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近距離認識慈禧皇太后

《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作者德齡公主,裕德齡(1886~1944),筆名德齡公主,旅美作家,滿州漢軍正白旗人,被封郡主,又稱德齡公主或德齡郡主。因曾擔任慈禧的御前女官並用英文寫作了這段經歷而聞名。

讀《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近距離認識慈禧皇太后

她的親人有:大哥、名號不詳;二哥、 勳齡;四弟 、馨齡;五妹、容齡。

1886年出生於武昌,後在荊州、沙市度過了童年及青少年時代。上世紀初,精通幾國外語的漂亮、聰慧的德齡公主,走進了充滿神秘、詭異又異常險惡的皇宮,作為御前女官為慈禧太后做翻譯工作。1895年起,先後隨父親裕庚出使日本和法國。1903年春,17歲的德齡隨父回到北京,不久和妹妹容齡一起被慈禧太后詔進宮中充作“御前女官”。

讀《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近距離認識慈禧皇太后

1905年3月,因父病出宮,陪父赴滬治病。同年12月,其父在上海病逝,德齡“百日守孝”從此沒再回宮。1907年,德齡和美國駐滬領事館副領事撒迪厄斯·懷特結婚,後隨夫去美國。1911年德齡的第一部英文著作《紫禁城兩年》出版(譯名為,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署名德齡公主,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1927-1928年間,德齡回國逗留,並親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語清宮戲。同時找到小德張等人,進一步回憶收集清宮資料。此後,德齡先後用英文寫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憶錄》、《御苑蘭馨記》、《瀛臺泣血記》、《御香縹緲錄》等反映晚清宮廷及社會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時間風靡海內外。德齡的清廷題材英文作品,是20世紀初中西文化交流肇興時期的特定產物,其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親歷親見的特定身份,向西方人士介紹了中國高層統治者現實生活的實情,部分地澄清了帝國主義分子強加給西方讀者的傳聞和謊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宮生活珍貴的史料,為後世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提供了佐證和參考。

慈禧太后所遇到的是中國幾千年未遇到的大變局。她所處的時代正是列強環伺、威逼蠶食中國的時代,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走向世界的時代。她所經歷的晚清社會,幾乎相當於中國近代史。她親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等重大歷史事件。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瘋狂焚燬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大肆搶掠北京城,慈禧太后也都是親歷的。

讀《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近距離認識慈禧皇太后

以前對慈禧的認知就是奢侈、專權,強勢、守舊古板的封建老太太,中國清朝的腐敗大多是因為她,總之100%是負面的角色,從來就沒有肯定過她或者從她的某個角度看待過她的人生以及她的過失。

而德齡在慈禧身邊的兩年,用心地服侍太后,瞭解了她的性格和喜好,努力勸慈禧新政,但是最終沒有完成這個使命。這本書作者把在慈禧身邊兩年的能生活點滴記錄下來,讓我們對慈禧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讀《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近距離認識慈禧皇太后

作者眼中的慈禧無疑是異於他人的,是武則天以後又一偉大的女性。她認為慈禧是一個很多事情都要親自經手,也經常勞作,就像是一位慈祥的農村老太太,一個年老德高的大家長,慈禧也教服侍她的宮眷讀書認字,只是慈禧覺得那些宮眷不用心,久而久之就沒了教授她們的興趣;慈禧還是一個大方和藹的老人,因為慈禧待作者極好,經常賞賜物品或者表揚作者;慈禧還是一個喜歡勞作的人,尤其是對種花飼養動物很有一手!當然,從本書的字跡之間,我們還是可以看見慈禧的生活是相當奢華的。

讀《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近距離認識慈禧皇太后

另外一方面,以前覺得慈禧應該是一個獨裁專斷者,但是書中的記錄卻不是這樣的,書中說到不是太后不願意新政,而是每當提到這類話題時,那些上朝的大臣就會不斷地推遲討論,因為他們根本就是不願意接受新事物,害怕接觸新事物,保守著舊的一派,這就是太后的無奈之處。很多大事她都得和大臣商量,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

慈禧太后還提及了義和拳的事,她跟作者說那是她最後悔的事,因為她聽信了端王的話沒有阻止義和拳的活動,鑄成大錯。因為那些義和拳的人以為可以把外寇殺光!這裡說到了義和拳的弊端,也講到了慈禧在這件事上的遭遇,逃跑時沒幾個真正想陪伴她的人,你可以想象這是多麼的傷心,平時繁榮風光是萬人擁戴,到逃難時,身邊的的人能逃的都逃了,世態炎涼啊,頓生孤寂之哀傷。

讀《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近距離認識慈禧皇太后

看了這本書之後,只能說慈禧這個人她是極其守舊的,不願意新政,但是作為那個時代的人,想要留住祖宗留下來的東西,這是她的侷限性,錯只錯在她的大家庭觀念是第一的,可她又是掌管國家政事的太后!換個角度,她不是不愛國,她也愛國,也希望國家富強,在那個中國遭世界虎視眈眈的時候,她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老太太,能把一個滿目瘡痍的大國撐住,也是多麼不平凡的,她的一路妥協原因是什麼嗎?也許是以退為進,以求暫時延緩大清王朝的覆滅,畢竟,對慈禧再怎麼貶低,她也是一個要強的女人,亦如當今的“女強人”,書中說她始終是以一個男人自居,也許是為了規避那句,“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的名言,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會時至今日還在承受著這些罵名。她一心想做的事或許完全是錯的,在她的思想背景裡,那是正確的,也是她身為一國太后,掌握大權者所應該做的。所以她是正確的,錯的只是她不該生在那個年代,錯的是個“垂簾聽政視權如命的老太后”這個身份。

德齡以當時自由平等的西方思維方式,審視中國人觀念的落後保守;以客觀的描述,很有主見的評論,令人信服。她給我們陳述了一個鮮活的歷史,具象的歷史,立體的歷史,不遮不掩的歷史。而在此之前,人們所認知的往往是教科書的歷史,抽象的歷史,平面的非黑即白的歷史,可能僅僅簡單化地將晚清宮廷定型為“沒落”、“腐朽”、“陰森”、“險惡”、“自大”、“閉塞”、“勾心鬥角”,將慈禧太后定型為昏庸暴虐,將光緒皇帝定型為屈辱哀怨等。

讀《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近距離認識慈禧皇太后

真正的歷史,哪怕是早已塵埃落定蓋棺定論的歷史,都應該是這樣一部“活”的歷史,從而為後人留下更豐富的信息含量,更大的思考空間,更全面的思辨視角,更多的教益。可喜的是,德齡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好機會,她為搖搖欲墜的晚清宮廷注入了生活氣息,注入了人情味兒,真實地反映了一個末代王朝後宮的生活細節,也側面反映了當時的世界與中國發生的一些大事件。讓讀者對那個早已歸為塵土的封建王朝有了直觀的認知和深刻的體驗。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末代王朝終被雨打風吹去,而這本展示王朝歷史側面的書,得以留存下來。至少可以幫助後人客觀理性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在全書十五萬字空間裡,讀者可以讀出的,是一個晚清宮廷的日常生活全景,足夠了。

讀《我在慈禧身邊的兩年》近距離認識慈禧皇太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