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明心,安身心,远离执着魔咒,方能解脱

认识心内的世界,首先要认识我们的心。由识心而找心,由找心而明心,由明心而安心。人,若能悟到这一层次,就算是修行到了真正的境界。照佛理所言,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打破这些执念,自然会能推开迷雾见青天,认识一个全然超新的自己。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观察自己,要使此心无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种东西上,或住在某一种习气上,始终不能解脱,就很难认清自己,更无法与这世界形成和谐的关系。

因此,一个看清自己,认识自己,看透外界的人,必须学会不要将自己的心执著于任何观念和习气上。

寻明心,安身心,远离执着魔咒,方能解脱

马祖道一禅师是南岳怀让禅师的弟子。他出家之前曾随父亲学做簸箕,后来父亲觉得这个行当太没出息,于是把儿子送到怀让禅师那里去学习禅道。在般若寺修行期间,马祖整天盘腿静坐,冥思苦想,希望能够有一天修成正果。有一次,怀让禅师路过禅房,看见马祖坐在那里面无表情,神情专注,便上前问道:“你在这里做什么?”马祖答道:“我在参禅打坐,这样才能修炼成佛。”

怀让禅师静静地听着,没说什么走开了。第二天早上,马祖吃完斋饭准备回到禅房继续打坐,忽然看见怀让禅师神情专注地坐在井边的石头上磨些什么,他便走过去问道:“禅师,您在做什么呀?”怀让禅师答道:“我在磨砖呀。”马祖又问:“磨砖做什么?”怀让禅师说:“我想把他磨成一面镜子。”

马祖一愣,道:“这怎么可能呢?砖本身就没有光明,即使你磨得再平,它也不会成为镜子的,你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怀让禅师说:“砖不能磨成镜子,那么静坐又怎么能够成佛呢?”马祖顿时开悟:“弟子愚昧,请师父明示。”怀让禅师说:“譬如马在拉车,如果车不走了,你使用鞭子打车,还是打马?参禅打坐也一样,天天坐禅,能够坐地成佛吗?”

马祖把心念执著于坐禅,所以始终得不到解脱,只有摆脱这种执著,才能有所进步。成佛并非执著索求或者静坐念经就可,必须要身体力行才能有所进步。一开始终日冥思苦想着成佛的马祖,在求佛之时,已经渐渐沦入歧途,偏离了参禅学佛的本意。马祖未能明白成佛的道理,就像他没有明白自己的本心一样,他不了解自己的内心如何与佛同在,所以他犯了“执”的错误。

寻明心,安身心,远离执着魔咒,方能解脱

名师百丈和尚每次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位老人跟随大众听法,众人离开,老人亦离开。老人忽然有一天没有离开,百丈禅师于是问:“面前站立的又是什么人?”

老人云:“我不是人啊。在过去迦叶佛时代,我曾住持此山,因有位云游僧人问:‘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吗?’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就因为回答错了,使我被罚变成为狐狸身而轮回五百世。

现在请和尚代转一语,为我脱离野狐身。”于是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吗?”百丈禅师答:“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说:“我已脱离野狐身了,住在山后,请按和尚礼仪葬我。”百丈禅师真的在后山洞穴中,找到一只野狐的尸体,便依礼火葬。

这就是著名的“野狐禅”的故事,那个人为什么被罚变身狐狸并轮回五百世呢?就是因为他执著于因果,所以不得解脱。执著就像一个魔咒,令人心想挂念,不能自拔,最后常令人不得其果,操劳心神,反而迷失了对人生、对自身的真正认识。修佛也好,参禅也好,在认识和理解禅佛之前,修行者必须要先认识自己的本身,然后发乎情地做事,渐渐理解禅佛之意。

寻明心,安身心,远离执着魔咒,方能解脱

如果执著于认识禅佛之道,最后连本身都不顾了,这就是本末倒置的做事法。就像一个人做事之前,必须要理解自身所长,才能放手施为地去做事。如果只看到事物的好处而忽略了自身能力,又怎么可能将事情做好呢?这便是寻明心,安身心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