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之时,如果献帝宁死不从,拒不下诏,最终自尽或者被杀,有什么后果?

盗帅夜留香YE



禅位一事,不能说水到渠成,起码是木已成舟。不管是不是下诏,都已经无能为力了。

这种事不是盖个章,让宦官读一下就完事那么简单。

帝位禅让,程序一定很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记载很少,其中的奥妙不言自知。

无论如何修饰,都摆脱不了逼迫之嫌,能隐瞒就隐瞒,不好大书特书。

但如果出现题主所说的问题,宁死不从,拒不下诏,又将会如何呢?

既然选择禅位就不可能选择自尽,如果被杀,就不可能会出现禅位。

01

禅位的历史渊源

禅位(shàn wèi)即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政权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 ; 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禅让一词语出唐朝刘知几的》史通·疑古》:“尧知子丹朱不肖,故有禅让之志。”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尧将帝位传给了贤德的舜,舜又把帝位传给了禹。禹选择皋陶、伯益作为接班人,准备将来把帝位传给他们。但禹的儿子启以父传子的方式取得了帝位,结束了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禅让的制度。

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故事,历来被儒家所推崇,尽管不少人对此怀疑,但没有确凿的证据佐证其是虚假的。

根据《晋书》记载:西晋时期,有个名叫不准(音 Fǒu Biāo )的汲郡人盗墓,得到了

竹简数十车,一说是战国时期魏襄王墓,也说是魏安厘王墓。竹简上全部是战国文字,或说是“蝌蚪文”,或说是小篆。总之,认识的人不多,他们说啥就是啥。

这些竹简史称《汲冢书》、《古文纪年》、《竹书纪年》等。

此书共十三篇,其中,《五帝纪》就记载了关于舜的故事: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意思是尧年龄大了,不再是德高望重,德政衰败,舜就把他囚禁在了平阳。而且阻止尧的儿子丹朱去见尧。

这跟传统的正史记载,相差很大,与舜贤德的形象相去甚远。

对于远古时期是否存在禅让,历来争议很大,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持疑。特别是《竹书纪年》横空出世,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理念。

我的理解,更倾向于《竹书纪年》的记载,认为这恐怕更符合史实。

02

献帝禅让

《三国志·魏书·文帝传》记载,献帝认为众望在魏,于是专门下诏,要把帝位禅让给曹丕。曹丕自然客气客气,一般是客气三次,也就是再三客气,最后是没办法只得接受了。

史书记载的情况是,献帝的皇后,也就是曹丕的亲妹妹曹节不干了,当派人去取皇后印玺时,曹节大怒,把印玺仍在轩窗下,并赌咒说“上天不会保佑接受这个印绶的人。”

由此可见,起码曹丕的妹妹,曹皇后是不情愿献帝禅让的,即便是禅让给自己的亲哥哥也不行。

老罗在演义中自然写得没有这么客气,但演义中写到:曹丕接受献帝禅位后,对群臣说“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尽管老罗没有明说曹丕知道了些啥,但不难推测,禅让无不是被逼无奈,否则,没有谁乐意把帝位传给别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乐意禅位给他。

当然,也有例外。宋朝徽宗禅位给钦宗,这恐怕是真心的。但那爷俩那档子事就没法提了。

曹丕接受禅让,这是在西晋《竹书纪年》出土之前。曹丕所言也说明《竹书》所记载舜的故事可信度很高。

因此,禅位多是出于无奈,是不情愿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献帝拒不禅让的话,将会如何呢?

03

史上禅让的事例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禅让的事比比皆是。

南北朝那些禅让之事就不必说了,实在是没法说,全部都是拿刀子逼着干的。连基本的客气一下都没有,仅仅是没有通过直接的战争罢了。

周静帝宇文衍禅让给隋文帝杨坚;隋恭帝杨侑禅位给唐高祖李渊;唐哀帝禅位给梁太祖朱温等,都类似于献帝禅位给曹丕。

不说南北朝那些禅位,仅仅隋唐这些禅位,大家就清楚禅位是个啥情况了。

没有人乐意主动禅位,但不禅位又能如何哪?

历史上也有一些完成了禅位程序,但却以失败告终的。

公元前316年,战国时代的燕王姬哙禅让给子之。
403年,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禅让给桓楚武悼帝桓玄。
551年,南梁帝萧栋禅让给汉帝侯景。
619年,隋帝杨侗禅让给郑帝王世充。

但这些失败的禅位,却都不是拒不下诏或者原来的帝王自尽导致的,而且都是完成了禅位的程序。

实际上像题主所说的情况,就称不上禅位。前帝王拒不下诏,自尽或者被杀,那还算是禅位吗?自然不能算禅位,那是弑君篡位,这是有根本区别的。

还是看一下王莽接受禅位的事吧。

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六十余年为天下母,辅佐了四个皇帝。外戚王莽依靠姑母王政君开始从政。最初表现恭谨勤劳,不知疲倦的工作。广泛结交名士和将相大臣,深得人心,朝野上下皆赞王莽。

汉哀帝死后,王莽官居大司马,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立汉平帝,并把女儿嫁给平帝立为皇后,之后独揽朝政。

汉平帝死后,王莽指使同党上书太皇太后王政君,让王莽代天子临朝。王太后无奈,只好顺从,由王莽摄政,称为“摄皇帝”。

公元6年,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此后数年,关于王莽将代汉称帝的符命图谶频繁出现。都清楚这是咋回事,遮人眼目而已。

公元8年,王莽称帝,即天子位,定“国号”新“。

王莽自然也是履行了禅让的程序,但新朝很快灭亡,刘秀最后重新建立了汉朝。

自然王莽也就变成了篡汉自立的奸贼。

如果王莽也能成为隋文帝、唐高祖一样的开国明君,起码延续几代帝王,又将会是如何哪?

之所以说一下王莽的事,是不想假设献帝拒绝下诏,被迫自尽或者被杀的情形。

历史没有假设,我认为献帝的禅让跟史上其他的禅让没有根本的区别。

如果如题主所说,其结果就类似于王莽代汉称帝。先是立一个小皇帝,然后行禅让之事;如果不行,那就再换一个小皇帝,直到主动禅让为止,起码看上去是这么回事。

几乎所有的禅让,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就像“陈桥驿兵变”时的赵匡胤,黄袍披在你身上,你不干还不行。心里咋想的那是另一回事。

王莽也好,杨坚也罢,都是姥爷篡了外甥的帝位。如果献帝拒不交出大印,即便曹丕不想篡汉,他手下那帮子人也会把献帝儿子的帝王大印拿来,交给曹丕。最终还是舅舅篡了外甥的帝位。

天下未必是有德者居之,更多数情况下,是有实力者得之。

已经具备了称霸天下的势力,不管是不是禅让基本都一样。

献帝刘协还是聪明的,得以善终,维系刘氏庙祀,算是不错的结果。


豹眼看历史


我们先梳理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篡位事件,看看君臣双方都是怎么处理的。

(1)王莽篡汉

王莽篡汉的时候,孺子婴才三岁,啥都不懂,也不存在同意或者拒绝,太皇太后王政君虽然一百个不乐意,把传国玉玺都摔爆了,但最终也不得不同意,双方在比较友好的气氛中完成交接。王莽上位后并没有杀孺子婴,而是把他养成了一个傻瓜,还把孙女嫁给他做眼线。孺子婴二十一岁那年死在更始乱军中。

(2)曹丕篡汉

虽然罗贯中认定曹丕篡位后杀死了汉献帝,但汉献帝其实并没有死,还好吃好喝过了几十年,据说还自学成才,做了一名悬壶济世的赤脚医生。就个人而言,汉献帝纵然做了几十年皇帝,从来都是一个傀儡,每天过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曹丕篡汉对他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也许退位后的岁月汉献帝才真正做了回自己。

(3)司马氏篡位

司马炎在司马昭死后废掉曹魏最后一个皇帝魏元帝曹奂,曹奂从上位开始就是个傀儡皇帝,曹髦被成济杀死后,为了掩人耳目,司马昭不得不找个傀儡,选来选中选定了曹奂,就是看他老实无能。而曹奂也是中国历史上待遇最好的亡国之君,不但没有死,还得到一块封地做起了陈留王,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保持皇家待遇,爵位世袭,一直延续到东晋灭亡。如此这般,让位就让吧,别闹了。

(4)刘裕篡位

刘裕的历史地位无需多言,但他却开创了一个十分不好的先例,就是篡位后杀前朝皇室。公元419年刘裕命下属王韶之勒死了晋安帝司马德宗,扶植司马德文上位,后又在司马德文让位后用棉被把他闷死。刘裕的血腥做法被后世所效法,南朝宋齐梁陈篡位都对前朝皇室血腥屠杀,齐高帝萧道成杀十三岁宋顺帝刘准,梁武帝萧衍杀十五岁齐和帝萧宝融,陈武帝陈霸先杀十六岁梁敬帝萧方智,都是在对方年幼无知,让位以后再斩草除根。

从这些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汉献帝执意不下诏让位,也不影响大局,诏书别人可以代写,印章可以帮着盖,人不听话就干掉,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哪有亡国之君说话的份。



日慕乡关


汉献帝禅让一事,足以证明曹操选择曹丕是正确的。这就像下棋一样,曹操做好了完美的开局,曹丕最后来了一个将军;就像足球比赛一样,曹操把球传给了曹丕,曹丕临门一脚进球。

最有资格继承曹操事业的只有曹丕、曹植和曹彰三人。这三人里面只有曹丕才能够实现禅让,不会出现汉献帝被杀或者自杀的情况。如果换做是曹彰或者曹植,则难保不会出现汉献帝被杀或者自杀的情况。

曹操终其一生没有越雷池一步,并不能代表曹操就没有取代汉朝的心思。一般人到了曹操的那个位置,很少能够安耐按耐得住,往往都有些迫不及待。这反而说明曹操更加的理智。

曹丕在这一点上与曹操很像,曹彰办事则有些冲动。至于曹植根本就没有做君主的基本素质,曹植如果继位其行事乖张当不亚于隋炀帝,但是却没有隋炀帝的手段和能力。如果曹植继位,可能最先灭亡的就是曹魏了!

曹彰的性格不太会去刻意争取士族的支持,曹植的性格则不太会考虑士族的利益。没有得到士族的支持,取代汉朝就是自寻死路。曹植和曹彰最可能采取的办法,就是废掉汉献帝而自立!

曹丕继位之后,得到了士族们的支持。在曹操打好坚实的基础之上,曹丕取代汉朝就是水到渠成了。曹丕缜密的心思和能够忍耐的性格,才是能够接受接受汉献帝禅让的前提条件。

曹丕既然决定取代汉朝,就绝对不能允许出现汉献帝拒不下诏的局面,也不能允许出现汉献帝被废的局面,更不能允许出现汉献帝自杀或者被杀的局面。

凡事没有绝对,处处充满了变数。退一步来讲,如果曹丕在取代汉朝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了变数会怎样?

根据汉献帝的性格,不会出现汉献帝自杀的情况。汉献帝如果会自杀,恐怕在曹操时期就自杀了。这个时候出现的变数,应该是汉献帝忽然得病或者其它情况死了。

如果在曹丕取代汉朝的过程中,汉献帝忽然死掉,或者汉献帝就是不下禅让诏书。一但出现了这种情况,这时候曹丕会怎么办?

如果是曹彰和曹植,处理得好的话,汉献帝就是暴虐成性或者荒淫无道;处理得不好的话,他俩儿就和董卓一样。

曹丕处理的结果,就和我们看到的史书一样,依然还是汉献帝禅位与曹丕。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这个太容易了。不必走太远,不必纵观上下五千年,只要往后推几十年,看看后面司马家怎么对付曹魏就知道了。

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傀儡皇帝不听话该怎么办。后来曹魏时期,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在位期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独专朝政。此后,曹魏一直被司马家控制。司马师把持朝政后,中书令李丰、皇后之父张缉获得曹芳许可,密谋发动政变,意图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情败露,参与政变众人纷纷被杀,司马师上奏郭太后,以曹芳贪图玩乐、沉迷女色、残害忠良为由将其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皇帝。所以,司马师用行动清楚表明,皇帝不听话,可以换掉。

曹髦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乘着司马师外出平叛受伤,在许昌去世之际,让司马师指定接替自己的司马昭留守许昌,意图夺取兵权,发动政变,废掉司马家的地位。但被司马昭识破,率军返回洛阳。曹髦计划落空,不得不忍气吞声,承认司马昭大将军地位。司马昭地位日隆,权势日盛,越发作出僭越举动。曹髦忍无可忍,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最后更是身体力行,发动政变,亲自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前去讨伐司马昭,半路上被中护军贾充率军挡住,最后曹髦被太子舍人成济刺杀身亡。司马昭演了一场假惺惺的哭戏,杀了成济了事,又逼迫郭太后下旨废曹髦为庶人,草草下葬。立常道乡公曹奂为帝。也就是曹奂最后禅让皇位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所以,司马昭告诉我们,皇帝实在不听话,废掉都不行的话,可以杀掉,再换一个。

因此,回到题目。当曹丕逼迫汉献帝下旨禅让的时候,汉献帝如果宁死不从或者一死了之怎么办?很好办啊,就找个理由把他废了呗。汉献帝有儿子,而且跟曹丕的姐妹曹节也有儿子(姓名不详),把汉献帝废掉,立他儿子做皇帝,让汉献帝当个太上皇也就是了。然后再叫小皇帝下旨禅让,到时候谁还管你原来的太上皇是什么态度?就算汉献帝自杀了,哪怕他不自杀,曹丕也可以杀了他,对外号称病逝,也是小皇帝继位,依然可以禅让。就算汉献帝的儿子不行,那么多汉室宗亲,随便找个理由,立一个做皇帝,过上一年半载,照样让位。有什么技术难度吗?没有。所以,汉献帝同意不同意,完全没关系。


伊耆角木


如果汉献帝宁死不从,拒不下诏的话,结果当然是“延康元年十二月,帝偶染疾,后崩于许都”。

毋庸置疑,这个皇帝曹丕是一定要做的,汉献帝不顺从,只有被意外死亡这一个下场等着他。

紧接着十二月十日(既然献帝意外死亡,估计这个日期会提前),魏王曹丕遵献帝遗言,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即皇帝位。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益州刘皇叔听闻献帝驾崩,曹丕篡汉,悲痛欲绝,后于次年五月十五日,即帝位,誓要“北伐中原,以复汉室”。

也就是说,汉献帝如果不答应的话,该发生的依旧会发生,只不过他本人会提前GG思密达,去老祖宗那里报道。

禅让对各方面来说都是最好的结果,汉献帝为什么要说不呢?

汉献帝禅让之后带着娇妻(曹丕他姐)去做自己的山阳公,再也不必受人摆布,时刻担心被废掉,从此吃嘛嘛香!曹丕总算如愿建立魏国,也算是完成了老爸想做但没做的事,啥篡汉不篡汉的,有种你们骂我,不许骂我爸。刘皇叔就更快乐啦,东奔西跑了大半辈子,终于可以从摆地摊变身上市公司了。


至于几个方面的大臣当然也是爽的不行,旧汉朝的员工这下顺理成章的跳槽到了效益非常不错的曹魏集团。魏蜀两国的大臣也开心呀,公司上市,老板吃肉,自己跟着喝汤,身价翻番,美哉美哉!

事实上,汉献帝内心的确是美滋滋的,堂堂公司董事长,愣是被几任总经理玩的团团转,总算解脱了。

禅让后的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定居在了山阳城(今焦作市)。走过半生沧桑,阿协也算大彻大悟,于是抛弃帝王的那点可怜自尊,与民同乐,种豆南山。

并且还干起了医生的工作,免费为老百姓看病(看来专业和以后从事的工作未必有多大关系),民众敬之如父母,于是还流传下了很不少传奇故事。焦作一带的百姓为了纪念他,逐渐形成了不少和他相关的民俗,并流传至今。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三月,刘协寿终正寝,魏明帝曹叡率群臣祭奠,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

有意思的是,不久之后曹家的后人就会走他阿协的老路,正是应了老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历史中简堂观点君


除了宋代对柴家,汉献帝已经是最好的亡国之君了,比曹丕多活十几年,霸占曹操三个女儿…


豌杂细面


曹丕篡汉的时候,汉献帝绝对不敢反抗,只能乖乖的配合曹丕。

对于汉献帝来说,保住生命苟延残喘是最重要的,皇位不过是虚名,因为朝廷的最高权力一直掌握在魏王曹操曹丕父子手里。

从公元200年曹操杀害汉献帝的怀孕五个月的董贵妃开始,汉献帝一直就忍气吞声,再也不敢反抗曹操。

公元213年,曹操把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曹宪曹节曹华嫁给汉献帝,让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

公元214年曹操杀害汉献帝的伏皇后与她生的两个皇子,当伏皇后披头散发梨花带雨地求汉献帝救命的时候,汉献帝也无可奈何地说自身难保。

伏皇后被杀以后,汉献帝立曹操的二女儿曹节为皇后,可以看出汉献帝为了保住生命,不仅不敢反抗曹操,反而想方设法与曹操改善关系。曹操成为汉献帝的老丈人以后,汉献帝基本生命无忧,因为曹操再狠毒,也不忍心让三个女儿年纪轻轻成为寡妇。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继承魏王,汉献帝为了讨好大舅子曹丕,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曹丕,以亲上加亲。

综上所述,汉献帝的性格就不是宁死不屈的性格,曹丕要篡汉,汉献帝不会反抗更不敢反抗,他能保住生命就不错了,至于有名无实的皇位,曹丕想要就拿去吧!

曹丕篡汉的时候,汉献帝不敢反抗,反抗曹丕的是曹丕的妹妹即汉献帝的皇后曹节。

皇后曹节不仅骂走了奉曹丕命令来向汉献帝索要玉玺的华歆等人,即使曹丕亲自来威逼汉献帝让位,皇后曹节也敢当面痛骂哥哥曹丕。

虽然曹节无法阻挡曹丕篡位,但她也让曹丕更不敢伤害汉献帝。


厚德载物49847


适时务者为众杰!从现代民主政治来看,《三国演义》作者受时代的制约所倡导的忠君思想是有局限性的,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所在,也是封建落后的。遵循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进化原则,能者上,庸者退!刘汉早就该下野,曹操早就要上台。可笑的是伪君子刘备批着皇叔的外衣,分裂国家,挑起内战,置百姓于水火之中。可悲的是孔明帮刘备阻碍国家统一,四出祁山,穷兵黩武,劳民伤才!好在刘阿斗识时务,支持国家统一,造福天下苍生,幸哉幸哉!


碧海蓝天1079


皇后混乱后宫,人人得而诛之。太子忤逆作乱,证据确凿,杀。

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根本没法抗争。


职业-农民


曹丕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这个篡位是个技术活,有一套复杂的流程,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禅让,不仅有理有据,而且出师有名,即使汉献帝禅让帝位,曹丕也还要三次推辞呢!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尤其是以儒家为独尊的汉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

但后果再怎么严重,曹丕也不敢明杀汉献帝,那可是弑君,冒天下之大不韪,有很高的政治风险,会导致称帝一时受阻,这不是曹丕的优先选项。



如果汉献帝宁死不从呢?或者汉献帝宁愿自尽也不愿配合曹丕禅让呢?

傀儡不听话,只能另立一个听话的皇帝了。曹丕不能急着自立,如果汉献帝自尽而死可以先立汉献帝的儿子为帝,立一个年纪小的傀儡皇帝,时机成熟时,再逼迫小皇帝禅位,之后再重复三让再即皇帝位。

如果曹丕杀了汉献帝,那后果可严重了,首先会导致忠汉大臣的强烈反弹,文臣武将轻则罢官隐退,重则谋逆造反。



其次会导致强大的舆论压力,人怕闲言猪怕壮。

再次会引起民心不满,民众不满得位不正。

最后会带来巨大政治风险。中间流系的大臣就不太敢支持,满朝文武支持的人太少,就缺乏纂位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