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更敬佩李鸿章还是左宗棠,为什么?

谈文论史


今天是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先人,敬仰伟大人物的日子。我有六位最喜欢的作古伟人,其中一位就是左宗棠。三年来我对左李介绍文章已经二百多篇,今天算是对二人的总结了。

(1)左李是一个战壕却方向不同的吵闹的战友,李做过的左都做过,左做过的李许多没做过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改革派”,因此,谈不上谁更先进谁更落后。可以说,李鸿章在“洋务派”中的军事上向西方学习、洋务企业等左宗棠也都主张,只不过有些具体内容如铁路等,左宗棠比李鸿章要“明确”晚一些,左宗棠在1880年以后,才逐渐认可应该大规模、快速修建铁路等。李鸿章比左宗棠早十多年。

但左宗棠在国防上比李鸿章觉醒要早,正如1871年3月16日,李鸿章曾在给曾国藩的信中透露的,当左宗棠在同治四五年(1865年、1866年)就主张建造战舰的时候,李鸿章还表示反对呢。由此,在这点上,李鸿章觉醒的速度要比左宗棠慢很多。

因此,二人在“改革点”上各有优缺点。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左宗棠“海陆并重”“购买与自造结合,自造为根本”的观点,更全面更先进。抛开李鸿章在这些的个人权力斗争、个人利益不谈,谁高谁低高低可见。

(2)左李因为性格不同,经历不同,造成二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大相径庭,由此,呈现出:李鸿章的主体贡献都是教训!左宗棠除了“收复新疆”以外,却有众多贡献

李鸿章的主体贡献主要包括北洋海军硬件的买买买、洋务企业的“倡导建立”等等,然而,这些最终都成为“教训”,前者经过“甲午战争”成为废铁,后来的“海军再造”与他关系不大;洋务企业在“晚清时期几乎都是赔钱”,只有企业的管理者是赚钱的,投资者清政府并没有因此实现目的——国力强盛。

左宗棠“收复新疆”乃是人生“第一功劳”,这个毋庸置疑。然而,因为功绩太明显,再加上世人只关注“表面的”忽略“更重要”的内容。所以,左宗棠其他贡献被人忽略了。

例如,左宗棠对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视,福州船政局及其下属的马尾造船厂、电报局等都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国防的许多先河,为了中国日后的“自主知识产权”积淀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直到20世纪50年代,该学堂培养的学员仍然为中国海军做着非常重要的贡献。仅凭这一点,他的贡献小吗?虽然,有些人看不起“本国的自主知识产权”但问题是没有这些你的根基在哪里?

左宗棠对陕甘大地并没有按照极端民族主义所想的去做,而是按照国家平安、稳定去考虑。对教育科举地推动,更促进西北文化提升;兰州制造局、兰州织呢局更提高了西北地区的工业化程度。

左宗棠对新疆的民生建设等都进行推动。

可以说,左宗棠、刘锦棠及其“楚系”是清朝对我国西北地区贡献最大的群体,没有他们就没有整个大西北的今天。


坐古谈今


大清朝的衰败有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原因,其中军事上几次重大失败及签订的丧权辱国条约,才让中国深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让中国人蒙受了百年耻辱!

仅从军事上而言,观同期淮军和湘军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和左宗棠对外作战表现,李左之间的差距立马就凸显了。

清末对外作战中,清朝取得了两次重大的军事胜利:一是左宗棠率领以刘锦堂部两万老湘军为主力收复新疆,为祖国收复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二是湘军王德榜率领的老湘军二十一营在镇南关配合冯子材取得的大捷,打败了法国侵略者。这两次大捷,皆体现了左宗棠为代表湘军的拼死沙场不畏牺牲的血性。

再看淮军,1875年淮军刘铭传部带着几万人畏敌如虎,不敢入甘肃和新疆作战。1884年淮军潘鼎新部在面对法国兵时惊慌失措,仓皇而逃。中日甲午战争中,叶志超更是上演千里大溃逃丑剧。做为保家卫国的军人,李鸿章代表的淮军丧失了军人的忠义和血性。真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就是李鸿章与左宗棠的差距!


星云9774


这样的提问显得多么无知,不,你应了当今一个现象:洗白汉奷或历史上的奷臣,而污水忠臣和英雄。李左虽能同语,完全在于同属一个时代,并都为满清末期的重臣。但从二人从政经历看,二人走的路即有相同的地方又在重大经历中有着巨大的差别。二人同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作为曾国番的左右手,为灭太平天国为清廷立下不世之功,而后左与曾渐行渐远,与曾在许多内外政策上存在矛盾,而李追随曾并越发显赫。左与李不同在对外政策,特别是西北平叛和収复新疆,李是主张放弃不毛之地与俄英,左则主张祖宗的家业不能丢,所以有抬棺进疆,这才有祖国今曰雄鸡鸡尾。如按李的主张,今日西北不知属谁。再看李的做为,因善钻营,官越升越大,为即讨腐败清廷的喜欢,又满足列强的贪婪,一个个卖国条约大都与李有关。论人品,左介生前干了多少大事,而左公身后无资产留给后人。而李在满清时就有:天下瘦,李合肥。


手机用户唯心


这个事情很难说,但总体来说,左宗棠应该高于李鸿章。左宗棠最大的功绩是收复新疆(注意,左宗棠打败的是阿古柏,不是沙皇)但李鸿章却说新疆是不毛之地 理应放弃。李鸿章之所以为人所诟病,是因为他主理外交,对外战事无一胜绩。换作左宗棠是否比李鸿章更好?可以说,处在地位的不同,是造成二人评价不同的首要原因。

左宗棠,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闽浙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仕途起步很晚,依靠曾国藩等人的举荐,45岁才出仕。但50岁就担任浙江巡抚,起步虽晚。但落点很高,左宗棠一生没有被满清猜忌,也没有涉及洋务外交,未入中枢。基本上是督抚任职。一生完美。左宗棠最大功绩收复新疆、梁启超评价左宗棠是“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既是左宗棠的自勉,也是他的豪气。左宗棠完全当当得起民族英雄四个字。收复了华夏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留下最富饶而广袤疆场。千秋功业,万世之功。左宗棠的最高职务是二等恪靖侯、东阁大学士、在闽浙总督任上病逝,终年73岁。谥号文襄。


李鸿章,比左宗棠小十一岁。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谥号高于左宗棠)“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这是李鸿章当年的诗句。但对比李鸿章一生的作为则有些讥讽。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一生以曾国藩为楷模。但除了官职超过其师傅之外。其他方面均不如曾国藩。世人评论,曾国藩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李鸿章会做官。李鸿章一生成于“洋务运”同样也败于一生最大败笔就是“洋务。虽然是地方疆臣。但却把持中枢。可以说,李鸿章不是宰相,但却实宰相之权。当时评价确实有些刻薄,但现在又有些拔高,李鸿章只是一个政策的执行者、处事过于权谋。把淮军和北洋水师当作私家兵,没左宗棠,新疆就被李鸿章卖了,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琉球拱手让人。这些都必须由李鸿章承担。


如果说左宗棠与曾国藩的不和是演戏的话,但左宗棠与李鸿章那是真不和。左宗棠对李鸿章的软弱异常反感和不满。李鸿章对左宗棠也是十分厌恶。但左宗棠去世以后李鸿章书写挽联: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可见李鸿章也是明白人。但必须承认和指出,左宗棠那个脾气做不了李鸿章的位置。他不行。气量不够。左宗棠自视极高,性情豪迈略显急躁,不适合搞外交办国事。李鸿章老谋深算,韧性极高。如果李鸿章处于左宗棠的位置他也许做不到。二人的不同的位置。导致二人评价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二人应该是同一类人,是晚清末代一群有能力的悲剧英雄,他们希望古老的国家现代化。而自身又接受传统教育,悲剧与失败必然便产生。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先说观点:李鸿章

问题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观点,纵观二人的一生成就,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李是高于左二者对清朝,对国家都非常重要,但是非要选择其中一个的话,我更敬佩李鸿章。二人虽同为晚清四大名臣,相比之下,左宗棠的军事才能更加突出,而李鸿章的治国才能更胜一筹。对晚清而言,左如臂膀,李如心脏。

从历史人物对二人的评价中佐证我的观点

对左宗棠的评价

梁启超: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

曾国藩: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

杨昌濬:用兵善于审机,坚忍耐劳,洞烛先几

光绪帝:由举人、兵部郎中带兵剿贼,迭著战功,蒙文宗显皇帝特达之知,擢升卿寺。同治年间,剿平发逆及回、捻各匪,懋建勋劳

对李鸿章的评价

梁启超: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慈禧:再造玄黄之人

再比较二人的事迹,看看二人的历史贡献

左宗棠的大事迹主要有:

镇压太平天国,平定陕甘,收复新疆,兴办洋务主要是福州船政局,兰州织呢局

李鸿章的大事迹主要有

镇压太平天国、建立淮军,创建北洋水师,兴办洋务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机器织布局,电报总局,签订条约包括: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

从上述事件中不难看出,左宗棠更加侧重军事方面的成就,尤其是收复新疆一事,更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在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之争中,左宗棠强调二者并重,并且力排众议,出兵收复新疆,平定西北,在看待这一问题上,李鸿章更多的是考虑到清廷羸弱,国力有限,不能二者同时兼顾,再加上清廷在鸦片战争中吃尽了海军的苦头,所以才主张加强海防,这是他丢卒保车之举,而左宗棠则是站在国家统一,民族利益的角度出发,其制定的收复新疆的策略也是缓进急战,“急战”,就是考虑国库空虚,所以在这件事情上,一个是现实主义者,一个是理性主义者,这也是左能和李一教高下的最大的砝码之一,抛开此事,左的历史功绩就稍显不足。洋务运动中虽然也创建了福州船政局,但是因为调任,不足一年转而由沈葆桢接手

反观李鸿章:在军事上,建立了新式的陆军---淮军;建立了近代化的海军---北洋舰队,虽然在甲午战争中,舰队全军覆没,但是也为中国埋下了建立强大的近代化中国海军的种子,在内政上,尤其是洋务运动中,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使得中国有了良好的工业体系,说到外交,虽然签订的都是屈辱条约,但是弱国无外交,数次条约都是由李鸿章签订的,这也足以看出他在清廷和洋人心目中的地位。

被李鸿章圈粉诗

高中时每每看到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就对他恨的牙痒痒,心里暗骂卖国贼,但是随着对人物认识的深入,尤其是对历史的了解,越来越佩服这位不容易的大清支柱,尤其是在读了他的《入都》以后,直接圈粉,对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在浮于表面。入都节选。

入都

丈夫只手把吴钩

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读完此诗豪迈之情油然而生,有如此胸襟和气魄的人又如何能心甘情愿做卖国之贼呢?必然是有他说不出的苦衷啊。


历史与读书


谢谢!

当然是左宗棠。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这样想的。

原因如下:

一,先说个人品德。

左宗棠可以说是一心为国,几无私心杂念,甚至捐出自己的养廉银来充军饷。死后没有给子孙留下多少财产。能做到这点,于晚清,于今天,能有几人?可以说,左宗棠无论做到哪个位子上,都是审时度势足智多谋勇往直前战功赫赫的指挥官。这由其性格和能力所决定。

李鸿章中后期玩弄权术,广开财路,或明或暗,损公肥私的事情很多。在洋务运动和军械购买及签订条约方面,都有为个人和家族聚财的嫌疑。为了个人派系,其用人唯亲唯乡党,把国家投入巨资的北洋水师搞的一塌糊涂,战争来临时,只能幻想英俄调停,进退失据,被动挨打,最后给国家民族造成塌天灾祸。可以说,李鸿章办多大的事情,就捅多大的篓子,制造多大的灾难。这也是由于其性格和能力造成的。人,只要心术不正,又能力超强,就是祸国殃民的佼佼者!

我们评价李鸿章,只看到他的甲午战争之败,其实,他更大的隐形灾难,就是他私心杂念过重,过度追逐名利权势,一切以家族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造成晚清官场腐败成风,让庸者上,智者远,小人亲,君子疏。令官场和军队歪风邪气滋生。有人说慈禧太后是根源,但是,毫不犹豫的说,李鸿章身为汉臣首辅,中堂大人,他的恶劣榜样和推波助澜,直接导致国家机器乌七八糟,酿成甲午战争之败。

二,能力方面,二人都是能人,都是出类拔萃。业绩方面,大家都有目共睹,不再细说。历史影响方面,相信大家自有公论。

三,反驳几个说法:

1,弱国无外交。现在的人们老是说这句话。这话没有错,可是你深处想想,弱国是谁造成的?中日几乎同时被迫变革,日本维新打败了中国的洋务运动,为什么?中国为什么就被日本超越了呢?中国打不过西洋,有情可原,为什么会败在往日的小弟跟班日本人手里?是老百姓不行吗?还不是统治者只想维护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一切只是流于形式,不敢接受彻底的国家制度变革,从而令国内矛盾积累恶化,最后陷入僵局。所以说,一句弱国无外交,就是不负责任的推托话!只要有这句话存在,国家永远都是失败者!

2,几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也是推托话,无耻之说!为什么都是遇到变局,日本变得强大,晚清就变得羸弱?还不是统治者的问题?

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更无耻!典型的推卸责任,却又自以为是,固步自封。身居高位,有这种思想,等死吗?只能说是误国误民!

4,裱糊匠之说。最无耻透顶!几十年倾尽国家财力物力人力,平日里你李鸿章以淮军和北洋水师为依靠,拥兵自重,上欺下压,得意洋洋,战争来临却畏缩不前,失败了用一句裱糊匠来推托责任,可怜我死去的将士和百姓!

5,伊藤博文,俾斯麦,李鸿章合称三大伟人之说。可气可悲可恨之说!前二人领导国家走向复兴昌盛,使弱小变得强大。李鸿章的成就呢?令国家一败涂地,家族财源滚滚,还有人说他是三大伟人之一,真的是自甘落后被人宰割的说法!

四,我们回首往事,翻阅历史,为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镜。今天,中国的内在环境都很复杂,民族振兴的道路还很艰巨,希望中国少出李鸿章,多出左宗棠这样的人,这样,中国才会快速崛起!


才辰日月


左宗棠本是一介文人,一不小心登上了政坛,成为一个为政而活的文人。

戎马倥间,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词,优国优民之情真华感人。如果他和其它官员一样只是拿着棒禄鱼肉百姓,或者换另外一种安逸的生活,那么中国历史就会少了一个民族英雄,今天我们可能会站在历史的彼岸叹息祖国的河山残缺。一个民族成员的人格既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直接影响到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既是破碎的山河成就了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是左宗棠用一生的付出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第一次静京会试时,才二十二岁的左宗棠就开始打量西北,关注新疆的置省和屯垦。左宗棠注重经世致用却不娴熟八股,可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担当起了匡复社稷主权的重任。左宗棠的历史存在,深地透视出民族之魂。左宗堂精神和人格,典型又真切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精髓。可以说,左宗棠以他全部的生命之火塑造了传统文人的精神典范。至今,我们依旧深情地呼唤左宗棠,呼唤他忠烈的品格。

左宗棠是一个孤独的人,有一点“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

他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看得太远,以致在大众中显得稍微不合时宜;他走得太快,所以在环顾四周时却发现空无一人,没有人能够跟上他的步伐;他有时又想得太深,冥思苦想之至,旁人以企及。比如,左宗棠希望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阻止国破家亡的悲剧发生,他想要抗争,但别人并未有这种心态。虽然这个国家已病入膏肓,昔日巍峨的皇宫开始摇摇欲坠,四面微微寒凉抖起,皇上也没有强健的心态,但他依旧试图振作,朝中的大臣却是七嘴八舌,争权夺利满足自欲。左宗棠内心在想,这国家不是满族人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是我中华民族的。无论这个民族的苦难是何等的深重,国家的处境是何等的困窘,他觉得自己的心只能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因为,血管里流淌的是这个民族的热血现在既然国家由满人统治,那么保卫朝廷就是保卫自己的国家。正是怀着这种心态,左宗棠才会接受湖南巡抚张亮基的邀请,决定出山辅政,入巡抚衙门主幕戎机。

收复新疆是左宗棠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当年和林则徐一夜长谈,林则徐曾特地把新疆等地的重要资料托付于他。

所以收复新疆后,左宗棠专门到福建林则徐祠去拜谒,在林公像前默默悼念。

收复了新疆自然是一件大事,但如何在收复后保持局势稳固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是个极大的考验。左宗棠建议以新疆建省,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在得到清政府的同意后,时任新疆巡抚的刘锦堂制定了具体的建省方案。

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时,一路行军,一路筑桥修路,并沿途种植杨柳。不到几年的时间,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只要是湘军到达过的地方都有植道杨柳,除戈壁外,到处连绵不断。人们为了感谢左宗棠,专门称其为“左公柳”。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日清晨,74岁的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死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他的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梁柱倒下了。收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情也异常复杂,“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话语似乎还在耳畔,但左宗棠已经走了。

在这个奋起抗争、抵御外侮的时代,左宗棠成了中流砥柱,曾经拥有“二等格靖侯、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轻骑都尉、赏穿黄马褂、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等七个头衔的左宗棠,这个风光了大半生的男人,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当年法国攻占台湾岛时,他们的军舰在东海耀武扬威,左宗棠与他们摆开决战的架式,发出“渡海杀贼”的动员令。法国人吃过左宗棠的大亏,知道他是雄狮。一旦一群羊由一头狮子领导,个个都成了狮子,而一群狮子被一头羊领着,则个个成了羊。左宗棠一死,中国便成了群龙无首的状态了。左宗棠一死,法国人松了一口气。
当年英国领事在上海租界竖有“华人与狗,不许入内”的牌子,左宗棠发现后,下令侍卫将其立即捣毁并没收公园,谁犯错就逮捕谁。左宗棠端坐在八人抬的绿昵大轿中,身穿黄马褂,头戴宝石顶戴,三眼花翎,手执鹅扇,面容饱满,威严无比。只要他进入租界,租界当局都会马上换上中国龙旗,外国兵警执鞭清道。左宗棠一死,他们就不需要再这么恭谨有加了。左宗棠一死,英国人也能大口喘气了。左宗棠之死让俄国人绷紧的心终于松了下来,想当年,左宗棠把他们从新疆一一赶走,收回曾被他们侵占的伊犁地区;想当年,左宗棠用兵车运着棺木,将肃州行营前移几百公里到哈密,“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这气势就是做好了与俄军决一死战的准备。左宗棠一死,中国的骨头就没那么硬了,他们也不用再害怕了。

当然左宗棠之死也让一个中国人松了一口气,那就是李鸿章。

一个月前,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他却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条约,成为世界外交史上空前绝后的奇闻。左宗棠讽刺说“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一时全国舆论沸腾,群情激愤,弄得李鸿章狼狈不堪。李鸿章自然十分恼怒,觉得这个湘人不懂人情世故,于是拿左宗棠的下属开刀,杀鸡给猴看。如今左宗棠死了,湘军主战派的旗帜倒了,躲在京城的李鸿章再也不用有所顾忌了,可以放肆地弓着腰在世界列强面前周旋。

左宗棠是真正的英雄,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在民族危亡之机拍案而起,挺身而出,虽然明知道会触犯一些人的私利,但他誓死呐喊,保家卫国。

在中国历史上,又有多少人像左宗棠一样所向披靡,铁腕收复大片国土?张骞沟通西域,苏武威武不屈,班超投笔从戎,史可法慷慨殉国…他们留下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有仰天长啸的悲壮,亦有可歌可泣的精神,引来后人无限敬仰和唏嘘之感,但又有谁比得过左宗棠给后人收复了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留下任人驰骋的广袤疆场呢?于是有人定论:左宗棠乃千古一人。


天天开心历史


要提到左宗棠自然说他的封疆大史的身份,是最为人们熟知的,虽说他位高权重,处于朝廷重位,但是生活中的他并不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他的幽默细胞也是丝毫不缺的,他经常把自己比作诸葛亮,每次打了胜仗,他总会这么觉得自己就如同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甚至自称“老亮”或者“今亮”。很多人把他记在心中,正是因为他这响亮的名号。仿佛他就是当今的诸葛亮,如此霸气的名号可以看出左宗棠是很自信的人。

自信的左宗棠竟然也曾经有怯场的时候,有一次左宗棠带领军队去江西打仗,要说这一次领军是十分特别的,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带领军队,所以说十分的谨慎又小心。既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又害怕自己做错,相信每一个领导第一次领军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担忧。那一次敌军慢慢的逼近了,左宗棠格外的慎重,迟迟不肯与敌军展开战争,害怕因为这个决定导致战争的失败,但是敌军逼得太紧,他没有办法了,属下再三请求他出兵,他喃喃自语了半天,这才下令展开战争。

或许正是这第一场战争给他的强大的心理作用,直到最后他临死前还在批评慈禧向法军投降,也许每一名好的军人,对于任何一场战争都不会主动的请求投降,而是战斗到底,尽管内心充满着胆怯,充满着犹豫,但他依旧选择了开战,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左宗棠凡事亲力亲为,知道战场上的苦,从来都是勤俭节约,和战士们一同睡觉一同吃饭,即使宴请客人也不过是几片白肉一盆鸡汤罢了。但是自从他担任下甘总督后,他就一改往日的节俭,样样都讲究排场,给人送礼也毫不含糊,其实这样也实属正常,丝毫不能改变他五百年来第一伟人的称号。

左宗棠曾经说过“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一切均从简省,断不可浪用,此惜福之道,保家之道也。”意思就是说做人要勤俭节约,万万不可浪费,曾经穷过苦过的人才知道财富是多么的珍贵,才越发懂得珍惜。

他真的是一个为祖国疆土做出过很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他,我国的新疆领土或许不完整,包括当时在西方国家左宗棠也是非常的有名。清末时期李鸿章签订了丧国的条约,这让左宗棠的胜仗一下子变成了败仗,跌落到了谷底之中,虽然他也知道国家的无能,不过更多的还是无可奈何。


历史云顶


当然是左宗棠,只说一件事,收复新疆。

这件事的重大意义,怎么吹都不为过。

在1867年(同治六年),阿古柏成立“哲德沙尔汗国”,自立为汗之后,他已经占领了全部南疆和大半个北疆,新疆实际上已不在大清手中。

这还只是表面,背后的博弈是侵略成性的沙俄早已对新疆的虎视眈眈,还有英国在其中的搅和,1871年,急不可待的沙俄甚至已经出兵强占了伊犁,建立了侵占全疆的桥头堡。随后沙俄又同阿古柏政权建交,目的昭然欲揭,进一步蚕食新疆只是时间问题,就如同它在数百年内所不断扩张一样。同时英国也始终觊觎南疆地区,多次派人进入南疆活动,并在1874年同阿古柏建交,取得了诸多特权。

阿古柏只是芥廯之疾,沙俄和英国才是最大的隐患,特别是沙俄,沙俄的扩张史,就是一部侵略史,如果被它形成了对新疆地区的实际控制,再想夺回来,可谓难比登天。

在清廷方面,此时刚刚扑灭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国力大损,急需休养生息,所以对新疆问题,形成了两派意见,即是海防和塞防。左宗棠是塞防的倡导者,他与丁宝桢等人认识到沙俄才是清廷的心腹大患,力主对新疆用兵。

最终,清廷做出了让步,提出了海塞兼营。左宗棠得以统筹全局,出征新疆。


战斗的过程,就不细说了,阿古柏确实是纸老虎,左宗棠率军于1876年7月开始进攻,打到1877年12月,战争已经结束,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阿古柏退入沙俄,伊犁未通过战争收复,最后通过外交手段得以收复。

假设一下,如果左宗棠没有出兵新疆,阿古柏只是个庸才,没有能力在新疆建立牢固的统治,必将被沙俄和英国渗透和控制,如果被它们得逞,以清政府的实力,基本没有可能再通过武力收复新疆,直到清朝灭亡,北洋军阀和民国政府恐怕也没有这个实力,长此以往,丢失新疆恐怕是板上钉钉的事,唇亡齿寒,西藏问题也会随之浮出水面,这样的局面,今天的我们简直无法想象,恶劣到了不能再恶劣的地步。

所以,不管左宗棠其他方面如何,仅就收复新疆这一项功业,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李鸿章,当然也是清末名臣,就当时来说,也是国家栋梁,但在新疆这件事上,他的眼光就比较短视。李鸿章是海防派的核心,当然海防也同样重要,但就北洋舰队的悲惨结局来说,虽然原因复杂,但这个锅李鸿章也有责任。


小院之观


个人感觉是李鸿章,李鸿章执政时期,国家更加腐败,他代表满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成了满清的替罪羊,他和他的老师曾国藩一样,愚忠于满清,后来梁启超找到他,说可以支持他做民国总统,李鸿章回答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人做的事情就只能这么多了,剩下的是你们下一代的事情。应该说李鸿章在满清最后时刻依然想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为国家尽忠,他的难是左宗棠那个时代不能比的。这就像一个病人在接受化疗时期和生命的最后一天所感受到的是不同的,如果化疗时期仍然有乐观的想法,那么在明知即将死去的时候,应该是在交代后事,在即将死去的最后一天人是最痛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