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壽命不過三百年的魔咒,為何整個封建社會都沒有打破?

wm30947889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只針對問題本身不做過度解讀。

300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歷史週期率,基本上一個統一的王朝,如果不出現重大意外的話,一般都是300左右的時間。這個特點很明顯體現在唐朝、明朝和清朝上面。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參照一下金觀濤先生的觀點,那就是中國歷史上從來都是一個獨立的生態體系,通過生態體系來解答這個問題。

在一個完整的封建統治系統當中,有這三個主要的生態體系。分別是皇權系統、官僚系統以及鄉紳、宗族維持的最基層的系統。

每一個朝代剛開始的時候,皇權系統並不龐大,因為皇族的人數並不多,官僚系統也並不龐大,畢竟當官的都是第一代人,他們的人數也不多。同時鄉紳、宗族維持的基層系統因為長期的戰亂,大量的人口死亡,所以活下來的人並不多,而耕地面積卻非常多,分攤到每一個人身上的資源就非常的多,所以也很難產生矛盾。

維繫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是儒家思想,這套思想皇族接受官僚系統接受,鄉紳宗族也接受。

隨著時間的發展,皇族的人口逐漸的膨脹,官僚系統也隨著時間而逐步的膨脹,同時在基層的民間,經過幾代的和平,人口增長,而土地面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就只有那麼多,資源就越來越緊張了。

那麼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隨著民間基層資源的緊張,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官僚系統的膨脹,官僚系統在不斷的侵蝕著民間的利益。所以在一個王朝的中期,往往表現為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日益複雜。這個時候皇權往往會拿官僚系統開刀,通過懲治貪官,或者是承辦一些官員,來達到緩和社會矛盾的目的。

但是這些做法都治標不治本。到了一個朝代的晚期,皇族已經膨脹到了一個非常驚人的地步,官僚體系的膨脹無法阻止。而在這個時候,民間基層的人口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資源只有這麼多的情況下,很大一部分被皇權系統和官僚系統佔去,剩下的很小一部分是眾多的民間基層搶奪。而這個時候一旦遇上天災,很容易出現饑民遍地的情況,當人們面臨生與死的選擇的時候。為了生存就只能選擇造反。所以一個朝代的後期往往是民間起義不斷。

實際上中國一個王朝300年,按照生態系統來解釋的話,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從不平衡到平衡,到不平衡到再平衡的過程。在我們看來也就是一個歷史週期律問題。

當然。我今天的回答只是針對封建王朝300年的規律而言,並不涉及之前的一些朝代,比如說夏商周朝代,那是另外一套生態系統,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說的。


老威觀史


從周朝算起,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縱觀古代各朝,為什麼他們的政權都無法撐過300年呢?西周和東周加起來有800多年曆史,但從西周末期開始,天下早已不是周皇室能繼續控制的局面了。漢朝中間也有過斷檔,此後唐、宋、元、明、清也都沒有超過300年,這些都只是巧合嗎?實際上,可以說這是封建王朝必然的結果。下面就為大家分析下其中緣由,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曾歷經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興亡史,在歷代王朝週而復始的興亡更替中,出現了一個魔咒,中國王朝的興亡週期率,都不過三百年。從秦統一六國,到清王朝覆滅,數十個正式王朝如同走馬燈一般此興彼亡。

但是整個大王朝的循環週期,基本上都是兩三百年為一輪,而且整個封建社會從來沒有哪一個王朝,打破了這個300年的魔咒,究竟是何原因,讓這一些封建王朝都逃不開“興亡週期律”呢?其實,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其實就要明白王朝內部普遍存在的的“興亡”三部曲。

第一步:在農民起義的廢墟上建立王朝,讓社會步入穩定。縱觀那些能夠長治久安的王朝,必然都經歷了農民起義,推翻舊王朝這個過程。西漢和東漢都建立在農民起義之上,唐朝同樣建立在隋朝農民起義之上,明朝也是如此。

這些能夠依靠農民起義建立起來的王朝,存在的時間久遠,要遠勝於那些謀權篡位所得來的王朝。因為只有這樣,整個社會的生產關係,階級矛盾才會經歷一次新的調整,如果在前朝的弊端下繼續苟延殘喘,那麼這個王朝必然不會長久。

這也是古人常說的“以馬上得天下”重要性所在。根據歷史學家統計可知,將這一些強盛的新王朝建立以後,步入盛世需要50~100年的時間。這是因為這一階段主要以農民增加人口和擴大耕地為主,這是人類生存的必然規律。

王朝末期,農民之所以會大規模爆發起義,其實就是統治者將百姓逼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整個國家國庫空虛,各種饑荒、災荒還有戰爭所帶來的傷害,讓人數最多的農民已經無法生存。而由“大亂”到大治,在那個農業為主的時代裡,就需要花費將近100年的時間。

第二步:王朝統治進入中期,會出現持續幾十年的盛世時期。凡是能夠存在將近兩三百年的王朝,必然都會出現著名的盛世,比如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開元盛世,還有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等。

這一階段,王朝的地位逐步穩固,百姓的耕地逐步增加,國家的國力強盛,社會穩定,文化也逐步興盛起來,正式步入繁華的盛世期。雖然每個王朝盛世的持續時間長久不一,比如唐朝盛世僅存在了30年的光景,而清朝的盛世卻持續了110多年,但是這幾十年的歲月,又一步加深並滿足了“興亡週期律”的特點。

第三步:統治者的惰性出現,國家政權頻繁改革。在自然規律中有這樣一種說法:“盛極而衰,物極必反”,接下來所有王朝將要面臨的就是一個倦怠期和衰亡期。

隨著開國皇帝的去世,又經過了幾任皇帝的勵精圖治,很多皇帝都是在榮華富貴中出生,他們沒有遭受過苦難,不知道苛捐雜稅帶給百姓的負擔痛苦,再加上這一時期,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方法治理國家,提出各種新的改革制度,這樣一來,王朝就有新的危機出現。

以前強盛的國力,頂多只能支撐一個國家100~150年左右的時間,如果沒有新的改革出現,王朝滅亡是必然的事。這三個階段,基本上是大多數封建王朝走過的必然之路,這也是為何一個王朝不能存在300年的必然原因。

除了王朝發展的客觀因素,中國所在的地理所及農耕文明的特點,也決定了300年魔咒的存在。中國位於東亞地區,雖然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堪稱得天獨厚,但是也並非完美無缺。

中原北方,是荒涼的戈壁大漠和更為嚴酷的西伯利亞,西方,是地廣人稀、同樣荒涼的西域, 青藏高原則擋住了西南方向,再往南,則面臨著瘴癘遍佈的東南亞雨林,往東則是一望無際、令人望而生畏的大海。

可以說,中國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在交通及科技極為落後的封建王朝時代,中原王朝很難突破疆域的限制,這也直接決定了中國的耕地數量的上限。雖然封建王朝時期,中國農民已經將農耕文明推至極致,但是,中國有限的耕地數量決定了,在封建王朝時期,中國能夠養活的人口只有那麼多。

但是,每當一個新的王朝建立並發展起來之後,人口必然迅速膨脹。當有限的耕地數量無法養活迅速增長的人口時,大面積的社會動盪就不可避免的發生,而當這一時期,如果還伴隨著官府的貪汙腐敗和天災的頻發,那麼也就意味著,曾經興盛和強盛無比的王朝迎來了死亡的倒計時。中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魔咒輪迴。而在這樣的輪迴中,最苦的,永遠是普通百姓,也因此,才有了張養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嘆。


烏拉雜談


其實王朝不過三百年裡面隱藏著一個可怕公式,可惜的是中國古代的沒有人能明白和了解這個公式。這個公式就是馬爾薩斯人口理論公式即-馬爾薩斯模型公式為:

y=C0*e^rt,

其中c0為人口基數,

e為自然數增長率是+2.71828%,

r為人口增長率,

t為時間。由於該公式涉及到高等數學,我就只簡單的說明一下。

當然馬爾薩斯模型公式並不完全。但它指明瞭一個可怕的事實,古代中國人口增長是扭曲和變態的,古代中國作為中央集權制帝國往住是建立在舊帝國的屍骸之上,連綿的戰爭,造成了巨大的生產力破壞和人口損失,所以每個開國帝王都會做三件事。第一,量入為出的節儉,第二,向民間放權,鼓勵民間生產。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鼓勵生育,實現增戶政策。從早期越王勾踐的人口政策: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少女者不得嫁給齒松者(中老年人)越國的婦女,快要分娩時,得上報官府,官府會委派醫生上門無償接生。倘若生了男娃,獎勵兩壺酒一條狗,生了女娃的,獎勵兩壺酒一口豬。

再如西漢初年,也有類似規定:凡是生了孩子的家庭,三年內免除徭役、貢賦和人丁稅。除了獎勵生育者,還會獎勵結婚的人。唐宋朝還對征戰在外的士兵有特殊關照,唐宋朝會將遣散出宮的宮女通過賞賜讓她們做士兵(配婚)對於結婚的士兵,宋朝還會“支錢一百貫,酒四瓶,米一碩,絹一匹。”

通過種種手段,中國人口開始快速增長,通過計算和研究我們發現一般一個王朝在其開國五十年裡,人口會增長一倍以上。以唐朝為例,武德初年下大亂導致全國人口銳減,至唐高祖武德初年(618年)僅200餘萬戶,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國有戶380萬。也就是不到四十年即增長近一倍。而這段時間也是王朝走向繁榮的時間,而在接下來的時間,人口會因其龐大基數,增長走向加速度,但現在問題出現了。每實際增長100人中,只有46名主要勞動力增長,即只有46名男性勞動力。這裡有兩個註明①在古代中國小農社會中男性青壯年才是主要勞動力。②每100人中並非只有46名男性,而是46男性是進入生產領域,而每100人中的其他幾名男性會進入其他非生產領域(當兵,作官等),這就意味著第一個問題人口的增長速度會高於勞動力的增長速度。現在第二個問題又來了,即糧食生產速度難否適應人口的增長速度。通常情況下糧食的增產速度是以百分比計,而人口的增長速度是以幾何倍數計。以明代為例,洪武晚年,明朝人口約6千萬,糧食產量近1100億斤,到萬曆年間,人口達到峰值近1.4億人,而糧食產量只有1500億斤,人口增長近2倍有餘,而糧食增產僅34%左右,同時這個增產而是古代中國歷史上糧食峰值,因為來自南美的紅薯等高產作物開始引入。

人口的增長超過社會經濟的增長這是第一個關鍵點,笫二個關鍵點是古代中國政治體是帝制專制,中央集權,保守的自給自足式經濟,大量的社會人口被壓制在農業領域,而上層建築的資源集中,必然導致經濟領域中的壟斷,社會中最主要的資源——土地,越來越多集中在少數權貴地主手中,漢書中的原文: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正是各個封建朝代末年的真實寫照!

而根據人口,糧產量,土地壟斷的綜合分析來看,情況如下,封建朝代開國五十年,人口增長帶來糧食增長長,此時人口增長一倍,糧食生產接近峰值,社會繁榮,視為盛世,其後人口政策趨於平和,減少或沒有鼓勵生育政策,在這一百年中人口再增長一倍,此時糧食達到峰值。隨著糧食達到峰值,人口增長開始趨於停滯,由於古代中國主要以人口增長來帶動經濟,而非以科技進步帶動經濟,此時,王朝的經濟也逐步趨於停滯,同時人口的增長大於勞動力的增長,勞動力無法藉助科技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故每個勞動力平均生活經濟壓力會增加,而經濟的停滯將使經濟生活中上層加大對下層的盤剝,社會財富會開始更多的聚集到一小部分人手中。而後100年,由於人口增長緩慢,社會出現老齡化,社會會更加趨向保守,更加滯怠社會與經濟的發展,馬太效應會加劇,貧富會更加懸殊。人口增長和社會不公壓垮王朝的綱紀,劫難如約降臨。平時循規蹈矩的人們失去理智,相互殺戮,血流成河,王公大人們為貪婪付出了代價,雄偉的建築與山積的財富化為灰燼。劫難過後,人口銳減,吸夠了血的土地又重新蓄足了肥力以供養新一輪的繁榮,新的王朝在廢墟上巍然建立。


九龍王龍九


確實如此奴隸社會夏約400年,商約600年,周為800年。秦37年,二漢超過4O0多年,晉152年,唐289年,二宋以超317年,大明王朝276年,大清王朝268年。皆是史學家眼中的週期率,封建社會的王權統治只代表了貴族仕紳的上層利益,剛開國時尚知開國堅難,多能勵精圖治,與民同樂休息,發展工商農業,以勤儉節約治國,大漢帝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先後岀現了,文景之治,和昭宣盛世,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國泰民安,國強民富。但天下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隨著太平盛世以久,後世之君多荒淫無道莫示天下臣民利益,吃喝玩樂夜夜笙歌,不思進取,一代不如一代,加上外戚干政篡權和宦官太監亂政,大多數君王忘了儒家經典名言,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唐太宗曾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有以大唐天下為例本以開創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有出現了唐玄宗迷戀楊貴妃,老眼昏花,扒灰盜媳惡事,才禍國殃民導致了安史之亂,才形成了軍閥割據,使大唐天下由盛而哀。有如大明王朝,自宣德皇帝始就無幾個好皇帝,多吃喝玩樂,驕奢淫逸不理政事,多任用太監宦官,有產生了黨爭,執政能力有限,導致了亡國滅種。又以大清帝國為例人言大清帝國無昏君,不敢苟同,大清帝國自乾隆皇帝始便埋下了禍端。閉關鎖國不思進取,以天朝上國自居,失去了與時俱進學習西方的天賜良機。自道光帝后一個不如一個,在腐敗無能和封建禮教的毒害下終於經不起內外反動勢力的打擊昏然倒地,可見國體制度核心價值觀對一個古老民族的莫視,皇帝權力太大,無和理有效的監督制度,天王老子天下第一,才是封建王朝社會最無奈的宿命。











94310417小云


某種意義上講是源於統治階級的人口數量增長速度大大快於被統治階級。

以每百年產生5代人計算,設統治階級初始人數101人(中央統治者,文武百官加皇帝),每代每人娶妻一人,生兒子兩個,則300年左右的人口變為:101*2^15=331萬人,統治階層藉助血統繼承,以龐大的人數群體佔據了國家的各個統治角落。而中國古代在清之前基本以5千萬為總人口上限(受生產力、可耕地等影響),統治階級以被供養的姿態佔了總人口的6.6%,官民比為1:15,也就是2-3戶人家就要供養一個統治階級成員,如果統治階級要始終保持富裕甚至奢靡的生活狀態,那麼這2-3戶人家就要節衣縮食,賣兒賣女,而為了生存,也不可避免出現偷盜搶。此時社會動盪,當官民矛盾加大,官方就要徵召大量軍隊進行鎮壓,那麼被統治者的經濟壓力將更大,此時正是所謂民不聊生,於是天下大亂,匪賊四起。當然這時如果又遇到外患,那麼原統治階級被消滅就是順理成章了。以上數據僅僅是隨意慥慥,只作為思路推演,實際狀況既複雜又更糟糕,啃樹皮、易子食直到近代也有發生。所以,三百年是中國封建制度下統治階級繁衍的極限,也是統治的末日,當資源不夠分配,戰爭災難就降臨了。


often2018


一開始打天下的八旗子弟與皇帝一起分享了天下盛宴,然後八旗子弟成為食利階層,越繁衍越多,越來越膨脹奢侈,最後尾大不掉,綁架整個國家。反腐不是啥新玩意,主要作用就是演戲給草民看。


好玩有趣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王朝。稍微動一下腦筋,你就可以找到規律:幾乎每個朝代都是,百廢俱興-某某之治-某某盛世-某某中興-滅亡

比如:漢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基本上都是這樣的發展軌跡。而且這些階段出現的時間跨度,基本一致。

你覺得這是巧合嗎,是什麼決定了王朝的興衰呢,是皇帝嗎?不不不,歷史上崇禎和道光,都是英明神武。如果我們把朱元璋放在明末,把康熙放在清末,他們可以避免王朝滅亡嗎?不可以,他們同樣是亡國之君。

其實決定王朝興衰的是,財富集中和貧富差距。古代王朝其實一直都沒有意識到,財富集中的危害。

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研究了幾百年經濟,最後的結論是:向富人徵收重稅。你不這樣做,市場上再多的優質產品,沒人消費。普通人窮的要死,你講產品質量,美觀,科技含量有什麼意義?買不起,對不對。

你看富人幾萬億資產放在那不動,又不斷吸收社會資金,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社會不亂才怪。基本上每一個王朝的末日,都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兩句詩,其實就是社會經濟的反映。


神無牛奶


封建王朝有一個共同點,一打江山同甘共苦,二守江山巧取豪奪,三百姓無法忍受造反改朝換代。


紅衫樹16


中國王朝壽命三百年魔咒,主要是指近代明清時期吧。

其實,在明朝之前,除了唐朝執政289年以外,其他朝代壽命都很短。

如果從研究朝代壽命來看,中國不存在王朝壽命300年的魔咒。因為,明朝276年,清朝268年,這其中都與300沒有直接相關。

我感興趣的不是回答“魔咒”問題,而是,中國封建王朝為什麼能夠存在幾千年。

中國5000年文明歷史,經歷了20多個朝代,中國統治階級模式基本上沒有改變,一直實行了封建專制主義。

這裡有幾個原因大家可以一起來探討。

第一,儒家文化深入人心,符合統治階級專制政體要求。孔子的忠孝禮智信核心價值就是要求國民聽話,順服。

不是嗎?從小聽父母的話,父母的話不可違,走進學校聽老師的話,老師是再生父母,走進職場聽領導的話,不聽話的人,不但沒有機會晉升,而且還經常受排擠,久而久之,順服聽話成為天經地義價值觀。

歷代王朝都奉行中庸之道,凡事以和為貴,不講原則和稀泥成為當政者至理名言。

基於這兩點,有順民,有了中庸的執政者,維持執政體制,就成為每一個朝代競相效仿的制度。

這就是封建王朝一直存在的主要原因。

第二,從思想領域考察,中國王朝政體不容易改變的原因還有意識形態方面起了作用。這裡有兩個“主義”影響了中國歷史幾千年。

其一,各朝各代都奉行皇權主義,君權神受一直以來都是執政者政權合法性的來源。在封建時代,敬畏天,順服神這是天經地義價值觀,皇帝是天和神的代表,敬畏皇帝,就是敬畏天,順服皇帝,就是順服神。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是王土和王臣的當然管理者。

其二,各朝各代的國民都奉行奴性主義,做一個好臣民,就是應該像奴工一樣完全聽從地主的安排。做一個好臣民就應該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不管法律法規是否公平公正。做一個好臣民就應該順從執政者的指揮,不可違抗當政者的命令,不管執政者命令是否合理,合規。按照執政者的要求,做這樣的好臣民,這是符合時代倫理道德觀,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用戶101778380381


大部分人都從各個客觀的條件,要素進行辯證的分析。建國初期黃炎培先生也和主席探討個這個週期率。古代封建社會也不乏聰明睿智且有遠見卓識能臣良相對這一興衰之道洞若觀火。

但所謂週期率,在我看來,就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人們對生命的規律即生死已然毫無異議,再不致於窮其一生(譬如嘉靖)去追求長生不老。但對於一個朝代,一個政權走向終極似乎還不能坦然接受,總要被肝裂膽地,痛心疾首地檢討,反省,總結。但似乎還是不得要領,找不到一個長治久安,一勞永逸,江山萬年之道。事實上,可能永遠找不到。

我們現在知道了,太陽有一天會死亡,地球有一天也會毀滅。或者說是以另一種形勢存在。萬木榮枯,花開花謝,這都是生命的規律,更確切地說,是物質發展演變的鐵律。人類甚至可以通過顯微鏡看到這些物質的運行,而獨獨忽略了自己,自己的肉體,自己的血液,自己的神經及各組織細胞,還有自己生存的世界,何嘗不是物質構成,它們都在依據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在行進,在運轉。沒有什麼能致身事外。包括一個朝代的輪迴更替。

有人把它叫天數,其實是事物發展的規律。

你把它說成唯心,但想想又是大大的唯物。

個人觀點,太過玄妙。不喜就當一陣清風拂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