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如何引领大唐的女人装束?背后隐藏着唐明皇怎样的审美?

天生丽质难自弃,无疑杨贵妃这样的“自然美”深得唐玄宗的宠爱一身也便不足为奇了。透过大唐女子的面貌外,她们的衣着是怎样的?通过她们的美貌、发髻、披风甚至走路姿势都能或多或少捕捉到盛唐的上层审美。

杨贵妃如何引领大唐的女人装束?背后隐藏着唐明皇怎样的审美?

相关画作

杨贵妃出色的外貌之外,也喜梳妆打扮、粉黛艳抹。两人出于对化妆术的共同爱好,也是打开爱情心扉的一个条件。据说,玄宗于华清宫造端正楼,作为贵妃的梳洗之所。贵妃心领神会,“繇是冶其容”,“以中上意”《杨太真外传》可知梳妆对于杨玉环来说无疑是一件重大事件。于是,围绕贵妃的美容,便衍生出大量的传闻,其中“红汗”与“香囊”就是最为典型例子。

从“红汗“到”香囊“隐藏着怎样的特殊癖好?

所谓“红汗”是根据五代王仁裕记的载:“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女人汗液是“红汗”,听起来颇为怪诞。其实是她施朱涂红、拭汗沾色的缘故。这种敷面及唇的化妆品,究竟是什么呢?据推测可能是一种高档胭脂和红粉。元稹曾有诗云:“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全唐诗》,描述了唐代贵族妇女特别盛行涂脂抹粉的浓妆风尚。

杨贵妃如何引领大唐的女人装束?背后隐藏着唐明皇怎样的审美?

相关书籍

即唐代咽脂除了化妆之外,还用来染色,优质不易褪色。盛唐还盛行以红粉敷脸、脖颈及胸的打扮,诗人张祜在《李家柘枝》诗写下:“红铅拂脸细腰人”,元稹《恨妆成》:“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直到明代和元代的“富贵之家,悦市率以胭脂染之为真红色”,是“唐之遗俗”。

显然杨贵妃引领了大唐的化妆风潮。她身出“红开”井染红指汗的“巾帕",是她浓抹厨脂与红粉的染色所致。除了脸上之外的装饰涂抹,杨贵妃还喜爱胸佩“香囊”。据说当是西域进奉的香料,香气十分浓厚持久,把这个香料放进精美的布囊之中,于是便有了“香囊”的产生。这是当时的珍惜之物,这个东西只有皇室才能拥有流转。唐玄宗从不轻易地赏赐与人,只用来赏赐宠妃,可知这个东西对于皇帝来说都算是稀罕物。

杨贵妃如何引领大唐的女人装束?背后隐藏着唐明皇怎样的审美?

香囊

(公元750年),李隆基来到华清宫,曾赐“香襄珍室”等物与安禄山。《安禄山事迹》杨贵妃身佩的“香囊”,当然也来自玄宗所赐。据说多年后,当杨贵妃被赐死后,玄宗由于过度想念,打开墓穴发现生前“囊”仍在,于是这种生死茫茫的感触更为强烈地刺激着李隆基的内心情感世界。诗人张祜有感而赋:“意金妃子小花襄、销耗陶前结旧香。”说的就是这一事情。

杨贵妃佩戴的是用“蹙金”绣成花朵,内盛香料,故称“花囊”。“香裹”中的香药、香料散发出异香,可以经久不绝, 刘再锡曾描述是“缕绝香不歇”。《刘禹锡集》后来的诗人李益亦有类似的吟咏:“浓香犹自随銮辂,恨魄无由离马嵬”,由此也成了“香消玉损”的典型词语。

杨贵妃如何引领大唐的女人装束?背后隐藏着唐明皇怎样的审美?

杨贵妃墓

诗人以贵妃香随玉殒,寄托玄宗离愁,别具艺术匠心。贵妃喜佩“香囊”,浑身散发异香,无疑是对历史人物这段爱恋的深沉感慨。杨贵妃所谓体红气香,也反映了唐玄宗的嗜好。玄宗的《好时光》词描写盛唐美女的化妆日“体红香”。贵妃出“红汗”、“佩香囊”,正是“体红香”的如实反映。她的三个姐姐可能也身候“香囊”,有人从她们随幸华清宫的车中一窥,不禁香气扑鼻,残留“数日不绝”。可见,佩戴“香囊”是当时官廷与贵妇的装饰时俗,也是豪侈生活的反映。

簪步摇、黄裙、柳叶描、义髻组合的妇女套装,成为盛唐女子“标配”。

所谓步摇,是古代妇女鬓发修饰品,上有垂珠,走起路来步则晃动,因此得名。盛唐的步摇以金玉作饰,比前朝制作精致。杨贵妃所佩戴的往往是经过李隆基的宠爱细节,“上又自执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至妆阁,亲与插鬓上。”仿佛可以看见这位多情皇帝的细腻柔和的动作,因此在长恨歌中也有如下描写:“云鬓花颜金步摇。”因此也成了天宝年间的流行装扮,直到宋代欧阳修还为此进行琢磨:“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杨桂味常以假鬓为首饰。”《新唐书》

杨贵妃如何引领大唐的女人装束?背后隐藏着唐明皇怎样的审美?

相关画面

《长恨歌传》中还有关于杨贵妃“披紫绡”的描述, 紫绡,为质轻如纱的紫色薄绢。这种服装十分吻合贵妃的擅长和个性,既便起舞,亦似武装,类似披肩或披衫,增添了女性的潇洒、娇健之美。毋庸赘言,这也是贵妃诸姐仿制的对象。她们穿“罗帔衫”,袒露颈胸,更显开放,很容易让后人想到如此装扮的美丽与超俗脱尘。唐代妇女喜着红裙,为了协调颜色,罕用紫色披肩。杨贵妃喜欢“披紫绡”,也就不宜着红裙。因此,《新唐书,五行志》载她“好服黄裙”。值得注意的是,原来杨太真为女官时曾戴黄冠,专宠后又好服黄裙。黄冠是道教徒的标志,黄裙也可能与“天宝中,上书言事者,多为诡异”,以应符命有关,这种化妆与宗教的关系如果不从综合处考量实在难以辨识。

画眉更是从细节追求极端精美,引领后世画眉深远历史。

通过研究唐代化妆,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李隆基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尤其是对待自己心爱的女人。除了衣着、头饰外,他对画眉也情有独钟。明代文人杨慎曾经在其著作中描写了唐玄宗让画工描写《十眉图》,将女人峨眉的十个角度进行描述,成为当时妇女画眉的范本。

杨贵妃如何引领大唐的女人装束?背后隐藏着唐明皇怎样的审美?

影视画眉

《长很歌》描写的“棉如眉”以及柳叶眉。其特点是眉式线条细长、宛如柳叶,是当时的官眉,《是妃传》虽系伪作,但作者似也知道盛唐官廷的时尚眉式,在其词作中的首句就是“柳叶双眉久不描”。

描画柳叶眉施用青黛之色,唐玄宗尤善此道。他在《好时光词里说》:“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张敞是西汉人,当他在京兆尹任上时,曾亲手给妻子画眉,在长安传为美谈,他就成为画眉能手的代称。画柳叶眉无须惊动画眉能手,只要抓住细长要领就得了。从刘禹锡的《马嵬行》“共爱宿妆妍,君王画眉处“来看,也许这是唐明皇为贵妃画柳叶眉的经验之谈。盛唐“天宝时世妆”的眉式特点是“青黛点眉眉细长”,与中唐“元和时世妆”的“莫画长 眉画短眉”,“双眉画作八字低”,迥然不同。

杨贵妃如何引领大唐的女人装束?背后隐藏着唐明皇怎样的审美?

相关画眉

盛唐妇女崇尚的发式是高髻,将发髻梳高,遍插首饰。 杨贵妃喜梳高发髻,《新唐书.五行志》称为“义髻”。“义”与假通,故义髻”亦可称假髻,《长恨歌》描写贵妃发式为“翠翘金雀玉搔头妆特点是将发梳松,发端插上发环,环呈扇形,正中大,两边小,上饰金凤、珠翠等首饰,后佩孔雀翎,两鬓警步摇。后人称这们发式为玉环髻或杨贵妃髻。《唐侍女发簪》如此豪华的发饰,故有“义髻抛河里”的不满情绪流露。高髻在唐初便流行的宫廷发型,《唐语林》对此形容说:“俗尚高髻,是宫中所化也。”最后如同流水一般逐渐转向民间,形成流俗。让人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慨叹。不管如何,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衍生出的审美在历史上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同时也揭示了贵族生活的优雅与奢华,在历史的页面上留下一抹残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