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沒權、沒人脈的普通青年,如何靠槓桿撬動金錢?

普通人很容易把這裡高人們說的“槓桿”簡單理解為“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裡的貸款融資,從而形成的以小博大局面”。這個理解固然沒有錯,但是卻有著侷限性。

01

槓桿:從物理到金融

阿基米德大神曾經吹過:“在宇宙中給我一個支點和足夠長的撬棒,我就能(靠槓桿)撬動地球。”

沒錢、沒權、沒人脈的普通青年,如何靠槓桿撬動金錢?

▲能上郵票的人一般都比較牛

嚴格的外匯或者金融口的所謂“槓桿交易”,本質上就是投資者用自有資金作為擔保,用銀行或經紀商處提供的融資放大交易——在總量上放大投資者的交易資金規模。槓桿的比例越大,客戶需要付出的資金就越少。但這個比例,其實只是槓桿中的“撬棒”這一部分。

極容易被普通群眾忽視的,卻是另一要素——支點。金融交易中融資放大的利率就是“支點”。這兩樣結合在一起,才會變成動輒百萬入賬、千萬消散的槓桿工具。

沒錢、沒權、沒人脈的普通青年,如何靠槓桿撬動金錢?

在期貨、貴金屬交易市場裡,交易平臺往往就是支持槓桿的,一般商品槓桿都在10:1或更高。這些市場的大起大落絕對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

2016年下半年各個品種大都迎來一波大漲。某個週五晚間21點30左右,棉花主力合約直接一條直線從漲停打到跌停,整個波動幅度超過13%。

商品期貨的槓桿倍數為10倍,也就是說10%的波動幅度就足以讓滿倉投資者的全部保證金消耗殆盡,徹底歸0;半倉操作也會造成超過50% 的虧損。

沒錢、沒權、沒人脈的普通青年,如何靠槓桿撬動金錢?

▲從最高點跳崖式暴跌10%

官方許可的才叫“槓桿”,官方不許可而資本私下提供的,那叫“非法配資”。

在大多數普通人的股票、基金領域,目前官方是在嚴厲的去槓桿、查配資。

投資領域的槓桿是個好動西,但還真不是人人都玩得起的。

02

人生的槓桿在哪裡?

常言道:“要加槓桿,才能有大收穫”“人生之奮鬥,需要加槓桿,才能事半功倍”。

普通人很容易把這裡高人們說的“槓桿”簡單理解為“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裡的貸款融資,從而形成的以小博大局面”。這個理解固然沒有錯,但是卻有著侷限性。

人生的槓桿,更多的指的是充分的利用已有的外部政策和內部條件,實現更高效率的價值創造。

但那都是對於上層精英人士而言的——他們可以決定政策走向、手裡握大量的資本,輕鬆從融資機構、交易平臺上獲得更高的槓桿比例和更低利率。

而這種遊戲的玩法和套路,對於二十二歲剛剛從大學畢業來到北上廣深大鄭州的普通人而言,沒錢、沒權、沒人脈,這種玩法搞不起。那麼,普通的年輕人有什麼?只有最樸素的勞動與創造的價值。

人類勞動,本質上都是生命的投入。然鵝,人類的勞動其實是有差別的,差別還挺大。

首先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生活的方式、工作的方式、創造價值的方式,確實是有著先進與落後、高與低的差別。如果一輩子都按照最樸素、最被歌頌的方式勞動,真的紮根在同一個水準一輩子而沒有層次提升,那麼幾乎可以確定,一定過不上什麼像樣的生活。

當初就有學者提出,中國決不能總做世界生產鏈最末端的那一節,靠著勤勞的女工們一針一線、一條一箱的縫牛仔褲,然後用數以億萬計的牛仔褲換回來的外匯去買一架大飛機。

勞動方式和水平如果落後了,就得面對這樣的無奈。

其實不獨在中國如此,美帝一個樣。

沒錢、沒權、沒人脈的普通青年,如何靠槓桿撬動金錢?

底層,意味著你的身邊基本上都是狀況和你一樣家徒四壁、囊中空空的人。既沒有儲蓄,也無法通過借貸來實現第一步的節省。低下的勞動產出,使得人們只能顧及當下。而很多人兼職兩三份工作,過度勞累,又容易導致病痛;不能請假,因為一旦請假意味著收入減少;更不敢去醫院,因為意味著額外開支;因為收入低,所以只能租更偏遠地段的房子,每天花費幾個小時上下班,白天工作下班帶孩子,實在是沒有精力再教育或者是學習一門技術。

這和懶惰無關,因為最底層的勞動者們用盡了全部的力氣,也僅僅只能是生存而已。

03

勞動升級才是最現實的槓桿

早在數年之前,內地省份還在大力引入勞動和汙染密集型產業落戶,廣東那邊已經開始取消部分政策補貼,執行“騰籠換鳥”的政策。這個政策其實讓基層政府十分的肉疼——已經成熟穩定的稅源慢慢就枯萎了,而新的產業又不是一紙文件下去就能破土而出。

“騰籠換鳥”其實就是在搞產業升級,逐步淘汰落後和效率低的產能,換上更高、更新、更賺錢、更環保、更可持續的產業。而那些被東南沿海淘汰的產能,有的消失了,有的主動升級了,還有的前往內陸相對落後的省份,甚至遠走東南亞——在那些勞動方式更落後的地方看來,被先進地區“淘汰”的,依然是好東西啊!

國家和地區常常要“產業升級”,普通人也要“勞動升級”。

從某種意義上,普通人的勞動生產模式分如下幾個層次:

(1)簡單體力勞動。

這種勞動模式,只有重複,逐漸消耗,很少累積,基本不存在提升空間。這就是為什麼不推薦年輕人用全部的精力去送外賣、跑UU,因為無論跑一年、兩年或是三年五年,本質上都是重複簡單的工作,無非是路認得準一點、小區的保安套得近乎一點而已。

在這一點上,我不是在討論人格、尊嚴之類的東西,而是在討論收益和發展。每天耗盡時間和體力的勞動,是很難升級發展的。

沒錢、沒權、沒人脈的普通青年,如何靠槓桿撬動金錢?

▲日本NHK出品了紀錄片《窮忙族》

(2)技術型體力勞動與智力的零散生產。

遊走在街頭待僱的零散裝修工人、小餐館廚師、大學生獨立接家教私活,甚至格子間裡沒有中長期規劃的小白領等,都屬於這一類。

與前一類的區別在於,包含了體力勞動的熟練性要求和初等的智力勞動。其核心問題在於單打獨鬥效率低,大都是嚴格的按件計費,使得積累慢、週期長。

沒錢、沒權、沒人脈的普通青年,如何靠槓桿撬動金錢?

▲路邊招聘廚師的廣告也可見平臺的大小

(3)蹭平臺、搭便車的依託型生產。

有了技術水平,接下來就是要解決創造價值的效率問題——有前輩搭一臂之力、有現成的平臺可以借力,少走多少冤枉路,絕對是大大的裨益。

(4)自建型專業化平臺生產。

不同的人對自己有不同的期許。大部分人能夠找到一個心儀的平臺(單位)按部就班的開展勞動生產,就已經心滿意足。但終究有那麼些偏執一點的,不願久寄人籬下,帶著改造與創造的意願另起爐灶,搭建自己的生產平臺。

在這裡,就已經不是單純的產品生產者,而更多的扮演協調者和指揮者的角色。許多獨立創業的中小企業,都可以列入此類。

(5)規模型結構型統籌生產。

支起來自己的攤子,當然是想著做好、做大、做強。當做到一定程度,已經從產品的高度上升到了產業的高度,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上下游的掌控,從而實現規模化和結構化的統籌與優化,不僅僅是謀一時的收益,更多的是謀中長期的佈局。而這個層面,已經是BATJ等幾個大平臺的事情,當然,還有各級政府頭頭的綢繆。

每一次勞動升級,都意味著之前熟悉的生活成為往事,甚至是以前的經驗、積累只是作為“四兩”,在升級的槓桿裡試圖撥動未來發展的“千斤”。

對於有家庭條件支撐和保障的青年而言,往往可以越過第一階段,直接晉級。

那些身家有來頭的青年學子,從top2的中國高校畢業,昂然走進世界top50的更大平臺深造,出來之後佔據政府機關、大公司的高平臺,或者利用父母家族資源開創事業直接進入第4、5階段——這基本不是普通青年所能妄想的。那位道破天機的狀元小夥其實已經把故事的前一半講得很透徹。

沒錢、沒權、沒人脈的普通青年,如何靠槓桿撬動金錢?

▲道破天機狀元郎

都知道知名高校是個魚躍龍門的好跳板,但是大多數普通青年是沒有這個機會的,只能老老實實打怪升級,盼望通關。

04

光有“道理”沒卵用

方向找對了,路還是要靠邁腳走起。

對於普通青年而言,一旦知道了勞動升級的結構和路徑,接著要做的事情就是真正作出努力和改變,使得自己可以從較低的階段跨向較高的階段,實現勞動升級。

然而,一個很殘酷的事實就是,對於每一個勞動階層的人而言,大部分人是升不到高一級的。要麼因為沒機會,要麼因為即便有了機會也需要額外的心力投入、焚膏繼晷,更何況,爭取了也不一定能成。

在人類社會這樣一個超級複雜巨系統裡,基本沒有“投入越多,就會得到同等比例回報”這回事。從某種意義上講,遊戲的世界,不僅僅提供的是放鬆和娛樂,更多的是現實世界裡無法取得的“成就感”。

這就註定了只有少數知道路徑、有膽子嘗試、真正投入資源、意志堅定百折不撓而且運氣好能碰到機遇的人,才能夠攀爬到勞動模式的再上一層。

這就如同一個輪迴,每一次在一種勞動模式下適應了一點點,就要開始想著再進步一個階段。

沒錢、沒權、沒人脈的普通青年,如何靠槓桿撬動金錢?

▲《這個殺手不太冷》裡最打動人的對話

凡是不稀缺的東西,大都不能稱之為資源。對於普通青年而已,說句難聽的,基礎差、底子薄,真正能稱得上資源的,大概也只有自己的一條命,或者說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了。

如果不能夠把時間和精力盡可能高效地投入到勞動升級當中去,就意味著始終是在最底層打圈圈。而在這一個滿地荊棘的環境裡,你得付出多少的艱辛,才能取得那麼一點點回報。二十歲可以玩,三十歲可以混,四十歲五十歲就開始流連牌桌坐吃等死,更可怕的是孩子又會耳濡目染的進入下一次輪迴。

從這種意義上講,那一種對自己時間精力資源掌控不好的孩子,從他們幾歲的時候開始,幾乎就可以預見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