏侯惇发书告急。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留荀彧守许都。

以上推算,曹操兵力不会少于三十万。

2、曹操兵力布防情况

一是以一部兵力防守官渡关隘,扼守进入许都的咽喉,以一当十,守隘口可以最大限度节省兵力,使袁绍前进不得。

二是以主力部队坚守大寨,与袁绍抗拒,抵挡袁绍大部队进攻,从七月相拒到八月。

三是明哨和暗哨相结合,流动哨日夜巡逻,防敌方渗透偷袭,监视对方人员活动情况。

四是获悉对方运粮路径后,派轻骑断其粮道,焚烧对方输送粮草,使对方不得不分兵守护乌巢粮仓,同时加强运输粮草的力量。这就分散了主要方向军力,减轻了曹军当面作战的压力。

反观袁绍布防情况:

于是下令,将大军七十万,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九十馀里。

几十万人马聚集在一个地方,兵力闲置过多,浪费人力物力,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兵力兵器的作用。看上去气势雄壮,其实只是摆设,几十万大军只盯着一个关隘进攻,大部队不宜展开,兵员效率极低。


金全有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袁绍此时盘踞在北方广大地区,经济力量和军士力量都很雄厚,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而曹操占据中原部分地区,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实力发展的很快,就这样两强对峙,必然要发生尖锐的冲突。

因此,双方就在官渡地区发生了战争,结果,经过这场决战,袁绍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过了两年,袁绍病死,曹操又花了七年时间,扫平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三国志》: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

官渡之战上,袁绍本来可以派一支骑兵绕道官渡,直取曹操的大本营许都,但是袁绍却没有这么干,使的自己错失良机,最后兵败于官渡地区,而作为另外一方的统帅曹操,难道没有害怕袁绍绕道偷袭许都,笔者觉得,曹操害怕过,只是因为曹操了解袁绍这个不善机变,而且用人机制也有问题,不喜欢用贤人,况且,袁绍的谋士许攸曾经力劝过袁绍攻许都,只是袁绍一意孤行,我行无素,依然按自己的意志来指挥军士部署,这些因素就构成了曹操不怕袁绍偷袭自己大本营的原因。

笔者用四个“放心”来阐述为什么曹操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四个“放心”,即对于袁绍用兵的放心,对于袁绍用人机制的放心、对于袁绍手下无大将,用将捉襟见肘的放心,对于自己大本营许都城防的放心。

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双方对峙图,见(上图)


第一,对于袁绍用兵机制的“放心”,袁绍本人是个不善机变的统帅,历数袁绍过往,所出计策皆是“败笔”。

从袁绍年轻开始,袁绍的计策皆不能用,譬如说:

——袁绍跟随外戚大将军何进的时候,在对宦官的问题上,袁绍建议让西凉军统帅董卓入京,清君侧,主要目的是讨伐宦官,但这是一个东汉末年的最大的一个败笔,袁绍的建议最后让宦官集团知晓,抢在董卓入京之前,将何进设计杀害,袁绍为了报何进之仇,率军屠杀宦官,致使京师大乱,这个时候董卓率领西凉军强势入京,董卓的所作所为和袁绍先前的预想是南辕北撤的,董卓最后赶跑了袁绍,独霸京师,开启了自己挟天子令群臣的时代。

袁绍向何进大将军献策,让西凉董卓率军杀宦官(上图),袁绍计策提前让宦官所知,致使何进被宦官所杀(中图),西凉军统帅董卓领兵入京,赶走袁绍,证明袁绍的计策乃是东汉末年最愚蠢的计策。(下图)

——袁绍为了讨伐董卓,在关东州郡起兵,各路诸侯闻讯而来,一起结盟讨伐董卓,总共有十八路诸侯。但是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各怀异心,保存实力,尤其以盟主袁绍最为厉害,他自己首先反对暴政,却只动嘴,喊口号,没有实际行动,讨伐董卓时,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带大将颜良,文丑出征,关羽立功之时,不知道论功行赏,只是一味打压,致使讨伐大军诸侯之间勾心斗角,貌合神离,最终讨伐之事半途而废。

袁绍在大将被华雄斩杀的时候,夸夸奇谈说自己没带自己的河北名将颜良文丑,要不也不会让华雄在此显威风。其实不是他不带,是他在有意识的保存实力,见(上图),袁绍手下的盟军内讧,袁绍气急败坏,被其他诸侯所劝诫。(见下图)

袁绍不管在青年时期作为跟班幕僚,还是在壮年时期成为盟主,不善机变的人物特质就已然暴露无疑了,曹操因为知晓袁绍的用兵之道,所以断言袁绍不会偷袭许都。


第二,对于袁绍用人机制的“放心”,袁绍亲小人,远贤人,田丰、许攸这些有大才之人皆不用。

袁绍身边很多谋士,田丰,沮授、郭图、审配、逢纪,许攸等人,其中田丰,沮授、许攸三人皆为贤人,有大才,而郭图、审配、逢纪等人皆是无才无德之辈,难堪大任。

但是袁绍这个人却喜欢溜须拍马的郭图、审配、逢纪等人,却对田丰,沮授、许攸不予重用,尤其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袁绍对田丰的劝诫,给予的回报是下狱,对沮授是弃而不用,对于许攸是打压,不给机会。

袁绍身边第一个提出来偷袭曹操大本营许都的人,就是许攸,但是袁绍不听,并且,许攸的亲属在老家犯了罪,这个事情袁绍知道了,就对许攸各种训斥,谩骂,致使许攸出走曹营,为后来的兵败埋下了伏笔。

《汉晋春秋》: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围取之。”攸怒。

袁绍亲小人,远贤士,不用大才之人,致使自己缺少明策,曹操和袁绍原本就在一起同朝为官,对袁绍的用人机制,知根知底,所以即使袁绍身边有幕僚提出奔袭许都,这个事袁绍也不会同意的。


<strong>

(上图)田丰因为劝诫袁绍,下狱,(下图)为许攸劝诫袁绍奔袭曹操大本营许都,但是袁绍却拒绝了。


第三,颜良先死,文丑后亡,曹操对于袁绍手下无大将,用将"捉襟见肘"表示"放心".

如果要袁绍攻取许都,必定要选派出一员猛将才行,但现在,白马之战,颜良先死,文丑后亡,“河北四庭柱”已失其二,余下的张郃和高览还要在官渡之战上与曹军对战,所以,现在就算袁绍有心攻取曹操的大本营,但是无将可用,能用的将领现在在官渡前线与曹军作战。

其二,并且派一员大将前去,那岂不是孤身深入敌后,很容易被曹军合围消灭,在加上战线拉长,远距离作战,必须速战速决,要不让粮食补给跟不上,很容易全军覆灭,所以前去奔袭的大将必须视死如归,但是从袁绍的阵营中看,他这些所谓的大将都是难堪大用之才。

曹操在白马之战时候,已经让颜良和文丑领了“盒饭”,现在的袁军将领中,能堪大任者基本没有,曹操料定袁绍只会和自己打消耗战,不会贸然奔袭许都。


<strong>

袁绍手下"河北四庭柱”,成员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上图),(下图)为战死的颜良和文丑


第四,曹操对于自己大本营许都城防的“放心”。

曹操的大本营许都的“城防”分为三部分,一是城墙,二是地势,三是守城之人。

  • ——许都城池:作为东汉京城,城高墙厚,易守难攻,许都故城分内外两城。内城系皇城,外城蜿蜒起伏,状若小丘,环抱内城。

  • ——地势:许都背面环山,西北依靠嵩山山脉,西部有石人山、白云山、伏牛山等山脉阻隔,南部有大别山、博山等山脉横亘,只有东部是开阔的平原。在冷兵器时代,如此地形无疑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这些山势全部都成为了许都的天然屏障,曹操依据许都向东南可以控制淮南、合肥等地,饮马长江,直捣东吴腹地;向南可以穿越大别山关口,直抵江夏平原,所以说曹操选择许都作为京都,是有很高的战略考量在里面的。
  • ——三是守城之人:守城之人为荀彧和曹操的儿子曹丕,荀彧乃大才之人,在曹操的幕僚中自成一派,才能不压于后期的三国诸葛亮和司马懿,有他坐镇京师,可确保许都万无一失,而曹操留下曹丕,是为了监视朝中那些想作乱之人,不让曹操的后方出现危急。所以有这二人戍卫京师,可确保许都不出任何问题。
《三国志·卷十》: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所以说,曹操依据许都的城墙,地势、守城之人、才能放心的与袁绍在官渡地区摆开阵势对峙,所以就算,袁绍有这个攻取许都的念头,并且付之于行动,但是在这三个因素下,袁军很难攻下许都城。

许都内城(上图),许都城池和地势(中图),曹操在临走前,安排儿子曹丕和荀彧守城事宜(下图)


向日葵爱历史


战争史上,胆大勇为、魄力非凡的将帅不在少数。但是,能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敢这样做的却也不多。

一、大战在即,曹孟德置袁军于不顾,转攻刘玄德。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官渡之战即将打响的前夜,曹操(字孟德)却不在官渡,而是率领大军,去攻打与官渡之战没有直接关系的刘备(字玄德)了。


当时,很多人都对曹孟德说,和您冲锋对决在即的是袁绍(字本初),怎么能去攻打远在他方的刘玄德?

曹孟德说,刘玄德是一个真正的雄才、英杰,如果现在不打压他、消灭他,那将会后患无穷。

大家又说,现在,袁军已经大兵压境,我们去攻打刘备,如果袁本初偷袭我们的大本营怎么办?

曹孟德说,放心吧,袁本初“虽有大志而见事迟”,一段时间里,他一定不会有什么行动。


果然,一直到曹孟德打完了刘玄德,俘虏了关羽和刘玄德的老婆孩子,重新回到官渡时,袁军真的没有什么动作。

其实,当时他的谋士田丰曾经强烈建议袁本初,趁曹孟德出征刘玄德之机,袭击曹军。袁本初却说,我最喜爱的小儿子,正在生病,没有心情出兵。

田丰听见袁本初这么一说,怒火中烧,气得用手杖敲着地说,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却说什么儿子生病!

二、事出有因,曹孟德观敌方如观己,吃准袁本初。

曹孟德是袁本初的老朋友,他是早就把袁本初看透了的。他说,袁本初这个人野心大,智慧少;态度凶,胆子小;嫉妒刻薄,人缘不好。

还认为他志大才疏,色厉内荏,外强中干。政治上短见、军事上弱智、组织上低能。

我们再来看一下荀彧(袁本初以前的、后来归了曹孟德的大谋士)对袁本初的评述,或许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袁本初的这种“脑残”行为。



荀彧说:袁本初这人,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嫉贤妒能;既想使用人才,又不能给予充分的信任;反应迟钝,优柔寡断,决策总是滞后;治军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人马虽多,其实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而且,他凭借“四世三公”的家族势力,装腔作势,沽名钓誉,只有那些自命清高的人投靠他。

可是,这些人大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田丰刚而犯上”(计谋不易被采纳)、“许攸贪而不治”(忠诚没有保证)、“审配专而无谋”(决策难以周全)、“逢纪果而无用”(做事容易霸道)等等。

人有毛病、缺点,不要紧。世界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是人都会有毛病的,只要“知人善任”即可。所谓“知人善任”,关键就在于知道这些人的优点、缺点是什么,然后扬其长、避其短也就是了。

但是,袁本初不太懂用人之道。他用人,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个人的好恶。好恶的标准,一般是谁拍马屁就喜欢谁,谁提意见就讨厌谁。

这样的主帅领军作战,碰上“明达不拘”、“能断大事,应变无方”的曹孟德这样的军事首领,焉能讨得了好去?

故而,大战在即,曹孟德也能置官渡于不顾,去解决真正的心头之患刘备了。

这一行动,曹孟德也是有点托大。好在来去迅速、快捷。不等袁本初明白过来,醒过味来,就已完成。


老王头谈历史


袁绍是那个阶段最强的诸侯,袁绍压根没把曹操放在眼里怎么会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

袁绍没瞧得起曹操

东汉末年袁绍是最强大的一方诸侯,而曹操在当时只能算是后起之秀虽然实力也不错,但是确实不及袁绍。曹操需要四处吞并小势力来壮大自己的实力,这些行为都是袁绍所不耻的。官渡之战袁绍随随便便就集结十万大军攻打曹操,而曹操才集结两万余兵马双方兵力近乎一比五。如果这样的比例袁绍再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岂不是被天下人耻笑。所以综合来看袁绍根本没瞧得起曹操,也没把曹操当成劲敌。

袁绍好谋无断

袁绍手下能人异士也不在少数,只是袁绍好谋无断。自己手上有实力膨胀的不行,把不如自己的人都不放在眼里。袁绍手下谋士说接汉献帝到自己地盘袁绍不听、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自己地盘袁绍后悔了又要抢。最主要的是十万大军将曹操军围住,袁绍围而不攻结果被曹操果断出击。

总结:小股势力没有能力偷袭曹操大本营,而大的诸侯又不屑如此。


青梅煮酒品三国


郭嘉己经帮曹操分析了十胜十败的战略大本营很安全,北方就剩袁绍了。南方刘表和孙权互相对峙无力北伐。猿本初的又把田丰下狱,从多谋士为争宠分成二派就象米国驴象二党一样互相掣肘,军事会议从早上一直开到凌晨依然没有方案,某日正准备开会突然内侍来报小儿子袁尚得流感很重,袁绍立即宣布取消会议。[抠鼻][惊呆][鼾睡][吃瓜群众][呆无辜][再见]


西瓜痞遇西瓜皮就怂


官渡之战前夕,南方的华夏地域基本上就剩下曹操和袁绍两大阵营。

曹操虽然没有袁绍兵多。但曹操手里拿着一个傀儡天子。而且曹操手下基本上都是精英,军队素质较好。

建安五年曹操决意东征刘备。得知消息后,屯兵小沛的刘备望风而逃,驻扎在下邳的关羽战败后投降。曹操获胜之后迅速返回官渡。曹操前后用了不到二十天,就打败了刘备。

袁绍的根据地是在河北的邺城,如果他要偷袭许昌,需要渡过黄河。过河之后,距离许昌还有几百里远。

按照古代的行军速度,百里需要十天左右。所以,如果要偷袭曹操后方,只能派轻骑兵快速前进,赤壁之战前曹操就是用五千骑兵击败了刘备,影视剧中说是一日一夜行军三百余里,于是造就了长坂坡上的种种典故。

但是,我们今天说的是要偷袭曹操的大本营,如果只派少量的轻骑兵根本对曹操的后方造成不了多大伤害,因为曹操这个人极其看重自己的老巢。

官渡之战,曹操确实是以少胜多,但这里说他兵少,只是相对袁绍而言。曹操东征刘备时,根本不需要太多兵力,剩下的兵力肯定是驻扎在曹操的大本营。

东线战争结束之后,回到官渡之战的战场,袁绍竟然无知地在自己家中坐享其乐,然而他不知道官渡之战结束之后,他再也无力对抗曹操了。在曹操的手中,这场触犯士兵禁忌的两面战争,变成了士兵的利益,取得了圆满的胜利。东征的胜利使曹操巩固了自己右翼的阵营,为官渡之战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曹操在官渡之战后迅速崛起,这证明曹操个人是很有实力的。

所以,曹操之所以决意东征刘备,原因在于他知道东征刘备要不了多少兵力,而且也花不了多长时间,袁绍也同样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至于史书上说的,更多地是事后的附会以及成王败寇后的刻意扭曲罢了。


公元前


曹操不怕袁绍偷袭他的大本营,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首先,曹操对袁绍的为人有深刻透彻的了解,知道袁绍自己的智力有限,不会想到偷袭许昌这样的妙计,又刚愎自用,忌贤妒能,有人为他想到偷袭许昌之计,他也不会采用。而且袁绍当时根本对曹操重视不够,自以为有绝对把握可以战胜曹操。

其次,曹操留荀彧镇守大本营,可谓万无一失。荀彧足智多谋,又很忠心,曹操外出总留他守大本营。以前在衮州时,吕布进攻,就是因为荀彧而保住了老巢不丢。另外,曹操在河防方面也做了一些准备。

再其次,最好的防守是消灭敌人。曹操深知这个道理。当时形势,袁绍与曹操各自命运决定于官渡之战,失败就意味着灭亡。所以双方都集中兵力于官渡。如果当时曹操首鼠两端,即要决战,又怕丢失大本营,分散兵力,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不是曹操不怕袁绍偷袭大本营,而是曹操智高一筹,算在敌先。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答:“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如是说。他的意思就是:“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郭嘉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

郭嘉还算是不错滴👍!另一个人就惨了,以他的悲惨结局实践了郭嘉对袁绍的定义:“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这个人就是田丰!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都,从此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每次接到诏书,总担心对自己不利,于是想要天子搬迁靠近自己,派人对曹操说许县低洼潮湿,洛阳又残缺被毁,应当将都城迁到甄城,以便靠近完整丰足的地区。曹操不答应。田丰对袁绍说:“迁都的计策,既然不被采纳,最好早点儿谋取许县,接来天子,动辄假托天子韶令,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是最好的办法。不这样做,最终将受制于他人,那时即使后悔也不起作用了。”袁绍没有采纳。这第一次!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前夕,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领了沛县背叛曹操。曹操亲自率兵征讨刘备。田丰对袁绍说:“同您争夺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现在去束边攻打刘备,双方交战不可能很快结束,现在调动全部兵力袭击曹操的后方,一去就可以平定。军队根据时机出动,正是时候。”袁绍推辞说儿子生病,田丰的计策没得到施行。田丰举着拐杖敲击地面说:“咳,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赶上这样的时机,竟然因为小孩子生病丧失机会,可惜呵!”袁绍听到以后很恼怒,从此就疏远了田丰。这是第二次。😂,袁绍还生气了?(田丰)

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有情可原,前提必须是如果田丰没有成功的建议。但是,《先贤行状》: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明明是田丰的计谋让袁绍成功的平定了公孙瓒,至少可以说田丰的计谋成功率是很高的!袁绍这是怎么了???

田丰的这两次袭击曹操大本营的建议,哪怕袁绍用一次,结局不堪设想……

我就不明白,田丰的计策不用?你为什么还要带着丰厚的礼物以及谦恭的言辞,招揽田丰呢?还任命其为别驾,对他很是信任和器重这是从何说起呢?《先贤行状》袁绍起义,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以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

还有,不袭击曹操大本营没关系,不能失败。不但不能失败,还有成功的机会:

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田丰的意思就是,你袁绍在家坐着等两年,就能打败曹操!你为什么非要去打这一仗呢?😂😂😂!该打的时候你不打,不该打的时候你非要打?袁绍糊涂到了极点!甚至把田丰给抓起来了?!官渡之战,失败了。你不听田丰的正确建议失败了,还把田丰给杀了?自取其祸……(袁绍)

这样的袁绍又有什么可怕的!郭嘉对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