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蝉》第四句为什么被誉为神句?

影视蜃楼


《十三邀》里,李诞有个回答挺引起我内心骚柔的,他说“我就奇怪,居然有年轻人是不写诗的。”都说少年情怀总是诗。我是因为写的烂,就再也没写了。

说明诗人写诗歌,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需求,他和我们吃饭睡觉是一样的。

但是说诗人和我们完全一样,那也说不过去。那总得有些不一样吧。

那我们就看看大诗人李商隐写的诗把!什么?你说李商隐没有资格,那你这样说,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没的讲了。你又想听?

我还是勉强给你科普一下吧,(前面有沉睡文字,注意掩护)

1、刚时候的样子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写诗歌,又擅长也骈文,就是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就是老李对这方面痴痴守护,一定要活成自己想要的状态。

后来啊,老李自己想的是,好好的过自己的生活。

但是,实际上么有人愿意他这样。主要原因是他介入了晚唐残酷的党争之中。

很多人都以为,老李小的时候肯定就开始被人排挤,肯定就是仕途不顺,实际上当年,少年李商隐来到晚唐政坛中心长安,出身平凡的他,能够得到天平军节度令狐楚的赏识和刻意栽培--令狐楚的遗表都是委托李商隐起草的。

看到这里,很多人为老李的意气风发所折服。我们普通的人有才,要么直接被埋没,要么被打压,哪里想到的一出山就马上能得到黄金装备的。

2、我也不想这样。

我也不想这样呢,是咱主人公老李想说的一句话。大意是什么呢?这个世界纷纷扰扰,有一百万种可能,我是哪种可能呢?

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事情还是出在令狐楚的身上。咱的大V令狐楚是牛僧孺一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很自然被视作牛党的一员。

看到这里,咱会想,这老李本事这么大,怎么的还是有点本事把,可是事实上,李商隐考中进士就是牛党出力的结果。这里偷偷的笑上几声。

更为悲剧的是,在牛李党争中,此李不是老李,是当时的宰相李吉甫。他们就用各自修炼的办法,斗了几十年,这个真的太惨了。

3、被动挨打。

令狐楚死后不久,我们怎么都想不到有一次,李商隐遇到一同中进士的韩瞻正陪着如花似玉的老婆逛街。

心里不是滋味:中举名次、才学及颜值都不如自己的韩瞻凭什么就娶了征西将军王茂元家“白富美”?

尤其是通过韩瞻见到王茂元小女儿后,李商隐惊为天人。看起来美人实在是对才子影响很大,那咱的老李,也不能不走这个路子。而且茂元也很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于是一拍即合。

李商隐很快投奔过去,做了王茂元的幕僚。

这实际上已经为牛党不容。咱的诗人只是想和美人说说那狂浪,狂浪的故事。可是总有那么一群人。总是对自己说七说八。

咱老李对令狐家族始终感激,并不想介入党争,也和拉拢他的李党人士保持距离。

他自己觉得这个事情是成功了,但是最终是成功的走在了乡间的小路上,在一个小院子,呆呆地看了树很久,别人以为他干嘛,结果发现他已经写了一首诗在树干上面。

3、还是要说的事。

这要说的事,就是说说这几句诗。

在唐朝这个中国文化的巅峰时代,还能有老李这样的人。实在是让人感到欣慰。

诗歌原文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人都头来都觉得自己很是高洁。

这个恐怕要遭到当时人的唾弃,但是我们暂且当他高洁把。

我翻译下上面那个句子。因为现代文的远古,我的句子很长,但是尽量显得工整点。


蝉现代翻译:


高高的枝头上你显然吃不饱,吃不饱你沙哑喊叫却没人听。

五更之后你再也发不出声音,可是树碧绿清脆却并不动容。

我官职卑下却行踪飘忽难寻,家园不去故乡田园也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一样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这首诗歌,有读过的人,我相信肯定是会动容的。反正我已经动容了。因为可以留下的关于他这首诗歌什么时候创作的文案找不到。大概推断只能是已经在牛李漩涡之中。

而我们的老李从头到尾,只是参与,参与还是参与。因为他并不是政客。

而那一句“一树碧无情”之所以被称为神句,是因为而碧字本意是指青绿色的玉石,又指青绿色。碧兼具了名词和形容词。这里我们必须要停顿一下了。往往神来之笔。我们都会认为是诗人在有灵感的时候就会有。

其他不仅要有灵感,还要有天时地利人和。而用“碧”非常恰当地表现了可怜的蝉已经声嘶力竭的状态。“碧”使得他到达了巅峰。

最后我们总结下,诗人刚开始并没有想成为诗人,不小心就成文了诗人。而唐代诗人白居易极为欣赏李商隐的文章,曾说:“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

可见,老李也确实不简单。


花边有爱大叔


李商隐的《蝉》是一首咏物诗,清人朱彝尊誉其是“咏物最上乘”之作,诗中李商隐借孤穷悲鸣之寒蝉,抒发自己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悲愤心情。诗中第四句“一树碧无情”还被钱良择誉为神句。

全诗如下: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一、全诗解读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㧑挠,长吟悲鸣。”古人不知蝉吸树液为生,以为蝉只饮露水,所以诗中说“难饱”。

首联闻蝉鸣而起兴,言蝉居高处,饮露难饱,因而发出悲鸣,但却无人帮助,只是徒劳。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疏,蝉鸣稀疏。断:蝉鸣断绝。

颔联承“恨费声”而细言之。蝉不住地悲鸣,至五更将晓,蝉鸣越来越稀疏,几欲断绝,因为悲伤憔悴,蝉已无力悲鸣,然而,那碧绿的树木,依然无动于衷。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三》: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

颈联将诗的主体转到诗人自己身上来,说诗人自己官职卑微,却像水中树梗,四处漂泊,而家乡故园,已经长满芳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清,清贫。

最后,诗人将蝉与“我”对举,蝉的“难饱”正与我的举家清贫相应,蝉的悲鸣也警醒了我这个四处漂泊的小官。尾联将咏物与抒情密切结合,并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二、神句赏析

清人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评说:“(‘一树碧无情’句)神句,非复思议可通,所谓不宜释者。”就是说,这是一句神句,神得不可思议,神得不能解释,不能翻译。

那么,这句诗“神”在哪里呢?

诗写到蝉不住地悲鸣,悲鸣到憔悴欲绝,此时必须写外界对蝉悲鸣的反映,最直接的反映当然是来自于蝉所栖息的树。

树怎么反映呢?李商隐下了“碧无情”三个字。

碧是冷色,放在这里本来就给人一种冷漠的心里暗示,但是,一个碧字还不够,情感冲击力不够大,比如,将这句诗改为“一树犹自碧”,也能表达树的冷漠,但是情感冲击力不够。

于是,李商隐在“碧”字后面加了“无情”两字,无情不禁表达了树的冷漠,还包含了蝉与诗人内心的控诉,这样,蝉与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才显得强烈无比。

明人钟惺认为,“碧无情”三字冷极、幻极,点出了这三个字的艺术效果,这三个字将视觉形象与心理感受融为一体,产生了极为清冷的艺术感受,被誉为神句并不夸张。


谢小楼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蝉》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接下来我将《蝉》的原文写在下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的大意是这样的:你栖息在高高的树枝之上,风餐露宿,本来就很难饱腹,何必还要发出哀婉的怨恨声呢?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由于彻夜不停的鸣叫,到五更时候你已经精疲力竭了,可是那葱葱郁郁的大树依然如故,没有一点儿的表情。我官职卑微,像是一个木偶那样在天涯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经荒芜了。还烦请你用鸣叫的声音给我敲醒了警钟,我的家境和你一样是又贫寒又凄清的。

诗中的“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被人誉为神句,在这里将蝉完全地人格化,诗人李商隐将自己现在所处的艰难处境和困苦的身世与蝉相提并论。这两句还可以看做是诗人李商隐对蝉说的话:“还有劳你多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的贫寒和凄清。”有人认为这句诗是在警告作者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田园生活,回到故乡;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借用“蝉”之名来提醒自己保持高洁的操守


作为唐代著名的咏物诗大家,李商隐的诗句大多是咏物诗且都托物寓意,在这首诗里他实际上是在借“蝉”写自己。全诗层层递进地阐述了关于“难饱”“徒劳”“欲断”与“无情”,可想而知诗人此时此刻的心绪怨之深,恨之重。诗人将“蝉”的遭遇引申到自己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以见其感情的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的身上,收尾相连


汤汤汤婷


唐代诗人李商隐,他的诗很容易走入读者的心灵,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还有一首咏物诗《蝉》,全诗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此诗,诗人借孤穷悲鸣之寒蝉,抒发自己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悲愤心情。

一、写作背景:

李商隐出生于晚唐一个小官宦之家。少年丧父,弱小孤男,家境困厄,但一直勤奋好学,渴望以知识改变命运。

16岁凭借文章闻名于文人中,深受文坛领袖白居易赏识,后得翰林学士令狐楚培植奖掖。他的科举与仕途一波三折。837年,二十四岁的李商隐历经数次科考失败后,终于考中进士。而在次年,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同年,他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作了王的幕僚。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不久,被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虽远离权利中心,但李商隐一直不得志,在盛年,只得请长假辞职,不得已放弃了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的机会。

做幕僚时,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并将女儿嫁给了他,夫妻二人琴瑟和鸣。也正是这桩美满的婚姻将其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因为,岳父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而前恩公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李商隐恰好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虽苦苦挣扎,也无法摆脱人际关系这张无形的罗网。

谁曾想,一个文人竟毁于“跟错人站错队”的政治风气,从此,仕途坎坷。而他的精美绝伦的诗文便是抗争与控诉的记录。《蝉》这首诗,就是他苦闷与挣扎最好的见证。

二、全诗解读:

首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我居住高枝上,饮露难自饱,只能徒劳地发出悲鸣。此联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权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五更天欲晓,蝉悲鸣几近断绝。村木这么碧绿,对蝉却丝毫不同情。

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我官职卑微,树梗般漂泊,而家乡故园,荒草已长满。此句是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此联将咏物与抒情密切结合,并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三、神句赏析:

《蝉》是一首咏物诗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它借物喻人,诗中的蝉,实是作者自己。以蝉来比喻高洁,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

那么,这句诗“神”在哪里呢?神在""一树碧无情″句。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写蝉不住地悲鸣,悲鸣到憔悴欲绝,而蝉所栖息的树有什么反响呢?——无情。

“碧”字本冷酷,而后面的“无情”两字,强烈地表达了树的冷漠。这样,蝉与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碧″是视觉,""无情”是心理感受,此句是通感手法,将视觉形象与心理感受融为一体,产生了极为清冷的艺术感受,被誉为神句并不夸张。

诗人通过咏蝉寄予自己的身世情怀。诗的前四句咏蝉,实则自鸣不平;后四句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在一起。诗以蝉起,又以蝉结,章法严密,物态的精细刻画与情意的婉转表述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确是托物咏怀的名作。

历代诗人描写蝉的诗句,有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指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籍(比如权势、官位,贵人的帮助等),声名自能远播,表达自己自立自强之心。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无人言高洁,谁为表予心!″指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我又能对谁表达我的忠心呢?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而李商隐这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文学艺术上虽为神句,但显得有点怨天忧人。不过,早年文名远播,又写出如此多优美的句子,而命运却并不垂青他,让他终生不得志,发发牢骚,有情可原。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以前写过这首诗,还发在头条上,拷过来吧:

李商隐loser的人生告诉我们:做人最要紧的是搞明白自己要什么

董点国学 2018年10月20日

不管你对李商隐熟不熟悉,下面这几句诗,你一定听过: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都是李商隐写的。 李商隐身上的标签有:晚唐才子,朦胧诗人,多情种子,看不懂的无题诗,叽叽歪歪的loser。 没错,他真是个叽叽歪歪的loser。 有多叽歪?有多loser? 一首诗就能看明白: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这首咏蝉诗,没前面那些名句惊艳,但真看懂了,会让人惊心。 这首诗被称为唐朝最好的咏物诗之一,但知道的人不多,因为一般人看不懂它好在哪,真看懂了的,又不愿意多读,读多了要抑郁。 这首诗是理解李商隐的钥匙。

说这首诗之前得先大致介绍一下李商隐。概括来说,李商隐在人生开始时抓到的牌并不好,但他很快凭本事换到了一手好牌,但最后,他又凭本事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李商隐的一生 李商隐出生于公元813年,老爸李嗣是个低级官吏,在李商隐十岁时就挂了,小小的李商隐长子当家,和他妈妈艰难过活。李商隐说当时是“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不过虽然开局比较差,但李商隐熬过这段少年时光后,牌却越换越好了。 李商隐从小就特别能读书,据说他“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在老家还有一位很有学问的堂叔来教他,十六、七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被白居易、令狐楚等人赏识。 这两人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兼显赫高官,被他们看中无疑是打开了人生的上升通道。令狐楚对李商隐非常爱惜,把他当成亲儿子,不仅从经济上资助他,让李商隐当幕僚,还教他读书写文章,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们交往。穷孩子李商隐就这么被带进了上流社会社交圈。 后来,令狐楚还让儿子令狐陶向考官推荐李商隐,让李商隐25岁就考中了进士。唐朝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土”的说法,意思是五十岁考中进士都算年轻,李商隐25岁中进士,有多风光可想而知。 李商隐这时真是换到了一手羡煞旁人的好牌。

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么好的牌会打砸了。中进士这年,是李商隐一生的巅峰。 这一年是公元837年,李商隐春风得意,新科进士的活动一场接一场,两个月后,终于结束,李商隐衣锦还乡,探望老母亲。但也在这一年,令狐楚去世了,李商隐失去了既是老师又如父亲的大贵人。没有了令狐楚,李商隐在政治和人情世故上的不成熟暴露无遗,人生状态迅速下滑。 第二年,李商隐当了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还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茂元也是高官,也很欣赏李商隐,但这个婚姻却犯了官场大忌,把李商隐拖进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 唐朝党争严重,令狐绹是“牛党”,王茂元是“李党”,在当时人看来,李商隐亲近王茂元就是对令狐楚的背叛,不仅令狐陶一派的牛党对李商隐有看法,连李党们也认为李商隐背信弃义,这导致李商隐在838年的吏部授官考试中被除名,唐朝考中进士后还需参加授官考试,考过才安排官职。李商隐虽然考中了进士,但名声坏了,连授官考试的资格都没了。

不过,李商隐虽然一步走错,但并不表示没机会翻身,毕竟他年轻有才。只是,在之后的20多年,李商隐每次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都对自己没好处,让人看得无可奈何,只能理解为才子和政客太难兼容吧。

总之,李商隐在牛李两党都不讨好,哪边当权了都不用他,他一年比一年混得惨,抑郁症一年比一年重,46岁就病死了。史书上给他记下了很不光彩的评价:

“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之。”——《新唐书》

“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旧唐书》

他曾经的好哥们令狐绹则“恶其忘家恩,放利偷合。”——《唐才子传》

《蝉》诗读懂李商隐

李商隐每到困境,都会去找大富大贵的令狐绹,令狐绹曾身居相位十年之久。令狐绹念在少年情谊,还是帮过李商隐几次,最后一次引荐李商隐当了正六品上的太学博士。《蝉》这首诗就是李商隐在困境中写的。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在儒家文化里,蝉是君子的代表,蝉吸树汁为生,不吃虫不吃草,不争名夺利,有“文、清、廉、俭、信”五德。 这首诗第一句“本以高难饱”就取意蝉的高洁,因为高洁,不争不夺,所以,吃不饱,饿得直叫唤。

第二句“徒劳恨费声”是蝉想通过叫唤获得帮助,吃上饱饭。但是,没用,没人理你。 很明显,李商隐是用蝉写自己,希望令狐绹能帮他。但他想求助也不好好说,还充满纠结和哀怨:既想要高洁,但又受不了挨饿,饿了就满腹哀怨,我这么高洁,你怎么能让我挨饿?我饿了你怎么能不理我?真让人看了浑身难受。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两句是全诗最好的句子。蝉叫到五更时已经没力气了,叫声断断续续,简直快死了。可是旁边的树,居然还那么碧绿,还长得那么精神。我那么惨,都快死了,你却还过得那么好,一点都不心疼我,一点也不为我难过,也不帮我。 这四句诗写得真是好,李商隐把他的人生状态和心理状态毫无遮拦地全写出来了,写出了一个大才子的哀怨乞怜,像一个深宫怨妇那样乞求恩宠。

这四句诗里,有落魄才子的进退两难和无所适从,既向往荣华富贵,又以清高来自我安慰,既要摇尾乞怜,又厌恶自己失去自尊,既想求助,又扭扭捏捏。这四句诗准确地写出了潦倒之人的心态,被后人称为是“追魂之笔”。 这种心态极难写,一般的人没才华写,就算有才华也不见得肯把这种心态写出来给人看,因为写出来会被鄙视的。 对令狐绹这种身居高位的人来说,看到这样一首求助诗,即便会因为从前的情谊心生怜悯,愿意扶他一把,也得对方扶得起来。但从这首诗里,你会怎么评价作者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你敢为他引荐一个重要的职位吗?一个文人这么写诗,能让人瞧得起他吗? 这样的好诗也只有李商隐这种既有才华,又潦倒、柔弱,还足够真性情的人才会写、才能写,才敢写。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可能少年的贫困限制了他的境界。生存的压力和家族的责任让他对仕途名利充满向往,这也没什么不对,既然向往那就追求吧,但他偏偏还想要清高,既然想要清高,那就忍受一下贫寒吧,但他又偏偏哀怨“高难饱”,既然想饱那就好好求助吧,但他又偏偏嫌弃自己仰人鼻息,不想仰人鼻息那就贫寒且自尊吧,但他看别人过得那么好,却偏偏心意难平,你怎么能够那么“碧无情”?自己因为高洁才贫寒,你怎能不帮我?话外之意,简直是在说别人不高洁,所以才富贵。

唉,真让人看得着急:李商隐,你叽叽歪歪的到底想干什么?你能不能先想清楚,你这辈子,要的到底什么?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要不要给你讲一遍?

李商隐有首《有感》诗,也许是李商隐对自己的人生的反思: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我本来应该根据自己的长处去走一条中正、不投机的路,可惜啊,难道才华好的人命总是不好吗?如果不画蛇添足,那么该你喝的酒,你总能喝到。好好的正路不走去走捷径,哪知捷径是歧路。

但是,人生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如果李商隐不是活得这么扭扭捏捏叽叽歪歪,他又怎么写得出这些既抑郁又精美的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董点国学


为什么说这一句是“神句”?我们先来看看原诗。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将李商隐的五言律诗《蝉》中的第四句誉为神句,是清人钱良择在《唐音审体》中的激情之言,清人顾安也在《唐律消夏录》中视为“追魂取气之句”,同样是清人的李因培在《唐诗观澜集》中也有类似说法。其他各论者,也常常以此句为佳。听得多了,也就不明觉厉了。

本文就从三个角度,剖析一下这个所谓“神句”,到底神在何处?

一、从全诗来看,这一句最为精彩

全诗八句,前四句一向为人称道。前四句属于以蝉自喻,写蝉即写人。后四句属于挑开面纱,明写自己。仅仅从诗歌注重寓意的修辞特色,前四句也更耐人咀嚼。何况第三句写着写着还出戏了,直接突兀地跳出来说自己,把主题扔一边了,即便没有像电视剧那般有注水之嫌,起码没有做到像其他三联一样,人与物浑然关联。

前四句,诗人运用了典型的拟人化手法。第一句想当然认为蝉“难饱”,实则说自己仕途太心酸,总出岔子。联系李商隐生平,24岁中进士就是他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之后他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长达二十年时间里,频繁跳槽,不停换老板,一心想扑个好前程的李商隐,怎么都摆脱不了底层小吏的命运。面对困境,多次求助曾经的好友令狐绹(十载为相),因为“牛李党争”的魔诅,对方不予理睬。以致最后李商隐还写题壁七律讽刺对方不给推荐。这就搞笑了,就因为你们认识人家就要捧你?不捧就要被你奚落?套用网上一句话,捧你是情分,不睬是本份。何况还牵涉朝廷党争。

李商隐在二十年的时间里耗尽了生命和政治的热情,他的早逝,也是抑郁不平的必然。所以当诗第二句出现一个“恨”字,便知其积怨之深。“徒劳”、“费”字也无不隐括了自己惨淡经营的人生。诗人的满腔悲愤之情到这里已经格外强烈,但还不是顶峰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将蝉之凄惨更推一步,说她“疏欲断”,是连叫声的反抗力气都要没有了,处境恶劣已极,终于爆发出了最喷血、也最酣畅的一句

:一树碧无情!说这一句将情感、心理、色彩与艺术的表达做到了极致的融合,并不算夸大其辞。

以极简的语言写出极富的内涵,兼以凝练优美,这可是连被视为绝唱的骆宾王的五律 《在狱咏蝉》,也没有做到的。

二、碧字的妙用之绝

从字意来看,“碧”者,绿也。“一树碧”,满树皆绿也。如果说“疏欲断”代表了蝉声的虚弱,暗合了蝉在困境中的无力挣扎、奄奄一息,那么一树碧绿的枝繁叶茂则昭示了大树的郁郁苍苍,蓬勃兴旺,蝉与树形成迥然不同的遭遇对比。碧绿越是亮眼,蝉心戳得越痛。这是第一层。

从色彩学上看,“碧”为冷色调,暗示了人心理上的苍凉,而“无情”二字又是最直接的心理控拆,诗人无意识地使二者神合,将视觉与心理打通,于是那种极为苍凉愤慨之情发生了叠加,表达上喷薄欲出。这是第二层。

仅仅五个字,“一树碧”,“碧无情”,“碧”字在中间的连接前后兼顾,各有妙用,而又如此自然,能不神乎?

三、哲思与象征、生命力

“一树碧无情”,于人而言,不会说话的树当然是无情的,“碧无情”不是其本色吗?诗人歇斯底里的控拆是不是没有道理?可我们恰恰通过这句感受到了那种极端的内心撕裂无助。

我们并没有质疑树本身生命如何,只把它当人一样是有温度的,读的时候我们是不自觉的。这可以用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的著名诊断“无理而妙”加以解释。但也说明在诗人眼里,万物都是有情的。

如果说诗人是蝉,那么它所依附的“一树”具有多重象征。可以是多舛的命运,可以是纠结的人生,也可以具体到不给他帮助的令狐绹,多次考进士不录取他的考官,因为为囚犯减刑而严厉批评他的上司,等等。一句话,五个字,诗人把所有的气都撒出去了。今天的我们,也还可以拿来用,比附个人与资本家关系,其不衰的生命力,也是神句之一端。


诗词桃花源


那是关于一只蝉的故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大意丨

蝉,居高枝,饮清露,日夜而鸣,费尽力气亦难饱腹。五更天蝉鸣衰尽,满树葱郁却毫无怜情。

后四句: 老规矩,诗人感叹自己就像那只可怜的蝉,清高清贫清汤寡水云云。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丨

“一树碧无情”被誉为神句。这两句就是全诗点睛之笔。按规则“疏欲断”对“碧无情”。


疏欲断”,指五更蝉微,衰落消尽之势;“碧”字“石”部,原为青绿色石。有石则冷,青绿色属冷色调。

孤蝉声残,周围一树青葱冷无情。一片繁荣,几点凄切,两两不关情。两厢对比,很自然地承接了由“恨费声”到“疏欲断”的悲凉升华

树枝为蝉栖息之境,诗人以蝉自喻,“一树碧无情”自然对应诗人当下世态炎凉的境遇(后述)。



可见,无论是妙到毫颠的“碧”字,还是整句作为对诗人境遇的暗喻,“一树碧无情”都妙到极致,它被称为神句并不算过分。



一世“伤”隐丨李商隐

李商隐年少亡父,先被令狐楚提携,后成王家女婿。晚唐朋党之争严重,令狐和岳父是对立阵营,不谙世故的李商隐为了难。悲惨才刚开始...

令狐楚过世,老岳家得势,但此时李母过世,李守孝三年,错失最好机会。李守孝归,岳父又过世,令狐家又得势。李商隐抛却文人最珍贵的清高,巴结令狐家求个一官半职。令狐楚之子令狐綯以“忘恩负义之小人”为名,多次拒绝、奚落李商隐。最终孤独无助的李商隐仕途失意,四处漂泊。



李商隐在弱冠之年,父亲、恩人令狐楚、母亲和岳父都已相继过世。婚后12年聚少离多的老婆也病去。

至此,李商隐落了个茫茫大地无处隐...


一生飘零的李商隐闻蝉起兴,成就五律名篇《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或未必有他自喻的蝉清高,却远比那只蝉境遇凄凉...


老榆无声


李商隐《蝉》全诗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全诗的第四句“一树碧无情”异峰突起,含义深远,清代著名诗人钱良择在其所编的《唐音审体》一书中赞誉为“神句”,语出“(‘一树碧无情’)神句,非复思议可通,所谓不宜释者。”

这一句“神”在何处?需从全诗的意蕴和情感来进行分析。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自是才华横溢,但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遭到排挤,仕途坎坷,一生困顿不得志,最后在家乡病故。《蝉》这首咏物诗即表达了他虽然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不与人同流合污的操守和品质。

开头两句“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明写蝉栖息在高处,所以常常难以饱腹,实际上是以蝉栖息之“高”暗喻诗人自己的高洁品行。因为清高,不肯与别人同流合污而导致生活困顿,虽然发出“不平之鸣”却是白费劲。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两句写的是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乎断绝,青绿的大树依然立在那里,却毫无同情之心。上文说到李商隐卷入“牛李党争”,“牛李”“两党”各自势力庞大,宛如青绿大树,但是,卷入其中的李商隐却“左右不逢源”,郁郁不得志,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不管是“牛党”还是“李党”都对李商隐的困顿命运漠不关心,究其原因,李商隐只不过是党派之争的一枚棋子,一个牺牲品而已,又有何同情之心?所以,“一树碧无情”这句将当时权贵相争、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作了含蓄却又入木三分的揭示。也许,正因为此,钱良择才称这一句为“神句”。

诗的后面四句则是直接写诗人自己,回顾自己漂泊不定的仕宦生涯,感慨家乡田园早已荒芜,蝉的鸣叫声值得自己自警,尽管人生不如意,生活困顿,却一定要像蝉一样坚守高洁的品行和志向。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蝉”象征着高洁不少文人骚客都喜欢在诗文中以蝉自喻,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行。在这一点上,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五言古诗《蝉》与李商隐的《蝉》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善如水


李商隐诗《蝉》的第四句“一树碧无情”,的确曾被许多评论家称作神句,具体神在何处呢?我觉得首先还是得结合全诗来分析。

李商隐喜欢含蓄,不喜欢直白;喜欢隐藏,不喜欢明言。

《蝉》是一首典型的借物抒情诗,与李商隐的创作风格十分契合,所以他写起来也很是得心应手。

先看一下原诗: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明显是以蝉自比,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却又得不到援助的绝望愤懑之情。

前四句先写的蝉,说清高的蝉栖息在高树上,所以风餐露宿很难吃饱,而且发出哀鸣求助也无人在意,只是徒劳罢了。到了五更之后,筋疲力尽的蝉疏落的声音几近断绝,可满树的碧绿叶片却依然冷酷无情,对它没有丝毫怜悯。

前四句明着在写蝉,但从后面诗人直写自己官职卑微、一贫如洗、漂泊不定、故园荒芜的凄惨境地的四句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前四句写的其实也是诗人自己。

前四句中,蝉居高树,表示诗人清高;难饱则表示诗人食不果腹;而蝉鸣无人在意,则表示诗人虽然一直想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但却始终无法得到援手的凄惨境地以及愤懑之情。

尤其是那句“一树碧无情”,更是将这种情绪表达到了极致。蝉发出悲鸣,却无人聆听和在意,即便是它鸣叫到了五更天也无用,甚至,连离它最近的那一树绿叶,听它从头悲鸣到尾,竟然也能做到始终无动于衷,这是多么无情!对于蝉来说,这又该是多么绝望!

在这里,诗人以蝉自喻,这“一树碧”大概也就代表着与诗人最亲近,最有可能向诗人伸出援手的人吧,连这些人都对诗人报以冷漠,那诗人又该求助于谁呢?身处此般绝境,诗人该是多么绝望啊!

“一树碧无情”,是这首诗里最简单的一句,但也是表达感情最极致的一句。用这样简单的字眼,就能把这无限的绝望与愤懑之情表达得含蓄蕴藉,但又淋漓尽致,说是“神句”大概有些夸张,但说它是好句,至少是这首诗的最好一个句子,应该是公允的。


感人故事会1220


若论谁才是晚唐最出名的诗人,除了杜牧之外,就非李商隐莫属了。唐诗中咏蝉最好的三首诗,李商隐所作的《蝉》排名第一,而诗中第四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被世人所推崇,清初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更是将此联评为"取题之神",因此这联诗也被称为神句。下面,笔者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李商隐的故事。

一、幼年虽失怙,幸得遇贵人。

公元813年,李商隐出生于今河南沁阳县(唐怀州河内),为了跟在浙江任县令的父亲一起生活,三岁时李商隐便跟母亲一起到了父亲的任地,只可惜命运多舛,李商隐十岁时,父亲李嗣就去世了。

父亲去世,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李商隐不得不随母亲回到河南老家,开始了艰苦清贫的生活。人生三大悲剧:幼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而幼年丧父是排在第一位的。作为李家的长子,李商隐在少年时就要撑起家庭的重任,他别的手艺也没有,只好为别人抄书挣钱,来贴补家用。幸好本家堂叔看他聪敏好学,就将自己精通的五经倾囊传授给李商隐,而李商隐也很争气,到了十六岁,就因擅长古文而声名远播。另外,由于经常给人抄书,还练就了一手秀丽的工楷和写文章的能力。


到了公元829年,李商隐一家搬到了洛阳,在这里他认识了白居易和令狐楚等前辈。而令狐楚则是一个非常提携后进的前辈,他才思俊丽,尤善四六骈文,在唐宪宗时期被任命为宰相。令狐楚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便将他当作关门弟子来培养,让他儿子令狐绹一起跟他学习章奏之学,李商隐很用心,学的也很扎实,没几年就将骈文写的花团锦簇。令狐楚对李商隐十分的照顾,把他聘为自己的幕僚,又带着他到郓州、太原等地。虽然这几年李商隐不断的应试,可运气不好,总是不中举。

他的儿子令狐绹和李商隐的关系特别好,就一直在官场上推荐李商隐。公元837年,李商隐得中进士,这和当年王维、李白、白居易等人在长安行卷扬名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李商隐命好,有一个当过宰相的师傅影响泽被,还有在朝为官的的师兄令狐绹大力举荐。

二、无父身传教,情商差时人。

公元837年,令狐楚生病去世,到了公元838年春天,李商隐参加博学宏辞制科,可惜没有被录取,于是在料理完恩师令狐楚的在丧事后,便答应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给他当幕僚。

王茂元和令狐楚一样,也是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不但欣赏他,还将女儿嫁给了他,而这场婚姻正是李商隐一生官场不得志的起因,因为他踏进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而且是以非常不光彩的形象一头撞进去的。原来岳父王茂元和宰相李德裕有关系非常好,是“李党”的铁杆成员,而自己的恩师令狐楚和师兄令狐绹则和另一位宰相牛僧孺关系亲密,被看作“牛党”。

李商隐这样的行为在政治上是非常不成熟的,首先他就不该在恩师刚去世的时候答应王茂元的邀请,给他当幕僚,其次更不应该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彻底的将自己划到了”牛党“的对立面,成了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他的这种行为让师兄令狐绹非常的愤慨,他认为李商隐彻底背叛了令狐家,背叛了父亲对李商隐的培养,他就是只白眼狼,因此和李商隐一刀两断。李商隐这种不成熟的站队行为,也让官场上的同僚鄙视不已,他很快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李商隐取得进士资格的第二年,参加吏部举办的授官考试,由于人品问题,在复审中被除名,耽误了一年的大好时光。第三年,李商隐又一次参加了吏部的授官考试,才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并被安排到弘农(今河南灵宝)当县尉,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李商隐渐渐被推离权利的中心。谁都知道,宁愿在市委、政府当个科长,也比在乡下当个书记强,因为离权立中心近,提拔的机会多。

李商隐不明智的脚踏两只船问题和草率站队问题,给他的仕途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他在弘农任职期间,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就非常的看不起他,还经常的训斥他,气的李商隐不愿意在衙门里待着,宁愿请长假也不想和上司见面,后来实在待不下去了,无奈之下辞职了。

三、天命不假年、仕途多坎坷。

李商隐在家闲了二年后,于公元842年参加书判拔萃科考试,有幸被录入秘书省,可惜就在此后不久,母亲病故了,他只好离职回家守孝三年。都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商隐正是这种现象的第三个形象代言人。他在家守孝的这三年,正是李党最为最辉煌的时期,而李商隐脸皮都不要了,叛出师门也没有抓住这个最好的机会,等他三年守孝回来,唐武宗去世,李党骤然失势,宣宗李忱即位,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又再次掌握了朝中的话语权,李商隐更没有了出头之日。

到了公元843年,另一个打击来了,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去世了,他在世期间并没有帮助李商隐在官场上升迁,他死后李商隐失去了靠山,处境就更加困难。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商隐少年失怙,使他的性格、情商缺少了父亲的正确引导,造成了人生观、价值观上的极大缺陷,中国人从古至今都看不起轻易变更立场的人,李商隐的行为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自己约的那啥,含着泪也要那啥,你懂的。

公元848年,李商隐在他穷困潦倒之际,写信给师兄令狐绹请求帮助,此时令狐绹几乎步入权利的中心,时任湖州刺使,后任宰相。在令狐绹看来,对于李商隐这个背叛师门又投入敌人怀抱的逆徒,不刻意打压他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他想不到李商隐怎么还会有脸给他写信请求帮助,他断然拒绝,从这件事也可看出李商隐的情商实在是低到不可救药。

李商隐的才情还是有的,求人扶持已经没有门路,他只好又通过考试取得了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此时距他第一次中进士授弘农县尉已经整整过去了十年,而李商隐也在县尉的职位上蹉跎了十年。渺茫的前途,低微的官职,看着曾经的挚友兼师兄扶摇直上九万里,而自已还在仕途的最底端苦苦挣扎,李商隐期待着上天再给他些机会。

上天也仿佛听到了李商隐的呼唤,在公元849年,

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非常欣赏李商隐,就邀请他跟着自己到徐州任职。卢弘正能文能武,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官员,李商隐觉得如果卢弘正官运亨通,自己也就有了出头之日,怎奈种下什么因,得出什么果,李商隐刚刚追随卢弘正站稳脚跟,仅仅过了一年,卢弘正就病故了,李商隐不得不再次自谋出路。我估计李商隐此时右手食指指天,不断的问候老天爷家的女性亲属。

公元851年,妻子王氏病逝,李商隐和王氏的感情很好,妻子出身富贵,恪守为妻之道,一心支持李商隐,而李商隐官路多舛,对妻子也十分歉疚,此时李商隐38岁,中年丧妻,人生三大不幸占其二。当年秋天,李商隐又接受了西川柳仲郢节度使的邀请,跟着他到四川当了个参军。此后四年,李商隐开始研究佛学,甚至起过出家为僧的念头,此时的李商隐已经臣服于命运的安排,绝了追求仕途之心,到了公元858年,郁郁寡欢,一生很不得志的李商隐病故在河南郑州,享年46岁。


四、官场虽失意,诗场却得意。

李商隐的一生都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艰难求索,只可惜他既然是令狐楚的学生,就应该和牛党勠力同心。令狐楚死后,李商隐投入到了李党的怀抱,良禽择木而栖,本也无可厚非,可李商隐选择的时机不好,落下个忘恩负义的名声。既然你和李党在一起了,就该一条道走到黑,当他穷困潦倒之时,又给已经得势的师兄赔礼道歉,以求幸进,这种见风使舵的做法,弄得李党讨厌他,牛党更是看不起他,两面都得罪,两面不是人,一辈子活得又累又尴尬。

李商隐人生传奇,他的诗歌同样富有传奇的色彩。他曾写过一首诗《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这首诗从“无端嫁得金龟婿”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李商隐心中是悔恨的,他是男儿身,当然不能“无端嫁得金龟婿”,而是“无端娶了王家女”。这首诗的意思就是本来我娶了王茂元的女儿,是桩很不错的婚姻,但是因此也无端惹了一个大祸,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里。他悔恨的并不是娶了王家女,悔恨的是因此踏进了党争的夹缝,两处都得不到安宁。他也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锦瑟》:

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对仕途的迷惘,对生活的失望,对某些选择的后悔。“庄生晓梦迷蝴蝶”,我倒底是庄生呢,还是蝴蝶呢?自己心里很迷惘。李商隐借用望帝杜鹃的典故,形容自己的人生也会有悲观失望的时候,也会有极度的痛苦,也会哭到吐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说自己也有流泪的时候,也有享受温暖阳光的日子。

而“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则是表达自己迷惑也好、痛苦也好,微笑也好,这都已经过去了,已经留在了记忆深处,可是为什么会迷失自我?为什么会后悔?为什么会痛苦和微笑?当年的自己说不清楚,如今已经过去那么多年,就能说的明白吗?就让这一切都留在记忆中吧。

这首诗是李商隐对自己人生的感叹,他觉得每个人都是在痛苦与矛盾、挫折与成功中度过的,人生虚幻,摸不清头绪,当你回首往事,却只能想起是宽慰多,或是遗憾多,至于其中的细节,却总会忘却。所以不要在意和纠缠人生过去的一些细节,对也好,错也好,就让他随风飘去吧。

无论是人生、爱情还是仕途,李商隐常发感叹,特别是这首《蝉》,更能表现自己

感叹蹉跎的身世: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首联介绍蝉居高树上,吸饮露水,清高是很清高了,可是吃不饱,饥饿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就是叫破了喉咙,也是徒劳。颔联则写出周围环境对蝉鸣的反映:就是你叫到五更天,叫的声音嘶哑,也打动不了满树的绿叶。诗的颈联则表现出李商隐由蝉的命运想到了自己在仕途上苦苦追寻了一生,四处漂泊也不过是为人做幕僚,自己背井离乡,故园早已荒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叶落归根,就和蝉一样,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李商隐在尾联中感叹:“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轻。”意思是蝉啊蝉,你的叫声和我一样,我也是举家清贫,无以名状啊。诗人以蝉开始,以蝉结束,句句是说蝉,可句句都是在影射自己。这第四句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是整诗的神来之笔,神句之誉实至名归。

结束语:笔者认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仕途的坎坷给李商隐的艺术生命带来了无尽的感悟,使得他的诗在晚唐独树一帜。李商隐的诗多愁善感,对爱情无限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而他的七言律绝,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豪壮的唐诗到了晚唐已经逐渐衰落,仅有李商隐、杜牧等人的诗可以媲美盛唐诗人,他们的诗如霞如云,映红了晚唐文学的天空,只可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